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得記》團團轉——從導航到迷航

2021/11/12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在第一章中,出現最多的「關鍵字」,即是שׁוּב 。英譯為 return,中譯為「回」(回去、回家、回到)。僅管שׁוּב 也是舊約中很重要的詞,但光在《路得記》第一章就出現了12次(採和合本修訂版)——包括
1:6 (要從摩押地「回去」)、
1:7(上路「回」猶大地去)、
1:8(你們各自「回」娘家去吧)、
1:10(我們要與你一同「回」你的百姓)、
1:11(回去吧!)、
1:12(回去吧)、
1:15(你嫂嫂已經「回」她的百姓、跟你嫂嫂「回去」吧)、
1:16(「轉去」不跟隨你)、
1:21(耶和華使我空空地「回來」)、
1:22(拿俄米跟她的媳婦摩押女子路得「回來」、路得從摩押地「回來」。以上這節是我自譯。此句要用希伯來原文才看得出שׁוּב 出現二次)。
雖然這些回去、轉去、回來的動詞,指的是地理位置的移動,但同時也指向「關係」的「變動」。
敘事一開始,就界定了各種故事一開始,界定了各種穩固的關係——夫妻、母子、兄弟、妯娌、婆媳。二千年前,移動是一件成本很高的事,要付出的代價可能也很高,那是要賭上性命跟財產的。沒什麼生死攸關的事的話,誰想遷移?因為饑荒,所以以利米勒帶著一家人暫時移居到摩押國。此時的移動雖然艱苦,但穩固的關係確保了某種安全「導航」。這種穩固的關係,我們可以把它想像成一艘堅固的船,確保了航行中的安全(因此我用了「導航」的比喻)。
不過,饑荒就已經給出了暗示。許多詮釋會說,這暗喻著死亡(若把瑪倫和基連的名字的意思考慮進來,確實可以如此詮釋)。但最近讀著Glenn Albrecht的 Earth Emotions時,他提到自然(Nature)的變遷,是深深影響/牽連人類的內在情緒反應。比如說,當自然資源缺乏時,人類間的貪婪、嫉妒等感受就會出現。所以,也許饑荒的暗示,是指出了自然變遷與人類關係的相互作用力。換言之,是提醒了我們,環境的一切是如何像「紐帶」(tie),是如蜘蛛網般的彼此黏著,人類並不是一種「外於」「自然」的存在(因此對於生態「管理者」的說法,我最近的立場倒是變動很多)。
為什麼現在突然會想談「關係」?仔細想想,僅管讀了很多關於「社會結構如何影響人的生存」,「關係」這個概念,卻很少浮現在我的思緒中。過去處理的,仍然是偏向「如何成為主體」這件事,白話來說,就是「我」如何成為或實現某種「我」。在這種思考的過程中(思考「主體化」、「自主性」),我的眼光往往只專注在個體,彷彿個體是各自處在真空狀態中,彼此如同宇宙相隔數萬光年的單一星球(甚至沒有星系!),又或是所以個體,是培養皿中生成出來的東西。
創作者正在準備中
本篇內容共 3020 字、0 則留言,僅發佈於形色神學
    Abun
    Abun
    文字轉接器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