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7天後,籃球場解封了,但打籃球的人呢?

2021/09/04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2021/9/3
今天是台北市開放室內外籃球場的第三天。三個月後終於能打籃球了!
然而,大家並沒有興高采烈的一窩蜂回到球場。各球場並沒有出現大批球友回歸的盛況。
反而,各運動中心紛紛出現已租借時段卻無人出現;各大室外籃球場空蕩蕩,只剩零星的人在投籃;甚至,台北市一年一度的「社區籃球聯誼賽」還出現報名截止卻名額空缺的現象(以往都是秒殺爆滿的。)
9/3(五)晚上八點的福和橋下籃球場,原本應是人擠人的熱門時段,乏人問津。
籃球場解封了,但打籃球的人怎麼都不見了?

我們先回頭看一下這三個月發生的事情:

2021/5/15
回推到三級警戒開始的那一天,由於籃球屬於群聚運動,因此立即遭到強烈禁止。政府的做法非常單純,把籃框都拆掉或封起來,大家就不會打籃球了吧!
當然,這做法對於防疫而言是必須的,全國的球友也的確都乖乖配合,真的違規打球都是極少案例。
新竹市於今年五月時,工人拆除籃框的畫面
2021/7/23
隨著確診人數漸漸變成個位數,且疫苗開始大量接踵,政府宣布降為二級警戒,且逐步開放運動項目。
這時候球友們赫然發現,電影院開放了、旅行團開放了、羽球網球開放了、棒球壘球開放了,籃球卻仍然不開放。
針對籃球不開放,政府給出兩大理由:
  1. 「籃球無法落實實名制」
  2. 「肢體接觸過多」
簡直胡扯!
室內籃球場館(例如各運動中心)一直都有實名制(落實快一年了),怎說無法落實?至少也可以開放室內籃球場館才對啊!
至於肢體接觸的論述,快懶得吐槽了。其他運動都不會肢體碰觸嗎,隊友難道不會在休息時接觸、得分時擊掌?難道羽球桌球雙打時,大家都會保持安全距離?難道棒球壘球不用「觸殺?」
任何運動都不可能完全免除人與人的互動與接觸
說穿了,真正的原因就只是「打籃球的人口最多,然後政府懶得想配套措施」,如此罷了。
(依照2020年政府官方的數據統計(見參考資料一),打籃球的人口的確是除了步行類運動之外最多的!遠高於任何其他運動。)
稍微深究,政府不願意針對籃球場開放來思考配套措施,理由也很簡單。籃球並沒有GDP,也沒有人以經營籃球場館為職業,因此打籃球只是一項沒有經濟效益的娛樂活動而已。
此外,打籃球的人口多為學生及剛出社會的人士,籃球人口的平均收入,以數據來說更是所有運動中墊底(見參考資料一。)籃球人口中的學生也大多沒有投票權,所以說政府何必管這些人?何必在乎籃球?
2021/8/12
這時,雙北之外的籃球場均開放了,但雙北無論室內室外,都還是不開放打籃球。
台北市長也不演了,直接在記者會表示「籃球只是娛樂,沒有必要性」、「反正不打籃球不會怎麼樣。」
其實不是不打籃球不會怎麼樣,是「政府不管籃球人口死活,不會怎麼樣。」

接下來兩週內發生的事情如下:

2021/8/13
北市市長於記者會表示不同意桃園開放室內室外籃球場的做法,說:「請桃園市長親自示範戴口罩打球。」藉此表達不會開放台北市籃球場。
2021/8/16
北市官方說法大轉彎,副市長宣布預計於8/24開放室內室外籃球場,但仍須配戴口罩。
2021/8/18
北市官方說法再次大轉彎,宣布9/1開學後再決定是否開放室內室外籃球場。
2021/8/24
北市官方說法再再次大轉彎,宣布9/1起全面開放室內室外籃球場,但仍須配戴口罩。

呃......上面兩週是發生了什麼事......?

抱歉,浪費大家時間了,上面這串大家就當成笑話看看就好。
除了顯現台北市政府對於疫情與體育政策的不專業,也顯示不同政府部門之間對於疫情政策並沒有真正共識,造成民眾無所適從。
總之就是,9/1室內室外籃球場全面開放了。

所以,為何打籃球的人口都不見了?

回到本篇文探討的主題,所以為何場地終於開放之後,卻空蕩蕩沒有人?
9/3(五)台北市大同運動中心空蕩蕩的場地
原因其實是,回來打籃球的「轉換成本」已經變得太高,因此大家不願意回來打籃球了。

什麼是「轉換成本?」

轉換成本是一個經濟學的概念,是指使用者(或消費者)由從事A經濟活動,改成從事B經濟活動,轉換的過程所承擔的成本,且通常指背後的隱性成本。
舉例來說,從使用Android手機,改成用Apple手機,除了買新手機的成本之外,轉換成本就會有:
  • 重新學習使用一個不一樣的系統。
  • 重新購買相關的接頭、充電線、耳機等硬體
  • 重新購買手機內的各個app

    等等。
一旦轉換成本過高,使用者就不會願意更改自己從事的活動。此外,一旦使用者已經擁有所謂的「使用習慣」,那就幾乎不可能改變自己從事的活動了。

107天的籃球全面禁止,造成過高的轉換成本。

想像一下,如果有天Apple突然宣布,iOS壞了,因此大家暫時不能使用蘋果手機。大家一開始可能會忍耐,等待iOS回歸。但如果iOS十年後才修好,大家會苦等十年不用手機嗎?不會。而且這時大家早已習慣使用別的品牌的手機了,換回蘋果反而有過高的轉換成本
而這次疫情對於籃球的衝擊正是如此。
一次一次的記者會,看到餐廳內用、電影院開放、甚至各類運動都開放了,唯獨籃球族群跟孤兒一樣,被荒唐的理由一再搪塞,反正不開放就是不開放。就這樣,大家對於回歸籃球場的心態,從期望變失望、失望變絕望。
尤其七月開始,政府就已經明顯的對籃球族群偏見且不願處理,籃球場開放眼看遙遙無期,大家也漸漸把籃球移除自己的未來規劃。
原本固定空出來打球的時間,大家已經找到新的娛樂活動,習慣了完全沒有籃球的生活。
大家紛紛在疫情封球場的時間找到其他的娛樂活動
最後,終於宣布籃球場解封時,回來打球反而有過高的轉換成本。要放棄自己已經重新培養的娛樂、重新訓練體態、練回之前的體力體能、習慣戴口罩打球、等等。
簡而言之,大家不會回來打球了,因為已經找到了別的可以做的事情。

進總結前,來引用一段國外對於疫情封城一年之後體育情況的文章,讓大家一同思考一下:
(參考資料二)
經過疫情封城,運動人口大幅減少。在這種時候,政府應該要鼓吹並主動激活運動產業
正因為體育對於大部分的人而言都是娛樂、非必要,因此更是應該正視運動產業本質的脆弱
所以想想七月時台北市長所說的:「籃球只是娛樂,沒有必要性」、「反正不打籃球不會怎麼樣。」
其實正指出了籃球文化「本質的脆弱。」
因此,政府更應該去主動設計配套措施,讓民眾可以在疫情期間安全的進行籃球運動、並且在疫情暫緩時主動激活籃球活動,來讓籃球文化不會在疫情之中完全消失。
而不是像五到七月一樣完全忽視、放棄、禁止籃球,不是嗎?

更多與社會現象、總體經濟學、人與人的關係...等難題的解答,
都在我的《人生管理學:把自己當成公司經營》線上課程!
👉 你,可以成為自己的人生決策者。
課程連結:
https://lihi1.com/80bEB
參考資料一:
https://www-ws.gov.taipei/Download.ashx?u=LzAwMS9VcGxvYWQvMzQwL3JlbGZpbGUvMTAxNzMvODMzNDU4OS9kMTg3ZWQzNC1mMTc2LTRiYjQtYWZjMC0xYmQwNDg3OTMzODEucGRm&n=MTA55bm06YGL5YuV54%2B%2B5rOB6Kq%2F5p%2Bl5qGI57WQ5qGI5aCx5ZGK5pu4LnBkZg%3D%3D&icon=.pdf
參考資料二:
https://pubmed.ncbi.nlm.nih.gov/33325427/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七張 Jonathan
七張 Jonathan
我是韓諆璋,密米爾行銷與設計公司的創辦人。 同時,我也是一個獨立樂團的負責人、 也是一位線上課程的老師。 跟我一起來聊聊行銷、創業、管理、經營吧!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