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嚴選
談寫作:寫作者的掙扎期!當低潮來臨時,如何面對低潮?

2021/09/06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寫作低潮」幾乎是每一位寫作者都碰過的窘境。
在寫作低潮時,我們通常會:不知道寫什麼,沒有動力寫作;即使想到了一個好題目,卻怎樣都下不了筆──而更進一步,則是會開始跟別人比較,在乎自己的閱覽數、追蹤數比別人還低,懷疑自己的創作能力等等......總之諸多與創作有關的負面能量,我們都可以歸類在寫作低潮內。
那麼寫作低潮是可以消除的嗎?我們有辦法讓它永遠別再出現嗎?
陷入寫作低潮並不奇怪。不論是新手上路還是歷練資深的寫作者,都會有專屬於他們的寫作低潮。

低潮不會消失,所以不要想著能消除它


首先我直接講一個重點:不要想著消除低潮,這是不可能的。
低潮只會一直跟著你,就算你在未來找到方法處理低潮,低潮還是會在「適當時機」切進來打擾你──我所謂的適當時機,指的是你心理狀態最糟糕、就連你以為有用的方法都用上卻根本毫無效果的時候。寫作低潮就是這麼機車的情緒,你永遠料想不到它何時會來,也永遠沒有一個萬全手段可以擊退它。
此外,不要以為寫作資歷夠深的寫作者就不會碰上低潮。正是因為他們寫得夠久,他們除了與外界比較以外,也會跟「自己」較量;他們會擔心現在的自己不如以往,或者可能擔心自己老是循著固定的故事套路會寫不出突破。他們有歷練,以新人的角度來看他們簡直站在天頂。但現實是,在你看不見的視野同樣存在著預想不到的阻撓與煩惱,單純是你還體會不到而已。
不過與新人不同的是,當寫作低潮來臨時,我們至少還知道有一個做法是最直接有效的:

別寫了。


別寫了,反正再寫也只是徒增煩惱。如果覺得這建議讓你很不甘心,那麼我可以直說,若是你堅持要在這狀態下寫作,情況不是坐在電腦前發呆一整天,再不然就是寫了又刪、刪了又寫,本來可能還不錯的文章被你改到什麼都沒有,甚至加深對自己的懷疑──我曾說過,這對寫作者而言是最糟糕的情況,因此要盡量避免發生。
不過反過來說,寫作低潮同時也是寫作者難得能深度探討自我的機會。一直以來為了寫作,你可能在思考的是你與家人朋友的關係,或者在生活上與他們互動的情境描寫;你因為關心社會與政治,長期觀察在檯面上活躍的人物、議題,想根據歷史經驗與本身的學識從中分析觀點;你生活的環境存在的周遭事物,儘管很瑣碎,但你卻不由得會去在意,因此莫名生成一篇值得述說的故事──很大一部分,寫作者的腦袋裡運轉的東西都是「他者與他物」,鮮少會將思考重心放在「自己」身上,即便他們大多時候關乎著自己,但是僅是在探討與自身的「連結關係」。
反觀寫作低潮,它會全面性地審視自己的文字價值,所有內心聚光燈全都聚焦在你自己上,因此,寫作低潮正好也是重新認識自己的時候:從開始寫作到現在,你透過寫作成為了什麼?從中獲得又失去什麼──不過話先說在前頭,由於終究是「低潮」,因此結論往往是負面的。能突然想通是好事,但想不通也不算壞事,應該說這是正常結果;而且話又說回來,就算想通了,等到下次低潮到來,本來想通的事還是會衝過來干擾你。

應對低潮,其實不存在絕對有效的方法


當面臨寫作低潮,我們到底該如何面對?這大概是個大哉問。對於不同的人而言,通常有各自適合的作法。在網路上,我們普遍都能找到以下這幾種渡過低潮的常見方法:
  • 做自己平常沒空做的興趣來轉移注意力
  • 聽音樂或者讀書,讓情緒放鬆
  • 從事消耗體力、可以專注精神的運動
即使你什麼都不想做,只想當一坨爛泥也沒關係。只要現實允許,想爛就爛。當然,要爛也有很多爛法。除了躺在床上發呆一整天以外,玩遊戲,看小說,看劇或電影,吃垃圾食物跟大量甜點,都是一種爛法。反正與寫作無關的事情都算是爛,既然想要爛,那就爛到底,我就爛。何況爛也是一種生活經驗的堆積。
我常說,寫作者在投入寫作時,常常會無意識將自身的經驗轉化為具有意象的文字符號;不論是寫日記還是寫小說,情況都是如此,這是作為人類無可避免的行為。因此這也是為什麼每一位寫作者所寫出的文字通常是獨一無二的。因為每個人的經驗、對事物與生活的感觸必然不同,對文字灌注的意義與情感也都不會一樣──除了那種永遠只想著複製他人經驗、內容毫無自我的仿造者以外。
吃美食、打電動看似是頹廢又偷懶的建議,但其實核心目的都在讓你轉移注意力,不要一直煩惱寫作的問題。廢卻有效。
不過,這些方法雖然都是很常見的注意力轉移法,但相信我,有些時候,陷入寫作低潮的人根本什麼事情都不想做。
無關身體能力,光是卡在「我對寫作很焦慮,可是又覺得不寫不行」這種想寫又寫不下去的情緒狀態,就足以打消做任何事情的積極度。或許你會說「那麼把注意力從寫作移開不就好了?」但對寫作太過執著、不想輕言放棄的人而言這是最難的一步,因為在這裡停下來,對他們來說「形同放棄」,這有損於他們對自我認同的信心──沒錯,寫作低潮就是這麼不安穩又矛盾的情緒焦慮。
但另一方面:對,你說得沒錯,最直接有效的做法確實是把注意力移開。然而要做到這點,我們必須學會建立心理機制。
所謂心理機制,就是一套「當狀況發生,系統會自動觸發防衛措施」的防禦機制。就我個人經驗而言,建立心理機制在很多事務上都非常有幫助。像是今年五月疫情爆發、生活受到限制時,我們就學會建立一個適應防疫新生活的心理機制。當我們臨時遇上一些無法預測的麻煩,我們同樣要即時建立避免慌亂手腳的心理機制,好應對後續的問題。
寫作低潮是不安穩、也無法預測的情緒焦慮。當低潮到來時,我們往往會後知後覺,總是慢好幾步才意識到「自己正陷入低潮」。因此要建立減緩低潮的手段,最優先的第一件事就是確認:哪些傾向是你寫作低潮時會發生的?它跟平常單純想偷懶的心理狀態有什麼差別?
當你能夠區別低潮的特徵與平時的差異,那麼你就已經學會用「問題意識」來看待低潮;自然而然的,要採取前述手段來應對低潮會更得心應手。
不過當然了,若是說的有做的這麼容易,那我們也不需要頻繁談論「如何面對寫作低潮」;我還是要強調一次,寫作低潮不會消除,也沒有一勞永逸的解決辦法。在寫作生涯的不同階段,低潮只會以各種形式、各種理由誕生。就算消失也是短暫的,它永遠都會捲土重來。即使我們找到近乎可以完全解決的手段,等到下一次寫作低潮發作時,該頹廢、自暴自棄的情緒還是會湧上來,阻止你做任何事。
就如我們的人生經驗與寫出的文字都不會相同、也無法複製,每一個人終究是不同的個體,能夠有效處理寫作低潮的有效手段,最終還是得靠自己摸索。面對低潮,我們要循序漸進,慢慢找到能穩定共處的交會點,如此才能盡可能避免低潮帶來的不必要自我貶損與傷害。

追蹤社群:FB粉專噗浪PlurkIG
歡迎追蹤我的方格子、成為Premium會員,隨時閱讀我的文章、與我互動。
↓↓拍手五下,支持我的創作!↓↓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4.0K會員
1.2K內容數
人類一生都在為問題苦惱、思索、悲憤、喜悅,然後最終做出選擇。每一個選擇都將呈現某種結果,無論好與不好,都只能陷入下一個無盡情緒,直到坦然接受,然後面對下一道難題。 我們都是旅行者,走在探求真理的路途,為解開難題而陷入自我意識。 我們終將費盡一生持續追尋,直到大腦隨死亡停歇運作。 意識所留下的,便是身而為人的,存在證明。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