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手指這個動作(thumb/finger sucking)早在胚胎時期第29周就有可能出現,1歲以內的孩子,口腔是探索世界外在事物的方法之一,孩子常會以吸吮、咀嚼、吞嚥等方式獲得滿足,此時可以不用特意禁止孩子把東西放入口中的動作,只要確認孩子可以拿到的東西都是安全的,沒有危險或尖銳的物品及小零件,以及注意玩具的清潔等等,也可以買固齒器這類的口腔玩具,一起陪伴孩子度過口腔期。
2-3歲以上的孩子,如果還有吃手的習慣,就可以考慮戒除,最晚不超過4歲,因為這個時期的孩子出外或上學的活動量增加,容易藉由吃手吃到許多外界的病菌,也會增加咬合不正的機會(每天吸手指大於4-6小時者可造成牙齒的移動: 下圖),是可以考慮幫助孩子停止這個習慣。
2歲前多喝母奶
2歲前親餵母乳的嬰兒被認為可以減少吸手指的現象,原因有可能是親餵母奶時母親與孩童的接觸與安撫,都可以建立孩童的安全感的發展,長大後吸奶嘴及手指機會都比較低。此外,每次奶瓶餵食時間較短,或斷奶越早的孩子,都被認為可能增加長大後吸手指的機會。
好好溝通
2-3歲以上的孩子,這個年紀的孩子基本上已經可以理解簡單的約定,可以找家裡的爺爺奶奶兄弟姊妹,跟爸爸媽媽一起,舉辦一個不再吃手的儀式,讓孩子有一種「我已經長大了,不用再吃手了的感覺」。
善用繪本
有許多繪本講述吃手指的主題,在每天親子共讀的過程中,可以運用相關主題的繪本故事,讓孩子跟繪本中的主角一起,一步一步的戒掉吃手的習慣。
正向教養
可以使用正向的鼓勵方式戒除掉孩子的壞習慣,比如說可以做一張十格的表格貼在房間,今天睡覺如果都沒有吃手,可以得到一個集點,集滿十點,可以得到一個明確的獎賞,這個獎賞必須一開就約定清楚,可以是一張貼紙,一個小玩具或是去喜歡的公園玩,表格也要貼在明顯的地方,讓小朋友可以明確地看到自己一步一步的努力成果。
轉移大法
有吃手的動作出現,往往有兩個時間點,一個是在孩子比較空閒的時候,這個時候可以跟孩子進行一個手部的遊戲,比如說一起畫圖,一起做拼圖,藉由另一個更有趣的活動還轉移孩子的注意力,而如果在外面沒有帶這些玩具的話,也可以請孩子幫忙拿著鑰匙或提袋等物品,轉移孩子想吃手的想法。而睡覺前吃手的孩子,也可以用毛毯毛巾或玩具等,提供孩子另一個安撫的物品。
真的都試過沒辦法轉移的話,轉移到奶嘴是最後的一個選擇,至少吸奶嘴不會造成皮膚傷害,之後戒除奶嘴也會比較容易一些。
解除焦慮提供安全感
而另一個常出現吃手的時間點,就是孩子感到焦慮或缺乏安全感的時候,照顧者可以藉由跟孩子的對話,找出孩子害怕或焦慮的原因,比如說害怕黑暗的孩子可以留一盞夜燈,跟同學起爭執的孩子可以跟老師溝通,或是時常被父母責備延伸出的不安全感可以減少責罵等等。這些許多的焦慮或不安全感,往往是孩子戒不掉吃手的主要原因,需要由照顧者、父母與老師細心的溝通來解除。
不要責罵、不要禁止、不要處罰
禁止吃手,或處罰吃手的行為,往往反而會讓孩子產生壓力及罪惡感,也許因為怕被處罰就在父母面前不吃,可是在父母看不見的地方反而更想吃手,這樣反而產生了惡性循環,對於戒除吃手會有不好的影響。
階段性完成任務
大部分的孩子,吃手很難在短時間內戒除,建議可以使用「階梯式的下降」,比如說可以在學校不要吃手,在外出遊玩的時候不要吃手,漸漸的在家中的時候不要吃手,然後睡覺的時候不要吃手,每完成一個階段性目標,都給予孩子正面的鼓勵或稱讚,幫助孩子建立成就感,一步步地完成目標。
保護做好
如果真的沒辦法短時間戒除吃手指的習慣,或手指已經產生了長繭受傷的情形,建議先做好保護手指的措施,可以以人工皮、紗布或手套的方式纏繞保護常常吸吮的手指,至少讓手指不要再因為反覆的刺激而受傷。
防吃手塗料
市面上有許多防吃手塗料,主要是以產生苦味的方式,來減少孩子想吃手的慾望,除了選購時須注意安全標示外,此類的負向行為調整,一般會放在比較後面的選擇,必須是上述方法都嘗試無效之後不得已的選擇,因為正如前述,許多吃手的行為來自焦慮及不安全感,如果沒有解除這樣不安全感的來源,長期來說對孩子的心理發展並不好。
參考資料:
Harmful oral suction habits in children: association with breastfeeding and family social profile,Rev. odonto ciênc. 2010;25(4):355-360
Effects of breast-feeding duration, bottle-feeding duration and non-nutritive sucking habits on the occlusal characteristics of primary dentition,DOI: 10.1186/s12887-015-036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