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個悠閒的夜晚,我跟伴侶一起看朋友的直播節目。她邊處理公事的時刻,直播的互動環節開始了,我在底下留言,陸陸續續也看到其他朋友留言。
「我是不是應該也要留言?」
「什麼意思?」
「昨天的直播我是不是也應該留言?」
「怎麼說呢?怎麼突然這樣想?」都過了一天,我想是不是發生什麼事了?
「你說其他朋友也有留言啊。」
「對啊。」
「那我是不是應該也要留言比較好?」
「你想留言嗎?」
「我當下沒想那麼多,就只是單純看直播而已。」
「那就對啦~做你想做的事。」
「可是大家都有留言,我是不是也要留言(出現一下)?」
「我想,就算只出現我的帳號,大家應該都認為我們是一起看的。」
「也是啦。」
「就算沒有一起看也不會怎麼樣呀~那個時間你剛好在工作,有誰會去為難呢?」
「是沒錯啦。就覺得好像應該留言。」
「怎麼說呢?」
「我不知道……」她撇過頭盯著地板。
「如果是你,會因為一個朋友沒有及時看你直播或留言挺你,就對那個人印象不好嗎?」
「呃……我不確定。」她認真猶豫了。
「對啦~可能你會在意。」我邊講邊笑出來。「但你覺得他有那麼閒去清點誰留言、誰看了直播嗎?如果真的是朋友,也不會因為沒檢查到你就覺得你不挺他吧?」
「對啦~他沒那麼無聊。」她也笑出來了。「可能我想太多了。」她表情舒緩起來。
「你不是生來取悅別人的。」
「嗯?什麼意思?」
「你不是生來取悅別人的,做舒適的自己就夠了。就算沒想到要留言、就算沒想到要看直播,這些都沒有關係唷。你本來就可以做當下感到舒適的事。」
「真的嗎?這樣就可以嗎?」
「對啊。除非你覺得留言是你本身就想做的。或許可以想一下,不這麼做會怎麼樣嗎?」
「好像也不會。」
「如果還是很在意,不如關心對方直播效果如何吧?只是這樣的用意是什麼呢?會不會有種對自己無限上綱的感覺呢?我也不知道。」我覺得因壓力勉強自己,會更焦慮。
「好像也是。」
「你參考看看。聽起來沒有你想像中嚴重,放輕鬆。」
「好,我知道了。謝謝你這麼說。」
「謝謝你跟我分享。」
「我是不是應該要這樣比較好?」的話題,大多出現在與他人的互動之後。她會像拿著放大鏡般,回頭檢視「現場」是否出現過可疑的蛛絲馬跡,反覆咀嚼越來越不對勁的地方,最後將正在回想的自己套入「現場」,並懊悔著過去的。
為什麼無法安住於自己的決定?
適當反思自己的言行,可以讓自己有意識地調整成更滿意的狀態。但將生活中八成以上的事件都拿出來檢討時,又是另外一件事了。我對「反思自己」與「質疑自己」,曾粗糙地以船作為比喻:
「反思像有意識地增減配備,為了更加開展與寬容,是積極的;質疑則是擔憂船體無法平穩航行,反而帶來停滯不前,是相對消極的。」(延伸閱讀拙作)
透過長久以來的對話,我覺得伴侶屬於後者(質疑自己)。無法認同自己的言行、無法安住在自己的決定,我想是出於某些需求吧?為什麼需要修改或填補自己的言行(以下簡稱修補言行)呢?我整理了3點觀察心得:
- 為什麼需要修補自己的言行?
- 修補言行傾向所帶來的影響?
- 我們對話的方向與我的提問?
修補言行的3個觀察心得
< 1 > 為什麼需要修補自己的言行?
- 害怕錯過或損失些什麼
不僅是具體事物上的錯失,也包含感性層面上的錯過。例如錯過了表達關心、表達興趣、表達意願的機會,損失在某個時刻展現特定樣貌的時機。
修補言行可以:重新掌握機會
- 想獲得外在事物的肯定
說了一句話、做了一件事,如果沒有得到期望中的反饋,就會覺得自己不夠好、沒特色或份量不夠,進而攻擊自我。反之,如果言行得到友善的、積極的、稱讚的結果,將是肯定自我的良食。
修補言行可以:調整到被肯定
- 無法優先面對自己感受
依自己舒適的本性應對人事物,但又因他人言行而懷疑自己的表現。以他人標準評判自己、將他人的反應放在第一位,無法看見自己對待人事物的真實感受。
修補言行可以:符合他人期待
< 2 > 修補言行傾向所帶來的影響?
- 無法安住於當下
總是覺得自己做的不足或說得不夠好。害怕錯失機會展現「自己好的一面」,焦慮自己因此被忽視、位置受到擠壓。既無法享受眼前的快樂,也無法滿意過去的表現,並煩惱著在未來要修補的言行。
時常處於惶惶不安的狀態。
- 勉強自己成為誰
明明不想(或沒想到)要這麼說或這麼做,卻因為他人的反應(或預設他人的反應)而認為自己應該這麼做比較好。即便自己原本的性格不是會那樣行動的人,為了平衡內心的不安,而成為他人認可的模樣。
依循他人準則而迷失自我。
- 無法為言行負責
違背自我意願而來的焦躁感,被人際而來的壓力掩蓋過去。在做決定的當下以平衡壓力為優先,在言行之後又痛苦於太沒有自我性格(有時候是兩者相反過來)。始終在「壓力」與「自我」中翻攪,無法釐清輕重、害怕做錯決定,最後將該如何做交給他人選擇。
害怕做決定而交出掌控權。
< 3 > 我們的對話方向與我的提問?
- 確認感受
這是個簡易且貼近自我的分辨,決定「要不要修補言行」前,先回到自己的感受吧。先放下後來才加入場景中的想法,存粹留下事件與感受。
提問:修補言行後,會讓你感到更舒適嗎?
- 接受後果
釐清對事件的感受後,試著回想自己當時的言行。如果重新來過,也會這麼做嗎?如果是,就接受自己言行帶來的結果吧。如果不是,只要記得下次該怎麼應對就好了。
提問:重新來過,也會這麼做嗎?
- 會怎樣嗎
【會!】會覺得「那不是原本想表達的自己」。那麼找個機會重新表達吧?
【會!】別人會覺得我很不會講話、覺得我不好。請先回到自己的感受吧。
【不會!】重來我可能還是這樣。那就毫無懸念地安心做自己吧。
提問:不做會怎麼樣嗎?
整理
- 為什麼需要修補自己的言行?
・害怕錯過或損失些什麼
・想獲得外在事物的肯定
・無法優先面對自己感受
- 修補言行傾向所帶來的影響?
・無法安住於當下:惶惶不安
・勉強自己成為誰:迷失自我
・無法為言行負責:交出掌控
- 我們的對話方向與我的提問?
・確認感受:這樣會讓你感到更舒適嗎?
・接受後果:重新來過,也會這麼做嗎?
・會怎樣嗎:不修補言行,會怎麼樣嗎?
這些方法或許相對粗糙,畢竟事情呈多種面向,有時具其複雜性,並非全能以此定奪,但也已經足以應對我們的生活。
一個沒有心理諮商背景的普通人
陪伴憂鬱伴侶的小記
感謝您閱讀閒人的陪伴心得
如果有為您提供一點靈感
將是我持續分享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