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週讀了《框架效應》,這週老師又分享了相關的歷史故事,是時候該動筆紀錄一下所思所想了。我會從故事開始說起,接著談論框架如何影響思考,最後再分享一些反思。
幫對方轉換框架
在漢桓帝選妃時,有一位叫作梁瑩的女子,是東漢大將軍梁商的女兒,因為身份關係可以說是內定人選了。然而,漢朝時期皇帝選妃需要經過嚴格的體檢程序,沒有例外。而梁瑩作為一個相國之女,認為全身被一個女官脫光檢查是相當羞辱的事情,因而拒絕受檢。
女官吳婀為此不知如何是好,檢查了惹得梁瑩不開心,以後也是難過,不檢查則是掉人頭的事。左思右想,吳婀突然走出了檢查房,過了一會兒又走進來,直直地跪下:「拜見皇后!皇上已久候多時,還請您儘速受檢。」這下是梁瑩愣住了,驚覺自己是將來要當皇后的人,總是要過這關的,於是接受了檢查。
從相國之女的框架到皇后的框架,會以不同的視角思考事情,若作為一個女官,必須轉換梁瑩的框架才能達到自己的目的。
認知框架的存在
人們就像活在建構好的屋子中,也許是環境、土地、文化、家庭,種種的因素都讓我們抱著既定認知,而思考的建築師會在屋子開一扇窗,也許能讓你看見美景,卻不是全景。從一個角度看世界,世界就只有一個面向,也因此,看見「真實」是非常不容易的。
不一定要看見真實,但我們可以知道自己活在屋子裡,也知道別人有別人的屋子。很多時候,看見一件糟糕的事情,人們開始相互指責,將事情歸咎到某一個人的性格、態度上面,但從人為框架轉換到狀況框架時,也許所有人在那個情形之下都會做出同樣的判斷與行動。
理解到框架的存在,適當的轉換框架,是讓自己更理解世界和他人的方式,能用更多角度來洞見真實。
調整自己的框架
在研究印度醫療市場的時候,我對於種姓制度造成的貧窮感到憤怒,為何有人天生被視作賤民,受盡侮辱和嫌棄,沒能獲得一點尊重。隨著資料閱讀量的增加,我慢慢發現種姓底層的思維並沒有怨念,他們教義之下,深信自己安守賤民的本分,來生就能升級到下一個種姓。
我以為這樣不平等的待遇需要被翻轉,卻沒有想到種姓制度保存至今,某部分也成了一種穩定的力量。當我從自己的框架思考,只看見不公不義,換到另一個角度,卻看見另類的平穩。其實很多時候「不理解」成了解決問題最大的阻礙,因此需要同理心地圖、顧客旅程等工具,讓我們能夠轉換思考的角度。
隨著見聞、知識的增加,輔以開放的思考,也許能為自己多打開一扇觀看世界的窗。
參考資料:《框架效應:打破自己的認知侷限,看見問題的本質,告別慣性偏誤的心理學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