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嚴選
大一拿著研究計畫找教授,現在實驗做完了。

2021/07/16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最近研究剛告一段落,本來想等數據分析完,或是成功發表一篇好論文後,再來講述這段故事。但後來想想,到時候可能要忙著寫科普文章,況且不管最後結果如何,這段故事都需要被留下。
這是我在研究路上的一個激勵,也期待看完故事的各位,能受到相同的鼓舞。

就這樣開始了研究

一切的起源,只是為了滿足自己的好奇心

  「鳥會不會告訴同伴自己吃到難吃的食物?」認識的人應該或多或少聽我提過,發想源自於對鳥鳴功能性的好奇,還有對緊戒色演化的疑問,是個很大的想法,有很多問題需要解答,全部要從六年前開始提起
  高一時,覺得做科展很有趣,起心動念,找了選修通識的老師,和兩位同學,開始了這段科學啟蒙之路。
「觀察、發現問題、提出假說、實驗驗證」
  這是課本寫的科學研究方法。思考科展題目的途中,想起樹梢吱吱喳喳的飛鳥,以及當時常看的粉專「擬態,警戒性,偶爾還有隱蔽的那些事」,有個問題浮現在我的腦海:剛出生的鳥就知道警戒色代表有毒的意思嗎?
  警戒色是生物用來自保的方法,鮮艷的體色代表「小心點,我很危險哦!」甚至有其他動物因長得像有毒動物,起到狐假虎威的效果而受惠,。

緊接著,下一個問題來了

每種動物的毒性不同,身為掠食者的鳥,一定得吃過才學得會閃避嗎?
或是,他們能把自己的經驗告訴同伴嗎?

「不能這樣擬人化吧?」同學說
「沒有啊?感覺就很有可能。」
鳥會不會聊天呢?

高中做不到的事,那就等大學

  不放棄得繼續構思,去圖書館借了本《科學研究設計方法》,找鳥店跟資料,本來想從孵蛋開始,卻被現實擊潰,找不到有賣蛋的店、沒場地養,脊椎動物實驗申請也格外麻煩,最後不了了之。
換另一個題目,還好最後有學會植物組織切片,謝謝老師指導。
就這樣到了高三,這個研究一直在我心底。
同一時間,《Nature ecology & evolution》上有了個振奮人心的全新發表!
底下是甩阿大大的科普文章:
  研究說明大山雀可以藉由「觀看」同伴食用難吃食物的反應,得知「這個東西很難吃」,進而學會避開,讓我對高一時以「聲音」傳達訊息的假說更有信心。
  申請大學時,繳交的備審資料也附上了實驗計畫,特別請生研社指導老師龔哥幫忙修改,順好每個實驗的邏輯,仔細的理清每個步驟,同時下定決心,大學要做到這件事,明明白白地註明在讀書計畫上。
想好每一步要做些什麼

那天我拿著計畫找教授,沒有被拒絕

  大一普生下課,鼓起勇氣,詢問授課教授「黃貞祥」老師,教授感覺對這個主題也頗有興趣,不過他建議等大二,必修較少時再來做。我不太失望,至少目前計畫看來能被採用。
而在那之後,我餵起鴿子。
  為了讓鳥易於區分好吃、難吃飼料,我想以「顏色」做為線索,但在這之前,需要事先瞭解鳥「是否天生對某些顏色反感」,因此我準備了幾種不同顏色的食糧,想觀察看看鴿子的反應。
就這樣觀察,終於等到了大一暑假。
和老師約了面談時間。不只有黃老師,還有郭崇涵老師和加入計畫的朋友。
老師們說:
「這份計畫很完整,寫得很好。」
我說:「因為有給高中老師改過了。」慶幸我遇見了好老師。
  可是,經過一番討論,問題卡在「空間」,學校沒有一處可以讓我做鳥類行為實驗,甚至討論過借特生的場地,但畢竟遠水救不了近火,計畫還是因此被暫時擱置。
  之後同學跟我繼續看鴿子,觀察的過程中發現鴿子似乎偏向避開紅色飼料,但畢竟戶外干擾因素很多,觀察結束後,實際上的原因仍不得而知。
中間有段時間跑去觀察鴿子

五年過後,是時候該動手了

大學的時間過得很快,就這樣到了大二下。
  因為修習《未來地球生態學》,每個學生都必須實作專題研究,我想了很多題目,也被老師打槍很多次。最後才想起來,為什麼不做被擱置的鳥類溝通實驗?
  幸運的是,那時實驗動物房甫完工,有鳥房可以讓我操作很多事情,從高中到現在的夢,終於到了實踐的時候。然而,開始實作才知道寫出計畫,和做出實驗是兩碼事,沒有經過前測試驗,參考資料也不夠,弄來弄去,又改來改去,這邊的細節很多,我盡量簡述得清楚。
  幾乎從零開始學養鳥的我,雖然有查過資料,但大多數的方法還是有賴於學姐指導,包含協助申請實驗跟處理報帳事宜,有一次把門禁卡忘在鳥房裡,害自己連宿舍也進不去,還麻煩學姐特地回來幫忙,真的很抱歉。
  原本想用斑胸草雀(zebra finch)做研究,因為這種鳥是很常用的模式生物,相關研究很多,但沒想到到處都沒賣!連之後改用的十姐妹(Lonchura striata domestica),也是花了好多時間,才終於找到批發商幫我從四處收集,老闆說因為她兒子唸清大研究所,知道我們做研究很辛苦,不然平常是不會幫這種忙的。
本來想用的斑胸草雀
  就這樣測試、實驗,中途因為去了趟中研院,所以實驗有稍微中斷一陣子,也要感謝鳥房其他夥伴幫忙飼養照顧,接著再測試、實驗。
  直到最近,差不多做完了,再來的工作是要從收集到的資料裡,找出有用的訊息。另外,避免因心裡對驗證假說的期待,而曲解資料的解讀,也是近期的課題之一,目標是要找到可以支持的數據,說服別人,也說服自己。
  這段期間受過好多人的幫助,不管是口頭詢問,或是實務上的協助,家人、朋友、老師,龔雍任老師、林思民老師、洪志銘老師、焦傳金老師,還有給很多建議的郭崇涵老師,以及全力支持的黃貞祥老師。
黃老師常說:
「需要什麼儘管說,我們都能盡量搞定。」
為了研究,也為了不辜負各界的幫助,我會盡力做的。

喜歡我的文章按讚追蹤加分享!或是斗內抖起來!

也能在留言處提出你的看法喔!

2.6K會員
177內容數
寶可夢可能是許多人的兒時回憶,但它不僅是一部卡通,裡面其實蘊含相當多的生物知識,讓我們一起從演化生物學、生態學、發育學、比較解剖學……,一起從頭到腳認識寶可夢,成為寶可夢大師吧!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