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齋] 放下那手機!《觀察的藝術》讀書心得02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人生萬一不曉得要做什麼:那就留心自己把注意力放在哪裡。差不多就有頭緒了。——繪本作家Amy Krouse Rosenthal
本篇續分享Rob Walker《觀察的藝術》書中的練習。Rob Walker在藝術學院開課,要求學生在下次上課前「練習留心觀察」。這個練習沒有任何規定,作者刻意給學生模糊的規則,希望讓每個人能自由發揮,希望引導學生思考留意/沒留意到的事物,想一想觀察的重要性,進而找出如何以更好、更深入、更原創的方式,觀察這個世界、觀察自己。
本書引用文學家Saul Bellow 所說「一流的觀察者」(first-class noticer):對任何的創意流程來講都很重要,也就是培養明察秋毫的能力,注意到別人忽略的事,獲得帶來幸運的新能力,體驗到「令人陶醉的現實」。作者強調養成專心留神的習慣,能帶來原創的視野,讓我們獲得不同的觀點。
《觀察的藝術》分為五個面向說明練習觀察的練習:觀看、感知、去各種地方、與他人連結、獨處。作者提供131種小練習(同時標註實行難易度),展現人的感官與思考可以跳脫日常框架的慣性模式,重新發現世界的趣味與驚喜。本文先分享數個我覺得滿有意思,而且容易實行的小練習。
一、「觀看」的練習
視覺是人最常使用的感官,視覺資訊同時也是讓人在生理上接受到最大量的資訊,也最容易對身處環境的種種人、事、物形成第一印象或者引發既存偏見的「刺激—反應」的主要途徑之一。而我們生活的這個年代更充斥著各式各樣的利用視覺行銷的商業廣告與理念宣傳,因而本書在「觀看」篇章所列舉的練習也是最多的。
1. 尋寶遊戲
Rob Walker舉例他曾經在舊金山街區尋找路旁的監視器。這是練習心智功能中的「搜尋影像」(search image),每個人都需要一個篩選機制,在萬事萬物中知道自己必須找什麼、看什麼,哪些該忽略。作者以視覺形式呈現自己的預期,好在混亂中找出意義。作者引了記者Michelle Dean 的看法「用心留意是唯一能確保洞察力的方法,也是我們對抗強權的唯一武器。你無法對抗你看不見的事物。」
練習訣竅:選擇一樣無所不在而大家感到理所當然的東西,在各式各樣的環境裡,尋找物品和反覆出現的現象。
大家可以猜一猜這張照片出自於哪棟建築?(提示:此建築位於台北市西門町)
拍攝:葉宇燦
2. 每日發現新事物
Rob Walker指出當人們成為觀光客時,會進入專注的觀察心態。因為當人來到新的地方,直覺就會留心周遭環境。由於當人們多數都待在熟悉的地方,容易失去原本的新鮮感,把周遭環境視為理所當然,不再仔細關注,重複的日常通勤行程令人麻木。研究知覺的心理學家稱之為「不注意的盲目」(inattentinal blindness)
我從網路文章看到一句旅行比喻很適合描述這個練習:「旅行就是從自己活膩的地方,到別人活膩的地方。」當我們脫離自己熟悉的生活圈進到異地,他人的日常成為我們前所未聞的新鮮事。
3. 五彩繽紛的散步
藝術家孟羅葛洛威在《閉眼作畫》的練習中提出下列的問題:
你最先注意到那些顏色?哪些顏色慢慢才顯露?
你觀察到哪些出乎意料的顏色?
你注意到哪些顏色關係?顏色是否隨著時間改變?
孟羅葛洛威在色彩課出的作業,要學生散步一小時,讓色彩當你的導遊,感受周遭環境的顏色。
以下的照片可以做為現成的練習題:照片裡出現哪幾種顏色?
廟宇的一景。拍攝:葉宇燦。
4. 觀察「力量」
本書作者引用杜克大學心理學與行為經濟學教授丹.艾瑞利(Dan Ariey)的觀點,不只要觀察一個人做什麼,還要了解背後的原因。研究如何影響人類的行為,首先得瞭解是哪些因素促成了那樣的行為。例如觀察到酒吧很吵、很暗、有酒,社會科學家會問「是哪些力量在發揮作用?」為什麼來自四面八方的人都有興趣待在這個地方?
此類「力量」是無形的,它們是心態、感受、直覺,就連當事人都不一定清楚意識到。隱形的力量是有趣的搜尋挑戰——尤其是一大群人被吸引(或是被迫)聚在一起的時刻,開派對或是到汽車監理所報到都算。
二、「與他人連結」的練習
目前我們身處的社會與商業環境極度強調「視覺」資訊傳播,同時大力鼓勵個人追求自我表現。對比於宣揚自我的發聲,「傾聽他人」這個了解他人想法的重要性被刻意地忽視,畢竟在這個強調快速、便利、效率的時代,很少有人願意真正付出寶貴的時間與耐性去「傾聽他人」,但在人際溝通中,如何真正傾聽他人的想法、了解到他人的需求,才是能達到有效溝通、解決問題的重要前提。我分享本書兩個實用的練習,給大家參考。
1. 應用「SLANT法」培養專注力。
作者提供一套縮寫為「SLANT」的方法:
Sit up(坐正)
Lean forward(向前傾)
Ask and answer questions (詢問與回答問題)
Nod your head (點頭)
Track the speaker (追蹤說話者)
從身體心理學的角度可以理解,「坐正」、「向前傾」可視為專注傾聽的暖身動作,表達我們對於他人發言的重視。
「發問與回答問題」則是一種對他人想法的「校準」,我們透過發問可以向他人核對我們對他表達的想法的理解是否正確,避免誤解,同時也向他人顯示我們理解的程度,問與答的過程也能促進溝通表達的投入深度。
「點頭」表現出對他人想法的接收、理解與增強連結
「追蹤說話者」的意思是我們的眼神要看著說話的人。這點除了是基本禮貌,也輔助傾聽者更專注理解聽到的訊息。
Rob Walker指出,我們都能把「SLANT法」當成心中的檢查表,隨時確認自己是否做到。當發現自己對話時心不在焉,做一下「SLANT法」的五個步驟。
2. 無私地聆聽
本書作者分享他聽過的最佳建議:
一位讀者回應華爾街日報專欄作家的想法:「世上最好的禮物,就是真心聆聽另一個人說話,不要打斷、下判斷,也不要加進自己的看法。」
作者是靠著「呼吸」幫助自己做到這個建議。當他聆聽時,尤其是聽見令自己防衛心增強、想要回應的時刻,他會開始深呼吸。呼吸可以讓時間靜止下來,讓人的聽力變敏銳,得以接收到非口頭的線索,更能敞開心房。呼吸能給你空間,也給其他人空間。
本文先挑選出六個觀察的練習給大家參考,此系列還有第三篇,如果有興趣的讀者歡迎按下追蹤或訂閱,您在第一時間會接收新文章的通知訊息。
台北市街景一隅。拍攝:葉宇燦。
長年站在心理懸崖邊的憂鬱症患者,多年前我思考如何讓外界理解憂鬱症患者內在的苦,那是沒有經歷過的人無法想像同理的。但我很膽小,害怕網路酸民言論如瘋狗浪的席捲,遲遲多年都沒動筆。在疫情席捲的這兩年,我總有「不說就來不及說了」的焦慮。希望我能像「真人圖書館」,外人可藉由我的分享,稍微理解憂鬱症患者的心情。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介紹一本我喜歡的小書《寫作課:一隻鳥接著一隻鳥寫就對了!》。作者Anne Lamott集結她多年教授寫作班,協助學生克服寫作障礙的經驗,用她生命中最啟發性的小故事作為書名,呈現給我們這本親切的寫作指引書。
現今當「注意力」成為稀缺的資源,除了各種商業競爭外,也成為自我內在成長與外在分心誘惑的嚴重角力。本篇我分享一本有趣的小書,Rob Walker《觀察的藝術》。作者強調「深度注意力對靈魂有益」。每星期挪出一小時就好,刻意改變自己的注意力。觀察可以帶你逃脫現代人對於生產力與效率的膜拜。
介紹一本我喜歡的小書《寫作課:一隻鳥接著一隻鳥寫就對了!》。作者Anne Lamott集結她多年教授寫作班,協助學生克服寫作障礙的經驗,用她生命中最啟發性的小故事作為書名,呈現給我們這本親切的寫作指引書。
現今當「注意力」成為稀缺的資源,除了各種商業競爭外,也成為自我內在成長與外在分心誘惑的嚴重角力。本篇我分享一本有趣的小書,Rob Walker《觀察的藝術》。作者強調「深度注意力對靈魂有益」。每星期挪出一小時就好,刻意改變自己的注意力。觀察可以帶你逃脫現代人對於生產力與效率的膜拜。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我們將注意力投入到什麼地方,決定了我們會成為什麼樣的人。然而,依順著各方期待的窮忙生活,雖然會製造出充實的錯覺,卻讓我們無暇探尋對自己真正重要的事情。這本書記錄了作者收集的一個個小或大的刻意觀察練習,幫助我們有意識地感知到注意力投入的地方,重新取回注意力的控制權,才能用心地體驗生活,好好地活著。
Thumbnail
今天和一些朋友分享:不論是投資理財、學習任何技能,或者只是要「活得更好」,自我覺察都是讓自己進步的第一件事。
Thumbnail
你的視線選擇看見我,將你帶到我的視線裡,於是我們目光交會。我們注視的永遠是事物與我們之間的關係,每個觀看的方式背後,都是為了尋求共鳴,成就獨特的觀看。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覺察與生活的關係,從『覺察』到『重新選擇回應』的實踐過程,並提出如何運用覺察技巧改變對世界的回應方式,以獲得更輕盈的生活。作者分享了個人覺察筆記,從感受的覺察到重新詮釋回應方式的概念,並以情境例子說明如何提高個人頻率,引導讀者發現覺察的目的和實踐的方法。
《Look Again: The Power of Noticing What Was Always There》是2024年2月27日於美國出版的新書,目前台灣還沒有中文版。 這本書的中心話題是討論「習慣化 (Habituation)」, 也就是我們的大腦,對於重複的刺激,會逐漸失去反
Thumbnail
增加與人的接觸,看見的是大環境讓許多人得正視自己的內心。環境造成許多人內心的匱乏。也許是早就存在的課題,只是生活中有更重要的事情要處理,又或者是因為面對自我太堅難了,大家找盡各種理由暫時的逃避。 但是時間到了,該面對的仍然是無法閃躲。活在覺知裡,並不是沒有課題要面對:而是提前知道,比起後知後覺的人
Thumbnail
觀照不是頭腦的特質,觀照是靈魂、意識的特質,觀照一點都不是一個心理過程。當你觀照的時候,頭腦停止了,當然,在剛開始的時候頭腦會經常介人,開始玩起它的老把戲,於是你忘了觀照;但每當你想起來的時候,不必覺得愧疚或罪惡,只要回到觀照,一次又一次地回到觀照你的呼吸,頭腦會慢慢、慢慢地愈來愈少介人。
Thumbnail
最近讀了一本書: 《觀察的藝術》(Rob Walker),讓我想要重啟荒廢(或說能力基本缺失)的觀察能力。這幾年深受眼疾所苦,甚至到了一個驚慌的地步:常常閉著眼睛學習適應黑暗無光的世界。 我的「悲劇小劇場」連帶也讓我意識到,這個世界有如此多值得我凝視並為之動容的景象,我不想懊悔自己一再錯過……於是
Thumbnail
善用熱情的目的,我覺得最終還是要回歸自我,詢問自己,這樣的生活方式與接觸的東西,是不是自己真的想要的?能不能掌握這些我所有的?我現在有沒有了解到,我是怎麼看待眼前的事物的? 學習自我察覺與自我敘事,可以讓你從局中人暫時抽身,以一個客觀者的角度看事情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我們將注意力投入到什麼地方,決定了我們會成為什麼樣的人。然而,依順著各方期待的窮忙生活,雖然會製造出充實的錯覺,卻讓我們無暇探尋對自己真正重要的事情。這本書記錄了作者收集的一個個小或大的刻意觀察練習,幫助我們有意識地感知到注意力投入的地方,重新取回注意力的控制權,才能用心地體驗生活,好好地活著。
Thumbnail
今天和一些朋友分享:不論是投資理財、學習任何技能,或者只是要「活得更好」,自我覺察都是讓自己進步的第一件事。
Thumbnail
你的視線選擇看見我,將你帶到我的視線裡,於是我們目光交會。我們注視的永遠是事物與我們之間的關係,每個觀看的方式背後,都是為了尋求共鳴,成就獨特的觀看。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覺察與生活的關係,從『覺察』到『重新選擇回應』的實踐過程,並提出如何運用覺察技巧改變對世界的回應方式,以獲得更輕盈的生活。作者分享了個人覺察筆記,從感受的覺察到重新詮釋回應方式的概念,並以情境例子說明如何提高個人頻率,引導讀者發現覺察的目的和實踐的方法。
《Look Again: The Power of Noticing What Was Always There》是2024年2月27日於美國出版的新書,目前台灣還沒有中文版。 這本書的中心話題是討論「習慣化 (Habituation)」, 也就是我們的大腦,對於重複的刺激,會逐漸失去反
Thumbnail
增加與人的接觸,看見的是大環境讓許多人得正視自己的內心。環境造成許多人內心的匱乏。也許是早就存在的課題,只是生活中有更重要的事情要處理,又或者是因為面對自我太堅難了,大家找盡各種理由暫時的逃避。 但是時間到了,該面對的仍然是無法閃躲。活在覺知裡,並不是沒有課題要面對:而是提前知道,比起後知後覺的人
Thumbnail
觀照不是頭腦的特質,觀照是靈魂、意識的特質,觀照一點都不是一個心理過程。當你觀照的時候,頭腦停止了,當然,在剛開始的時候頭腦會經常介人,開始玩起它的老把戲,於是你忘了觀照;但每當你想起來的時候,不必覺得愧疚或罪惡,只要回到觀照,一次又一次地回到觀照你的呼吸,頭腦會慢慢、慢慢地愈來愈少介人。
Thumbnail
最近讀了一本書: 《觀察的藝術》(Rob Walker),讓我想要重啟荒廢(或說能力基本缺失)的觀察能力。這幾年深受眼疾所苦,甚至到了一個驚慌的地步:常常閉著眼睛學習適應黑暗無光的世界。 我的「悲劇小劇場」連帶也讓我意識到,這個世界有如此多值得我凝視並為之動容的景象,我不想懊悔自己一再錯過……於是
Thumbnail
善用熱情的目的,我覺得最終還是要回歸自我,詢問自己,這樣的生活方式與接觸的東西,是不是自己真的想要的?能不能掌握這些我所有的?我現在有沒有了解到,我是怎麼看待眼前的事物的? 學習自我察覺與自我敘事,可以讓你從局中人暫時抽身,以一個客觀者的角度看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