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情提要
苻堅因為得知西域有位高僧鳩摩羅什,所以派遣呂光帶領七萬軍隊攻打龜茲國,希望可以生擒羅什大師後,送回長安。但因為苻堅淝水之戰敗北後沒多久被屬下姚萇(ㄔㄤˊ)所殺,呂光索性不回長安,自立為王,建立後涼,羅什大師因此長期困於後涼。經後秦姚興攻克後涼後,才得以入關。
大興譯場
姚興受父親影響,從小信奉佛教,得到羅什法師後,便以國師之禮相待。姚興敦請羅什住逍遙園西明閣,從事翻譯佛經的工作。當時四方沙門仰慕羅什法師高風,紛紛前來相集。姚興遴選沙門僧遷、法欽、道流、道恆、道標、僧叡、僧肇等八百佛門俊彥,一同參與翻譯佛經,規模宏大至千人。當時所譯三藏分別為
佛經主要有:《金剛經》、《佛說阿彌陀經》、《法華經》、《維摩經》、《大品般若經》、《十住經》等;
律藏有《十誦律》、《十誦戒本》、《菩薩戒本》諸律;
論典包括《大智度論》、《成實論》、《十住毘婆沙論》、《中論》、《百論》、《十二門論》等。據《開元錄》記載,共譯七十四部,三八四卷。
羅什羈留涼州十七年,熟稔中土民情、語言,加上他原本博學多聞,文學造詣深厚,因此譯文流暢,結構縝密,開闢中國譯經史上的新紀元。西域原音如有譯不正確者,則以天竺語訂正;漢譯如有錯誤,則另以恰當的語言加以定稿;不能意譯的術語,則採取音譯。所謂「胡音失者,正之以天竺;秦言謬者,定之以字義;不可變者,即而為之」,並且認為如果翻譯的文字失去其經典本意,猶如是把自己口中的飯給別人吃,除了失去其味道外,還令人作嘔。
羅什的翻譯多致力於般若體系,由此建立龍樹一系的大乘思想學說。他所譯出的經論,在中國佛教史上造成巨大影響。如《中觀論》、《百論》、《十二門》等三論,後由道生等弘揚於南方,經僧朗、僧詮、法朗至隋朝吉藏而集三論宗之大成。三論經典再加上《大智度論》,即成為「四論學派」。此外,《法華經》為天台宗的依據;《成實論》為成實宗根本要典;《阿彌陀經》和《十住毘婆娑論》為淨土教依據;《彌勒成佛經》促成彌勒信仰的發展;《坐禪三昧經》促使菩薩禪的流行;《梵網經》令大乘戒法在中國廣為傳播;《十誦律》則提供研究律學重要典籍根據。
姚興對羅什備極崇敬關懷,甚至憂慮羅什無後,竟起異想,以十名歌伎美女逼令羅什接受,並且特別為羅什另建官舍,供養豐足,從此不讓羅什再住僧房。羅什雖然內心憂苦,但是為了弘法東土的重任,唯有忍辱負重聽任姚興安排。此事後來招致議論,有徒眾因此生起輕慢心,繼而妄想仿效。羅什為服眾心,有次在午齋時,碗裡面放滿了針,跟弟子說:「你們若能與我一樣,將這碗針吞入腹中,我就同意你們娶妻蓄室。否則,絕不可學我的樣子。」當下大眾面面相覷,一時鴉雀無聲。羅什隨即將那碗針當眾吞食,好像吃飯一般稀鬆平常。大眾目睹這不可思議的示現,目瞪口呆,深感慚愧。從此僧眾謹守戒律,不敢稍有逾越。而羅什每次在講經說法前都說:「譬喻如臭泥中生蓮花,但採蓮花勿取臭泥也。」
羅什自知世緣將盡,弘始十一年(西元409年)八月十九日,略感身體不適,當下正念持咒,弟子大眾也一同念誦迴向,羅什向僧眾告別:「因法相遇,殊未盡伊心。方復後世,惻愴何言。自以闇昧謬充傳譯,凡所出經論三百餘卷。唯《十誦》一部未及刪煩。存其本旨必無差失。願凡所宣譯,傳流後世,咸共弘通。今於眾前發誠實誓。若所傳無謬者。當使焚身之後舌不燋爛。」
翌日,鳩摩羅什法師遺體於逍遙園火化後,果然舌頭如生,不曾毀損。一代大師,願力難測。羅什寂後,僧肇、道融、僧叡仍留在長安繼續弘化,道生等其他弟子則遷移南方,使得鳩摩羅什的大乘佛法得以傳至江南,廣為弘揚。
鳩摩羅什門生有四聖、八俊、十哲之說。
十哲分別是:道生、僧肇、道融、僧叡、曇影、慧嚴、慧觀、僧䂮、道常、道標。十哲是羅什法師門徒中的精英,譯經事業的得力助手。其中道生、僧肇、道融、僧叡四人並稱為「什門四聖」(關中四聖);僧叡與僧肇二人,並稱為「三論宗二祖」,在漢地弘揚龍樹菩薩中觀思想,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
另外還有以道生、僧叡、道融、僧肇為「什門四傑」;曇影、慧觀、道恆、曇濟為「什門四英」的說法,合四傑、四英稱為「什門八俊」。
七佛譯經師
唐朝高僧道宣法師,精通戒律,由於德行太高,讓天人都紛紛來供養,在其《律相感通傳》中記載他與天人的對話,其中有一段對話是有關羅什大師
道宣法師問:「為什麼羅什大師所翻譯的經典哪麼多人受持讀誦?」
天人答:「羅什很了解大乘的法義,而且弟子們都是當時非常優秀的人,可以說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他所翻譯的經典,以傳達佛的旨意為主,從過去七佛到現在,都是他翻譯經典;因此一部大論只會翻譯出核心,剩下百分之九十都略而不翻。...翻譯經典的刪定,都是經由文殊菩薩所指導的。」
過去七佛是哪七位呢?第一位是毘婆尸佛,第二是尸棄佛,第三毗舍浮佛,第四是拘留孫佛,第五拘那含牟尼佛,第六是迦葉佛,第七就是我們本師釋迦牟尼佛。
什師一代所翻之經。至今若新受持轉盛何耶。
答曰。其人聰明善解大乘。以下諸人並皆俊艾。一代之寶也。絕後光前。仰之所不及。故其所譯以悟達為先。得佛遺寄之意也。又從毘婆尸佛已來譯經。
又問。俗中常論以淪陷戒檢為言。
答。此不須評。非悠悠者所議。什師今位階三賢。所在通化。然其譯經刪補繁闕。隨機而作。故大論一部十分略九。自餘經論例此可知。自出經後。至今盛誦。無有替廢。冥祥感降。歷代彌新。以此證量深會聖旨。及文殊指授令其刪定。特異恒倫。豈以別室見譏。頓忘玄致。殊不足涉言也。
經典傳世
筆者讀誦鳩摩羅什法師所翻譯之《金剛般若波羅密經》(簡稱金剛經)、《佛說阿彌陀經》、《妙法蓮華經》及《維摩詰所說經》,深感文字非常優美、義理深遠,尤其《妙法蓮華經》及《維摩詰所說經》,故事非常精彩,引人入勝,手不釋卷,絕對值得大家閱讀!
《金剛般若波羅密經》
禪宗六祖惠能在金剛經的序裡提到的一句話,已經把金剛經的重點講出來了,「夫金剛經者,無相為宗,無住為體,妙有為用。」
「無相」是「空」,佛法的空不是消極的什麼都沒有,而是知道世間萬事萬物,時過境遷後總歸空,金剛經裡常常看到「無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前三者是空間,因為有了分別,因此有我,再來就分別出他人,之後分別出所有眾生;壽者相是指時間,時間可長可短,短如我們的一念之間,長如幾萬幾億年或無量劫。
「無住」是不要執著,許多事物,擁有而不佔有。隨順因緣,但要努力促成因緣;「妙有」是「因緣有」,大家最常聽到的六如偈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如同魔術師表演魔術,一切如幻,本來是空,因此是真空妙有。聖嚴法師:「因緣有,要努力;自性空,不執著。」
《佛說阿彌陀經》
阿彌陀經是介紹阿彌陀佛的西方極樂世界淨土,是淨土宗的主要經典之一,阿彌陀經是佛陀少數針對往生後的事情宣講的經典,大部分都是教導此生如何解脫苦惱的經典。淨土宗主要有三部經典,分別為《佛說阿彌陀經》、《觀無量壽佛經》與《無量壽經》。金剛經是講「空」,阿彌陀經講「有」,「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其土有佛,號阿彌陀,今現在說法。」為什麼是「極樂」呢?因為「其國眾生,無有眾苦,但受諸樂,故名極樂。」只有快樂,沒有任何苦惱,這麼好的地方,一定要去!
阿彌陀佛還沒成佛前,曾經是一位國王,聽聞了世自在王佛說法後,便捨棄王位而出家,法名為法藏。修行一段時間後,請教了世自在王佛:「我想要成佛,救度眾生了脫生死,將來要建立一個最莊嚴美好、超越諸佛剎土的淨土。」於是世自在王佛花了好長一段時間,給法藏比丘看了諸佛的淨土,法藏比丘集合了各佛國淨土好的地方,發了四十八大願,修行了非常久的時間,終於成就了西方極樂世界淨土。
其中第十八願是念佛往生願,「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唯除五逆,誹謗正法。」此願是阿彌陀佛度眾生的本懷,也是淨土法門的根本。眾生只要相信(至心信樂),心裡願意去西方極樂世界(欲生我國),執行十念阿彌陀佛,就可以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這就是淨土宗所說的信、願、行。《觀無量壽經》:「如是至心令聲不絕,具足十念,稱南無阿彌陀佛。稱佛名故,於念念中,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
佛陀說的法通常是講現在世怎麼透過佛法而獲得解脫(透過自己的力量修行,稱「自力」,龍樹菩薩歸類為「難行道」,因為過程會遇到許多困難),很少講命終往生的去處以及如何透過佛法,往生善處而不墮入三惡道(地獄、餓鬼、畜生),因此淨土思想應運而生。淨土宗是屬於「易行道」,透過「他力」而得成就。為什麼稱「易行道」呢?因為只要稱念南無阿彌陀佛,就可以借助彌陀的本願力(他力)而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簡單到不能再簡單了!(淨土法門由
善導大師楷定古今,開宗立教。)
《妙法蓮華經》
《妙法蓮華經》是佛陀說法一生的總結,也是佛陀出世的本懷,眾生皆可成佛!「諸佛世尊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這一大事因緣是為了讓眾生「開、示、悟、入」佛的知見。平常我們會等上面的「指示」辦事,或是聽法師「開示」,這些都是讓我們知道(悟)怎麼去做(入)。佛陀一生應機說法,針對不同眾生的根基與喜好而說,稱為「方便」,例如要傳遞一個觀念給他人,勢必要知道對方的基礎而說,否則對方聽不懂。「諸佛以此方便力,於一佛乘,分別說三。」佛為了接引眾生,把一佛乘,分為聲聞、緣覺、菩薩乘三種方式跟大家說,但其實就只有一佛乘而已!法華經裡面說了七個故事,非常有趣,大家可以請一本來閱讀。
《維摩詰所說經》
《維摩詰所說經》太有趣了,主角是釋迦牟尼佛、維摩詰居士、文殊師利菩薩及舍利弗尊者。居士是指在家修行的佛教徒,維摩詰居士是位有妻小、在社會很有聲望的長者。舍利弗尊者是這部經書的最佳男主角,許多章節都是因為維摩詰居士為了矯正舍利弗觀念而產生。本經的主旨為菩薩道的方法、佛國淨土與不二法門。本經的緣由是維摩詰居士生病了,釋迦牟尼佛請他的弟子們去探病而展開,說明在我們日常生活中,也可以把佛法融入其中,而得身心自在。
其中觀眾生品有維摩詰居士與文殊師利菩薩的對話,維摩詰言:「無住則無本。文殊師利,從無住本立一切法。」便呼應到金剛經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閱讀的過程當中,由於文字優美,辭意流暢,讓筆者欲罷不能!我們常常聽到的「不二法門」、「天女散花」、「香積天廚」、「須彌納芥子」等等,都是從此經所出。
最後,我們以古時的高僧大德對鳩摩羅什法師的評語作結。
過去七佛譯經師,穎悟絕倫善知識;日記三萬六千句,月印八百七俱胝(ㄓ);
暢顯神源符聖意,揮發幽致契玄機;恩播法界澤後世,大教流通永護持。
華北的部分我們將先暫告一段落,下一篇進入東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