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亞斯的心理短寫】亞斯人的認知盲點──在人際互動上:認知部分,而非認知整體

更新於 2024/11/05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完形的概念」指「整體大於部分的和」,意思是部分的意義加起來不是數學,場域內的所有東西都相互關連,所有事物彼此依賴,產生更大的意義。
可看見的元素是依據「眼見為憑」與「推理認知」;隱形的元素是依據「當下情緒」、「時間──帶著過去的情感與經驗」;兩者合起來就是人際關係的表達。社交系統的人際關係就是如此的複雜等式,如何解釋意義 A、B、C,解釋的依據又來自文化背景、社會情境及關係深淺。資料判斷後,最後才由「自我核心」對照「我的原則/喜好/顧慮」,想「啊,這件事要怎麼辦對彼此都好」。

亞斯的認知是優勢

但在人際互動上,在社交系統裡卻是見樹不見林。
以視覺圖片做比喻:從三個附圖裡你看到了什麼?
黑影是主題,其餘白色為背景。
先想想
.
.
.
.
.
.
就主題來看:是座台、森林裡的樹及吹喇叭手。
只有這樣而已嗎?
還有什麼?
.
.
.
就白色背景來看是…
只有這樣而已嗎?
還有什麼?
.
.
.
把黑白兩邊的圖像加起來,還可以替此圖像說一個故事:「對峙的兩人」、「森林大帝之爭」、「思念的歌」。
我們所討論的部分與整體,可看見的元素(黑影)有意義 A、隱形的元素(殘缺不明顯的白色背景)有意義 B,兩者合起來(整幅圖)又是另一個意義 C,皆是「完形的概念」──指「整體大於部分的和」,意思是部分的意義加起來不是數學,場域內的所有東西都相互關連,所有事物彼此依賴,產生更大的意義。
可看見的元素是依據「眼見為憑」與「推理認知」;隱形的元素是依據「當下情緒」、「時間──帶著過去的情感與經驗」;兩者合起來就是人際關係的表達。社交系統的人際關係就是如此的複雜等式,如何解釋意義 A、B、C,解釋的依據又來自文化背景、社會情境及關係深淺,因此呼吸不是只有一之型到九之型而已,還有個人自創的任意組合型。資料判斷後,最後才由「自我核心」對照「我的原則/喜好/顧慮」,想「啊,這件事要怎麼辦對彼此都好」。

但是亞斯的認知盲點在於

亞斯習慣了「可看見、可捉摸的認知才有意義 A」,其餘項目不列入考量,接著進入「自我核心」對照「我的原則」,想「啊,這件事要怎麼辦對彼此都好」。亞斯的認知,就習慣僅考量認知(看得見的部分),快刀斬亂麻,迅速做出決定。
就「事物」本質的是還好,不會有多大差別,但是「人際互動」性質就不行了,亞斯人常常反覆,改來改去。
這是因為看得見的部分會隨角度、時間有所變化,當看得見的面向不同、轉角度後,亞斯資料收集有變,當然決定又不同了。而且有的亞斯人不掩飾,內心的思考過程會直接說出來,他自己覺得很一般,但對社交系統及社會人卻是「反覆無常」,沒有一致性,而且搞不懂他到底要幹嗎。(當然,反過來,在某些情緒比重多的事上,卻又是社會人反覆無常,亞斯人常覺得被情緒勒索。)

認知盲點這件事有好有壞

但關係經營時如果對方是社會人,面對重要他人時就無可逃避,是亞斯人要學習「整體觀的思路習慣」,盡量趨近,並養成「暫停快刀回應的第二層動作」。
這部分是需要努力的,需要自我覺察。
這對成人亞斯很難,因為神經系統已習慣那麼多年,先入為主,相當困難從「見樹」的角度轉為「見林」。所以至少先養成「暫停快刀回應的第二層動作」。
亞斯人常反駁說,不是啊我很努力了…不對,你要審視你的努力是否又掉入自我中心的認為裡,你給的「若不是重要他人要的」,那算是給嗎?如果你還說「是」、「他不要我也沒辦法」…那就是還在自我中心的觀點裡,這不是「互動」,最後也會因為這樣無法維持與重要他人的關係。
亞斯人要練習確切抓出思路的慣性作用,因為你所重視的人需要你的回饋,他無法一直保持「接受你不能調整」的單方面付出,這是人性,不是他不願意,亞斯人也要了解社會人的需求──他需要被回饋,就如同先前說過亞斯人的情緒表達,並非自言自語,而也是期待有人回應一樣。我認為,至少要努力養成「暫停快刀回應的第二層動作」。
心理師作為關係協調者,自然也會跟社會人說「你要直接表達你要什麼」,厚臉皮地直說,才能讓亞斯人知道怎麼滿足你,達到有效的結果和關係經營。
兩邊都要努力,是正確方向的努力,才是關係經營的重點。
即將進入廣告,捲動後可繼續閱讀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314會員
212內容數
亞斯伯格(AS)、過動特質(ADHD)及邊緣性人格(BP)整理專區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成人亞斯很多觀念已定型,價值觀已存在,如果沒有讓他服氣,就不會有新觀點產生。社交社會的日常是亞斯系統內的特殊現象,講理合邏輯才是他的日常。 如何協助成人亞斯面對焦慮,底下是給社會人的分享:1.建立友善關係 2.設立共同目標 3.教導大原則 4.把大原則變成實際作法。
社會共識是多數人在同樣文化下所共同產生的前提和預設,多數人都知曉那代表什麼意思,並據此產生行為。 亞斯人與非亞斯人差異的關鍵點就在這裡,亞斯人是認知系統獨立運作,只針對看得見的事物,單一邏輯判斷;非亞斯人則是認知系統和情緒系統共組運作,那些看不見的共識預設、情緒訊息、關係界線才是真正判斷的依據,是多
多數適應不良或不符社會規範之行為,皆與情緒系統有關,這並非個人因素而已,有的是生理系統、有的是心理系統受到障礙。這些障礙,社會並無給予相應的「教育」讓人們有基本工具去應付,反而是更錯誤的抑制及歸因於個人所致。多重因素引起的就要多重資源與多方支持才有解方,當自己過不去時,尋找他人支持或找專業協助的必要
例如一句話「拎老師咧~」是何意義?社會人是參照他人情緒與情境反應所得知,是類似抱怨、不高興的綜合性語助詞,之後也拿來模仿應用,但亞斯人就難懂了,字面上這句話沒有意義也沒有邏輯,他像是拿到一個東西卻沒有使用說明書,只能自己拆解,而得到的結果不一定與社會人相同。
在我的晤談經驗裡,亞斯有三種適應社會的表現型態:【掌握型】、【配合型】、【獨行俠型】,前兩項是隱藏型的,不是那麼容易覺察。 型態的分類,其實跟社會人面對不同情境的表現是差不多的,真正重要的是認識自己(特質+感受+想法+人生故事+未來期望)。知道自己的核心,自在運用不同型態,過想要的生活。 
「柯文哲到底是不是亞斯?」不是二分法的討論,而是藉由此事讓社會大眾更正確認識何謂亞斯特質與其主動性。「人性」是共通的,我們進一步該探問的應該是「這個人想做什麼?表達這個的意義何在?」,是認識眼前的「這個人」而不是「XX特質」,如此,父母才知道怎麼進一步協助孩子激發主動性,朋友之間才知道怎麼進一步溝通
成人亞斯很多觀念已定型,價值觀已存在,如果沒有讓他服氣,就不會有新觀點產生。社交社會的日常是亞斯系統內的特殊現象,講理合邏輯才是他的日常。 如何協助成人亞斯面對焦慮,底下是給社會人的分享:1.建立友善關係 2.設立共同目標 3.教導大原則 4.把大原則變成實際作法。
社會共識是多數人在同樣文化下所共同產生的前提和預設,多數人都知曉那代表什麼意思,並據此產生行為。 亞斯人與非亞斯人差異的關鍵點就在這裡,亞斯人是認知系統獨立運作,只針對看得見的事物,單一邏輯判斷;非亞斯人則是認知系統和情緒系統共組運作,那些看不見的共識預設、情緒訊息、關係界線才是真正判斷的依據,是多
多數適應不良或不符社會規範之行為,皆與情緒系統有關,這並非個人因素而已,有的是生理系統、有的是心理系統受到障礙。這些障礙,社會並無給予相應的「教育」讓人們有基本工具去應付,反而是更錯誤的抑制及歸因於個人所致。多重因素引起的就要多重資源與多方支持才有解方,當自己過不去時,尋找他人支持或找專業協助的必要
例如一句話「拎老師咧~」是何意義?社會人是參照他人情緒與情境反應所得知,是類似抱怨、不高興的綜合性語助詞,之後也拿來模仿應用,但亞斯人就難懂了,字面上這句話沒有意義也沒有邏輯,他像是拿到一個東西卻沒有使用說明書,只能自己拆解,而得到的結果不一定與社會人相同。
在我的晤談經驗裡,亞斯有三種適應社會的表現型態:【掌握型】、【配合型】、【獨行俠型】,前兩項是隱藏型的,不是那麼容易覺察。 型態的分類,其實跟社會人面對不同情境的表現是差不多的,真正重要的是認識自己(特質+感受+想法+人生故事+未來期望)。知道自己的核心,自在運用不同型態,過想要的生活。 
「柯文哲到底是不是亞斯?」不是二分法的討論,而是藉由此事讓社會大眾更正確認識何謂亞斯特質與其主動性。「人性」是共通的,我們進一步該探問的應該是「這個人想做什麼?表達這個的意義何在?」,是認識眼前的「這個人」而不是「XX特質」,如此,父母才知道怎麼進一步協助孩子激發主動性,朋友之間才知道怎麼進一步溝通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徵的就是你 🫵 超ㄅㄧㄤˋ 獎品搭配超瞎趴的四大主題,等你踹共啦!還有機會獲得經典的「偉士牌樂高」喔!馬上來參加本次的活動吧!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人設在人際互動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擁有適當的人設能幫助我們與他人更順暢地交流。本文探討了人設對於個人及人際關係的重要性,並提到了擁有邊界感的人更能在人際互動中獲得尊重。此外,本文也討論瞭如何在社交上建立自己的形象與性格。最後,文章還以人生如戲的比喻來強調人設的重要性。
Thumbnail
自我意識強的人都比較主觀。習慣用自己理解世界的方式、認識他人。 為什麼相處了一輩子的人,卻覺得陌生。明明是最緊密連結的人卻不了解對方。 因為你看見的只有自己,你對另一個人的認識是你內心期望他成為的樣子。 期待與失望、埋怨對方的不願成長,享受安逸。但如果這就是他理想的生活方式呢? 希望別人尊重
Thumbnail
我現在極少給別人建議,因為我越來越意識到,每個人形成價值觀的背後都有一套很複雜的系統,三言兩語的傳授給別人,對方也是只見樹木不見森林。
高敏感是想太多,或是在某些微不足道的小事會有極大的反應,但那些的極大,只是別人沒看見他為何如此的過程才會如此覺得。 亞斯則是與外界的聯繫較少,比較容易陷入自己的思考當中,難以脫離原先的預設想法。
Thumbnail
在判斷未知的事物時,我們在潛意識中很難擺脫最初獲得的資訊,經常以此做為標準。
  透過這種「身體性的心靈」的思路,我們會意識到傳統的「他心問題」建立在一種心靈與行為的二元上面。而實際的情況中,我們不僅僅可以直接經驗到他人的心靈,我們自己的心靈也以同樣的方式直接表達於行動上。
我們的心靈在經歷收回投射中,潛意識和意識的位置漸漸分層出來,此刻,我們的Self已經“看見”了這兩個截然不同的層次—皆為人類意識進化所需而設計的機制,都能夠被彰顯出來,即便這兩者從眼前看來是如此的矛盾相衝、無法被放置在同一個時空裡,然而,就因為如此,人類的物質與神性、內在與外在、意識與潛意識才能有各
Thumbnail
「你怎麼會這麼想啊?」「也太沒同理心了吧!」這兩句話鐵定很常出現在亞斯柏格的耳邊。想想我的亞斯學生們,一樣都是亞斯,差別真的很大。但細想,其實還是有滿多共通點。
Thumbnail
瞭解人類圖敘述的背後意涵,以及如何在實際生活中應用內在權威與策略,進行決策與行動。透過經驗與練習,協助你在面對情況時做出正確的決定。
Thumbnail
行動和想法是組成我們身份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的行動方式能夠拉近或推離我們身邊的人和事物,就像是我們人格風格的大聲公一樣。這篇文章探討了行動和想法之間的關係,並提出了一些思考的觀點。
Thumbnail
徵的就是你 🫵 超ㄅㄧㄤˋ 獎品搭配超瞎趴的四大主題,等你踹共啦!還有機會獲得經典的「偉士牌樂高」喔!馬上來參加本次的活動吧!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人設在人際互動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擁有適當的人設能幫助我們與他人更順暢地交流。本文探討了人設對於個人及人際關係的重要性,並提到了擁有邊界感的人更能在人際互動中獲得尊重。此外,本文也討論瞭如何在社交上建立自己的形象與性格。最後,文章還以人生如戲的比喻來強調人設的重要性。
Thumbnail
自我意識強的人都比較主觀。習慣用自己理解世界的方式、認識他人。 為什麼相處了一輩子的人,卻覺得陌生。明明是最緊密連結的人卻不了解對方。 因為你看見的只有自己,你對另一個人的認識是你內心期望他成為的樣子。 期待與失望、埋怨對方的不願成長,享受安逸。但如果這就是他理想的生活方式呢? 希望別人尊重
Thumbnail
我現在極少給別人建議,因為我越來越意識到,每個人形成價值觀的背後都有一套很複雜的系統,三言兩語的傳授給別人,對方也是只見樹木不見森林。
高敏感是想太多,或是在某些微不足道的小事會有極大的反應,但那些的極大,只是別人沒看見他為何如此的過程才會如此覺得。 亞斯則是與外界的聯繫較少,比較容易陷入自己的思考當中,難以脫離原先的預設想法。
Thumbnail
在判斷未知的事物時,我們在潛意識中很難擺脫最初獲得的資訊,經常以此做為標準。
  透過這種「身體性的心靈」的思路,我們會意識到傳統的「他心問題」建立在一種心靈與行為的二元上面。而實際的情況中,我們不僅僅可以直接經驗到他人的心靈,我們自己的心靈也以同樣的方式直接表達於行動上。
我們的心靈在經歷收回投射中,潛意識和意識的位置漸漸分層出來,此刻,我們的Self已經“看見”了這兩個截然不同的層次—皆為人類意識進化所需而設計的機制,都能夠被彰顯出來,即便這兩者從眼前看來是如此的矛盾相衝、無法被放置在同一個時空裡,然而,就因為如此,人類的物質與神性、內在與外在、意識與潛意識才能有各
Thumbnail
「你怎麼會這麼想啊?」「也太沒同理心了吧!」這兩句話鐵定很常出現在亞斯柏格的耳邊。想想我的亞斯學生們,一樣都是亞斯,差別真的很大。但細想,其實還是有滿多共通點。
Thumbnail
瞭解人類圖敘述的背後意涵,以及如何在實際生活中應用內在權威與策略,進行決策與行動。透過經驗與練習,協助你在面對情況時做出正確的決定。
Thumbnail
行動和想法是組成我們身份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的行動方式能夠拉近或推離我們身邊的人和事物,就像是我們人格風格的大聲公一樣。這篇文章探討了行動和想法之間的關係,並提出了一些思考的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