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7《全身激痛點地圖》(下):治療疼痛,重回自由之身

2021/10/11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我們的身體如果處在「健康狀態」下,身體幾乎不會有疼痛。或許是因為年齡漸長、要配合某些外在環境、某些不良的個人習慣,身體不得不透過代償作用來應付外在危機。結果乳酸堆積,形成了激痛點。
這些困擾著我們每個人的疼痛問題到底要怎麼治療呢?
今天就讓我們就來聊聊健康狀態與治療方式吧!

健康狀態

在物理治療的領域中,普遍以「張拉整體」解釋一副「健康且力學均衡的身體」。他們想像筋膜是一顆球的彈性線、骨骼是架構起那顆球的木棒,它具備穩固性(長期維持形狀不變)、抗壓性(外力介入時體內會產生反抗的張力)以及回彈性(外力介入時體內能夠回到原本的狀態)。而具備這樣張拉整體特性的身體就是處於健康狀態。
這樣張拉整體的身體應該是怎麼個樣子?你可以先站起來,想像有根線連在你的頭上,輕輕將你的頭上提,力量從身體中軸向上延伸,身體微微出力與之保持平衡。你會感受到眼睛直視前方、微收下巴、肩膀放鬆、胸膛展開、臀部提起。身體的鉛垂線從頭頂中央一路往下直直延伸,穿過你身體的重心。而當你身體的重心往下能接觸到與地板的支撐點時,身體即張力均勻,就不易搖晃跌倒。
然而維持健康狀態並不容易。在我們的生活中,長時間要站或坐,再加上身體運動量不足,長期下來就有可能導致筋膜變形、無力、沾黏或者鬆弛,就像一顆失了彈性的球一般。又或者遇到突發危機,導致身體必須極彎、部位承受過大壓力,如此一來也會像是把球壓爆。於是,我們需要透過治療手段來讓身體這顆球重新回復原本健康的狀態。

身體治療

不管是因為哪一種原因造成身體不在「健康狀態」,身體都會試圖發出警訊告訴腦袋現在身體出狀況了,必須要立刻處理。常見的疼痛處理方式有冰敷熱敷等簡單處理、物理治療的處理、生活型態改善、心理健康改善等等,只是本書不是心理相關書籍,所以心理相關議題暫且略過,我們就來聊聊其他的治療法吧!

冰敷與熱敷

面對疼痛大家最常想到用冰敷或熱敷來處理,好似給它冰一下就不會痛了,又或者像是泡溫泉一樣讓身體鬆一下就不會痛了。那問題就來了,什麼時候該選擇冰敷?什麼時候又該選擇熱敷呢?
冰敷
針對急性、尚在發炎或短期的受傷適合用冰敷。因為冰敷能夠降低患處的溫度,使皮下血管收縮,進而抑制出血、延緩代謝、降低神經活性與發炎反應,翻成白話文就是止血又止痛。施作時要注意冷過敏或是因為冰敷時較不敏感而形成的凍傷。
熱敷
針對慢性或長期的受傷適合用熱敷。因為熱敷會使血管擴張,促進血液循環,進而移除乳酸堆積、促進細胞新陳代謝、增加軟組織的延展性,換成白話文就是放鬆。一樣要稍微注意熱過敏或燙傷的問題。

物理治療的處理

治療的步驟

通常會先與病患進行問診,了解病患的受傷機轉、嚴重程度與需求,再透過評估去思考問題怎麼來的,後才制定治療計畫並實施,不斷反覆檢查有效性直至痊癒。

治療的原則

  1. 區域損傷先於轉移疼痛:例如腳踝外側有疼痛,會優先判斷是否是由腳踝外側韌帶所引起,若不是才會再去判斷是否是外側小腿肌的轉移痛。
  2. 局部問題先於整體問題:例如腳踝扭傷,會優先治療腳踝韌帶、將周邊肌肉訓練好後,然後才判斷踝關節扭傷是不是因為扁平足、足弓無力或小腿肌束過於緊繃?
  3. 結構問題先於功能問題:除了問診、體檢外,通常會先用儀器檢查身體有沒有結構被破壞,例如骨折、錯位、脫臼、血液中的自體免疫系統失調、神經壓迫等問題。至於功能性問題比較偏向能用但不好用,例如腰部雖然能出力,但是會疼,這時檢查完腰部無明顯結構問題後,才會再去找找有沒有姿勢不良的習慣或者遠處的激痛點。

治療的方法

儀器治療
是使用能發出物理因子之物理治療儀器來減輕生理疼痛、促進癒合過程、增進動作功能的治療模式。常見熱敷、冷敷、電療等等,下面介紹幾個特別的例子:
  1. 震波治療:無傷口、恢復效果快,對於肌腱鈣化、足底筋膜炎等效果顯著,其原理是對患部進行微破壞後,再讓身體組織密集修復。
  2. 雷射治療:現在復健科常見低能量雷射,其效果慢、時間長,有助於細胞骨架生成、促進血液循環、活化細胞功能等等。在有些比較危險的部位如頸部,按摩危險、徒手治療效果有限、震波也會傷害到其他血管的情況下,由於雷射不強,所以能夠安全地治療頸部肌肉痠痛。
  3. 乾針治療:跟針灸有點類似,但是手法原理略略不同。常見用手指,定住激痛點位置後,刺入其中引發肌肉彈跳反應。
  4. 注射治療:可以想像成乾針治療然後順便注射東西進入身體,以前有類固醇注射用在治療急性疼痛、風濕類關節疼痛,現在則多施打 5%葡萄糖液。其原理是引起受傷組織再次微發炎,讓身體組織來此處修復。這些透過注射外部物質引發的治療反應稱為增生治療。至於PRP或凍晶療法是將原本身上的組織取出,再打回身上,讓那些打回去的細胞處理傷口處的發炎反應,稱之為生長因子注射。
生物力學矯正
前面說身體痠痛的原因可能來自於姿勢不良,而姿勢不良需要矯正。有些能夠靠自身努力,有些則需要依靠矯正器。例如有些鞋底過軟或鞋不合腳,可以透過買鞋墊進行調整。有些穿襪子久了造成腳姆指外翻(即腳姆指往腳食指方向偏移過多),則可以改穿五指襪進行矯正。
徒手治療
診斷過後針對特定部位處理,常見本體神經伸展術、關節鬆動術等等。除外,還要找出問題發生的原因,例如某特定常做姿勢造成身體勞損,在過程中與病患討論要怎麼修正現有的環境,讓病徵不再復發。
運動治療
Photo by Li Sun from Pexels
相較於前面幾種,運動治療是更需要患者主動去努力的治療方式,目的為訓練肌群,改善因肌肉無力而產生的外在姿勢不良與激痛點。通常可以透過進行特定矯正性治療運動,讓肌肉變得有力。
以上不管是哪一種治療方法,都是針對「點」、「當下」去進行處理。要保持身體姿勢良好,我們要把握經常練習、訓練肌群、姿勢調整三個原則,透過系統性的練習才是讓身體維持在健康狀態下的長久之計。

生活型態改善

不管你是哪裡的醫生,最常聽到要改善的都是這個。
飲食習慣
糖、反式脂肪、精緻碳水化合物、油炸類食物都會促進發炎反應,長期過量攝取會造成持續性的發炎。如持續攝取糖會讓發炎指數CRP、AGEs 終端糖化產物提升。而糖與精緻碳水化合物都會快速提高升糖素,進而誘發發炎反應。反式脂肪這種人造氫化油也容易造成動脈硬化。
運動習慣
  1. 運動能夠增加身體代謝,讓發炎物質藉由新陳代謝排出體外。
  2. 運動能夠提高身體疼痛的閾值,調節神經系統,於是疼痛情況比較不明顯。
  3. 運動增加身體血液循環,減緩肌肉僵硬,能夠減少疲勞與疼痛。
睡眠習慣
這我就不多講了,大家可以回去看《為什麼我們要睡覺》那本講得超詳細。
生活習慣
少抽菸、少熬夜、少久坐、少酗酒,我相信沒有一個你不知道。

結論

書中的最後一個部分就如上圖所示,提供各部位的激痛點與其相關細節症狀,如果對此有興趣的人非常推薦購入這本書。此外,在書的內頁中也有附贈一張全身激痛點拉頁海報,要找出快速找出激痛點可說是輕鬆愜意。
在買了這本書之後,我也不時會關心我自身的身體狀況,按按自己的激痛點,減少自己的筋膜沾黏,應該是看這本書對我而言最大的改變了吧?除此之外,結合自己之前學的按摩手法,變得更加有效。
最近找了幾個朋友來試試,因為本人長得挺單薄的,所以很快就能找到激痛點。但是有人長得很...有肉(政治正確),那激痛點就真的是挺難找的。隨著幾週下來練習,手法越來越準,不過礙於自己某些激痛點真的是痛到自己按不下手,還是只能指望我朋友幫我按按,看我痛到蠕動 QQ。
好啦!這本有益健康的書就在這邊推薦給你,希望你會喜歡!
難易度:★★★☆☆
可讀價值:★★★★☆
保存價值:★★★★☆
書名:《全身激痛點地圖》
作者:侯鐘堡
出版社:時報文化
歡迎大家按個喜歡或收藏,或者在下面留言與我交流分享你的看法喔!
96會員
141內容數
閱讀能夠充實我們自己的腦袋,筆記是能夠讓自己將讀過的東西融會貫通。在閱讀筆記裡,我希望與你分享我從書中看到的知識,再點綴上一些自己的想法,希望在閱讀的過程中你我都能夠從書中學習更多。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