覺察手記|你壓抑的是情緒還是真實的自己?

覺察手記|你壓抑的是情緒還是真實的自己?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現在回想起來,在相處初期時的伴侶情緒震盪是劇烈的,但我沒有發現。更精確的說,是我沒意識到她的應對方式跟情緒是否穩定有關。

「你們會吵架嗎?」友人問。

「會啊。」我說。

「算是溝通吧?」伴侶說。

我思考了一下,伴侶與我對吵架的定義或許不同,我認為是吵架的情況,之於她而言是在進行「溝通」。為什麼會有這樣的不同呢?

你壓抑的是情緒還是真實的自己?

你壓抑的是情緒還是真實的自己?

生命歷程不同,詮釋同一件事情的方式也會不同。

當明白生命經驗不同,會積累出不同的價值觀與思考邏輯時,好像就沒什麼好爭論誰的說法更正確、更符合世俗道理與邏輯。畢竟接受他人有所不同與他人接受自己的有所不同,都是有來有往的交流和體驗。

重要的不是爭論對錯,而是釐清如何取得關係中最大的共好。

我想,伴侶在生命歷程中,曾體驗過之於她而言的吵架,才會對比出我們只是在溝通吧?而我的生命經驗中,這已經是很大的直觀分歧與矛盾,屬於吵架的氛圍了。

雖說我認為在「吵架」,但也不是那種吼來吼去的惡言相向,只是在氣氛悶燒到一個巔峰時各自停止輸出,然後不發一語。簡單來說,我覺得彼此出現矛盾的情緒,並且用與平常不同的語調說話就是吵架。

伴侶在不發一語後,會自己沈澱心情。沈澱過後她選擇主動示好,她認為是自己的態度不好因而釀成這個局面。剛開始相處時,我會有所隱憂,我擔心她是不是在壓抑自己,畢竟剛剛才發生那麼大的衝突,各自冷靜後竟然全都歸因在自己身上。

除了壓抑自己之外,我也擔心她因此自我否認,認為自己是個差勁的、不配活著的存在,才會造成不愉快的局面,認為一切都是自己害的。

「你在壓抑自己嗎?」我問。

「我覺得如果我不這麼做,我們的關係就沒了。」伴侶說。

「那這是你想做的嗎?」我問。

「我想做啊,因為我想珍惜你。」伴侶說。

「那會壓抑嗎?」我問。

我們在一開始相處時,就已經說好不需要刻意把自己營造成某個模樣。我想只有成為連自己都認同的自己、喜歡的自己,才能夠與他人建立健康的關係,這是給雙方的保證,也是給自我的期許。

「算吧?我把情緒壓下來是因為我知道自己要失控了,所以選擇去別的地方冷靜消化。」伴侶說。

「這樣壓抑情緒,會不會讓你不舒服?」我問。

「會覺得很辛苦,畢竟自己的情緒沒人負責,只有自己面對處理。」伴侶說。

此時,我心中的警鐘響起。

我想著伴侶壓抑情緒,只是為了不想要分開?還是她認為壓抑是她想做的?為什麼我擔心她壓抑情緒?壓抑情緒代表什麼嗎?

「壓抑情緒的辛苦,會讓你有什麼想法嗎?」我問。

「覺得只能自己負責,因為你也表明你不想理我。」伴侶說。

「我認為先讓自己平靜,才能照顧另一個人。」我說。

「我知道,所以我選擇自己消化後去找你。」伴侶說。

直至對話於此,我才終於發現自己真正想問的,並不是關於壓抑「情緒」的真相,而是一開始我們相處前的共識:不需要為了符合對方而改變自己,除非那個改變是連自己都喜歡的模樣。

我真正在意的是:壓抑情緒會不會讓伴侶無法成為真實的自己?

「謝謝你明白我為什麼這麼做,也很感謝你消化自己的情緒,沒有要我負責。」我停頓了一下,繼續說出真實的想法:「我想知道,這樣的壓抑會不會讓你不舒服?我不想因為壓抑而讓你成為一個你不喜歡的人,例如一昧忍受、心理不平衡。」

「不會阿。我想要成為一個能控制自己脾氣的人。」伴侶說。

伴侶輕鬆地說出她對自己的期許,讓我鬆了一口氣。在過往的感情經驗中,我們或多或少都成為了沒那麼自在的自己,當下可能自知亦可能毫無察覺,直到關係結束後才真正體悟到原來當時的自己並不全面,也沒有成為連自己也安心、欣賞的模樣。

為了避免過往重蹈覆徹,我與伴侶約好不免強對方「應該成為」某個模樣,除非當事人覺得改變之後能成為更喜歡、更滿意的自己。


結語

感謝小小的對話,我觀察到自己對伴侶的「壓抑情緒」響起了警示聲。或許是期許當初的約定可以落實在我們的日常相處之中,「壓抑情緒」一詞才會被嚴謹看待。畢竟壓抑情緒某個面向也代表了「不能讓當下最想呈現的自己被展現出來」。

但是當「壓抑情緒」代表了「讓當下最想呈現的自己被展現出來」,以伴侶的例子就是「我想要成為一個能夠控制自己脾氣的人」,那麼壓抑情緒反而成了伴侶自我消化情緒的階段之一,她也因此成為了更滿意自己,並前往自己喜歡的道路。

事情是中性的,當有疑問時與當事人核對事實再下定論也不遲。很感謝伴侶的共識。祝福大家安好。


一個喜歡觀察的閒人
以片段的眼界紀錄小事

👉🏻感謝您閱讀閒人的覺察心得
👉🏻如果能為您提供一點靈感並按下愛心❤️
將會是我持續分享的燃料🚀

avatar-img
碎進時間的裂縫
21.1K會員
316內容數
捕捉稍縱即逝的覺察時刻,分享陪伴憂鬱伴侶的日常。不想改變他人價值觀,只期望在生活淤塞不前時提供一點靈感。認為事情是中性的,若能鬆動僵固信念,就能更輕鬆面對關係、自在的活著。☞ 常見主題:陪伴憂鬱伴侶 |自我覺察 |鬆動信念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碎進時間的裂縫 的其他內容
在事情運行到一個階段,伴侶時常會因看不見立即的成效,而懷疑自己是不是浪費了時間與精力。如果此時再接收到與世俗成就相關的資訊,經判斷後只能凸顯她尚處於未達標的狀態時,她就會一秒沈入自我否定的漩渦裡,被越捲越遠、越遠越絕望。文章分享:伴侶的思考方式、該如何鬆動想法,還有我是如何陪伴這樣的她?
與日冬小姐聊天的過程中,不難感受到她的自我覺知已經開啟,同時還保留著過往的「應該」,也就是信念上的限制與小我的恐懼。在言語展現寬大不羈的胸襟時,「可是」、「但是」也會隨之冒出頭,讓說出的前言以一種無奈的心境,落在她所不期望的結果之中。 「你喜歡自己嗎?」我問。
一切都只與你個人的感受有關。 你是這樣想、那樣感受的,這些都只發生在你的世界裡。你的世界是你的大腦串接的記憶、你所擁有的眼界與心思。 你的感受只與你有關。就像他人對同一件事情有不同的想法、不同的看法一樣。他人有這樣的感覺、有那樣的感受,也都只與他自己有關,就像你一樣。 一個完整中的局部。
當留心體會面對面後的轉身,我想即使只有一瞬間,也能感受到千絲萬縷的情感交纏在你的軀體之上,讓這個轉身顯得艱難不易,有時還會被無形的線勒出現傷痛。夢境之中,我能夠感受到一種很舒適的狀態。觸發這種狀態的情境是:與伴侶因為各種原由必須短暫地分離時,每當我往回望,她都會站在原地注視著我前行。
停在車水馬龍的路邊,坐在摩托車上的伴侶大口且劇烈地吸吐著氣,身形因緊繃而用力顫抖著,雙手按摀著臉的她,正在掉眼淚。我能做的只是撫順她的背,此時的我站在側邊,沒有太多情緒,就只是靜靜地看顧著她,直覺告訴我:「現在多說什麼都會成為負擔。」 「你以前有喘不過氣的反應嗎?」我不禁問出口。
有一次朋友得知我在寫文章,很驚訝的說:「陪伴憂鬱伴侶?為什麼?寫得好像她有憂鬱症一樣?」這場對話也讓我梳理了一些可能對憂鬱傾向、憂鬱症所產生的誤解。以親密關係而言,即便伴侶有些時候在情緒、思緒上會卡關,但只要回歸到兩人的相處,知道什麼才是最重要的,這些都不妨礙我因為她的存在而感到幸福。
在事情運行到一個階段,伴侶時常會因看不見立即的成效,而懷疑自己是不是浪費了時間與精力。如果此時再接收到與世俗成就相關的資訊,經判斷後只能凸顯她尚處於未達標的狀態時,她就會一秒沈入自我否定的漩渦裡,被越捲越遠、越遠越絕望。文章分享:伴侶的思考方式、該如何鬆動想法,還有我是如何陪伴這樣的她?
與日冬小姐聊天的過程中,不難感受到她的自我覺知已經開啟,同時還保留著過往的「應該」,也就是信念上的限制與小我的恐懼。在言語展現寬大不羈的胸襟時,「可是」、「但是」也會隨之冒出頭,讓說出的前言以一種無奈的心境,落在她所不期望的結果之中。 「你喜歡自己嗎?」我問。
一切都只與你個人的感受有關。 你是這樣想、那樣感受的,這些都只發生在你的世界裡。你的世界是你的大腦串接的記憶、你所擁有的眼界與心思。 你的感受只與你有關。就像他人對同一件事情有不同的想法、不同的看法一樣。他人有這樣的感覺、有那樣的感受,也都只與他自己有關,就像你一樣。 一個完整中的局部。
當留心體會面對面後的轉身,我想即使只有一瞬間,也能感受到千絲萬縷的情感交纏在你的軀體之上,讓這個轉身顯得艱難不易,有時還會被無形的線勒出現傷痛。夢境之中,我能夠感受到一種很舒適的狀態。觸發這種狀態的情境是:與伴侶因為各種原由必須短暫地分離時,每當我往回望,她都會站在原地注視著我前行。
停在車水馬龍的路邊,坐在摩托車上的伴侶大口且劇烈地吸吐著氣,身形因緊繃而用力顫抖著,雙手按摀著臉的她,正在掉眼淚。我能做的只是撫順她的背,此時的我站在側邊,沒有太多情緒,就只是靜靜地看顧著她,直覺告訴我:「現在多說什麼都會成為負擔。」 「你以前有喘不過氣的反應嗎?」我不禁問出口。
有一次朋友得知我在寫文章,很驚訝的說:「陪伴憂鬱伴侶?為什麼?寫得好像她有憂鬱症一樣?」這場對話也讓我梳理了一些可能對憂鬱傾向、憂鬱症所產生的誤解。以親密關係而言,即便伴侶有些時候在情緒、思緒上會卡關,但只要回歸到兩人的相處,知道什麼才是最重要的,這些都不妨礙我因為她的存在而感到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