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疫情瘋狂囤積衛生紙,其實既理性又健康

2021/08/09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過去一年多全球籠罩在疫情的陰影下,生活各層面都發生許多以前很難想像的變化。其中之一,就是不分世界各國,幾乎都發生過「囤積衛生紙」(以及其他生活用品)的事件。
從事後觀之,這根本屬於「不必要」的行為,甚至還可能帶來負面影響(花錢、浪費空間、群聚感染等)。然而從心理學角度探討,這類行為不但理性,甚至有益心理健康!
七月底來自雪梨新南威爾斯大學(UNSW Sydney)發表的最新研究,刊載於「實驗心理學雜誌」(The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Learning, Memory, and Cognition)(Impact factor:2.832),是第一篇針對幾種「不確定性」(uncertainty)對人類行為模式所造成影響之研究。
所謂的「不確定性」,其實在每個人每天的生活中都持續發生。小自無傷大雅的事件(如平常搭的公車脫班造成遲到、報告準備方向錯誤被上司責罵),大至攸關生死的意外(綠燈過斑馬線卻被車撞、每年做高階健檢卻罹癌),其實都充滿了不確定。
當然,面對不同程度、種類的不確定性,帶來的行為改變必定不同。一年多來的疫情,之所以造成許多人「誇張」的行為反應,正是因為不確定性太高、影響層面太廣。
  • 從疫情初始,各種可怕嚴重、稀奇古怪的症狀,都讓人看了心驚膽跳,彷彿「人類就要毀滅了」。
  • 即使已經過了一年多,各種研究結果紛紛出爐,卻似乎又帶來更多不確定,比如「變種病毒」相關議題。
  • 雖然已有多種疫苗上市,但究竟效果、安全性如何,都只能透過全體人類的「肉身實驗」來證實。畢竟,最早開始正式施打的疫苗,至今也還未滿一年。
  • 最後,則是對生活的實際影響。不單只是「健康」,還包含了經濟、政治、工作型態、國家安全等複雜而互相糾葛的層面。在在另人不知所措、甚至無助。
此外,面臨不確定性時,每個人的反應固然不盡相同,但是研究也發現,就算邏輯上、理智上知道「改變」不見得有好處,甚至可能「維持原本行為模式」反而比較好,人還是傾向「做出改變」。
以行動支持創作者!付費即可解鎖
本篇內容共 1591 字、0 則留言,僅發佈於賴仕涵的思考王國你目前無法檢視以下內容,可能因為尚未登入,或沒有該房間的查看權限。
你的見面禮 Premium 閱讀權限 只剩下0 小時 0
206會員
851內容數
從小我就是個怪咖,想讀哲學系、文學系,結果當上醫師。27歲工作一年後離職當SOHO,不到3個月就投降回醫院。33歲自行開設診所,2021決定開始人生下半場。醫師生涯19年半以來,聽過無數故事,看遍無數人性。加上廣泛涉獵眾多雜學,創作內容遍及身心靈、感情、婚姻、教養、人生、旅遊、財經、小說等領域。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