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伴憂鬱伴侶:因壓力而不斷檢視自己的言行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在一個悠閒的夜晚,我跟伴侶一起看朋友的直播節目。她邊處理公事的時刻,直播的互動環節開始了,我在底下留言,陸陸續續也看到其他朋友留言。
「我是不是應該也要留言?」
「什麼意思?」
「昨天的直播我是不是也應該留言?」
「怎麼說呢?怎麼突然這樣想?」都過了一天,我想是不是發生什麼事了?
「你說其他朋友也有留言啊。」
「對啊。」
「那我是不是應該也要留言比較好?」
「你想留言嗎?」
「我當下沒想那麼多,就只是單純看直播而已。」
「那就對啦~做你想做的事。」
「可是大家都有留言,我是不是也要留言(出現一下)?」
「我想,就算只出現我的帳號,大家應該都認為我們是一起看的。」
「也是啦。」
「就算沒有一起看也不會怎麼樣呀~那個時間你剛好在工作,有誰會去為難呢?」
「是沒錯啦。就覺得好像應該留言。」
「怎麼說呢?」
「我不知道……」她撇過頭盯著地板。
「如果是你,會因為一個朋友沒有及時看你直播或留言挺你,就對那個人印象不好嗎?」
「呃……我不確定。」她認真猶豫了。
「對啦~可能你會在意。」我邊講邊笑出來。「但你覺得他有那麼閒去清點誰留言、誰看了直播嗎?如果真的是朋友,也不會因為沒檢查到你就覺得你不挺他吧?」
「對啦~他沒那麼無聊。」她也笑出來了。「可能我想太多了。」她表情舒緩起來。
「你不是生來取悅別人的。」
「嗯?什麼意思?」
「你不是生來取悅別人的,做舒適的自己就夠了。就算沒想到要留言、就算沒想到要看直播,這些都沒有關係唷。你本來就可以做當下感到舒適的事。」
「真的嗎?這樣就可以嗎?」
「對啊。除非你覺得留言是你本身就想做的。或許可以想一下,不這麼做會怎麼樣嗎?」
「好像也不會。」
「如果還是很在意,不如關心對方直播效果如何吧?只是這樣的用意是什麼呢?會不會有種對自己無限上綱的感覺呢?我也不知道。」我覺得因壓力勉強自己,會更焦慮。
「好像也是。」
「你參考看看。聽起來沒有你想像中嚴重,放輕鬆。」
「好,我知道了。謝謝你這麼說。」
「謝謝你跟我分享。」

「我是不是應該要這樣比較好?」的話題,大多出現在與他人的互動之後。她會像拿著放大鏡般,回頭檢視「現場」是否出現過可疑的蛛絲馬跡,反覆咀嚼越來越不對勁的地方,最後將正在回想的自己套入「現場」,並懊悔著過去的。

為什麼無法安住於自己的決定?


適當反思自己的言行,可以讓自己有意識地調整成更滿意的狀態。但將生活中八成以上的事件都拿出來檢討時,又是另外一件事了。我對「反思自己」與「質疑自己」,曾粗糙地以作為比喻:
反思像有意識地增減配備,為了更加開展與寬容,是積極的;質疑則是擔憂船體無法平穩航行,反而帶來停滯不前,是相對消極的。」(延伸閱讀拙作
透過長久以來的對話,我覺得伴侶屬於後者(質疑自己)。無法認同自己的言行、無法安住在自己的決定,我想是出於某些需求吧?為什麼需要修改或填補自己的言行(以下簡稱修補言行)呢?我整理了3點觀察心得
  1. 為什麼需要修補自己的言行?
  2. 修補言行傾向所帶來的影響?
  3. 我們對話的方向與我的提問?

修補言行的3個觀察心得


< 1 > 為什麼需要修補自己的言行?

  • 害怕錯過或損失些什麼
    不僅是具體事物上的錯失,也包含感性層面上的錯過。例如錯過了表達關心、表達興趣、表達意願的機會,損失在某個時刻展現特定樣貌的時機。
修補言行可以:重新掌握機會
  • 想獲得外在事物的肯定
    說了一句話、做了一件事,如果沒有得到期望中的反饋,就會覺得自己不夠好、沒特色或份量不夠,進而攻擊自我。反之,如果言行得到友善的、積極的、稱讚的結果,將是肯定自我的食。
修補言行可以:調整到被肯定
  • 無法優先面對自己感受
    依自己舒適的本性應對人事物,但又因他人言行而懷疑自己的表現。以他人標準評判自己、將他人的反應放在第一位,無法看見自己對待人事物的真實感受。
修補言行可以:符合他人期待

< 2 > 修補言行傾向所帶來的影響?

  • 無法安住於當下
    總是覺得自己做的不足或說得不夠好。害怕錯失機會展現「自己好的一面」,焦慮自己因此被忽視、位置受到擠壓。既無法享受眼前的快樂,也無法滿意過去的表現,並煩惱著在未來要修補的言行。
時常處於惶惶不安的狀態。
  • 勉強自己成為誰
    明明不想(或沒想到)要這麼說或這麼做,卻因為他人的反應(或預設他人的反應)而認為自己應該這麼做比較好。即便自己原本的性格不是會那樣行動的人,為了平衡內心的不安,而成為他人認可的模樣。
依循他人準則而迷失自我。
  • 無法為言行負責
    違背自我意願而來的焦躁感,被人際而來的壓力掩蓋過去。在做決定的當下以平衡壓力為優先,在言行之後又痛苦於太沒有自我性格(有時候是兩者相反過來)。始終在「壓力」與「自我」中翻攪,無法釐清輕重、害怕做錯決定,最後將該如何做交給他人選擇。
害怕做決定而交出掌控權。

< 3 > 我們的對話方向與我的提問?

  • 確認感受
    這是個簡易且貼近自我的分辨,決定「要不要修補言行」前,先回到自己的感受吧。先放下後來才加入場景中的想法,存粹留下事件與感受。
提問:修補言行後,會讓你感到更舒適嗎?
  • 接受後果
    釐清對事件的感受後,試著回想自己當時的言行。如果重新來過,也會這麼做嗎?如果是,就接受自己言行帶來的結果吧。如果不是,只要記得下次該怎麼應對就好了。
提問:重新來過,也會這麼做嗎?
  • 會怎樣嗎
    【會!】會覺得「那不是原本想表達的自己」。那麼找個機會重新表達吧?
    【會!】別人會覺得我很不會講話、覺得我不好。請先回到自己的感受吧。
    【不會!】重來我可能還是這樣。那就毫無懸念地安心做自己吧。
提問:不做會怎麼樣嗎?

整理


  1. 為什麼需要修補自己的言行?
    ・害怕錯過或損失些什麼
    ・想獲得外在事物的肯定
    ・無法優先面對自己感受
  2. 修補言行傾向所帶來的影響?
    ・無法安住於當下:
    惶惶不安
    ・勉強自己成為誰:
    迷失自我
    ・無法為言行負責:
    交出掌控
  3. 我們的對話方向與我的提問?
    ・確認感受:
    這樣會讓你感到更舒適嗎?
    ・接受後果:重新來過,也會這麼做嗎?
    ・會怎樣嗎:不修補言行,會怎麼樣嗎?
你不是生來取悅別人的
這些方法或許相對粗糙,畢竟事情呈多種面向,有時具其複雜性,並非全能以此定奪,但也已經足以應對我們的生活。

一個沒有心理諮商背景的普通人
陪伴憂鬱伴侶的小記
感謝您閱讀閒人的陪伴心得
如果有為您提供一點靈感
將是我持續分享的動力
avatar-img
18.4K會員
300內容數
捕捉稍縱即逝的覺察時刻,分享陪伴憂鬱伴侶的日常。不想改變他人價值觀,只期望在生活淤塞不前時提供一點靈感。認為事情是中性的,若能鬆動僵固信念,就能更輕鬆面對關係、自在的活著。☞ 常見主題:陪伴憂鬱伴侶 |自我覺察 |鬆動信念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碎進時間的裂縫 的其他內容
夢想的描繪與追求,卻帶不出伴侶的實踐動能。我想釐清夢想與行動之間的落差是什麼?本文提及伴侶執行夢想的阻礙和因素,與我陪伴她提及夢想的時所做的。
「媽媽只生了女生,所以被親戚看不起」。年幼的她認為自己本身的存在讓感到媽媽失望。此篇描述我是如何陪伴這種連根刨起的失望,與軟化過往的僵固思考脈絡,讓她在自責中得到些微喘息空間。
她:我不善於社交,害怕成為焦點,但如果被忽視我也會覺得很難受。
她語氣還算平穩,但眉頭微皺,眼神添著像剛受到驚嚇的焦慮。
包含伴侶本人也疑問過。而我從沒想過相處需要消化,不由得想了一下這麼問的理由是什麼?這個提問與回答,在生活中陸陸續續被描摹而出。
在出櫃之後的生活,與媽媽的關係如她預期的矛盾
夢想的描繪與追求,卻帶不出伴侶的實踐動能。我想釐清夢想與行動之間的落差是什麼?本文提及伴侶執行夢想的阻礙和因素,與我陪伴她提及夢想的時所做的。
「媽媽只生了女生,所以被親戚看不起」。年幼的她認為自己本身的存在讓感到媽媽失望。此篇描述我是如何陪伴這種連根刨起的失望,與軟化過往的僵固思考脈絡,讓她在自責中得到些微喘息空間。
她:我不善於社交,害怕成為焦點,但如果被忽視我也會覺得很難受。
她語氣還算平穩,但眉頭微皺,眼神添著像剛受到驚嚇的焦慮。
包含伴侶本人也疑問過。而我從沒想過相處需要消化,不由得想了一下這麼問的理由是什麼?這個提問與回答,在生活中陸陸續續被描摹而出。
在出櫃之後的生活,與媽媽的關係如她預期的矛盾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在創作的路上真的很多人問我說 到底要怎麼做出符合自己期待 但又可以表現得很有美感的作品?🥹 這個問題真的應該是每個創作者都一直在學習的課題吧!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看到小孩子被溫柔對待的情景,聆聽著充滿同理心的話語,讓小時候只能壓抑情緒的伴侶感覺自己也被善待了。彷彿生命送了一份遲來又巧時的慈悲,療癒了情感需求曾經被粗暴對待的她,亦喚醒了原來開心可以尖叫、可以大笑的自由感。
Thumbnail
這是伴侶第一次被醫生開「放鬆心情」的藥,而且不是精神科醫師(笑)。這篇內容分享伴侶在不自覺的狀態下,因為內心壓力而影響了生理運作,藉由醫師推斷才觀察出其脈絡的過程。
Thumbnail
老實說,我將「陪伴憂鬱」與「親密關係」分開來看。這樣說可能讓人混淆,畢竟是跟同一個人相處,情感難以明確分割,但在我心裡時常將兩者看成不同面向。在「陪伴憂鬱」的面向上,我從不覺得痛苦,反而有種「這個人真有趣」的探索感。但在「親密關係」中,我曾經因為伴侶的情緒急速轉變而有被地雷傷到的感覺。
Thumbnail
感覺到她心神不寧,我便開口詢問剛剛在老家都還好嗎?伴侶說:「我明知道講出來會讓一切更糟,但我就是嚥不下這口氣。」她理智上知道電視順利安裝好就好了,已經完成目的了,但被媽媽指認「你又沒有講」,情緒上就是過不去。
Thumbnail
「你會不會覺得我很煩?」伴侶表達決定之後時常這麼問。不論是反應慢半拍後,才發現自己選錯了的懊悔感,或是擔心做錯決定而反反覆覆的模樣,都讓她對自己感到焦躁不耐煩。沒錯,她對自己不耐煩,也順道將這份不耐煩投射到我身上了(笑)。
Thumbnail
「我現在很累,沒辦法聽你說話…」 伴侶深深地看著眼前的這個人,緩緩地說出:「恩,你今天加班到很晚。是公司有什麼狀況,還是是什麼讓你這麼累?」   關係中,當有一方的狀態較為低落或不穩,通常另一半的反應會影響著彼此的關係狀態以及彼此對於心情的發展走向。   再以上面的例子來看,或許更能有
人心瞬息萬變,他會變,下一刻變的人說不定是妳,正因如此,時時刻刻提醒自己重新思考幸福的定義,才有可能更幸福。
  我常常在想:「人與人之間的互動是不是可以坦承一些?」   有時候,自己明明什麼也沒做,卻會被朋友們誤解成另一種意思;或者,朋友沒有那個意思,但卻又克制不住自己會往那個方向想......。   類似的事情一樣接著一樣,總是令人困擾不已,不知道如何去制止自己波動不止的想法,又常常脫口而出令人後悔
Thumbnail
你在感情中常感到焦慮嗎? 很多人常問另一半到底喜歡自己什麼?有人是單純好奇,有人則是因為焦慮不安,所以想找一個答案來證明自己「值得被喜歡」。
她一開始知道我身體狀況不好 沒有問太多,只說好好休息 但可能越想越不對 隔天她又問我很多細節 身體狀況,為什麼突然不舒服 因為我也不是亂掰的 還是可以講出一套理論 她似乎有去問跟我同星座的朋友 說對方有時也會這樣 會不會是我想太多呢? 當時真的很想回她: 「對,一開始就是我想太
Thumbnail
在創作的路上真的很多人問我說 到底要怎麼做出符合自己期待 但又可以表現得很有美感的作品?🥹 這個問題真的應該是每個創作者都一直在學習的課題吧!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看到小孩子被溫柔對待的情景,聆聽著充滿同理心的話語,讓小時候只能壓抑情緒的伴侶感覺自己也被善待了。彷彿生命送了一份遲來又巧時的慈悲,療癒了情感需求曾經被粗暴對待的她,亦喚醒了原來開心可以尖叫、可以大笑的自由感。
Thumbnail
這是伴侶第一次被醫生開「放鬆心情」的藥,而且不是精神科醫師(笑)。這篇內容分享伴侶在不自覺的狀態下,因為內心壓力而影響了生理運作,藉由醫師推斷才觀察出其脈絡的過程。
Thumbnail
老實說,我將「陪伴憂鬱」與「親密關係」分開來看。這樣說可能讓人混淆,畢竟是跟同一個人相處,情感難以明確分割,但在我心裡時常將兩者看成不同面向。在「陪伴憂鬱」的面向上,我從不覺得痛苦,反而有種「這個人真有趣」的探索感。但在「親密關係」中,我曾經因為伴侶的情緒急速轉變而有被地雷傷到的感覺。
Thumbnail
感覺到她心神不寧,我便開口詢問剛剛在老家都還好嗎?伴侶說:「我明知道講出來會讓一切更糟,但我就是嚥不下這口氣。」她理智上知道電視順利安裝好就好了,已經完成目的了,但被媽媽指認「你又沒有講」,情緒上就是過不去。
Thumbnail
「你會不會覺得我很煩?」伴侶表達決定之後時常這麼問。不論是反應慢半拍後,才發現自己選錯了的懊悔感,或是擔心做錯決定而反反覆覆的模樣,都讓她對自己感到焦躁不耐煩。沒錯,她對自己不耐煩,也順道將這份不耐煩投射到我身上了(笑)。
Thumbnail
「我現在很累,沒辦法聽你說話…」 伴侶深深地看著眼前的這個人,緩緩地說出:「恩,你今天加班到很晚。是公司有什麼狀況,還是是什麼讓你這麼累?」   關係中,當有一方的狀態較為低落或不穩,通常另一半的反應會影響著彼此的關係狀態以及彼此對於心情的發展走向。   再以上面的例子來看,或許更能有
人心瞬息萬變,他會變,下一刻變的人說不定是妳,正因如此,時時刻刻提醒自己重新思考幸福的定義,才有可能更幸福。
  我常常在想:「人與人之間的互動是不是可以坦承一些?」   有時候,自己明明什麼也沒做,卻會被朋友們誤解成另一種意思;或者,朋友沒有那個意思,但卻又克制不住自己會往那個方向想......。   類似的事情一樣接著一樣,總是令人困擾不已,不知道如何去制止自己波動不止的想法,又常常脫口而出令人後悔
Thumbnail
你在感情中常感到焦慮嗎? 很多人常問另一半到底喜歡自己什麼?有人是單純好奇,有人則是因為焦慮不安,所以想找一個答案來證明自己「值得被喜歡」。
她一開始知道我身體狀況不好 沒有問太多,只說好好休息 但可能越想越不對 隔天她又問我很多細節 身體狀況,為什麼突然不舒服 因為我也不是亂掰的 還是可以講出一套理論 她似乎有去問跟我同星座的朋友 說對方有時也會這樣 會不會是我想太多呢? 當時真的很想回她: 「對,一開始就是我想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