【職涯選擇】與你分享我的職涯故事,第一份工作選擇思考點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今天窗外下了毛毛雨,天氣陰陰的...這樣的氛圍 ,突然腦中閃過研究所畢業選擇第一份工作的回憶。決定跟大家分享我的故事,因為我的故事真的是完完全全體現職涯與選項都是動態的這件事。
前情提要
幫大家腦補劇情...我是念勞工關係系,大學跟研究所都是本科系畢業,不過學校不同。
大學因為家人還有我自己的考量下,決定留在台北讀書,也因緣際會下選擇勞工系而不是俄文系、英文系(本來是想就讀語言相關,遙想7年前好像還是流行念外文系,對於外文系有莫名的憧憬)...
後來諸多因素考量,就去嘉義念研究所,繼續鑽研勞工關係。想聽這段故事,之後跟大家另外分享(要選擇哪一個科系比較好、要不要念研究所、選校還是選系這些主題)

切入正題

你是怎麼選第一份工作的?
研究所剛畢業拿到兩個訓練規劃師的offer:一個是遠X新世紀、一個是日商產險公司,兩個組織規模大小落差很大、產業別不同、公司文化不同、薪資福利也不同;光是薪資就差了15K。
猜猜看,我選擇到遠X還是日商產險公司?
我糾結了很久兩三天都睡不好,畢竟差了15K其實蠻多的,而且公司的規模是千人跟萬人間的落差。
為了蒐集更多意見,也跟家人、朋友討論;但大家結論都不一正反兩方都有;本來想在家人朋友間求溫暖與認同,期待減緩我的擔憂跟猶豫都失敗。
各方詢問後,反而讓我更焦慮,因為爸媽覺得薪水最實際,當然以薪水為優先考量、而朋友覺得應該要相信自己的直覺,選擇所愛。
大家的論點都沒錯,也都是為了我好,但反而讓我陷入到底回絕哪一份offer的泥淖中。

因為我很怕,因為我第一份工作做錯決定,而影響我人生整段職涯。
經過數天沉澱,最後,我選擇了日商產險!因為後來思考的點是:
回想我去面試的時候我發現,遠X新世紀在訓練規劃與執行上已經行之有年,訓練階段是非常成熟的,如果我去那家公司上班,可以了解公司如何運作訓練各項工作,或許僅能提出優化建議或是學習的東西比較單一,比較無法跨HR功能學習。
日商產險HR訓練function為草創期,且主管希望透過我來建立規劃相關訓練專案,給予期待與作業彈性蠻大的,看起來可以在公司練就很多專案能力,感覺未來有無限可能;所以最後選擇了日商。
就這樣的,我在兩年多的時間,做了大大小小各種專案,練就我專案企劃與品質跨function的能力。
這兩年多的時間其實很速成,回頭望去完成的專案量很嚇人,完成了新人訓練規劃與執行、擔任內部講師、語言進修補助計畫、舉辦母集團golbal職場體驗-台灣場、e學院預警系統導入與執行、員工關係維護活動、招募活動舉辦等等;兩年內能完成這麼多事情真的是出乎我預料,而且品質良好,沿用至今。

我整理了兩份工作選擇思維,供大家參考

第一份工作,我認為組織的彈性與開放,能為我帶來更多成長
這個是我對第一份工作的想法,也因為有這樣的想法,我規畫在兩年內要累績各種經驗,然後在兩年後,把失去的薪資落差賺回來。兩年後,果真如期完成很多任務,覺得歷練夠了,我要往外面的世界跳。
第二份工作,我以企業知名度、優渥薪資福利作為優先考量。
其實我知道第一份工作其實有些壓榨,因為一開始老闆知道我想學,所以會比較任勞任怨(職場厚黑學);但時間一久開始過度壓榨與過度期待,當無法反映在薪資成長上,你就會失去工作動力。
一旦能力與經驗養足,心理就會覺得薪資應該要符合業界水平,所以我就到銀行業上班歷練了並且經營不同人脈。
之後我又為了累積不同經驗,到不同銀行工作,鍛鍊多元面向的自己!
生涯是動態的、職涯是動態的、選項當然也是動態的,沒有人能了解你的價值觀、你內心在意的考量是什麼,所以別人的答案不一定是你的答案。
每個人會因為在意的事情不同,影響作出的決定也不同,不同決定、不同規劃都會有不同的獲得與體悟。
職涯沒有標準選項,只有客製化選項;只要做好規劃,那一定就是你的最佳選項!
希望你會喜歡我的故事能為你帶來不同思維,喜歡我的故事記得點下追蹤或是贊助我一杯咖啡喔:)
📩相關問題歡迎發信or私訊詢問我呦!也歡迎留言跟我互動互動:)
🔮IG請追蹤求職急診室🔮
ABOUT ME--
目前在金融業當社畜人資姊接,以多方角度分享觀點!

⚠️面試履歷健診&諮詢⚠️
怎麼樣寫履歷,取得更多的面試邀請;怎麼樣準備面試,讓自己不那麼緊張,擴大可選擇工作範圍!

⚠️職涯引導⚠️
透過工具引導找出屬於自己的職涯規劃,讓你ok work ok life!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18會員
22內容數
提供不同思考點,釐清自我,找到屬於自己的職涯選項。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最近對於職涯的一個深刻體悟是如何區分「職涯」與「工作」, 用英文來做區別的話就是Different between Job and Career。 我大學畢業四年左右,在過往找工作的道路上,我從來沒想過「職涯」,眼前只有所謂的「工作」。 因此每次我應徵到了一份新的工作時,我總是抱持著我只是來這裡
Thumbnail
十八歲初次來台求學,在成大中文系和府城的滋養下對台灣好像開始有一點了解。以台南為家的我決定在南部尋覓第一份工作後, 開始踏上了人生第一次的求職之旅。
工作盡管有各式各樣,我依舊把它分成行商座賈兩類。這跟工作內容無關,只是方式問題。一樣的仲介,有人喜歡到處跑,有人喜歡在固定的地方接待不同的案件!就好像工廠的生產工人,有人是某個廠的編制內,有人喜歡去人力派遣公司。 從十八歲就工讀到正式工作,我的年代沒有勞基法,而勞保不是根本,是員工福利!這不是要談
Thumbnail
大學畢業後的故事,挑選一份非常規的工作。從正式員工到年度簽約工作,挑戰自己的穩定性觀念。不確定未來,卻也見到另一種平衡和可能。焦慮不安,卻又充滿期待與挑戰。
Thumbnail
在三月份,我前往清大參加了一場協助履歷健檢的活動,偶然間聽到了同學們在現場討論公司的薪資福利。 A同學:「聽說xxx公司的福利待遇相當不錯。」 B同學:「是嗎?每個月的薪資能達到10萬嗎?如果不行的話,我想都不用考慮了。」 或許這段對話讓你想起了自己和家人曾經的討論嗎?
Thumbnail
在職涯諮詢的經驗中,當碰到需要轉職的求職者,我習慣先聆聽他們一路走來的路徑跟選擇,藉以了解在每個選擇背後,那些推動職場轉換的主觀、客觀的驅動力,無論是薪酬、福利、通勤時間、彈性的工作條件、管理風格,或是內部升遷與學習的管道。這些條件都合理,也很平常。但不平常的是,如果問一百個人,這些答案都不太一樣。
Thumbnail
因十多年前與獵頭接觸的受挫經驗,讓我對這個行業定位為高階的神秘行業。 期間雖有無數次想轉換跑道的念頭,但評估: 不知道~下班車何時進站、下一站何時停靠、月台上風景是否優美、列車上會不會遇惡霸旅客、列車長查驗票嚴不嚴格、還有車票貴不貴⋯⋯還有⋯⋯有太多的還有⋯
Thumbnail
最近有個年輕朋友向我諮詢,他是今年清華大學研究所的畢業生,目前正在國外進行交換學習,也已經獲得了最高的山銀行的PM工作機會。但他在選擇科技業或金融業發展時感到煩惱,這裡提供了一些工具和建議幫助他更深入地瞭解自己和做出決定。
職業生涯是一段很長的路,有些人就是註定要用工作來養家活口。而有些人,是用工作來鍛鍊自己的能力,發現自己的不足。那麼我們該如何選擇適合自己的行業,我們以實際的案例來襯托,工作的意義。 西方教育培養先天跨界。 我曾經在逢甲大學的3D Solid work製圖班遇到一位這樣的同學。他們家算還可以,就小
Thumbnail
此文章談及作者30多歲時尋找想要的工作的過程,並分享他在衝突和誤會之後,選擇為自己的人生負責的決定。文章提及了三個不同的面試經驗,表達了對於工作和生活的渴望和挑戰。
Thumbnail
最近對於職涯的一個深刻體悟是如何區分「職涯」與「工作」, 用英文來做區別的話就是Different between Job and Career。 我大學畢業四年左右,在過往找工作的道路上,我從來沒想過「職涯」,眼前只有所謂的「工作」。 因此每次我應徵到了一份新的工作時,我總是抱持著我只是來這裡
Thumbnail
十八歲初次來台求學,在成大中文系和府城的滋養下對台灣好像開始有一點了解。以台南為家的我決定在南部尋覓第一份工作後, 開始踏上了人生第一次的求職之旅。
工作盡管有各式各樣,我依舊把它分成行商座賈兩類。這跟工作內容無關,只是方式問題。一樣的仲介,有人喜歡到處跑,有人喜歡在固定的地方接待不同的案件!就好像工廠的生產工人,有人是某個廠的編制內,有人喜歡去人力派遣公司。 從十八歲就工讀到正式工作,我的年代沒有勞基法,而勞保不是根本,是員工福利!這不是要談
Thumbnail
大學畢業後的故事,挑選一份非常規的工作。從正式員工到年度簽約工作,挑戰自己的穩定性觀念。不確定未來,卻也見到另一種平衡和可能。焦慮不安,卻又充滿期待與挑戰。
Thumbnail
在三月份,我前往清大參加了一場協助履歷健檢的活動,偶然間聽到了同學們在現場討論公司的薪資福利。 A同學:「聽說xxx公司的福利待遇相當不錯。」 B同學:「是嗎?每個月的薪資能達到10萬嗎?如果不行的話,我想都不用考慮了。」 或許這段對話讓你想起了自己和家人曾經的討論嗎?
Thumbnail
在職涯諮詢的經驗中,當碰到需要轉職的求職者,我習慣先聆聽他們一路走來的路徑跟選擇,藉以了解在每個選擇背後,那些推動職場轉換的主觀、客觀的驅動力,無論是薪酬、福利、通勤時間、彈性的工作條件、管理風格,或是內部升遷與學習的管道。這些條件都合理,也很平常。但不平常的是,如果問一百個人,這些答案都不太一樣。
Thumbnail
因十多年前與獵頭接觸的受挫經驗,讓我對這個行業定位為高階的神秘行業。 期間雖有無數次想轉換跑道的念頭,但評估: 不知道~下班車何時進站、下一站何時停靠、月台上風景是否優美、列車上會不會遇惡霸旅客、列車長查驗票嚴不嚴格、還有車票貴不貴⋯⋯還有⋯⋯有太多的還有⋯
Thumbnail
最近有個年輕朋友向我諮詢,他是今年清華大學研究所的畢業生,目前正在國外進行交換學習,也已經獲得了最高的山銀行的PM工作機會。但他在選擇科技業或金融業發展時感到煩惱,這裡提供了一些工具和建議幫助他更深入地瞭解自己和做出決定。
職業生涯是一段很長的路,有些人就是註定要用工作來養家活口。而有些人,是用工作來鍛鍊自己的能力,發現自己的不足。那麼我們該如何選擇適合自己的行業,我們以實際的案例來襯托,工作的意義。 西方教育培養先天跨界。 我曾經在逢甲大學的3D Solid work製圖班遇到一位這樣的同學。他們家算還可以,就小
Thumbnail
此文章談及作者30多歲時尋找想要的工作的過程,並分享他在衝突和誤會之後,選擇為自己的人生負責的決定。文章提及了三個不同的面試經驗,表達了對於工作和生活的渴望和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