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週 《覺察自己應對姿態裡的情緒》
上周的觀察有什麼發現?面對他人情緒時,自己是如何應對。
有沒有在面對同樣的情緒中,因不同對象而有不同應對。
(大聲回答:有!!!)
這個觀察 就只是觀察,觀察是不必評價的,
觀察是站在高處來觀看自己的狀態。
(對對對,就是這種感覺)
老師分享他觀察自己面對父親情緒時的應對姿態,
當父親生氣時,老師會吼回去(指責),然後逃開(打岔),
後來再回來面對父親時,大概就會說道理了。
這是老師面對父親生氣時的一連串應對。
老師觀察自己面對父親難過時,與面對職場女性同事難過時,
自己的應對姿態是很不相同的。
(自己隨著老師引導做功課的觀察就是這樣耶~)
接下來要進入冰山了。
冰山的表面是「事件」與「應對」,
而驅動此二者的,便是冰山底下的內在。
冰山底下第一層是「感受」。
比如說當老師看到父親生氣了,會指責、逃開,
這時候老師的內在發生了什麼?
在事件發生的當下,很少人會去注意自己內在發生了什麼。
老師覺察到,當爸爸「生氣」了,自己第一反應也是生氣,
老師問:一般人面對生氣的情緒時,大多的回應也是生氣居多,那你呢?
我不是耶,我是「害怕」。
當母親或先生 生氣時,我的第一個反應是害怕。
老師的第二個感覺才是害怕。
他說很多時候我們不知道自己生氣的後面還躲著一個「害怕」的感覺。
如果「害怕」的後面還有東西呢?你有看過嗎?
其實是「難過」。
當父親生氣時,老師的內在第一個升起的感受是生氣,
而這個生氣是為了掩蓋老師的害怕、難過,
當初的老師都沒有看見這些,
於是面對父親的生氣便回以怒吼與指責。
但是,沒人喜歡這樣的自己,這樣的狀態,
當我們不想要繼續下去時,該怎麼辦呢?
要學會如何面對自己的害怕、生氣與難過。
那麼在學會如何面對之前要做的練習功課,就是覺察。
這就是這週的功課。
老師說,這個功課對一般人有點困難,因為容易忽略這樣的狀況。
在我們的覺察裡面,知道自己的冰山裡有這麼多的感受嗎?
如果不太知道,那表示我們與自己不太靠近。
那麼,為何會不知道?
老師舉例,當父親生氣時,
他的吼與生氣在不覺察的狀態下,早已被自己視為理所當然。
又比方AB吵架,A生氣了,B比A更生氣,問B為什麼這麼生氣,B答「是因為他生氣,我才生氣的。」這是不是一個有趣的說法,我的內心世界是被控制的,別人用生氣就可以控制我,我原來並不自由。
我們不曾探索過,為什麼別人生氣了,我就要生氣呢?這是怎麼回事啊!
為什麼別人生氣了,我會害怕、會難過?
老師的音檔在這邊舉了很多例子,
生活中許多小事,勾動著不被覺察的情緒與應對,
當外在的世界有一點點變化,我們的內在世界會被牽動。
這就是冰山的內在,有感受、有觀點不斷的擾動著我們。
這些被不斷啟動的狀態是怎麼來的?
同樣被責備,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應對(內在冰山狀態不同)。
很可能跟你童年被對待的方式有關。
過去我們怎麼長大的,形成了什麼樣的我,
形成我的內在感受與思考,影響我如何看待自己。
上面這段話我反覆的聽著,很難用短短文字整理清楚,
會變成在陳述冰山理論,因為感受是需要體驗的。
老師舉例父母看到小孩玩電腦的感覺(生氣、沮喪),
看到伴侶生氣時的感覺(委屈、擔心),
如果你有類似的體驗,便比較容易進入。
另外,探討童年被對待的方式,
不是為自己現在的困境找個罪犯定罪,
而是一開頭所說的,看見事件的全貌,
看見了、理解了今天的我會這樣,是有原因的,
才有可能重新為自己做選擇、做決定。
不是要他人為我的情緒與應對負責,
我為我自己的情緒、為我的幸福與自在 負責任。
上過工作坊的學員,心裡應該都有個關於人與人之間互動時,
因著對方的姿態不同,彼此的4種應對姿態不斷變換的圖像。
老師在音頻裡說了一個例子,關於夫妻之間的爭吵與冷戰。
故事細節我就不詳述,可以聽聽音檔。
老師也有一篇文章是關於夫妻互動的,內容不同,但意思類似。
我將連結放此,
https://www.cw.com.tw/article/5088166
我們與這個世界的互動(父母、伴侶、子女、朋友)
原來被很多過往的生命經驗影響著,卻不自知。
在無意識的狀態下,或許就這樣過了大半輩子。
前陣子聽郭蘅祈的開經謁,總是感動落淚。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雖說是佛經的開經謁,
用在學習薩提爾模式,亦有同樣的心情。
有幸走在這條學習路上,踏實的『信、解、行、證』,
十分歡喜。
【本週的功課】
當面對他人的情緒時,在自己的應對姿態背後有什麼情緒。
【分享與討論】
我分享在第5週覺察卡關的對話中,自己曾往下探索。
當老公生氣時,我的「應對姿態」是沉默、生悶氣。
我的「感受」是
生氣(好像我的看法、想法與感覺是不對的)
生氣(生氣被斥責,也因不敢表達而生自己的氣)
委屈(我就這樣想啊,我不能這樣想嗎?)
悲傷(我真沒用)
害怕(我怕繼續說下去老公更生氣)
無奈(說了也沒用,說也說不過他)
括號後面寫下這些感受背後的觀點,大概是這些年很習慣這樣探索,
冰山水平面下的感受、觀點與期待是什麼。
其實老師沒要我們做這麼多,一步一步來就好。
當初覺察到自己這個「好又認真」習慣,
是如何讓自己卡關時,很驚嚇。
這對學習「接納」來說 是很不好的習慣。
覺察,看見就好。老師經常這麼輕描淡寫的說,
但我無法停在這裡,總想著要解決情緒、解決問題。
很多時候,有情緒是必然,
很多時候,問題不會被解決。
我們能做的,只有面對、接納、陪伴與等待。
光是這樣,就是對自己、對他人最深的 懂得與慈悲。
我一直到了學習薩提爾的第3年才慢慢理解。
夥伴們的覺察也是非常細膩。
事件發生了,感覺煩躁/生氣/委屈
對誰生氣、為何煩躁/委屈、可以接納煩躁嗎?
也會自己回溯類似的情緒來自小時候的什麼事件,
對現在的自己有什麼影響。
參與討論,整理記錄時,除了欣賞,還有一股很深的敬意,
每一個生命力的展現真的很了不起。
這一週的主題是情緒,對我們來說並不難覺察出來,
難在覺察出 原來內在冰山有這麼多紛亂的情緒之後,
會想往下探索,會有許多疑惑。
我怎麼會有這些感受?從哪裡來的?
這些感受帶給我的困擾可能解決嗎?
我有辦法轉化這些情緒成為我的資源嗎?
這時,這樣的分享與討論是很有幫助的。
聽到別人有同樣的覺察與疑惑時覺得寬慰,
彼此分享可能有幫助的經驗,閱讀與見聞,
有時還能稍作簡短對話練習,對所有夥伴都是很好的學習。
經常某些話題,特別是伴侶、親子關係的常見問題,
還會引起大家的共鳴,像是上次的減肥,還有這週的洗碗話題,
引發熱烈討論啊!
洗碗這個話題,我的體驗多到可以另外寫一篇「洗碗靜心」呢,
不過這週的分享已經太長一篇,還是就此打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