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療癒師觀點】當我的需求被看見時,這證明了「我的存在」!

更新 發佈閱讀 8 分鐘

這陣子,我和女兒們不約而同地在體驗與「因著被看見而感受到自身的存在」相關的課題。大女兒的部分是「我的付出是被看見的」,我和小女兒則是「我的需求是被看見的」。

而這篇文章將著重於剖析「我的需求是被看見的」。

被看見,是一種被感知到的狀態,是「我是存在的」的直接證據;而「存在」之於個體,更是一個重要且根本性的議題。在我長達十年的療癒師職涯裡可以發現:會讓人產生創傷的經驗,共同的核心都來自於「對存在的抹煞」;而其中一種「抹煞存在」的方式,便是「忽視需求」。

而「忽視需求」有下列這幾種型態:

  1. 最常見的是「在主動提出需求時,被忽略/惡意延後/嘲笑、譏諷」。例如:前陣子,iPhone 13上市了,用著全家最舊型號手機的小女兒,想要擁有;但是她卻是以「生日禮物」來提出(我們家過生日的方式是吃大餐和旅遊),並且在太座思考的停頓點裡,又以「我用自己的錢來買!」加碼,試圖合理化自己的需求。而小女兒之所以會有這樣的反應,是因為她過去的經驗(三歲時,因為爸爸和媽媽離婚,於是在奶奶的傳統教養模式下生活了近兩年)是:在說出需求的同時,會立即被「妳會弄壞、妳又不會用」⋯⋯等等的原因拒絕,不然就是在假意答應後,拖很長的時間才會購買,並且買的還是相對劣質的物品。在療癒過後,小女兒成功轉化掉「我不配擁有好/新的東西!」的信念,並且開心地得知「太座沒有立即答應的原因:手機是生活必需品,如果小女兒是有需求的,她會直接買給她」。
  2. 另一種則是「需求被扭曲」。例如:有位主修鋼琴的音樂系女孩,因為在看過眾多前後輩的才華與努力後,感到強烈的茫然失措⋯⋯在療癒裡,她細數童年時期裡,對鋼琴感到倦怠、想嘗試其他可能性的時刻,但都因為母親抱著「我小時候想學,都不能學;你現在可以學,應該要懂得珍惜」的想法而被回絕,於是硬著頭皮一路唸到了大學。或是:有位熱愛影像創作的男孩,因為媽媽投身於社會運動,於是被鼓勵將創作能量投入於議題中,其他與議題無關的拍攝計畫就此胎死腹中。也可以是:孩子想要的是「可以和同學一起上下學的腳踏車」,但父親沒有看到孩子的社交需求,以危險為由要孩子放學後到沒有朋友的補習班報到,結束後再由母親接回家。
  3. 而最難被覺察到的則是「沒有被認出的需求」。相較於吃飯、睡覺⋯⋯等等的生理需求,心理需求被認出的難度是相對高的;特別是,如果父母在成長過程中也沒有被照顧到心理需求的經驗時,會在教養下一代時,難以理解、認出和滿足孩子的心理需求。而相較於過去,心理營養的重要性已經越來越被看見;從十多年前就出版的《遍體鱗傷長大的孩子,會自己恢復正常嗎?》中,有情感性營養不良而患有幼兒厭食症的四歲女娃,以及《父母的語言》中,也已經被視為「使腦部達到最佳發展狀態的基本要素」。在自身的經驗中,在陪伴大女兒因為拍攝紀錄片而需要購置相機的過程中,我用實際的行動來支持她,幫她找相機店、陪她到相機店裡去試用和詢價,以及在最後的購買時,用理解的態度引導她購置相關設備,這一切讓大女兒感到相當幸福;但我自己在成長過程中,是沒有這樣被對待的。

以上,這些「需求被抹煞」的經驗,都會讓人與自己的需求脫節,並且進一步地對「自身的存在」感到質疑,嚴重者甚至會有「我不應該存在」的輕生念頭。


回到「我的需求是被看見的」。

這句話中的「看見」並不是只有「看見」,而是包含了被看見之後的「被接受、被理解和被滿足」⋯⋯等等的正向情感和行動。

前陣子,因為溫度驟降,我找出換季時收起來的法蘭絨睡衣;但只有找到上衣,褲子還是不見蹤影。於是,怕冷的我,頻頻向太座念叨,希望她陪我再去購置一套保暖睡衣⋯⋯但這件事始終沒有成行。

這只是一件小事情,甚至沒有激起多少情緒的漣漪,但就是擱在我的心頭;直到前陣子,大女兒購置相機後的興奮之情,也渲染了我⋯⋯讓我也好想買東西。

在一次的飯後散步,我與太座進行深入的對話,沿著「想要買東西的欲望」往內心深處切入,我看到幾幅「你好會買東西喔!(貶義)」的記憶切片,那裡面充斥的不是「我終於買到想要的東西了!」的開心,而是早已堆疊成山的「被母親帶著鄙夷眼神看著」的難受。

「你是真的很會買東西啊!(正向語氣)」太座這樣跟我說。

接著,她列舉出好幾個我買的、很符合她們需求的東西,例如:淋浴間裡的層架、後陽台拿來當晾衣桿的伸縮桿、居家防疫時買的熱壓吐司機⋯⋯,讓我有力量撕掉母親貼在我身上的「只會亂花錢、亂買東西」標籤,並且看見自己在大學時期、觀察使用者需求裡所磨練的觀察力,已經讓「現在的我」更懂得觀察需求與對應、購買適當的商品了!

而且,望進太座的眼睛,我看見一件又一件「太座看見並滿足我的需求」的事。

其中,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兩個一百五十公升、體積堪比洗衣機的大水桶。那是之前缺水時,我擔心會限水而購買的;當時,太座還斬釘截鐵地說「不會限水!」,但因為我還是會擔心,所以她還是讓我買了兩個大水桶⋯⋯最後的結果是一次也沒用到地閒置於後陽台。但是,太座一次也沒有嘲笑過我,甚至還說出「花兩千元,買你的安心,我覺得很划算!」這種豪氣的話。

「我不用買睡衣了啦!」當我用新的視角看自己時,我驚呼出聲。

超級奇妙的!就在我感受到「我的需求是被看見且被滿足」的時候,我的腦海裡突然閃過「另一套保暖睡衣」的畫面,那是去年為了可以替換而購置的;但在那之前,我不但糾結於「找不到的那條睡褲」,並且壓根兒忘記自己還有「另一套保暖睡衣」。

回家後,我打開換季時專門打包保暖衣褲的袋子,果然找到了「另一套保暖睡衣」,而且還找到了「找不到的那條睡褲」⋯⋯我大笑了起來!

此外,我也看到:在成長過程中,向母親提出「買東西」的時候,其實是希望母親可以透過「看見我的需求」來「看見我」,是一種吸引母親關注的手段;而我也看見童年時期因為被忽略而有的痛苦,好好地抱了抱自己。


因為被看見,所以存在。

最近,對這句話深有體悟。和「當了家長後,不斷地療癒自己在原生家庭所受的傷,然後讓女兒們可以體驗到更完整的愛」相比,我終於瞭解到自己失去的「被看見」有多少⋯⋯。

看見那些過去沒有被看見的,「我(的需求)」被看見了!也終於可以不再只是「輸出」於看見並滿足女兒們的需求,而是能夠進一步地在「給予—接受」中取得動態平衡。

現在的我,感覺到前所未有的滿足!

而這是與之前的狀態對比出來的。之前,我總是會有「家裡還缺了點什麼?」的想法,所以很喜歡去逛菜市場裡的生活用品的攤位、特力屋和IKEA;而絕大多數的時候,去了也只是東看看、西看看,沒有真的買什麼東西,但卻也花上一整天。

現在,看著許多店家因為五倍券而設計的優惠,特別是那些過去我愛去的店家,我變得沒那麼興奮;雖然偶爾還是會有「需要去看看嗎?」的想法跳出來,但都會馬上被「一無所缺啊!」的滿足感受滿到蓋過去。


你看見了自己的需求了嗎?

除了生理、物質上的需求以外,還有心理、情感層面的需求⋯⋯或許,我們過去是無法透過原生家庭的看見與滿足,來認出自己的需求;但現在,我們可以試著更靠近自己!:)

你有「需求不被看見」、「提出需求,但被拒絕、嘲弄」或「需求被扭曲」⋯⋯等等的經驗嗎?

歡迎留言給我!這樣也是一種「被看見」喔!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琦琦/心秩序療癒師的沙龍
143會員
126內容數
「內在小孩轉大人」將書寫在生活中和內在小孩扯上邊的事,可能是我自己的事,發生在我和太座之間、或是與孩子之間;也可能是孩子的事,發生在和我們之間或與同儕之間。總之,包羅萬象因為「從生活中所發生的事,抽絲剝繭之後找到引發不舒服感受的源頭」的這檔事,真的太好玩了!
2023/07/17
前陣子開始,社群媒體就充斥著與「白飯之亂」相關的影片和文章。 我也觀察到:會在FB上的白飯之亂相關影片和文章底下的留言的世代,多數認為「替他人著想、體諒他人的辛勞⋯⋯」是很正常的思考路徑;但是,在街訪影片裡面、訪問到一些年輕人的片段裡,可以聽到「學生只是以自己的需求為出發點而已」的論點。 說實在
Thumbnail
2023/07/17
前陣子開始,社群媒體就充斥著與「白飯之亂」相關的影片和文章。 我也觀察到:會在FB上的白飯之亂相關影片和文章底下的留言的世代,多數認為「替他人著想、體諒他人的辛勞⋯⋯」是很正常的思考路徑;但是,在街訪影片裡面、訪問到一些年輕人的片段裡,可以聽到「學生只是以自己的需求為出發點而已」的論點。 說實在
Thumbnail
2023/07/10
前陣子,臺灣終於開始了MeToo運動的浪潮。 我將這篇文章的結論寫在這裡:為自己發聲,是受害者跳脫受害者心態、邁向痊癒和成為倖存者的起點;因為在發聲前,受害者會因為自己的逃避、沈默和否認而成為加害者的一員⋯⋯而這也會加劇創傷的重量。 談完之後,我還加碼寫了「面對創傷之後的事情」喔!
Thumbnail
2023/07/10
前陣子,臺灣終於開始了MeToo運動的浪潮。 我將這篇文章的結論寫在這裡:為自己發聲,是受害者跳脫受害者心態、邁向痊癒和成為倖存者的起點;因為在發聲前,受害者會因為自己的逃避、沈默和否認而成為加害者的一員⋯⋯而這也會加劇創傷的重量。 談完之後,我還加碼寫了「面對創傷之後的事情」喔!
Thumbnail
2023/07/02
在「建構與女兒們之間的親子關係」的過程中,我漸漸整理出一些重點,也在太太和女兒們的認可之下,在【療癒師的癒兒日誌】粉絲專頁裡,以「親職療癒職人」自居。 但是,不得不承認,我也還是有情緒失控的時候。 第一次,對女兒們做出身體層面的傷害行為,是在⋯⋯
Thumbnail
2023/07/02
在「建構與女兒們之間的親子關係」的過程中,我漸漸整理出一些重點,也在太太和女兒們的認可之下,在【療癒師的癒兒日誌】粉絲專頁裡,以「親職療癒職人」自居。 但是,不得不承認,我也還是有情緒失控的時候。 第一次,對女兒們做出身體層面的傷害行為,是在⋯⋯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這篇文章是一位咖啡愛好者分享他在雙11前的購物規劃。他不僅推薦了自己喜愛的咖啡豆品牌(如李董、音樂家系列)與手沖器材,還分享了實用的挑豆技巧。同時,他記錄了一項個人實驗:剛加入「蝦皮分潤計畫」,想測試透過分享真心喜愛的商品,是否能為自己的咖啡開銷「回血」。
Thumbnail
這篇文章是一位咖啡愛好者分享他在雙11前的購物規劃。他不僅推薦了自己喜愛的咖啡豆品牌(如李董、音樂家系列)與手沖器材,還分享了實用的挑豆技巧。同時,他記錄了一項個人實驗:剛加入「蝦皮分潤計畫」,想測試透過分享真心喜愛的商品,是否能為自己的咖啡開銷「回血」。
Thumbnail
出國旅行時,準備充分的行李能讓旅程更加輕鬆愉快!本文整理了大人旅行的全方位行李清單,從護照、信用卡到各種旅行好物一應俱全。特別是防盜小物、瞬熱熱水壺和過濾蓮蓬頭等必備單品,讓你的旅行更舒適、安全。此外,還介紹了蝦皮分潤計劃,讓你在購物的同時還能輕鬆賺取分潤,無論是準備行李還是購物分享,都是不錯的選擇
Thumbnail
出國旅行時,準備充分的行李能讓旅程更加輕鬆愉快!本文整理了大人旅行的全方位行李清單,從護照、信用卡到各種旅行好物一應俱全。特別是防盜小物、瞬熱熱水壺和過濾蓮蓬頭等必備單品,讓你的旅行更舒適、安全。此外,還介紹了蝦皮分潤計劃,讓你在購物的同時還能輕鬆賺取分潤,無論是準備行李還是購物分享,都是不錯的選擇
Thumbnail
童年時期的感受和需要,常被忽視,甚至否定,因此造成自我同理的障礙。當自己有情緒的時候,也不妨問問自己:#有什麼需要沒有獲得滿足呢?然後將這個需要,用不帶評判的方式客觀的陳述出來。
Thumbnail
童年時期的感受和需要,常被忽視,甚至否定,因此造成自我同理的障礙。當自己有情緒的時候,也不妨問問自己:#有什麼需要沒有獲得滿足呢?然後將這個需要,用不帶評判的方式客觀的陳述出來。
Thumbnail
★獻給被生活淹沒,再説一個「YES」就會徹底累垮的人。
Thumbnail
★獻給被生活淹沒,再説一個「YES」就會徹底累垮的人。
Thumbnail
「媽媽這麼辛苦為你們做那麼多?怎麼都沒有一個人抱著感恩的心?」 從這一段話中,你感受到什麼了呢?是感受到這位母親在言語上對小孩「情緒勒索」,還是這位母親很需要被安撫及肯定呢? 在叢非從心理師的這本《擁抱受傷的內在小孩》(原文:養育內心的小孩)一書中便告訴我們,有很多時候母親是會變成小孩的狀態在索愛,
Thumbnail
「媽媽這麼辛苦為你們做那麼多?怎麼都沒有一個人抱著感恩的心?」 從這一段話中,你感受到什麼了呢?是感受到這位母親在言語上對小孩「情緒勒索」,還是這位母親很需要被安撫及肯定呢? 在叢非從心理師的這本《擁抱受傷的內在小孩》(原文:養育內心的小孩)一書中便告訴我們,有很多時候母親是會變成小孩的狀態在索愛,
Thumbnail
老師舉了很有趣的例子,說明成人是如何無意識地否定小孩的感受。比如「你等一下會冷,穿上外套!」,或「你這樣沒吃飽,再吃一口!」 當小孩的感受一直被否定(不准哭、不准發脾氣),甚至受到照顧者長期的傷害或忽視...孩子的感受力就會「退化」,甚至「關閉」感受的能力。
Thumbnail
老師舉了很有趣的例子,說明成人是如何無意識地否定小孩的感受。比如「你等一下會冷,穿上外套!」,或「你這樣沒吃飽,再吃一口!」 當小孩的感受一直被否定(不准哭、不准發脾氣),甚至受到照顧者長期的傷害或忽視...孩子的感受力就會「退化」,甚至「關閉」感受的能力。
Thumbnail
生活中諸多困擾我的感受,比如說”成為自己”。自己是誰?我在哪裡?這是必要的嗎? 總是覺得雙腳懸空 沒有安全感。 最明顯的感受表現是”被針對“的感受。不論對方在講甚麼,我總有辦法連接到"我被針對”的情緒。而這個感受以前還可以笑笑帶過,現在他像膿瘡一樣,快爆了,我簡直隱忍著和對方吵架的衝動。 〔待續〕
Thumbnail
生活中諸多困擾我的感受,比如說”成為自己”。自己是誰?我在哪裡?這是必要的嗎? 總是覺得雙腳懸空 沒有安全感。 最明顯的感受表現是”被針對“的感受。不論對方在講甚麼,我總有辦法連接到"我被針對”的情緒。而這個感受以前還可以笑笑帶過,現在他像膿瘡一樣,快爆了,我簡直隱忍著和對方吵架的衝動。 〔待續〕
Thumbnail
不論我在工作上或是在伴侶前的表現,都要求自己近乎完美,不敢讓人看到自己不足的一面,最害怕的是不被需要,內在更深層的是恐懼被拋棄/丟棄的感受。我太清楚別人的需要,而順著對方的需要,我壓抑了自我內在的反抗,積久了會產生情緒爆發。 現在我就不壓抑了,很直白的跟他人說出我的感受及需求。捍衛自己的感受及權益,
Thumbnail
不論我在工作上或是在伴侶前的表現,都要求自己近乎完美,不敢讓人看到自己不足的一面,最害怕的是不被需要,內在更深層的是恐懼被拋棄/丟棄的感受。我太清楚別人的需要,而順著對方的需要,我壓抑了自我內在的反抗,積久了會產生情緒爆發。 現在我就不壓抑了,很直白的跟他人說出我的感受及需求。捍衛自己的感受及權益,
Thumbnail
被看見,是一種被感知到的狀態,是「我是存在的」的直接證據。 而「存在」之於個體,更是一個重要且根本性的議題。因為在我長達十年的療癒師職涯裡可以發現:會讓人產生創傷的經驗,共同的核心都來自於「存在的抹煞」。
Thumbnail
被看見,是一種被感知到的狀態,是「我是存在的」的直接證據。 而「存在」之於個體,更是一個重要且根本性的議題。因為在我長達十年的療癒師職涯裡可以發現:會讓人產生創傷的經驗,共同的核心都來自於「存在的抹煞」。
Thumbnail
某日,有位年資逾十年的全職媽媽,前來療癒。近來,兒子們隨著年齡的增長,對自己的衣著、課外生活也有了不一樣的想法。 這讓她有了「不再被需要」的感覺!但在一開始時,還算忍受得了⋯⋯直到一趟「應該要,但是卻沒有」歡樂的採買行,她終於被先生給踩爆了!
Thumbnail
某日,有位年資逾十年的全職媽媽,前來療癒。近來,兒子們隨著年齡的增長,對自己的衣著、課外生活也有了不一樣的想法。 這讓她有了「不再被需要」的感覺!但在一開始時,還算忍受得了⋯⋯直到一趟「應該要,但是卻沒有」歡樂的採買行,她終於被先生給踩爆了!
Thumbnail
一位四十餘歲的女士,這兩、三年晚上超過十一點還沒睡時,就容易肚子餓,吃了會比較好睡一些,但是,也擔心這樣子對身體不好。不吃的話,會越來越餓,也會因此睡不著,對此感覺相當困擾。 她用四個提問「我真正想要的是什麼?」、「是什麼阻礙了我呢?」、「阻礙從哪裡學來的?」、「我可以如何改變?」來探索與轉化..
Thumbnail
一位四十餘歲的女士,這兩、三年晚上超過十一點還沒睡時,就容易肚子餓,吃了會比較好睡一些,但是,也擔心這樣子對身體不好。不吃的話,會越來越餓,也會因此睡不著,對此感覺相當困擾。 她用四個提問「我真正想要的是什麼?」、「是什麼阻礙了我呢?」、「阻礙從哪裡學來的?」、「我可以如何改變?」來探索與轉化..
Thumbnail
如果哪一天,你拿起手機,再也沒有能夠撥打的對象,也沒有人會打給你的時候,你有什麼樣的感覺呢? 會不會有一種空空的,彷彿自己從人間消失的感覺? 這或許就是人們為何努力的原因吧,因為我們,渴望被記得、渴望被放在心上。
Thumbnail
如果哪一天,你拿起手機,再也沒有能夠撥打的對象,也沒有人會打給你的時候,你有什麼樣的感覺呢? 會不會有一種空空的,彷彿自己從人間消失的感覺? 這或許就是人們為何努力的原因吧,因為我們,渴望被記得、渴望被放在心上。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