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療癒師觀點】當我的需求被看見時,這證明了「我的存在」!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這陣子,我和女兒們不約而同地在體驗與「因著被看見而感受到自身的存在」相關的課題。大女兒的部分是「我的付出是被看見的」,我和小女兒則是「我的需求是被看見的」。

而這篇文章將著重於剖析「我的需求是被看見的」。

被看見,是一種被感知到的狀態,是「我是存在的」的直接證據;而「存在」之於個體,更是一個重要且根本性的議題。在我長達十年的療癒師職涯裡可以發現:會讓人產生創傷的經驗,共同的核心都來自於「對存在的抹煞」;而其中一種「抹煞存在」的方式,便是「忽視需求」。

而「忽視需求」有下列這幾種型態:

  1. 最常見的是「在主動提出需求時,被忽略/惡意延後/嘲笑、譏諷」。例如:前陣子,iPhone 13上市了,用著全家最舊型號手機的小女兒,想要擁有;但是她卻是以「生日禮物」來提出(我們家過生日的方式是吃大餐和旅遊),並且在太座思考的停頓點裡,又以「我用自己的錢來買!」加碼,試圖合理化自己的需求。而小女兒之所以會有這樣的反應,是因為她過去的經驗(三歲時,因為爸爸和媽媽離婚,於是在奶奶的傳統教養模式下生活了近兩年)是:在說出需求的同時,會立即被「妳會弄壞、妳又不會用」⋯⋯等等的原因拒絕,不然就是在假意答應後,拖很長的時間才會購買,並且買的還是相對劣質的物品。在療癒過後,小女兒成功轉化掉「我不配擁有好/新的東西!」的信念,並且開心地得知「太座沒有立即答應的原因:手機是生活必需品,如果小女兒是有需求的,她會直接買給她」。
  2. 另一種則是「需求被扭曲」。例如:有位主修鋼琴的音樂系女孩,因為在看過眾多前後輩的才華與努力後,感到強烈的茫然失措⋯⋯在療癒裡,她細數童年時期裡,對鋼琴感到倦怠、想嘗試其他可能性的時刻,但都因為母親抱著「我小時候想學,都不能學;你現在可以學,應該要懂得珍惜」的想法而被回絕,於是硬著頭皮一路唸到了大學。或是:有位熱愛影像創作的男孩,因為媽媽投身於社會運動,於是被鼓勵將創作能量投入於議題中,其他與議題無關的拍攝計畫就此胎死腹中。也可以是:孩子想要的是「可以和同學一起上下學的腳踏車」,但父親沒有看到孩子的社交需求,以危險為由要孩子放學後到沒有朋友的補習班報到,結束後再由母親接回家。
  3. 而最難被覺察到的則是「沒有被認出的需求」。相較於吃飯、睡覺⋯⋯等等的生理需求,心理需求被認出的難度是相對高的;特別是,如果父母在成長過程中也沒有被照顧到心理需求的經驗時,會在教養下一代時,難以理解、認出和滿足孩子的心理需求。而相較於過去,心理營養的重要性已經越來越被看見;從十多年前就出版的《遍體鱗傷長大的孩子,會自己恢復正常嗎?》中,有情感性營養不良而患有幼兒厭食症的四歲女娃,以及《父母的語言》中,也已經被視為「使腦部達到最佳發展狀態的基本要素」。在自身的經驗中,在陪伴大女兒因為拍攝紀錄片而需要購置相機的過程中,我用實際的行動來支持她,幫她找相機店、陪她到相機店裡去試用和詢價,以及在最後的購買時,用理解的態度引導她購置相關設備,這一切讓大女兒感到相當幸福;但我自己在成長過程中,是沒有這樣被對待的。
以上,這些「需求被抹煞」的經驗,都會讓人與自己的需求脫節,並且進一步地對「自身的存在」感到質疑,嚴重者甚至會有「我不應該存在」的輕生念頭。

回到「我的需求是被看見的」。

這句話中的「看見」並不是只有「看見」,而是包含了被看見之後的「被接受、被理解和被滿足」⋯⋯等等的正向情感和行動。
前陣子,因為溫度驟降,我找出換季時收起來的法蘭絨睡衣;但只有找到上衣,褲子還是不見蹤影。於是,怕冷的我,頻頻向太座念叨,希望她陪我再去購置一套保暖睡衣⋯⋯但這件事始終沒有成行。
這只是一件小事情,甚至沒有激起多少情緒的漣漪,但就是擱在我的心頭;直到前陣子,大女兒購置相機後的興奮之情,也渲染了我⋯⋯讓我也好想買東西。
在一次的飯後散步,我與太座進行深入的對話,沿著「想要買東西的欲望」往內心深處切入,我看到幾幅「你好會買東西喔!(貶義)」的記憶切片,那裡面充斥的不是「我終於買到想要的東西了!」的開心,而是早已堆疊成山的「被母親帶著鄙夷眼神看著」的難受。

「你是真的很會買東西啊!(正向語氣)」太座這樣跟我說。

接著,她列舉出好幾個我買的、很符合她們需求的東西,例如:淋浴間裡的層架、後陽台拿來當晾衣桿的伸縮桿、居家防疫時買的熱壓吐司機⋯⋯,讓我有力量撕掉母親貼在我身上的「只會亂花錢、亂買東西」標籤,並且看見自己在大學時期、觀察使用者需求裡所磨練的觀察力,已經讓「現在的我」更懂得觀察需求與對應、購買適當的商品了!
而且,望進太座的眼睛,我看見一件又一件「太座看見並滿足我的需求」的事。
其中,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兩個一百五十公升、體積堪比洗衣機的大水桶。那是之前缺水時,我擔心會限水而購買的;當時,太座還斬釘截鐵地說「不會限水!」,但因為我還是會擔心,所以她還是讓我買了兩個大水桶⋯⋯最後的結果是一次也沒用到地閒置於後陽台。但是,太座一次也沒有嘲笑過我,甚至還說出「花兩千元,買你的安心,我覺得很划算!」這種豪氣的話。
「我不用買睡衣了啦!」當我用新的視角看自己時,我驚呼出聲。
超級奇妙的!就在我感受到「我的需求是被看見且被滿足」的時候,我的腦海裡突然閃過「另一套保暖睡衣」的畫面,那是去年為了可以替換而購置的;但在那之前,我不但糾結於「找不到的那條睡褲」,並且壓根兒忘記自己還有「另一套保暖睡衣」。
回家後,我打開換季時專門打包保暖衣褲的袋子,果然找到了「另一套保暖睡衣」,而且還找到了「找不到的那條睡褲」⋯⋯我大笑了起來!
此外,我也看到:在成長過程中,向母親提出「買東西」的時候,其實是希望母親可以透過「看見我的需求」來「看見我」,是一種吸引母親關注的手段;而我也看見童年時期因為被忽略而有的痛苦,好好地抱了抱自己。

因為被看見,所以存在。

最近,對這句話深有體悟。和「當了家長後,不斷地療癒自己在原生家庭所受的傷,然後讓女兒們可以體驗到更完整的愛」相比,我終於瞭解到自己失去的「被看見」有多少⋯⋯。
看見那些過去沒有被看見的,「我(的需求)」被看見了!也終於可以不再只是「輸出」於看見並滿足女兒們的需求,而是能夠進一步地在「給予—接受」中取得動態平衡。

現在的我,感覺到前所未有的滿足!

而這是與之前的狀態對比出來的。之前,我總是會有「家裡還缺了點什麼?」的想法,所以很喜歡去逛菜市場裡的生活用品的攤位、特力屋和IKEA;而絕大多數的時候,去了也只是東看看、西看看,沒有真的買什麼東西,但卻也花上一整天。
現在,看著許多店家因為五倍券而設計的優惠,特別是那些過去我愛去的店家,我變得沒那麼興奮;雖然偶爾還是會有「需要去看看嗎?」的想法跳出來,但都會馬上被「一無所缺啊!」的滿足感受滿到蓋過去。

你看見了自己的需求了嗎?

除了生理、物質上的需求以外,還有心理、情感層面的需求⋯⋯或許,我們過去是無法透過原生家庭的看見與滿足,來認出自己的需求;但現在,我們可以試著更靠近自己!:)
你有「需求不被看見」、「提出需求,但被拒絕、嘲弄」或「需求被扭曲」⋯⋯等等的經驗嗎?
歡迎留言給我!這樣也是一種「被看見」喔!
「內在小孩轉大人」將書寫在生活中和內在小孩扯上邊的事,可能是我自己的事,發生在我和太座之間、或是與孩子之間;也可能是孩子的事,發生在和我們之間或與同儕之間。總之,包羅萬象因為「從生活中所發生的事,抽絲剝繭之後找到引發不舒服感受的源頭」的這檔事,真的太好玩了!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為什麼我的心裡會有「不能好好接受,會覺得是自己的問題,不會往『會不會是對方給的東西有問題?』的方向去思考;最後,如果真的是接受的東西有問題,還是會覺得要吞下去。」的想法?
奶奶總是讓她覺得:「我應該要一次就學會、一次就做好;不然的話,我就是笨蛋,永遠學不會、永遠做不好⋯⋯」。而這個創傷,不但讓她無法專注地學習,會需要分心去擔心、害怕別人發現自己的不足,更讓她錯失了許多成長的機會。
為什麼我的心裡會有「不能好好接受,會覺得是自己的問題,不會往『會不會是對方給的東西有問題?』的方向去思考;最後,如果真的是接受的東西有問題,還是會覺得要吞下去。」的想法?
奶奶總是讓她覺得:「我應該要一次就學會、一次就做好;不然的話,我就是笨蛋,永遠學不會、永遠做不好⋯⋯」。而這個創傷,不但讓她無法專注地學習,會需要分心去擔心、害怕別人發現自己的不足,更讓她錯失了許多成長的機會。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探討在童年時期隱藏自我感受的經歷,透析對父母關注的渴望及情感缺失。講述在遭遇困難時,雖得到幫助卻無法獲得所需的情感支持,並通過與貓的互動,發現內心渴望愛與被愛的情感。這段回憶不僅影響了作者的成長,也讓其在面對情感困境時,更加理解自身的需求。
Thumbnail
內在的追求,是看見事物的本質及自我的價值,而不是沉溺於精神世界而忽視一切物質的生活。是了解自己真實的需求、根除潛意識的認知,重建屬於自己的價值體系。 人最難能可貴的是懂得自己要什麼、不要什麼。有些事其實一直都知道,只是沒有認真面對內外在之所以衝突的原因。 真我的價值觀與小我的價值觀存在的衝突。沒
Thumbnail
現在開始,是媽媽也要活出自己的時代。這一篇收錄了《女兒是吸收媽媽情緒長大的》書中的摘錄。
你應該看過很多被淘汰的人,商品,和事物。 接續上一篇 “ 有些誤解,有些誤會 “後,聽完與朋友聊天後,深思.... 人們,有什麼需求? 你又有什麼價值? 然後,活到現在還存在.... 活在這個當下,每天睜開眼睛,你有發現你有什麼需求嗎?而這些需求都全然是你需要的嗎?還是你身邊那些嘰嘰喳
Thumbnail
發生什麼事: 回憶起小時候有一幕是去逛夜市的時候,看到很想要的玩具,嚷著想要爸爸媽媽買給我,但卻得到一句:我們家沒錢買,雖然當時沒有太大的反應,卻在心中種下小小的種子 當下的感覺: 被拒絕了很難過,讓我感覺我好像不被愛了,很失望,也帶出了我不值得擁有的感覺 現在長大,知道了 拒絕的是這件事
Thumbnail
多數的家長表示在「情緒自我調節」練習中,發現自己不了解自己深層的需求是什麼? 這教養上會有個阻礙,當家長不了解自己的內在需求,也就很難看懂孩子行為情緒下可能的內在需求?因此,就不容易找出對應孩子內在需求的方法。
從小到大,我遇到許多想要幫助我、指導我、教育我的人,包括我的父母、家人、朋友,所有的人都對我很好,告訴我應該要怎麼做、甚至於服務周到的幫我完成我所遇到困難的每一件事,導致我的潛意識中,總有一個聲音告訴自己,我是一個無用的人。 長大了,我也萌生了強烈想幫助他人的渴望,而在予以協助之後,內心會有股莫名
Thumbnail
這篇文章描述了一位女孩透過療心卡的引導,深入瞭解了自己內心的情緒與母親間的關係糾葛。文章透過故事敘述的方式將讀者帶入了情感的區域,引人思考自我覺察與親子關係的重要性。
Thumbnail
這篇文章描述了作者在成長過程中所經歷的性別身分不認同的心理創傷,以及自我療癒的過程。作者分享了在家庭中被母親忽視,以及傷害自我價值的經歷,並強調了療癒與自我接納的重要性,鼓勵讀者面對並接納自己的內在小孩。
Thumbnail
不論是求助還是幫助別人,最終還是要回歸初心,認清自己的狀態與意圖。 祝福你我,在人生這條路上獨行之餘,有時也能互相幫扶。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探討在童年時期隱藏自我感受的經歷,透析對父母關注的渴望及情感缺失。講述在遭遇困難時,雖得到幫助卻無法獲得所需的情感支持,並通過與貓的互動,發現內心渴望愛與被愛的情感。這段回憶不僅影響了作者的成長,也讓其在面對情感困境時,更加理解自身的需求。
Thumbnail
內在的追求,是看見事物的本質及自我的價值,而不是沉溺於精神世界而忽視一切物質的生活。是了解自己真實的需求、根除潛意識的認知,重建屬於自己的價值體系。 人最難能可貴的是懂得自己要什麼、不要什麼。有些事其實一直都知道,只是沒有認真面對內外在之所以衝突的原因。 真我的價值觀與小我的價值觀存在的衝突。沒
Thumbnail
現在開始,是媽媽也要活出自己的時代。這一篇收錄了《女兒是吸收媽媽情緒長大的》書中的摘錄。
你應該看過很多被淘汰的人,商品,和事物。 接續上一篇 “ 有些誤解,有些誤會 “後,聽完與朋友聊天後,深思.... 人們,有什麼需求? 你又有什麼價值? 然後,活到現在還存在.... 活在這個當下,每天睜開眼睛,你有發現你有什麼需求嗎?而這些需求都全然是你需要的嗎?還是你身邊那些嘰嘰喳
Thumbnail
發生什麼事: 回憶起小時候有一幕是去逛夜市的時候,看到很想要的玩具,嚷著想要爸爸媽媽買給我,但卻得到一句:我們家沒錢買,雖然當時沒有太大的反應,卻在心中種下小小的種子 當下的感覺: 被拒絕了很難過,讓我感覺我好像不被愛了,很失望,也帶出了我不值得擁有的感覺 現在長大,知道了 拒絕的是這件事
Thumbnail
多數的家長表示在「情緒自我調節」練習中,發現自己不了解自己深層的需求是什麼? 這教養上會有個阻礙,當家長不了解自己的內在需求,也就很難看懂孩子行為情緒下可能的內在需求?因此,就不容易找出對應孩子內在需求的方法。
從小到大,我遇到許多想要幫助我、指導我、教育我的人,包括我的父母、家人、朋友,所有的人都對我很好,告訴我應該要怎麼做、甚至於服務周到的幫我完成我所遇到困難的每一件事,導致我的潛意識中,總有一個聲音告訴自己,我是一個無用的人。 長大了,我也萌生了強烈想幫助他人的渴望,而在予以協助之後,內心會有股莫名
Thumbnail
這篇文章描述了一位女孩透過療心卡的引導,深入瞭解了自己內心的情緒與母親間的關係糾葛。文章透過故事敘述的方式將讀者帶入了情感的區域,引人思考自我覺察與親子關係的重要性。
Thumbnail
這篇文章描述了作者在成長過程中所經歷的性別身分不認同的心理創傷,以及自我療癒的過程。作者分享了在家庭中被母親忽視,以及傷害自我價值的經歷,並強調了療癒與自我接納的重要性,鼓勵讀者面對並接納自己的內在小孩。
Thumbnail
不論是求助還是幫助別人,最終還是要回歸初心,認清自己的狀態與意圖。 祝福你我,在人生這條路上獨行之餘,有時也能互相幫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