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面上說不出口,但心中的小惡魔卻不斷出現:被動攻擊者的仇與愁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諮商室裡,昕瑀愁眉苦臉的說著...
昕瑀:我也不想這樣,可是我常常覺得心裡很憤怒、很無力,但卻沒辦法直接表達,然後我就感覺到自己隱隱約約的在抵抗些什麼....

我:比如說呢?

昕瑀:例如
「只要聽到他在說話,如果沒有提到我的名字,我就會裝作沒聽到、也不回應,氣氛僵掉也無所謂」
「做交辦事項的時候,我雖然知道他的標準是什麼,但只要他不在我旁邊,我就會故意不按照他的想法去做,反正他也不知道」
「當有人提到他的時候,我會不斷地說他壞話」

我:你真正在意的是什麼呢?

昕瑀:我不喜歡他總是自顧自地說個不停,還有他對一些事情的觀點我真的不能接受。

我:聽起來你和他相處得很辛苦,你有想過直接對他說你的感受嗎?

昕瑀:我就是說不出口,以前也不是沒講過,但就算講了對方也不會聽和改變、下次還是會一樣的做他自己想做的,而且我說了反而還會招來很多情緒性的回應,弄的我好像表達不一樣的想法就像是做了什麼傷人的事情一樣,可是生活中我就是沒辦法避開他,所以我只好忍耐。

我:原來如此,因為沒辦法直說,所以不滿就出現在另外的事情上了。
你曾經和昕瑀一樣處在相同的情境中嗎?
在心理學上有一個詞彙叫做「被動攻擊(passive-aggresive)」,指的是當人心生不滿後出現的回應行為並不是直接且立即的,而是以比較消極的、被動的方式來表達,就像一開始昕瑀的例子一樣,明明和對方相處時有些在意的點卻沒辦法直說、只能在背後透過做一些其他的事來發洩自己的怒氣與不滿。
如果你曾經有類似的經驗,我想願意「忍住不說」很大部分的原因是為了不想破壞關係吧。有可能因為角色差異、權力位階不平等、或是在意他人的想法,即使不滿也沒辦法表現出真實的想法和感受;也有可能因為害怕衝突、不知道怎麼處理真的講出自己的想法後可能面臨的爭吵,也有可能曾經試圖表達但結果很慘,所以最後選擇不說出來。
但表面上似乎維繫了關係的和平,實際上那些內心的憤怒卻到處流竄,當這些負面情緒沒有辦法好好地被聆聽及安頓,就出現了這些被動攻擊行為。
但對對方來說,他可能並不知道你真實的感受是什麼、究竟在不爽他什麼,他可能會感覺到你有點奇怪、似乎心情不太好、有時候可能還會覺得你有點莫名其妙,但對於你究竟因為什麼對他不滿其實摸不太清頭緒。
昕瑀問:「心理師,我該怎麼辦呢?是不是一定要做什麼改變才可以?」
對於是不是一定要做出改變,我並沒有正確答案,但我們可以先思考幾件事,「是什麼讓你願意待在原地繼續忍耐?」、「你想要的改變會是什麼樣子?」、「如果在現狀下你想要做一點點調整,那會是什麼?」以及最後「如果選擇不說,你可以怎麼自處?」
一、是什麼讓你願意待在原地繼續忍耐?
「待在原地」看起來似乎對改變無作為,但願意待在原地一定有原因,有的人可能是因為想保住飯碗、有的人可能是因為在意旁邊的人的眼光、有的人是認為這個角色就應該這樣…原因可能很多,先釐清自己做這個選擇的原因,或許能讓自己更加清楚是否需要改變。
二、你想要的改變會是什麼樣子?
其實會出現被動攻擊,很多時候是因為你#在意這段關係、或者是#在意自己在這段關係中的處境,因此自己真實的想法就被隱藏起來了,但目前這樣的「維和」政策你打算持續多久呢?長久的忍耐可能也不是你想要的,如果你想要調整,你也許可以先想想你想要的改變會是什麼樣子?想和他維持什麼樣的互動?
有可能是「面對觀念不同的時候,雙方都有機會講自己的想法和原因,然後彼此尊重」;
也有可能是「不需要有太多互動,一般的寒暄就可以了。」
當在決定說與不說的時候,很重要的一個提醒是:你可以想清楚當表達自己的想法後「你想要的是對方的認同?還是不想要每次都忍耐?」,這也會影響到你要怎麼說。
三、如果你想試著表達自己的想法:正向且立場堅定地表達感受
如果你想試著表達自己的想法,然後彼此尊重,你可以試著「正向且立場堅定地表達感受」以及「避開對方絕對不能踩的地雷」。
例如:
「你可能不一定同意我說的,但在這件事情上我的想法是…,原因是…」
「我不是想要冒犯你,但實際上我想的是…」
上面的舉例是好好表達自己的想法,同時也不評價對方的說法,再加上避開對方的地雷更好。但你也需要有心理準備對方還是不一定聽的進去,#你可以改變的只是自己,對方會怎麼回應我們沒辦法控制,而他的接受與否以及任何的情緒反應也不代表你是不好的。
四、如果選擇不說,你可以怎麼自處?
如果最後,你發現你其實並不想要改變現狀,那也沒有關係,在很多關係中「改變」其實非常令人焦慮與恐懼,關係的拿捏並不容易,你一定也有許多的掙扎、可能也不喜歡這樣的自己,但如果這已經是多番考量下最好的狀態,那就接受關係的現況就是沒辦法令人滿意,你可以想的是當不滿的情緒再度出現的時候你可以用什麼樣的方式發洩或是消化,安頓自己後才能繼續在這段關係中走下去。
雖然現狀並不讓人滿意,但也不代表這就是你們關係的終點,你隨時有重新選擇的權力,最重要的是,難解的關係問題需要你保有一顆清楚明白的心,先站穩腳步不失去自己,才能知道什麼樣的決定對自己最好。
魏凡涓 諮商心理師的 Premium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深夜的對話,重啟了我對生命意義的反思。 一個人,要經歷多少痛苦,才會決然的計畫結束生命? 又是在哪個瞬間,立下決定就是這個時刻了? 當然助人者常更傾向關心的是,是什麼讓你在緊急時刻沒有選擇離開,願意選擇留下來? 站在生命的交叉路口拉扯,從來就不是容易的選擇,傾聽沉痛過後,我感覺到自己的渺小、更沒有資
最近身體出現了免疫力低下才會出現的毛病,上網爬了爬文,發現大部分的原因不外乎是壓力太大、休息不足導致,我開始思考著是不是我生理或心理上其實已經超過負荷但我卻沒察覺? 為了想要快點好起來,我嘗試著做以下幾件事來和我的焦慮相處....
深夜的對話,重啟了我對生命意義的反思。 一個人,要經歷多少痛苦,才會決然的計畫結束生命? 又是在哪個瞬間,立下決定就是這個時刻了? 當然助人者常更傾向關心的是,是什麼讓你在緊急時刻沒有選擇離開,願意選擇留下來? 站在生命的交叉路口拉扯,從來就不是容易的選擇,傾聽沉痛過後,我感覺到自己的渺小、更沒有資
最近身體出現了免疫力低下才會出現的毛病,上網爬了爬文,發現大部分的原因不外乎是壓力太大、休息不足導致,我開始思考著是不是我生理或心理上其實已經超過負荷但我卻沒察覺? 為了想要快點好起來,我嘗試著做以下幾件事來和我的焦慮相處....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心理學有一個詞叫「rumination」(縈思),在這裡指人類像反芻食物一樣,不斷地在腦中重播負面事件,沉溺於負面情緒之中。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縈思的傾向,尤其是負面事件剛發生的時候。但這樣的人並不一定是心理韌性不夠強。我認為的其中一個可能是,我們只是太過認真看待世界,輕易就將自己毫無保留交付出去。
Thumbnail
面對「失常」的自己,就像聽到一個你完全不感興趣的話題
Thumbnail
“世上所有是非對錯、煩惱都是自己創造的,人幾乎能渡己…往往無法渡人” 改變一個人,這是癡心妄想!其實對方比較需要的是「聆聽」 —來自宇牛發佈於進擊的宇牛你會安慰人嗎? 會寫這篇‘’緣‘’自內心真心有感,也覺得這個~你會安慰人。亦也是我們人生中會碰到的一件事。 我除了擁抱,我最常說的話就是“
Thumbnail
生氣時,內心的需求未被滿足,使我們將責任和期望轉嫁給他人。然而,責怪他人的方式只是掩蓋了我們對自己無能感和匱乏感的逃避。真正的解決之道在於正視自己的情感需求,學會自我照顧和自我負責。通過這樣的自我探索與成長,我們不僅能減少憤怒,還能建立更健康的人際關係,並找到真正的自我價值。
我從小就是個情緒化的人,但是小的時候不爽是會爆炸的那種,比較偏白目。長大後反而情緒上來都會先壓下去,除非忍到忍無可忍……不過我似乎,還是不會爆炸? 有人說,像這樣一直忍耐,其實不是好事,不喜歡就要說出來,而不是一味忍耐。 可是我不喜歡和人爭吵,維持表面的和諧,總比把不滿講出來後,對方生氣好吧。
Thumbnail
情緒勒索這個詞,從2017年開始在台灣火紅之後似乎就一直沒有停下過,我第一本說書就是在探討情緒勒索的主題,欸...等等...真的別回去看了...我不是做效果,拜託黑歷史就別回頭了。通常面對情緒勒索,大部分的書籍都是建議撕票或者溝通,但多數環境其實是不允許我們這麼做的,畢竟還是有人情壓力債對吧。
Thumbnail
或許你也有過類似經驗,在一段關係中,無法認同對方的說法或做法,可是害怕傷害到對方,不敢說出口;對於對方無理的要求,雖然內心深處知道自己並不願意,可是害怕拒絕會使關係生變,因此假裝欣然接受。「沒有界限的善良,成了討好,以卑微隱忍和順應,來迴避不想面對的衝突,讓人總是失去自我、在關係裡受傷受苦。」
Thumbnail
我們可能都遇到過在關鍵時刻保持沉默的人。 為了探討為什麼一方激動時對方反而選擇保持沉默,本文從兩種情況出發,分析了沉默者的心理和行為模式,以及該如何有效溝聽。 當激動者和溝通者意識到雙方情緒和沉默者的身體語言後,可以實現更良好有效的溝通。
空氣正在凝結,對質正在持續  「你為什麼這樣對她說話」沒有激昂的情緒,口中的不滿已達到高峰   「有什麼不好嗎?」我的詢問在他眼裡是挑釁   「你明明知道她有憂鬱症,你還對她說『現在沒有人可以幫你,只有你自己可以幫你自己』」他無法理解為什麼要說出這樣的話   「事實而已,所以她對你說了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心理學有一個詞叫「rumination」(縈思),在這裡指人類像反芻食物一樣,不斷地在腦中重播負面事件,沉溺於負面情緒之中。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縈思的傾向,尤其是負面事件剛發生的時候。但這樣的人並不一定是心理韌性不夠強。我認為的其中一個可能是,我們只是太過認真看待世界,輕易就將自己毫無保留交付出去。
Thumbnail
面對「失常」的自己,就像聽到一個你完全不感興趣的話題
Thumbnail
“世上所有是非對錯、煩惱都是自己創造的,人幾乎能渡己…往往無法渡人” 改變一個人,這是癡心妄想!其實對方比較需要的是「聆聽」 —來自宇牛發佈於進擊的宇牛你會安慰人嗎? 會寫這篇‘’緣‘’自內心真心有感,也覺得這個~你會安慰人。亦也是我們人生中會碰到的一件事。 我除了擁抱,我最常說的話就是“
Thumbnail
生氣時,內心的需求未被滿足,使我們將責任和期望轉嫁給他人。然而,責怪他人的方式只是掩蓋了我們對自己無能感和匱乏感的逃避。真正的解決之道在於正視自己的情感需求,學會自我照顧和自我負責。通過這樣的自我探索與成長,我們不僅能減少憤怒,還能建立更健康的人際關係,並找到真正的自我價值。
我從小就是個情緒化的人,但是小的時候不爽是會爆炸的那種,比較偏白目。長大後反而情緒上來都會先壓下去,除非忍到忍無可忍……不過我似乎,還是不會爆炸? 有人說,像這樣一直忍耐,其實不是好事,不喜歡就要說出來,而不是一味忍耐。 可是我不喜歡和人爭吵,維持表面的和諧,總比把不滿講出來後,對方生氣好吧。
Thumbnail
情緒勒索這個詞,從2017年開始在台灣火紅之後似乎就一直沒有停下過,我第一本說書就是在探討情緒勒索的主題,欸...等等...真的別回去看了...我不是做效果,拜託黑歷史就別回頭了。通常面對情緒勒索,大部分的書籍都是建議撕票或者溝通,但多數環境其實是不允許我們這麼做的,畢竟還是有人情壓力債對吧。
Thumbnail
或許你也有過類似經驗,在一段關係中,無法認同對方的說法或做法,可是害怕傷害到對方,不敢說出口;對於對方無理的要求,雖然內心深處知道自己並不願意,可是害怕拒絕會使關係生變,因此假裝欣然接受。「沒有界限的善良,成了討好,以卑微隱忍和順應,來迴避不想面對的衝突,讓人總是失去自我、在關係裡受傷受苦。」
Thumbnail
我們可能都遇到過在關鍵時刻保持沉默的人。 為了探討為什麼一方激動時對方反而選擇保持沉默,本文從兩種情況出發,分析了沉默者的心理和行為模式,以及該如何有效溝聽。 當激動者和溝通者意識到雙方情緒和沉默者的身體語言後,可以實現更良好有效的溝通。
空氣正在凝結,對質正在持續  「你為什麼這樣對她說話」沒有激昂的情緒,口中的不滿已達到高峰   「有什麼不好嗎?」我的詢問在他眼裡是挑釁   「你明明知道她有憂鬱症,你還對她說『現在沒有人可以幫你,只有你自己可以幫你自己』」他無法理解為什麼要說出這樣的話   「事實而已,所以她對你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