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仙佛

更新 發佈閱讀 3 分鐘

中國造字十分奧妙,一字一字用心去看,每有全新的體會,於是更加欽服古人造字用字之智慧,代表「儒道釋」思想的「仁仙佛」即為一例。

儒家思想自西漢董仲舒獨尊儒術以來,一直是中國學術思想的主流。儒家主張仁道思想,希望人人修身養性,乃至齊家治國平天下,成為受人尊敬的「仁人君子」。「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何謂「仁」?仁者,愛人也。試看「仁」的文字構造,仁從人二,是會意字,也就是「人與人」,換言之,「仁」講究的是人與人之間維持一種和諧親愛的關係,所以儒家重視人的「倫理」,亦即所謂的君臣有義、父子有親、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儒家思想全然是入世的,凡事反求諸己,盡其在我,努力以赴。總之,心中有他人之存在,就是彬彬有禮的君子,就是心中有愛的「仁人」。

道家思想源自老莊,以「自然」為學習對象,認為「自然」乃「道」之精神所在,主張人類要順應自然,處世則無為、守柔、不爭。道家後來成為道教的思想基礎,發展成為神仙之說,認為「道」是宇宙本體,人如修道有成是為「仙」,不為世俗之虛名偽譽所動,並可與天地同壽。一般而言,道教以長生不死為主要目的,重視現世利益,也注重「積善正行」,在神秘思想中含有道德的意味。再看「仙」的文字構造,仙從人山,《說文》曰,「人在山上」也;仙亦謂「長生僊去」,「僊」者舞袖飛揚之意。段玉裁注云,老而不死曰仙;仙,遷也,「遷入山」也。可以這麼說,「仙」是人在山上,在上天與人世之間,講的是超逸,強調人類與自然的關係。

釋家思想於漢代傳入中國,唐朝三藏法師赴印度取經、譯經之後,佛教在中土得以大幅發展。般若波羅密多心經有言:「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密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佛家主張眾生平等,人人皆有覺悟本來面目的體性,以無上智慧照破邪魔的障幕,窺見萬法皆空,破我法二執,即入「涅槃」,自身不再墮落,達超脫生死的理想境界,此得道之覺者或智者曰「佛陀」。「佛」字,《說文》謂「仿佛」也,若似也;又,「佛」是形聲字,從人弗聲,換言之,此道完全是出世的,弗食人間煙火,凡夫俗子當然不容易看得清楚,想得通透。

儒家入世,對主體講究化成之義;道家講「虛靜」,介乎入世出世之間;佛家出世,作捨離之說,以上得道者分別以「仁」、「仙」、「佛」名之,豈不妙哉!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天星沙龍
90會員
1.5K內容數
英國哲人暨科學家培根說:「閱讀使人豐富,討論使人成熟,書寫使人精確。」閱讀吸收新知之後,參與討論,腦力激盪,多元思考,還要養成寫作的習慣,才能夠更精準的表達自己的思想與情感。
天星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04/28
﹝張良澤《肝胆相照》﹞ (一)未竟的臺灣夢 獲頒2025年第28屆臺灣文學家牛津獎的張良澤先生(1939-),曾於37歲(1977)時,寫信給鍾老,豪氣干雲,立誓以十年時間寫出臺灣文學史。 如今好幾個十年過去了,這成為他未竟的臺灣夢啊! (二)建構臺灣文學 長期以來,不論是在國內或是在海外
Thumbnail
2025/04/28
﹝張良澤《肝胆相照》﹞ (一)未竟的臺灣夢 獲頒2025年第28屆臺灣文學家牛津獎的張良澤先生(1939-),曾於37歲(1977)時,寫信給鍾老,豪氣干雲,立誓以十年時間寫出臺灣文學史。 如今好幾個十年過去了,這成為他未竟的臺灣夢啊! (二)建構臺灣文學 長期以來,不論是在國內或是在海外
Thumbnail
2025/03/24
自古以來,數不清的人為「愛」下定義,有人說,愛是永恆的謎。人人需要它,卻沒有一個人真正瞭解它。猶如盛夏的一陣清風,愛可以感覺得到,卻看不見它的蹤跡;又彷彿暗夜時遙遠的星辰,可以看見卻又無可捉摸。世人對愛的定義與詮解實在太多了。唐朝詩人元稹說:「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因為愛情,我們成為人生
Thumbnail
2025/03/24
自古以來,數不清的人為「愛」下定義,有人說,愛是永恆的謎。人人需要它,卻沒有一個人真正瞭解它。猶如盛夏的一陣清風,愛可以感覺得到,卻看不見它的蹤跡;又彷彿暗夜時遙遠的星辰,可以看見卻又無可捉摸。世人對愛的定義與詮解實在太多了。唐朝詩人元稹說:「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因為愛情,我們成為人生
Thumbnail
2025/02/27
向佛者必讀《心經》,日日抄錄之,記誦之,了然於心者幾希? 據史料記載,《心經》前後共有十多種譯本,包括東晉鳩摩羅什、唐代玄奘大師所譯。《心經》究竟講了些什麼?是佛陀親口講的,還是觀世音菩薩講的?舍利子又是什麼人物?《心經》確實難以參透。 《心經》是佛教經典,據傳,當年玄奘大師靠著念《心經》度過了
Thumbnail
2025/02/27
向佛者必讀《心經》,日日抄錄之,記誦之,了然於心者幾希? 據史料記載,《心經》前後共有十多種譯本,包括東晉鳩摩羅什、唐代玄奘大師所譯。《心經》究竟講了些什麼?是佛陀親口講的,還是觀世音菩薩講的?舍利子又是什麼人物?《心經》確實難以參透。 《心經》是佛教經典,據傳,當年玄奘大師靠著念《心經》度過了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在小小的租屋房間裡,透過蝦皮購物平臺採購各種黏土、模型、美甲材料等創作素材,打造專屬黏土小宇宙的療癒過程。文中分享多個蝦皮挖寶地圖,並推薦蝦皮分潤計畫。
Thumbnail
在小小的租屋房間裡,透過蝦皮購物平臺採購各種黏土、模型、美甲材料等創作素材,打造專屬黏土小宇宙的療癒過程。文中分享多個蝦皮挖寶地圖,並推薦蝦皮分潤計畫。
Thumbnail
小蝸和小豬因購物習慣不同常起衝突,直到發現蝦皮分潤計畫,讓小豬的購物愛好產生價值,也讓小蝸開始欣賞另一半的興趣。想增加收入或改善伴侶間的購物觀念差異?讓蝦皮分潤計畫成為你們的神隊友吧!
Thumbnail
小蝸和小豬因購物習慣不同常起衝突,直到發現蝦皮分潤計畫,讓小豬的購物愛好產生價值,也讓小蝸開始欣賞另一半的興趣。想增加收入或改善伴侶間的購物觀念差異?讓蝦皮分潤計畫成為你們的神隊友吧!
Thumbnail
象山慶[蓮想].21~30 21--善導流淨土思想在中國似乎很不盛行,除了一武一宗的「王難滅佛」而文獻毀失之外,或與民族性有關,也就是儒家「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的性格,講求自力的修身成聖:「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求則得之,捨則失之,…….求在我者也。」在生活中盡心知性、存心養性,凡事
Thumbnail
象山慶[蓮想].21~30 21--善導流淨土思想在中國似乎很不盛行,除了一武一宗的「王難滅佛」而文獻毀失之外,或與民族性有關,也就是儒家「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的性格,講求自力的修身成聖:「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求則得之,捨則失之,…….求在我者也。」在生活中盡心知性、存心養性,凡事
Thumbnail
為何要講「人間的佛教」?因為有情是以人為主的,大乘佛法偏向「理」、「境界」,而忽略了「人」的問題,為了回到佛教的基本精神,而提倡人間佛教,代表的人為太虛大師、印順長老、東初老和尚和聖嚴師父。
Thumbnail
為何要講「人間的佛教」?因為有情是以人為主的,大乘佛法偏向「理」、「境界」,而忽略了「人」的問題,為了回到佛教的基本精神,而提倡人間佛教,代表的人為太虛大師、印順長老、東初老和尚和聖嚴師父。
Thumbnail
在這個現代社會,我們經常感到生活充滿了挑戰和疑惑,我們不斷尋求更深刻的智慧來幫助我們應對生活中的種種問題。或許,儒、釋、道這三家的智慧,就是我們需要的指南。 它們不僅僅屬於某一宗派,更是一門關於生活、教育和道德的寶貴智慧。在這個專欄系列中,我們將深入研究這些智慧,並討論如何應用它們提高我們的「情商
Thumbnail
在這個現代社會,我們經常感到生活充滿了挑戰和疑惑,我們不斷尋求更深刻的智慧來幫助我們應對生活中的種種問題。或許,儒、釋、道這三家的智慧,就是我們需要的指南。 它們不僅僅屬於某一宗派,更是一門關於生活、教育和道德的寶貴智慧。在這個專欄系列中,我們將深入研究這些智慧,並討論如何應用它們提高我們的「情商
Thumbnail
2017.7.13 良因法師 劄記 蓮池大師: 有聰明人,以禪宗與儒典和會,此不惟慧解圓融,亦引進諸淺識者,不復以儒謗釋,其意固甚美矣。 雖然,據粗言細語,皆第一義①,則誠然誠然。 若按文析理,窮深極微,則翻成戲論,已入門者,又不可不知也。 【注釋】 ①第一義:佛教稱究竟圓滿的真理為「第一義」
Thumbnail
2017.7.13 良因法師 劄記 蓮池大師: 有聰明人,以禪宗與儒典和會,此不惟慧解圓融,亦引進諸淺識者,不復以儒謗釋,其意固甚美矣。 雖然,據粗言細語,皆第一義①,則誠然誠然。 若按文析理,窮深極微,則翻成戲論,已入門者,又不可不知也。 【注釋】 ①第一義:佛教稱究竟圓滿的真理為「第一義」
Thumbnail
一、佛教文學研究的課題之省思
Thumbnail
一、佛教文學研究的課題之省思
Thumbnail
2015.7.13 良因法師 隨筆 佛眼曰: 「人生天地間,稟陰陽之氣而成形。 自非應真乘悲願力出現世間,其利欲之心,似不可卒去。 惟聖人知不可去之利欲,故先以道德正其心,然後以仁義禮智教化提防之。 日就月將,使其利欲不勝其仁義禮智,而全其道德矣。」 《與耿龍學書》 【演蓮法師譯文】 良因贊曰:
Thumbnail
2015.7.13 良因法師 隨筆 佛眼曰: 「人生天地間,稟陰陽之氣而成形。 自非應真乘悲願力出現世間,其利欲之心,似不可卒去。 惟聖人知不可去之利欲,故先以道德正其心,然後以仁義禮智教化提防之。 日就月將,使其利欲不勝其仁義禮智,而全其道德矣。」 《與耿龍學書》 【演蓮法師譯文】 良因贊曰:
Thumbnail
太虛大師曾說︰「頓悟禪為中國佛學之骨髓,又為佛 學之核心。……中國佛教之如能復興也,必不在於真 言密咒與法相唯識,而仍在乎禪。」
Thumbnail
太虛大師曾說︰「頓悟禪為中國佛學之骨髓,又為佛 學之核心。……中國佛教之如能復興也,必不在於真 言密咒與法相唯識,而仍在乎禪。」
Thumbnail
《禪林寶訓》 2014.5.25 良因法師 隨筆 大覺曰: 「妙道之理,聖人嘗寓之於《易》。 至周衰,先王之法壞,禮義亡,然後奇言異術,間出而亂俗。 逮我釋迦入中土,醇以第一義示人,而始末設為慈悲, 以化眾生,亦所以趨於時也。 自生民以來,淳樸未散,則三皇之教,簡而素,春也。 大道寥寥莫之返,良可
Thumbnail
《禪林寶訓》 2014.5.25 良因法師 隨筆 大覺曰: 「妙道之理,聖人嘗寓之於《易》。 至周衰,先王之法壞,禮義亡,然後奇言異術,間出而亂俗。 逮我釋迦入中土,醇以第一義示人,而始末設為慈悲, 以化眾生,亦所以趨於時也。 自生民以來,淳樸未散,則三皇之教,簡而素,春也。 大道寥寥莫之返,良可
Thumbnail
青少年教育・以德為本 大修和尚 慈沁工作小工作小組共成 ◎貴校四語:「盡性學佛、盡倫學孔、道學為體、科學為用」,實為學道不易之宗旨。 以世無一人不在倫常之內,亦無一人能出心性之外。具此倫常心性,而以佛之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為克己復禮、閑邪存誠、父慈子孝、兄友弟恭之助。
Thumbnail
青少年教育・以德為本 大修和尚 慈沁工作小工作小組共成 ◎貴校四語:「盡性學佛、盡倫學孔、道學為體、科學為用」,實為學道不易之宗旨。 以世無一人不在倫常之內,亦無一人能出心性之外。具此倫常心性,而以佛之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為克己復禮、閑邪存誠、父慈子孝、兄友弟恭之助。
Thumbnail
這一期我們書接上回,繼續來聊聊"宋明理學"。 上回我們說道: 由於不接地氣,加之"靠山"漢帝國的滅亡, 原本就不討喜的儒家, 這下過得更慘澹了~~ 取而代之的是那些不忌諱"怪力亂神", 教人在亂世中要看破、放下、放棄治療的佛教、道教, 一個反正我就爛的概念。
Thumbnail
這一期我們書接上回,繼續來聊聊"宋明理學"。 上回我們說道: 由於不接地氣,加之"靠山"漢帝國的滅亡, 原本就不討喜的儒家, 這下過得更慘澹了~~ 取而代之的是那些不忌諱"怪力亂神", 教人在亂世中要看破、放下、放棄治療的佛教、道教, 一個反正我就爛的概念。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