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倚著牆入睡,半夜因左腳酸麻才蠕動身體推離壁邊。一早睜眼,瞥見朵朵白雲鑲在落地窗緣,清澈的藍天代表久違的日照。一點也沒有繼續酣睡的打算,火速起身,檢查洗衣機是否空蕩,而後扯下枕頭套,拎起被子和床單,扔進去,一點都不馬忽。其時才過七點。
估摸清洗完畢的時間,下樓欲準備好晾曬架,卻見西邊層層烏雲逼近,媽和哥同聲說:「會下雨。」和預想不同,儘管晾曬架已展開在前院(院子在房子的西側)等候,東邊日出西邊雲,最終仍是聽命收拾架子。
上午的雨滴答了一會,中午過後便是和煦的今日份陽光,至少我覺得和煦。多久未見?你我有將近一月未見了吧。養在房間裡的虎皮蘭和一葉草終於得見陽光,看它們都瘦了,雖然是我勉強它們住在養分稀缺的清水當中。
《關於跑步,我說的其實是⋯⋯》看完了,最後兩個章節村上春樹在講他參加鐵人三項的事,也提到他膝蓋痛的事情。讀這本書很奇妙的是,在閱讀(與跑步)的這四週當中,從一開始對跑步感到煩悶,再者自然為之,最後因身體限制而難以達成的感受,心境變化都與書中內容相近。不知是閱讀深植內心,所以跑的時候會自然萌生類似的想法;還是跑的當下感受影響到閱讀的情緒,像兩顆星球相互拉扯旋轉,誰也說不清是誰的引力比較大。
《關於跑步,我說的其實是⋯⋯》村上春樹/著。賴明珠/譯。時報出版(2008)。
很快地再從哥的書架上選一本關於跑步的書來讀。
《跑步,該怎麼跑?》這本書讀得很快,到下午穿上布鞋去慢跑前,便已看完三分之一。可能急於改善前膝疼痛的問題,所以只要懂了一個章節,就很快跳往下一章節閱讀。
先前研究過如何跑對膝蓋的傷害最低,跑步是藉由改變身體重心的平衡,兩腳交互踩踏持續往前進的運動,在改變身體重心的同時也在對抗地球的重力,因目標是在水平線上前進,所以必須盡可能減少上下幅度的震盪,讓運動的力量達到最低,才能跑得久、跑得遠。
雖然知道這個道理,但有時就是偷懶,結果卻是膝蓋不堪負荷。今天嘗試把重心放在腹部,讓眼睛看到的前方減少震盪,不強求伸直膝蓋,這麼做了之後,才知道原來是大腿的肌肉在幫忙。
亦曾看過有醫生表示跑步若要不傷膝蓋,就要讓大腿有肌肉,若要不傷腳踝,則要讓小腿有肌肉。嘗試運動,改變姿勢,改變想法後,才明白為什麼楊丞琳選擇在彈簧床上跳動,那是對膝蓋最友善的運動工具,同時又能達到訓練肌力的效果。
古希臘的跑步藝術圖像。
赤腳跑者都是腳掌前緣著地而非腳跟,以節省體能和避免受傷。
在腿部肌肉尚未完全成長之前,跑步的姿勢很像在原地踏步,步幅很短但兩腳替換的速度快。《跑步,該怎麼跑?》書裡也說了,很多人想要跑得更快一些,所以跨大步跑,但這麼做的結果是跑得更慢,因為落地的那一隻腳要等身體往前進才能換腳,在地面上的時間就拉長了。小學運動會時,雖然我長得高,卻總是跑不贏班上的男生,我想其中一個原因就在這,大家都以為,腿長的人一定跑得快,因為步幅比一般人長,然而這並不是決定性因素。
今天只「踏步」了三公里,跑步的這一個月來,每天感受到身體肌肉的變化,很細微又很明顯,身體左側之前因為肩頰骨上提,而有脊椎側彎(兩者可能互有影響),某些動作做起來也容易酸疼,跑步可能多少有改善一些,配合拉筋有越來越好,但好得慢,難免慌。
附上六月的情緒音樂,使用
Musecore種豆芽菜製作的,六月雨不停國,所以選了個烏雲的影像。
寫於2021.06.30
關於Neomi
佛性經營方格子,喜歡讀各學科的研究理論,也喜歡鑽研文字。閱讀速度慢所以更新也慢。感謝在此停留的每一位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