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齋] 放下那手機!《觀察的藝術》讀書心得02

2021/07/09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人生萬一不曉得要做什麼:那就留心自己把注意力放在哪裡。差不多就有頭緒了。——繪本作家Amy Krouse Rosenthal
本篇續分享Rob Walker《觀察的藝術》書中的練習。Rob Walker在藝術學院開課,要求學生在下次上課前「練習留心觀察」。這個練習沒有任何規定,作者刻意給學生模糊的規則,希望讓每個人能自由發揮,希望引導學生思考留意/沒留意到的事物,想一想觀察的重要性,進而找出如何以更好、更深入、更原創的方式,觀察這個世界、觀察自己。
本書引用文學家Saul Bellow 所說「一流的觀察者」(first-class noticer):對任何的創意流程來講都很重要,也就是培養明察秋毫的能力,注意到別人忽略的事,獲得帶來幸運的新能力,體驗到「令人陶醉的現實」。作者強調養成專心留神的習慣,能帶來原創的視野,讓我們獲得不同的觀點。
《觀察的藝術》分為五個面向說明練習觀察的練習:觀看、感知、去各種地方、與他人連結、獨處。作者提供131種小練習(同時標註實行難易度),展現人的感官與思考可以跳脫日常框架的慣性模式,重新發現世界的趣味與驚喜。本文先分享數個我覺得滿有意思,而且容易實行的小練習。
一、「觀看」的練習
視覺是人最常使用的感官,視覺資訊同時也是讓人在生理上接受到最大量的資訊,也最容易對身處環境的種種人、事、物形成第一印象或者引發既存偏見的「刺激—反應」的主要途徑之一。而我們生活的這個年代更充斥著各式各樣的利用視覺行銷的商業廣告與理念宣傳,因而本書在「觀看」篇章所列舉的練習也是最多的。
1. 尋寶遊戲
Rob Walker舉例他曾經在舊金山街區尋找路旁的監視器。這是練習心智功能中的「搜尋影像」(search image),每個人都需要一個篩選機制,在萬事萬物中知道自己必須找什麼、看什麼,哪些該忽略。作者以視覺形式呈現自己的預期,好在混亂中找出意義。作者引了記者Michelle Dean 的看法「用心留意是唯一能確保洞察力的方法,也是我們對抗強權的唯一武器。你無法對抗你看不見的事物。」
練習訣竅:選擇一樣無所不在而大家感到理所當然的東西,在各式各樣的環境裡,尋找物品和反覆出現的現象。
大家可以猜一猜這張照片出自於哪棟建築?(提示:此建築位於台北市西門町)
拍攝:葉宇燦
2. 每日發現新事物
Rob Walker指出當人們成為觀光客時,會進入專注的觀察心態。因為當人來到新的地方,直覺就會留心周遭環境。由於當人們多數都待在熟悉的地方,容易失去原本的新鮮感,把周遭環境視為理所當然,不再仔細關注,重複的日常通勤行程令人麻木。研究知覺的心理學家稱之為「不注意的盲目」(inattentinal blindness)
我從網路文章看到一句旅行比喻很適合描述這個練習:「旅行就是從自己活膩的地方,到別人活膩的地方。」當我們脫離自己熟悉的生活圈進到異地,他人的日常成為我們前所未聞的新鮮事。
3. 五彩繽紛的散步
藝術家孟羅葛洛威在《閉眼作畫》的練習中提出下列的問題:
你最先注意到那些顏色?哪些顏色慢慢才顯露?
你觀察到哪些出乎意料的顏色?
你注意到哪些顏色關係?顏色是否隨著時間改變?
孟羅葛洛威在色彩課出的作業,要學生散步一小時,讓色彩當你的導遊,感受周遭環境的顏色。
以下的照片可以做為現成的練習題:照片裡出現哪幾種顏色?
廟宇的一景。拍攝:葉宇燦。
4. 觀察「力量」
本書作者引用杜克大學心理學與行為經濟學教授丹.艾瑞利(Dan Ariey)的觀點,不只要觀察一個人做什麼,還要了解背後的原因。研究如何影響人類的行為,首先得瞭解是哪些因素促成了那樣的行為。例如觀察到酒吧很吵、很暗、有酒,社會科學家會問「是哪些力量在發揮作用?」為什麼來自四面八方的人都有興趣待在這個地方?
此類「力量」是無形的,它們是心態、感受、直覺,就連當事人都不一定清楚意識到。隱形的力量是有趣的搜尋挑戰——尤其是一大群人被吸引(或是被迫)聚在一起的時刻,開派對或是到汽車監理所報到都算。
二、「與他人連結」的練習
目前我們身處的社會與商業環境極度強調「視覺」資訊傳播,同時大力鼓勵個人追求自我表現。對比於宣揚自我的發聲,「傾聽他人」這個了解他人想法的重要性被刻意地忽視,畢竟在這個強調快速、便利、效率的時代,很少有人願意真正付出寶貴的時間與耐性去「傾聽他人」,但在人際溝通中,如何真正傾聽他人的想法、了解到他人的需求,才是能達到有效溝通、解決問題的重要前提。我分享本書兩個實用的練習,給大家參考。
1. 應用「SLANT法」培養專注力。
作者提供一套縮寫為「SLANT」的方法:
Sit up(坐正)
Lean forward(向前傾)
Ask and answer questions (詢問與回答問題)
Nod your head (點頭)
Track the speaker (追蹤說話者)
從身體心理學的角度可以理解,「坐正」、「向前傾」可視為專注傾聽的暖身動作,表達我們對於他人發言的重視。
「發問與回答問題」則是一種對他人想法的「校準」,我們透過發問可以向他人核對我們對他表達的想法的理解是否正確,避免誤解,同時也向他人顯示我們理解的程度,問與答的過程也能促進溝通表達的投入深度。
「點頭」表現出對他人想法的接收、理解與增強連結
「追蹤說話者」的意思是我們的眼神要看著說話的人。這點除了是基本禮貌,也輔助傾聽者更專注理解聽到的訊息。
Rob Walker指出,我們都能把「SLANT法」當成心中的檢查表,隨時確認自己是否做到。當發現自己對話時心不在焉,做一下「SLANT法」的五個步驟。
2. 無私地聆聽
本書作者分享他聽過的最佳建議:
一位讀者回應華爾街日報專欄作家的想法:「世上最好的禮物,就是真心聆聽另一個人說話,不要打斷、下判斷,也不要加進自己的看法。」
作者是靠著「呼吸」幫助自己做到這個建議。當他聆聽時,尤其是聽見令自己防衛心增強、想要回應的時刻,他會開始深呼吸。呼吸可以讓時間靜止下來,讓人的聽力變敏銳,得以接收到非口頭的線索,更能敞開心房。呼吸能給你空間,也給其他人空間。
本文先挑選出六個觀察的練習給大家參考,此系列還有第三篇,如果有興趣的讀者歡迎按下追蹤或訂閱,您在第一時間會接收新文章的通知訊息。
台北市街景一隅。拍攝:葉宇燦。
長年站在心理懸崖邊的憂鬱症患者,多年前我思考如何讓外界理解憂鬱症患者內在的苦,那是沒有經歷過的人無法想像同理的。但我很膽小,害怕網路酸民言論如瘋狗浪的席捲,遲遲多年都沒動筆。在疫情席捲的這兩年,我總有「不說就來不及說了」的焦慮。希望我能像「真人圖書館」,外人可藉由我的分享,稍微理解憂鬱症患者的心情。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