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成長)作一個瑜伽帶領者(例如當瑜伽老師),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每當與另一個人產生教與學的關係,便不可避免地,對對方造成間接性的影響。
如同一棵樹的命運被交到自己手上,既可以選擇給予肥料來助其猛烈地成長,或截去其樹枝,養成一棵聽話的樹,也可以選擇悠閒地滿足其基本需求,安置在適當的陽光下,流通的空氣中,偶爾為其補充有營養的水和土壤,順其自然發展。比如這兩種情況,將使『被帶領者』走向截然不同的未來。
但事實上,人不是樹,不會只呆呆站在一旁等待被補充、被影響,人可以自己選擇肥料的多寡、摘去內心不想要的部分,還可以拒絕陽光和土壤的滋養,而如何去作為和選擇,最終當然還是取決於他們的思考程度,是否被有限的思想所侷限,並且,思維能力的發展狀態是否持續保持優良。
於是,作一個瑜伽帶領者可能是很困難的事。光在課堂活動中說說話,交換知識其實是十分容易的,但是,如何把話外的抽象能量穩定地傳遞出去,並同時、同步影響到另一個人、或另一百個人的成長結構則是非常困難的。不光光是『帶領者』本身擁有充足的慷慨與熱情,更需要『被帶領者』擁有清晰的信念、毅力決心、以及最基本的體力、精神等健康狀況來支持這段關係的交換作用。最理想的情況是,兩者皆掃清雜念,與整體的練習過程徹底融合在一起,那麼,必然無私地感應與接受到周遭環境的一切,進而得到養分交換供應,進而補足更多的思想選項,然後再去選擇之後要走的道路,順應直覺成長。也許是在成為一座森林前,先感到想要不斷向上成長的動力,或者,只是房間裡的一方盆景,想要安靜地作伴。
結果,作為一個『被帶領者』(比如上瑜伽課、當學生、當後輩),也並不是一件可以隨意輕視的事。在教與學兩者雙方的生理和心理“雙”層面上,嘗試主動地靠近,勇敢地表達,並且同時、同步掌握自身內在的狀態,一邊學習,一邊又有能力確認與外在關係一起,共同朝向某處,到達一個更寬廣更和諧的情景。
我們可以一起做一些像這樣的問答遊戲,來省視一下過去的舊有狀態,並想像一下,未來的新態度。
『我總是能感受到帶領者的能量嗎?』
『我仔細溫柔地接納帶領者的能量,還是比較偏向粗心大意的情況?』
『事後,我仍能清晰地回想起來帶領者的呼吸狀態、語氣、臉上的表情⋯⋯,?』
『我總是能感受到自己的能量程度的變化嗎?』
『我仔細溫柔地觸碰自己的能量,還是比較偏向粗心大意的情況?』
『事後,我仍能清晰地回想起來自己的呼吸狀態、語氣、臉上的表情⋯⋯,?』
成長的機緣,先從觀察其他『瑜伽的人』開始(或觀察想要連結的對象:家人、長者、學習對象、前輩)。為自身與周遭兩者之間,尋求一些可見的連結關係,比如可感節奏或直接地交流、觸碰,使雙方媒合一種有意識的溝通過程,必然地開放心胸,想要主動地延伸和豐富教或學的關係,而這不正是我們想要獲得新活力和勇氣的動機嘛——正在催化『一段關係的可發展性』。隨時都能嘗試這種模式,其實很像向外伸展身體的瑜伽體位動作。主動向世界伸出手,而觸碰到使一棵樹成長的晨光。
本文章完
作者@yogabyUma 怎麼可能不聊哲學 說:「謝謝你讀我的文字,更棒的是,謝謝你懂了我想傳遞出去的心識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