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去了外婆的安撫,焦慮恐懼的時候,只好「自我疼惜」。心理學人:根據英國學者的研究,日常生活中可以增進自我疼惜的五個具體策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0 分鐘
raw-image

文章摘要:

1️⃣『被疼惜』與『自我疼惜』,是因應焦慮的最佳策略。

2️⃣英國學者研究定義出『被疼惜感』的身心意涵。

3️⃣在日常生活裡提高『自我疼惜』的五個具體策略。

焦慮的時刻,需要的是「被疼惜」的安撫

焦慮,源自於欠缺內在的安全感,「情緒腦」為了撫慰不安全帶來的恐懼情緒,於是下達了「做點事」的僵化指令,傻傻的以為只要做點事,就能降低主人的負面情緒。

焦慮的情緒腦需要的是內在的不安全感得到安撫。要緩和情緒腦的焦慮,重點在於焦慮情緒產生的當下,立即得到有效的安撫,此時,再多認知的安慰,並無法緩和不安的情緒腦。

記得小時候有幾次被嚇哭的經驗,我的外婆總是輕拍我的縮緊後背,嘴裡還嚷囊著:「一二三四,嚇到沒待事」(台語)。每每驚嚇後的驚恐與眼淚,都會被這手勢與咒語當下化散。然而,自從外婆離開之後,每當受到驚嚇之際,只能靠自己的手來安撫不安的恐懼了。

焦慮恐懼的時候,你需要的是被安撫、被疼惜,當得不到別人安撫的時候,該是「自我疼惜」登場的時刻了。

當得不到別人的疼惜,就該是「自我疼惜」登場的時刻了

我們可以同理受苦的別人,並在生活裡給予他們特別的溫暖,但卻始終放不過自己,吝嗇給予自己合理的慰藉,甚至怪罪自己、指責自己,這讓我們陷入更焦慮、更無助的局面。

在本文中,我們把自我同情、自我安慰、自我撫慰等的名詞,一律以『自我疼惜』的用語表示,因為我覺得,『疼惜』的台語發音,更能夠傳達對自己夠好的訊息。

Neff(2003)提出一個self-compassion (自我疼惜)的概念,她認為自我疼惜包括「對自己的痛苦保持開放和感動,體驗對自己的關懷和善意的感覺,對自己的不足和失敗採取理解和非評判的態度,並認識到自己的經歷與一般人沒有差異」。(Neff,2003b,第 224 頁)。「自我疼惜還包括在處理個人錯誤、失敗、不足和逆境時以善意、關心和同理心對待自己。它包括三個相互關聯的組成部分:自我善良(self kindness)、共同人性(common humanity)和正念(mindfulness)(Neff,2003b)」。

為了把Neff自我疼惜的抽象概念,轉化成日常生活中具體可行的策略行動方案,英國的心理學家在這方面做了一個不錯的研究,正好可以提供我們這方面的訊息。

來自於英國愛丁堡大學的學者Michelle等人,在2020年做了一個關於自我疼惜的主題分析研究,他們找來了平均年齡為37.65(SD  = 11.27)的176名參與者(女性66.5%;男性10.8%;未提及22.7%)。其中134名(76.1%)的受試者回答了他們對『疼惜感』的理解,完成了第一階段的研究。第二階段計有105名的參與者,描繪出自己以往產生『自我疼惜感』的相關活動經驗。

「疼惜感」,意涵著心理與生理兩方面的放鬆感

當受測者回答:『疼惜感,對您而言意味的是什麼?』、『您能描述被疼惜的感受嗎?』的問題之後,研究者以主題分析的方式,歸納出『疼惜感』的內涵與意義。

意涵一:『疼惜感』被理解為由內在的和平,知足和安全感構成的彼此平靜,放鬆和放鬆的相互聯繫的狀態。

對我而言,『疼惜感』意味著變得更加鎮定或放鬆,意味著能夠更加緩慢和均勻地呼吸,同時減少消極或焦慮的想法。(女,43)

意味著使自己與自己和睦相處。它涉及將我的意識帶入我的身體,密切注意……任何情緒不適或疼痛的感覺……能夠回到平靜的地方。(女,50)

意涵二:『自我疼惜』普遍的看法是使用正念練習,來安撫自己並獲得內心的和平與滿足。

『自我疼惜』是一種使我感到鎮定,溫暖,安全和放心的孤獨或與周圍環境分離的狀態。(女,62)

『疼惜感』是一種此刻,專注於當前,放鬆了的感受。(男,53歲)

意涵三:『被疼惜』被理解為一種安全感,它是由被愛,關心,接受,理解,聽到,觸摸和擁抱所構成的。特別地,一些參與者描述了他們對安撫的解釋,就像被照顧得像嬰兒一樣。

『疼惜』,就像嬰兒一樣舒服。(女,56)

『疼惜感』,像是從沮喪或焦慮的狀態,過渡到平靜和安寧的狀態。(女,71)

意涵四:『疼惜感』與『自我疼惜』,兩者都涉及到柔情、愉悅與放鬆的身體感覺。

『疼惜感』是一種鎮定,柔軟,不躁動的感受。(女,36歲)

「自我疼惜」的具體策略,在日常生活的活動中尋找疼惜感

當受測者回答:『您過去對於疼惜感、自我疼惜的經驗為何?』的問題之後,研究者歸納出疼惜感與自我疼惜的日常生活經驗主題。

策略一:徜徉在大自然

我當時在鄉間小路上散步。農舍裡出現了許多小貓和貓,其中兩隻打招呼。車道的安靜,鳥的歌聲使我感到安撫,並且對最小的小貓的嬉戲感到好笑。(女,46)

在旅行時,我參觀了蒙古草原。我被群山,冰川岩石和山谷所包圍,我感到一種完全的自由感。它完全美麗,未被人寵壞。我感到敬畏,當月亮升起時感到驚訝。(女,30歲)

策略二:沈浸在熟悉的環境

在家時,我感到很放鬆,坐在客廳的沙發上,看到了整潔而溫馨的環境……(女,27歲)

美術課是一個封閉的團體,只有幾個人參加了8週的活動……處境類似的熟悉的人。(女,44)

策略三:全神貫注的獨處

我在彈鋼琴。音符,和聲的節奏,全神貫注於一項活動,頭腦的平靜使我感到放鬆和舒緩。(女,46)

下班後我正要回家。我看到一個花園裡種滿了美麗的花朵和一個菜地,顯然是精心照料的。經過一天的工作和享受,我感到平靜,這表明有人對花園的關心和愛戴。(女,46)

策略四:建立連結與人際交流

我和丈夫在家裡的臥室裡,我們躺在床上,進行了親密的交談。我在聽我丈夫講他的感受。我感到被愛,快樂,和平與授權。(女,31歲)

我當時在家工作。我看到我的貓在床上睡覺。我摸了摸他們的皮毛。他們的溫暖[撫慰了我]。我感到安全,快樂和安慰。(女,46)

策略五:身心放鬆

我聽了一段簡短的正念錄音帶,這使我專注於自己的呼吸,它幫助我通過可視化進行了專注。聽完錄音帶後,我感到了力量和鎮定。(女,50)

當我知道我所有的工作和任務都完成了時,我躺在床上,放鬆,聽著音樂,這時我感到很安慰。我又快樂又樂觀。(男,未提及年齡)

心理學人:在日常生活場域中,建構一套自我疼惜的活動

焦慮恐懼的時候,你需要的是被安撫、被疼惜,當得不到別人安撫的時候,該是「自我疼惜」登場的時刻了。透過Michelle等人的研究,自我疼惜其實一點都不會太難。

心理學人建議讀者們,不妨每天刻意安排儀式性的放鬆練習,在入睡前、午休時刻、甚至是每一個當下都是可以介入放鬆練習的。

靈魂是單獨存在的,如果人走到終點終究要孤獨,為什麼不選擇現在就開始學習孤獨。心理學人建議讀者,不妨每週刻意安排獨處的時光,嘗試著一個人去看電影、吃西餐等。還記得小時候的秘密基地嗎?那是每個小孩最安適絕妙空間,曾幾何時,當我們的房子變大了,卻再也挪不出一個屬於自己的秘密基地。嘗試著找尋一個專屬於自己的角落,躺在沙發、只是放空、體驗獨處,就已足夠。

朋友的功能,在於寂寞時的陪伴,每當寂寞來襲,去找找老朋友聊聊吧 ,心理學人建議讀者們,不妨每週刻意的打個電話給許久不見的朋友,每個月刻意與他們見見面、聊聊天。您有越多多年不見的朋友,往後您的人際互動就會越頻繁,每當寂寞來襲之際,請記得您的老朋友,可能也在電話的另一端等待著您的訊息唷。

大自然,是最具療癒效果的禮物,ㄧ生一次攀登「聖母峰」是接近大自然,每週一次健走「十八尖山」,也是接近大自然。如果您願意,每天傍晚在鄰近的公園,也都是親近大自然的絕妙體驗。

當我們的年紀還小的時候,總是相對容易得到大人們的疼惜,疼惜著我們身上的傷、也安撫著我們心裡的傷,『疼惜』對小孩而言,就是安全感與依附感的基礎。隨著年齡的成長,我們以為自己可以獨立、可以面對成長過程裡的種種挫折,其實,內心的脆弱往往以焦慮、憤怒甚至憂鬱的姿態呈現,其實,很多的時候,我們只需要『被安撫、被疼惜』。我依然記得外婆當年安撫我的感受,不只被安撫、更多被疼惜,當外婆不在了,脆弱的內心除了期待『被安撫』外,更需要學習『自我疼惜』的技巧了。

對於目前正處於焦慮或憂鬱的個案而言,心理學人在諮商的時候,總是建議他們一週至少來諮商一次、去SPA一次,嘗試著結構性的獲得心理與身體的放鬆,進而達到自我疼惜的效果。

對於自我疼惜的方法,您有什麼獨特的見解,心理學人認為,只要能得到心理放鬆的平靜感與身體輕盈的愉悅感的「合法」行動,都是自我疼惜的好方法。Michelle這篇文章提醒了我們,只要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引發出身體與心理『疼惜感』的活動,都是直得我們去嘗試的的,如果您還沒有找到更好的策略,參考一下本文所提出的五個具體策略吧。(文:心理學人吳學治)(圖:Pexels)

更多文章,請瀏覽:https://sharepsy.com

臉書搜尋:心理學人

參考文章:Michelle C. L.等人(2020),Soothe ourselves in times of need: A qualitativeexploration of how the feeling of ‘soothe’ isunderstood and experienced in everyday life,Psychology and Psychotherapy: Theory, Research and Practice (2020), 93, 587–620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心理學人的沙龍
15會員
16內容數
歡迎來到~心理學人 跟著心理學人,一起成為學習心理學的人
心理學人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3/08/18
文章摘要: 從恐懼到焦慮、從執念到強迫 強迫症的大腦地圖 對抗強迫症的三個路徑 強迫的思考與行為,是ㄧ件很煩人的事,有時候,明明自己知道重複想著某種念頭、重複執行某個動作是很不合理的,但腦袋裡卻一直克制不了不再去想、不再去做的衝動…… 從恐懼到焦慮、從執念到強迫 強迫症是「焦慮
Thumbnail
2023/08/18
文章摘要: 從恐懼到焦慮、從執念到強迫 強迫症的大腦地圖 對抗強迫症的三個路徑 強迫的思考與行為,是ㄧ件很煩人的事,有時候,明明自己知道重複想著某種念頭、重複執行某個動作是很不合理的,但腦袋裡卻一直克制不了不再去想、不再去做的衝動…… 從恐懼到焦慮、從執念到強迫 強迫症是「焦慮
Thumbnail
2023/08/18
活著,好累,能拖就拖 就構造與運作的路徑而言,人類的大腦確實是上帝完美的傑作,但就大腦的動能而言,卻是無比的吝嗇。在可以躺下,絕對不坐、可以坐著,絕不站著,不見棺材、幹嘛流淚的動力原則下,每當外界的訊息量過多的時刻,大腦最佳的選擇就是「躺平」,展現在日常的工作與生活當中的現象,就是拖延。
Thumbnail
2023/08/18
活著,好累,能拖就拖 就構造與運作的路徑而言,人類的大腦確實是上帝完美的傑作,但就大腦的動能而言,卻是無比的吝嗇。在可以躺下,絕對不坐、可以坐著,絕不站著,不見棺材、幹嘛流淚的動力原則下,每當外界的訊息量過多的時刻,大腦最佳的選擇就是「躺平」,展現在日常的工作與生活當中的現象,就是拖延。
Thumbnail
2022/06/23
在快要窒息的婚姻裡,尋找走味的愛情?心理學人:六個心理彈性的技巧,有效提昇婚姻的滿意度。 文章摘要: 一、心理彈性,一個調節婚姻滿意度的中介變向 二、提昇婚姻裡「心理彈性」的六個建議 「心理彈性」,一個調節婚姻滿意度的中介變向 心理學人:提升婚姻裡「心理彈性」的六個建議 (一)提昇自我的效能
Thumbnail
2022/06/23
在快要窒息的婚姻裡,尋找走味的愛情?心理學人:六個心理彈性的技巧,有效提昇婚姻的滿意度。 文章摘要: 一、心理彈性,一個調節婚姻滿意度的中介變向 二、提昇婚姻裡「心理彈性」的六個建議 「心理彈性」,一個調節婚姻滿意度的中介變向 心理學人:提升婚姻裡「心理彈性」的六個建議 (一)提昇自我的效能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提供一條簡單公式、一套盤點思路,幫助你快速算出去日本自助旅遊需要準備多少日幣現金!
Thumbnail
提供一條簡單公式、一套盤點思路,幫助你快速算出去日本自助旅遊需要準備多少日幣現金!
Thumbnail
給自己一個大大的擁抱。站在安靜的地方,擁抱自己。感受到被擁抱和安慰。 開懷大笑。觀看或閱讀一些有趣的內容,即使這意味著 YouTube 上穿著睡衣的小山羊的愚蠢視頻。 痛快地哭一場。把你所有的感受都發洩出來。看一部悲傷的電影。準備一個紙巾盒和一條毯子,可以方便地依偎在身邊。 表達感激之情。尋找
Thumbnail
給自己一個大大的擁抱。站在安靜的地方,擁抱自己。感受到被擁抱和安慰。 開懷大笑。觀看或閱讀一些有趣的內容,即使這意味著 YouTube 上穿著睡衣的小山羊的愚蠢視頻。 痛快地哭一場。把你所有的感受都發洩出來。看一部悲傷的電影。準備一個紙巾盒和一條毯子,可以方便地依偎在身邊。 表達感激之情。尋找
Thumbnail
當一個人感受到『恐懼』時,與他們是不是很脆弱、是不是很堅強並沒有關係,而是表示他們很清醒、專注、警覺性很高,若是抑制不舒服的感覺,就會容易被困住。承認『恐懼』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儘管我們想要無視『恐懼』,或是讓它消失,但把『恐懼』藏到心中某一個黑暗角落,『恐懼』就會慢慢發酵,並自行發展。
Thumbnail
當一個人感受到『恐懼』時,與他們是不是很脆弱、是不是很堅強並沒有關係,而是表示他們很清醒、專注、警覺性很高,若是抑制不舒服的感覺,就會容易被困住。承認『恐懼』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儘管我們想要無視『恐懼』,或是讓它消失,但把『恐懼』藏到心中某一個黑暗角落,『恐懼』就會慢慢發酵,並自行發展。
Thumbnail
前陣子,我收到私訊,來者開宗明義地表示:想要學習〔療癒〕,因為想要擁有照顧自身情緒的能力;對於這樣的明確,我感到很開心,因為一直以來的書寫和分享,都在強調這項能力的重要性。 但是,在我反問「為什麼會想要擁有這個能力?」的時候,卻意外碰觸到了對方需要療癒的地方。
Thumbnail
前陣子,我收到私訊,來者開宗明義地表示:想要學習〔療癒〕,因為想要擁有照顧自身情緒的能力;對於這樣的明確,我感到很開心,因為一直以來的書寫和分享,都在強調這項能力的重要性。 但是,在我反問「為什麼會想要擁有這個能力?」的時候,卻意外碰觸到了對方需要療癒的地方。
Thumbnail
文章摘要: 1️⃣『被疼惜』與『自我疼惜』,是因應焦慮的最佳策略。 2️⃣英國學者研究定義出『被疼惜感』的身心意涵。 3️⃣在日常生活裡提高『自我疼惜』的五個具體策略。 焦慮的時刻,需要的是「被疼惜」的安撫 當得不到別人的疼惜,就該是「自我疼惜」登場的時刻了 策略一:徜徉在大自然 策略五:身心放鬆
Thumbnail
文章摘要: 1️⃣『被疼惜』與『自我疼惜』,是因應焦慮的最佳策略。 2️⃣英國學者研究定義出『被疼惜感』的身心意涵。 3️⃣在日常生活裡提高『自我疼惜』的五個具體策略。 焦慮的時刻,需要的是「被疼惜」的安撫 當得不到別人的疼惜,就該是「自我疼惜」登場的時刻了 策略一:徜徉在大自然 策略五:身心放鬆
Thumbnail
成熟與幼稚之間的差別不在年齡,而在安放情緒的能力。學會「和自己相處」,從「我」了解「我們」,各種好關係就會隨之而來,而這一切只需要開始跟自己說:「我要,就能!」 想要自己更好,你得先疼惜自己。你要充當「慈母」的角色,安撫自己內心焦躁的負面聲音。
Thumbnail
成熟與幼稚之間的差別不在年齡,而在安放情緒的能力。學會「和自己相處」,從「我」了解「我們」,各種好關係就會隨之而來,而這一切只需要開始跟自己說:「我要,就能!」 想要自己更好,你得先疼惜自己。你要充當「慈母」的角色,安撫自己內心焦躁的負面聲音。
Thumbnail
這幾天太太身體有點不舒服,由於她還需要準備一些工作上的事,如此看著我也有些不捨與擔心。 持續的幾天後,我覺察到自己有一些的煩躁與不耐,我不希望看著她身體不舒服,自己卻無法做些什麼?而我還發現這些情緒中,還伴隨著無力跟挫敗感。 特別的是;當我感受自己這些情緒時,我卻有另一個聲音開始在評價我自己、指責我
Thumbnail
這幾天太太身體有點不舒服,由於她還需要準備一些工作上的事,如此看著我也有些不捨與擔心。 持續的幾天後,我覺察到自己有一些的煩躁與不耐,我不希望看著她身體不舒服,自己卻無法做些什麼?而我還發現這些情緒中,還伴隨著無力跟挫敗感。 特別的是;當我感受自己這些情緒時,我卻有另一個聲音開始在評價我自己、指責我
Thumbnail
自我疼惜,絕對不是自私的表現。 曾經在多年前遇到一位中年婦女,她的先生在二十年前的一場車禍去逝,從那時起,她就得扛下養育當時分別10歲、7歲與不到1歲的三個女兒的責任。如果,我是當時的她,我想我會先崩潰一陣子以後,再提起勁兒來面對未來的日子。 然而,這位婦女當時的表現,反倒是異常的冷靜,從醫院
Thumbnail
自我疼惜,絕對不是自私的表現。 曾經在多年前遇到一位中年婦女,她的先生在二十年前的一場車禍去逝,從那時起,她就得扛下養育當時分別10歲、7歲與不到1歲的三個女兒的責任。如果,我是當時的她,我想我會先崩潰一陣子以後,再提起勁兒來面對未來的日子。 然而,這位婦女當時的表現,反倒是異常的冷靜,從醫院
Thumbnail
諮商時,我經常帶著個案去覺察與感覺自己的情緒, 卻發現我們太容易卡在「想法」,太容易把情緒跟想法搞混。  我們的文化中,「情緒」經常是被壓抑或推開的, 你考第一名很開心的時候,媽媽教你要謙虛->壓抑興奮與喜悅 當你工作受到挫折悲傷的時候,朋友告訴你不要想那麼多->壓抑脆弱與悲傷 小時候我們的照顧者(
Thumbnail
諮商時,我經常帶著個案去覺察與感覺自己的情緒, 卻發現我們太容易卡在「想法」,太容易把情緒跟想法搞混。  我們的文化中,「情緒」經常是被壓抑或推開的, 你考第一名很開心的時候,媽媽教你要謙虛->壓抑興奮與喜悅 當你工作受到挫折悲傷的時候,朋友告訴你不要想那麼多->壓抑脆弱與悲傷 小時候我們的照顧者(
Thumbnail
安慰別人之前,你準備好先自我同在了嗎? 安慰,從來不是你給別人的,而是藉機先陪伴好自己的。 沒人願意分享不被善待的一切,更沒人需要頭腦式的揣測可能的狀況,以及蓋布袋滅火式的被阻斷感覺,這一切的不容易都有個小小的悲心與祝福,希望我們都能非暴力地對待自己與他人的情緒。
Thumbnail
安慰別人之前,你準備好先自我同在了嗎? 安慰,從來不是你給別人的,而是藉機先陪伴好自己的。 沒人願意分享不被善待的一切,更沒人需要頭腦式的揣測可能的狀況,以及蓋布袋滅火式的被阻斷感覺,這一切的不容易都有個小小的悲心與祝福,希望我們都能非暴力地對待自己與他人的情緒。
Thumbnail
想幫助別人,或希望別人應該怎麼做的心情,都是旁觀者自己的渴望,並不是當下受困在情緒牢籠裡的人所需要的解救。請不要讓渴求認同的心與關愛和同理混淆了,應該專注的一直是眼前的痛苦,不是我們身體裡的自我。
Thumbnail
想幫助別人,或希望別人應該怎麼做的心情,都是旁觀者自己的渴望,並不是當下受困在情緒牢籠裡的人所需要的解救。請不要讓渴求認同的心與關愛和同理混淆了,應該專注的一直是眼前的痛苦,不是我們身體裡的自我。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