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嚴選
當工作被重新定義 我們還欠缺什麼能力? 你是未來企業需要的人才嗎?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今天要分享的內容,我個人覺得相當有趣,雖然主要是看完《Cheers雜誌》第236期後我的一些小小心得啦,但其實我一直都是一個喜歡看雜誌的人,當初看到這期主題內容:疫後工作革命,我就非常感興趣,畢竟從去年以來疫情大爆發,掀起一股工作革命浪潮,究竟企業對未來選才的標準是否有變?個人又應該增進哪些能力?大家應該也都很好奇吧?
雜誌裡分析許多各大國際調查報告,就先帶大家來看看,當前職場的5個變革,分別是:混合工作模式越來越普及、非典型就業成主流、數位長職缺興起、二代接班需求更急迫,以及心理韌性越來越受重視。
這些變化,對於企業及個人工作者來說影響都是非常大的,舉例來說,遠距工作及大離職潮,讓過去一直由企業主導的職場,逐漸轉向勞方主導,對企業而言,未來想要爭取優秀的人才,除了薪酬、福利之外,能不能提供更彈性的工作模式,例如在家上班?或是遠距上班?也成為招募的關鍵誘因。(不曉得大家的看法,不過我個人是覺得可以遠距上班這點應該蠻吸引人的)
另外,混合式職場也可能會影響企業的營運及管理模式,例如重新定義辦公室的存在、以及如果遠距上班,該如何凝聚團隊向心力? 這些或許都必須重新設計調整,也就是說,未來的「工作」型態,以及對「工作」的想像,很可能重新被翻轉,讓大家都有更多不同可能。
只是說到這,應該不少人也很好奇,那究竟在新的職場革命之中,作為工作者的我們,必須強化或培養哪些特質,才能繼續保有競爭力,成為搶手人才?跨國顧問公司麥肯錫全球研究院(McKinsey Global Institute)就訪問了15個國家的1萬8,000位工作者,發現即使是在自動化、AI與機器人愈來愈強勢的未來,具備這56種人才特質(Distinct Elements of Talent,簡稱DELTA),到哪都很搶手,大家快一起來檢視看看自己符合幾項吧!
McKinsey Global InstituteDELTA
從基本認知力,到人際關係,接著自我領導,到比較容易學習的數位能力,這四大主領域就是企業盤點出未來人才共同需具備的能力,看完國際職場趨勢,我們再將鏡頭轉回台灣,這期的Cheers雜誌也分別針對台灣3000大企業人資主管及個人工作者蒐集意見,做了一份「2021 年未來人才調查」,從中也有幾項有趣發現,就讓我來一一說明,

發現一:超過20%的工作將重新定義

首先就是有4成企業人資長認為,未來10年內,超過20%的職位內涵會重新被定義。同時,近8成主管認為,超過20%的員工必須學習新技能,最主要的原因在於,未來看起來高度依賴「人」的專業才能,像是軍事、財富管理顧問、律師、醫療等領域,都可以靠機器人取代部分工作,人的部分只占34.6%。
換言之,以後幫你看診、住院照顧你的都可能是機器人。不管是任何工作,都需要不斷增加技能(Upskilling)與重新學習(Reskilling),才足以面對學非所用的工作常態。

發現二:溝通協商與問題解決力,成為選擇人才關鍵

只是企業想尋找人才、職場工作者想自我提升,未來10年最重要的能力為何?企業和個人一致認同的答案,就是「溝通與協商」和「問題解決」
但要如何建立溝通與協商的能力?這裡的溝通指的不只是擅於口語溝通,更包括具備同理心、能體察他人需求,以及凡事抱持雙贏思維,創造共好。而高踞第二名的「問題解決」能力,則反映出企業在高度不確定的經營環境下,迎戰未知成為新常態,因此求職者會如何應對問題、並且想出解決之道,也成為企業用人很重要的考量。

發現三:自我學習要重視成效,才是企業要的人才

最後的第三個發現,我個人覺得這部分調查實在太有趣了,如果問工作者最滿意自己的前5項特質,可以看到左邊的結果選項,大多數工作者認為自我學習高居第一。不過,這一點顯然與企業認知有相當距離,因為在企業最滿意的人才素質中,自我學習排名第8,甚至不在前5名內。
為什麼個人會覺得自己很「好學」,企業卻不這麼認為?最主要原因,就是彼此對強度認知的不同,以及所學是否對焦在工作需求上,當未來的工作內容不斷翻新、重置,104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人資長鍾文雄就提到,企業期待的是員工可以把所學的「用出來」,而不只是「亂槍打鳥」的學習,而應該是有策略、有方向的進行。
所以看完企業希望未來人才所具備的能力,大家有盤點目前還有哪些方向是自己缺乏的嗎?過去「學什麼,做什麼」這觀念很理所當然。但現在社會似乎比起靠「一技之長走天下」,對個人更不可或缺的,就是「學會如何學習」。所有工作者都必須意識到:學會如何學東西,以及保持終身學習的好習慣,似乎才是在快速變遷的社會環境下,還能保持競爭力的唯一法則。
大家目前已經建立自己的學習系統了嗎?如果有,是否可以分享如何學習一項新技能?喜歡這篇文章,歡迎大家可以多多分享,或給我掌聲,這些都是我繼續創作的動力唷,另外也歡迎大家可以一起分享交流,關於新世代職場工作者需要具備的能力,你有什麼看法呢?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57會員
47內容數
大家好,我是艾蜜莉,六年記者生涯,橫跨財經、科技、國際領域。現在是科技業行銷公關,也是職涯講師/大學講師/英文家教/主持人/自由撰稿人,遊走不同斜槓身分,享受每一個精采瞬間。在這個專頁,我希望和大家分享我關心的,努力和大家一起成為擁有強大自律的職場成功人。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不被討厭的工作綁架|《成不了大人物的我們,決定成為簡單的人》閱讀心得這是本簡單快樂生活的說明書。作者何俺1991年生,循序漸進地揮別討厭的上班族工作,想盡辦法在有限預算下努力過得開心。本文除整理他實現簡單快樂生活的3大法寶,也提出3種對人生、工作與金錢的再思考。
Thumbnail
avatar
Claydee
2024-05-02
當別人對你展現『工作鄙視鏈』時,如何避免被傷害?『我們不能控制別人對我們的看法,但我們可以控制自己的反應。』~激勵管理大師 史蒂芬·柯維(Stephen R. Covey) 在當今多元且複雜充斥著無數角色與職業的社會裡,『鄙視鏈(Despise Chain)』這一概念,如同一把雙刃劍,既揭示了人類群體間的階級感知,也反映了個體間的價值觀差異。
Thumbnail
avatar
世安哥的人資『跨界思考』
2024-03-16
在家裡舉辦晚餐聚會|清掃與準備工作|IKEA 買燈、Uniqlo 買花分享我在家裡舉辦晚餐聚會的準備過程。IKEA 買燈與 Uniqlo 買花。祝佳節溫暖愉快 ฅ^•ﻌ•^ฅ
Thumbnail
avatar
喬安納
2023-12-24
工作裡的埋頭苦幹如何被看見?拒絕當一隻社畜裡的悶燒豬這是一個分享職場創業思維與簡單料理的地方,陪你走過百工日常,為你的生活增添一些知識與健康! 【工作不只是為了生活,更是生活的一部分】 很多人認為之所以工作是為了要賺錢養家維持生計,在傳統社會裡這樣僵化的思維根深蒂固的存在在現今社會人的心中,而我們也被這樣的思維教育著,慢慢的成為了不快樂的大人
Thumbnail
avatar
從鈴到一的創業家廚房 — 專精於降低時間成本的料理專家
2023-08-31
被工作逼瘋的你,是時候讓崩潰成為你前進的動力了!在這高壓的現代社會,許多人都曾經有過被工作逼到崩潰的經歷。但你知道嗎?正是這些逼人崩潰的時刻,常常隱藏著我們成長的契機。雖然不是所有的壓力都能帶來實質成長,但真正有助於成長的挑戰通常都伴隨著一定的壓力。學習分辨哪些挑戰是有意義且能促使你前進,及哪些挑戰只會對你的身心健康及未來發展帶來負面衝擊。
Thumbnail
avatar
夏天不上班
2023-08-13
你的工作會被取締嗎?人工智能怎樣改變我們的未來 人工智能將會在職場上取代人類 ? 在某些工種上的確會有這種情況,特別在肺炎的影響下,這場轉變可能會比預期來得更快。
Thumbnail
avatar
外星人的方格
2021-08-12
我看《圖解整理術:工作上85%的錯誤可以靠整理術解決!》:學好整理術,重新點亮人生我看《圖解整理術:工作上85%的錯誤可以靠整理術解決!》:學好整理術,重新點亮人生 繼上回跟大家介紹的《創意筆記本思考力》這本書之後,今天繼續來跟大家分享一本與製作文件、書寫筆記有關的好書。這本書的書名是《圖解整理術:工作上85%的錯誤可以靠整理術解決!》,有趣的是這並非單一作者的著作,而是日本的某
Thumbnail
avatar
鄭緯筌
2021-04-02
《月薪嬌妻》「家事」是「我們家」的事!- 3步驟重新調配家事分工「時間永遠不夠用,好想要一天擁有48小時」 「為什麼家事總是我在做?」 「要工作又要照顧小孩,奔波的日子好辛苦」  這也是你的心聲嗎?  忙了一整天,回到家中卻發現還有一堆家事等著你?家中的家事是怎麼分配的呢?目前的分工狀況是每個人都滿意的嗎?(延伸閱讀:原來爸爸VS媽媽對家事的想法差這麼多)  如
Thumbnail
avatar
雞湯來了
2021-01-29
比工作更重要的事 -我的創業定義周末跟老公一起去了一個聖誕市集。 不過跟期待的有點落差,比我想像中的小了許多,加上下雨讓草地變成泥地,走起來實在很不方便。 然後,今天又跑去看了終於上映的Wonder Woman. 我那天看了一個自由工作者這樣寫,越是自由的工作就越是需要自律。 這句話真的說得一點也沒錯。
avatar
台灣太太在北京
2020-12-20
【我們為何工作】重新認定工作的名稱是職業或天職 ?因發問而探索,因探索得到更多。錯誤的意識型態會造成自我應驗的特性,而人類是尚未塑形完成的動物,而我們能對人類寄於怎樣的期待,得看社會如何塑形我們。 現在支配我們技術的思想是虛構卻強大,是一種會排擠掉我們與工作之間延伸其他關係的意識形態,也貶化了:「人類想把工作做好,甚至有更好的創作與發想,純粹只是因為,人類想這樣做。」
Thumbnail
avatar
FisHome
2020-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