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貨兩訖還是加值服務,你有多少職場購買力呢?

2022/03/06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記得小時候常會跟著外婆到外婆家裡附近的菜市場買菜,那種吵鬧聲不絕於耳與各種青菜、蔬果、魚貨、肉品混雜著酷暑的複雜氣味,加上腳下摻雜著魚肉血水、洗滌用水和菜渣總是濕黏的觸感,只要一回憶起畫面和氣味似乎馬上就會一起湧上。
而也是在菜市場,我得以見到所有餐桌上食物的本來樣貌,無論是被剖開成一半懸吊在攤位上的豬、鱗片還反射著光芒的魚還是待宰的雞;菜市場彷彿是充滿生命力的展示間,無論是攤位上擺著的生鮮還是擺攤的人們,總是聽得到話家常跟討價還價的對話。
每一次的交易,都像是一次次的談判,端看攤位兩端的店主和顧客的互動,決定了手上商品最終的售價以及是否有買菜送蔥的加值服務,而上菜市場買菜的顧客,也往往會因為老闆多推銷了幾樣東西,看在老闆的面子上,最後離開時手上也多了原本沒打算買的東西。
後來年紀大了,改到超市去買東西,在開著冷氣播放著音樂明亮的空間裡,貨架上整齊擺放著處理過的魚、雞、蔬果等,不但每個商品都被切過、包裝過、用保鮮膜封起來還標上了保存期限和價錢,只要推著推車逛一圈,就可以買齊所有需要的東西。
在超市消費過程中,買家不需要跟賣家有任何對話,只要推著車子到結帳櫃檯,全部商品刷過條碼,甚至是用自助結帳就可以完成交易,也因為超市商品都有清楚標價,消費多少錢也都是可預期的結果,因此快速、不需溝通、銀貨兩訖似乎成為超市最大的賣點。
回到職場上,有許多上班族,其實也是抱著去超市買東西的銀貨兩訖心態去工作,只是角色互換,自己成為了服務和商品的提供者,將自己的時間和專業標上價格賣給職場和雇主。然而,我們卻往往忘記,表面上看起來像是每個商品都有標價的職場(每位工作者每月領到的薪水),背後其實是用菜市場的規則在運作,這怎麼說呢?
每一個聘請員工來工作的老闆或企業,所購買的除了員工既有的技能以及過往的經驗外,更看重的是員工在職位上所能發揮的影響力,包括工作執行力、目標完成力、人際協調力與風險管控能力等。
而每個我們手上的專案,就像是在菜市場每次交易一樣,從開始接觸、選擇商品、商討交易、進行交易到順利完成交易,中間有太多變因需要考量,無論是主管的期待、客戶的期待、廠商的執行與交付能力甚至是自己內部團隊的協調能力,都是決定專案是否能如實、如質且如期完成的必要條件。
職場的購買力,就好像有人總是能去菜市場用最實惠的價格買到最新鮮的蔬果,或是老闆特別幫忙留的限量商品,而有些人就只能在菜市場獲得在超市銀貨兩訖的待遇。
我們曾經看過太多自己丟失職場購買力案例,當工作者只把自己當作銀貨兩訖的商品,在工作上所表現出來的是「我只做老闆交辦的事」,以及任何沒處理過或主管沒發落的事情就是「不關我的事」。
於是,任何有挑戰、沒有前例甚至有些風險的任務,都不落在這些工作者的工作項目裡,也更別談拓展舒適圈或影響力範圍的可能性了。長此以往,有可能自己就像是一個超市貨架上的民生用品,有許多替代品牌可替換,而商品價格只會因為通貨膨脹而稍調漲,不太會被消費者指名,消費者只想買更便宜的,更別談經營品牌死忠粉絲了。
職場上也有另一種人,把每次交易都當是菜市場銷售學在執行,除了既有的技能和經驗外,更透過長期的工作績效營造出信任感,也透過理解其他利害關係人的工作內容與需求,降低每一次跨部門或對外溝通的摩擦力,抱持著沒有人在交易是輸家的態度,讓自己身為每場交易的主控者。
這些高職場購買力職場人也透過不斷地交換技能、經驗甚至是影響力,讓自己成為交易市場上的熟面孔,透過持續超乎期望的表現(加值服務),換取獲得來自其他關係人給予超乎期望與標價的待遇,無論是升職或是領導更大規模的專案或團隊。
下一次,當你從自己的口袋裡掏出錢跟其他人買東西時,不妨也思考一下,自己所擁有的職場購買力,對他人來說,是只能銀貨兩訖的商品,還是加值服務呢?
Photo by ja ma on Unsplash
    職涯像是不同目的地的旅行,每次路上收盡的風景都是未來人生的養分,願每個人都有自己一段美好的旅程!Bon Voyage!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