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人心,息邪說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異端,在人世間,本來就是自然而然的存在的,這也是一種常態;要是天下間,都是統一口徑、同一說法,這樣的文化單一性,既不可能,也無法獨存。所以,老子早就說「道可、道非,常道」;也就是說,當有人說可、說對,自然就有人說不可、不對,那是世道常態。如果沒有異端,那裡有正端呢?
不過,在孔子的時候,他說:「道不同,不相為謀」。對於那些「道不同」者,孔子他老人家,都只是「不相為謀」而已,而不至於去攻擊他所謂異端。
但,身處於戰國中期的孟子,整個時勢都已經急劇惡化了。當其時,不但邪說瀰漫,人心式微,甚至把邪說歪理看成正道,把私利私心視為理所當然。再者,在孟子的時代,已經沒啥人會講孔子的,而當時的顯學,就是墨家者流,再加上那個「拔一毛而利天下,不為也」的楊朱,孟子就深惡痛絕。故而說:
「天下之言,不歸楊則歸墨。楊氏為我,是無君也;墨氏兼愛,是無父也。無父無君,是禽獸也!」(滕文公下9)
「為我」,就只看顧自己,即使拔一毛、犧牲小我而能利天下,也不為啊!「兼愛」,愛護別人就好像愛護自己的父母一樣;那麼,這樣看待自己的父母,毫無親疏之別,這還算是父母嗎?
所以,孟子對於那些「邪說」、那些「異端」,就必須義正辭嚴地批判。因為孟子擔心:如果那些邪說一路發展下去,人與人之間,就只講功利,將來華夏民族就只有利害關係,而不講人性的自覺心,所以他才要起來批判這些異端。
歷史有時候真是匪夷所思,大陸赤化後,經歷過大飢荒、大批鬥、大造假,當時天安門掛的是馬列像,認賊作父,講文化的要與馬克思掛鉤;市場開放後,造就貪婪,腐蝕人性,道德原則,層層失守。難道這不是邪說?這不是異端?嚴格地來說,這是變種了。關心華夏民族的一分子,能做什麼?能像孟子那樣辟邪說嗎?
孟子說:「予豈好辯哉?予不得已也!」這就是為了正人心啊!
(寫於2021年1月24日)
下一講:求其放心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63會員
820內容數
現代人該怎樣看待儒學呢? 能替孔子說句公道話嗎? 怎樣做一個《論語》的明白人呢?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一)該怎樣看待儒學 這兒就自問:會不會太自負呢?難道在中港兩地都沒人能講儒家的學問嗎? 答案是有的。 還有一個現象,喜歡堆砌,大量引錄原文而不作分析,滿篇浮詞,像急著繳交「功課」一樣。 以這樣的態度與觀念來看待儒學,把儒學視之外物,而毫無自家生命的感悟。這就是筆者所說的「實在幾稀」的意思。
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 【論語‧學而11】 這則《論語》,打從「新文化運動」以來,可能是最受人質疑和詬病的。 如果像南懷瑾這樣的解釋,筆者實在看不出孔子這句話的微言大義。 為什麼孔子這句平常話會被後人如此的誤解的呢? 那麼,究竟孔子這句平常話作怎樣解釋呢?
孟子舉出六位古時的賢人當中,那位因亡國而為階下囚的,就是年逾七十的百里奚。 話說百里奚,原是虞國的大臣,虞君不聽百里奚的勸告,貪圖一時小利,誤中晉獻公的奸計,終亡國而為階下囚。 其時,秦穆公一直想擴展中夏,於是締結「秦晉之好」。 秦穆公問:先生年居? (寫於2020年8月18日)
孟子說:「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這句話,這裡所講的「斯人」,即「是人」、「此人」;那麼究竟是什麼人呀? 孟子講這段話,旨在激勵人心,堅忍橫逆。人,往往處於困逆之境,反而能激發求存;相反的,經常處於安逸之時,反而會陷溺墮落。這就是「然後知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的意思。(語出《孟子·告子下15》)
前文提到孔子的話——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大陸至今仍然普遍指斥為愚民思想;也就是說,民眾(大陸一向只稱為群眾,而不叫做民眾的)只須跟從政令去做,毋須讓他們知道為什麼要這樣做。 有些衛道之士,乾脆把這句話重新斷句為: 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這句《論語》,自清末民初以來就有學者質疑,而康有為、梁啟超又試圖把原文的句讀(音句豆)重點,以自圓其說。至大陸赤化,有學者為迎合政權,直把夫子這句話,說成愚民政策。文革期間,就以這句話說成愚弄群眾,陳腐落後,因而破壞孔墳,幾乎要鞭屍。至今,大陸仍然普遍批貶孔子這句話是愚民政策。
(一)該怎樣看待儒學 這兒就自問:會不會太自負呢?難道在中港兩地都沒人能講儒家的學問嗎? 答案是有的。 還有一個現象,喜歡堆砌,大量引錄原文而不作分析,滿篇浮詞,像急著繳交「功課」一樣。 以這樣的態度與觀念來看待儒學,把儒學視之外物,而毫無自家生命的感悟。這就是筆者所說的「實在幾稀」的意思。
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 【論語‧學而11】 這則《論語》,打從「新文化運動」以來,可能是最受人質疑和詬病的。 如果像南懷瑾這樣的解釋,筆者實在看不出孔子這句話的微言大義。 為什麼孔子這句平常話會被後人如此的誤解的呢? 那麼,究竟孔子這句平常話作怎樣解釋呢?
孟子舉出六位古時的賢人當中,那位因亡國而為階下囚的,就是年逾七十的百里奚。 話說百里奚,原是虞國的大臣,虞君不聽百里奚的勸告,貪圖一時小利,誤中晉獻公的奸計,終亡國而為階下囚。 其時,秦穆公一直想擴展中夏,於是締結「秦晉之好」。 秦穆公問:先生年居? (寫於2020年8月18日)
孟子說:「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這句話,這裡所講的「斯人」,即「是人」、「此人」;那麼究竟是什麼人呀? 孟子講這段話,旨在激勵人心,堅忍橫逆。人,往往處於困逆之境,反而能激發求存;相反的,經常處於安逸之時,反而會陷溺墮落。這就是「然後知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的意思。(語出《孟子·告子下15》)
前文提到孔子的話——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大陸至今仍然普遍指斥為愚民思想;也就是說,民眾(大陸一向只稱為群眾,而不叫做民眾的)只須跟從政令去做,毋須讓他們知道為什麼要這樣做。 有些衛道之士,乾脆把這句話重新斷句為: 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這句《論語》,自清末民初以來就有學者質疑,而康有為、梁啟超又試圖把原文的句讀(音句豆)重點,以自圓其說。至大陸赤化,有學者為迎合政權,直把夫子這句話,說成愚民政策。文革期間,就以這句話說成愚弄群眾,陳腐落後,因而破壞孔墳,幾乎要鞭屍。至今,大陸仍然普遍批貶孔子這句話是愚民政策。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左傳:疾指人在行為性格上缺陷毛病,如好勇、好貨、好色、驕侈。 譯文:父母對你的那些可能導致家族滅亡的危險行為煩惱。
慧根與「會跟」一樣重要﹗這裡的會跟,以跟到「實力者/非指權力者」解釋。 《孟母三遷》(希望是耳熟能詳的故事)裡,孟子的母親為了他,到處搬家—或許就是今日「文教區」是熱門的房地產熱點的起源?﹗目的就是希望他有優質健康的成長環境。剛開始這個故事只是讓我心存懷疑,真是如此嗎?畢竟我是個從小就和「問題
道家老子的觀念,人類因為不知「道」所以講仁義,而仁義不再,所以講禮樂,禮樂也制約不了人心,所以法律就於焉產生! 寄望輿論有用,那是因為有羞恥心,而羞恥心如果存在,就是有道之人,其他根本就不需要了!所以言論根本用處不大,如果沒有選票,從政者會在意民心嗎?惟一可以制衡的,不過是利益而已! 財富、名聲
Thumbnail
子曰:『齊一變,至於魯;魯一變,至於道』(雍也第六)。  孔子的『變』,是變回去,變到他推崇的先王之道時代;正好與法家的『變法』相反。  孔子之時,『禮樂崩壞』。但相對而言,魯國沿襲下來的禮制多些。而齊國相對于魯國,有管仲廢舊立新、富國強兵的變法,於是離先王
Thumbnail
道可為始,亦可以為止,它是一切的起源,也是萬物的歸屬,天下萬物由道所生,從道而知終始,人亦屬萬物之一,卻多於「意識」,阻隔本性與道之連結,所以須「知性」,「知止」,以了正道。
Thumbnail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裡仁第四)。  適:適合,適從;莫,不肯;比,親近,靠近。  孔子說:『君子對於天下,沒有一定要適從的,也沒有一定要拒絕的,朝著義去做就對了』。  孔子所謂天下,就是指天下世道,講君子對於世道應當採取
Thumbnail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 (裡仁第四)。  孔子說:『唯有仁德之人才能發自內心地喜愛與憎惡他人。』按現在的話說,就是『愛恨分明』,『敢愛敢恨』,『敢於對壞人壞事做堅決的鬥爭』。   這裡孔子所言『好人』或『惡人』,一定是出於內心的真實感受而表露出來。
Thumbnail
或謂孔子曰:『子奚不為政?』子曰:『《書》雲:「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為政,奚其為為政?』 (為政第二)    孔子天天給學生講當官施政的學問。就有人感到奇怪,或者暗地擠兌孔子,問孔子,『你怎麼不去從政呢?』言下之意是,你行你上呀!這個得看具體的情景。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左傳:疾指人在行為性格上缺陷毛病,如好勇、好貨、好色、驕侈。 譯文:父母對你的那些可能導致家族滅亡的危險行為煩惱。
慧根與「會跟」一樣重要﹗這裡的會跟,以跟到「實力者/非指權力者」解釋。 《孟母三遷》(希望是耳熟能詳的故事)裡,孟子的母親為了他,到處搬家—或許就是今日「文教區」是熱門的房地產熱點的起源?﹗目的就是希望他有優質健康的成長環境。剛開始這個故事只是讓我心存懷疑,真是如此嗎?畢竟我是個從小就和「問題
道家老子的觀念,人類因為不知「道」所以講仁義,而仁義不再,所以講禮樂,禮樂也制約不了人心,所以法律就於焉產生! 寄望輿論有用,那是因為有羞恥心,而羞恥心如果存在,就是有道之人,其他根本就不需要了!所以言論根本用處不大,如果沒有選票,從政者會在意民心嗎?惟一可以制衡的,不過是利益而已! 財富、名聲
Thumbnail
子曰:『齊一變,至於魯;魯一變,至於道』(雍也第六)。  孔子的『變』,是變回去,變到他推崇的先王之道時代;正好與法家的『變法』相反。  孔子之時,『禮樂崩壞』。但相對而言,魯國沿襲下來的禮制多些。而齊國相對于魯國,有管仲廢舊立新、富國強兵的變法,於是離先王
Thumbnail
道可為始,亦可以為止,它是一切的起源,也是萬物的歸屬,天下萬物由道所生,從道而知終始,人亦屬萬物之一,卻多於「意識」,阻隔本性與道之連結,所以須「知性」,「知止」,以了正道。
Thumbnail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裡仁第四)。  適:適合,適從;莫,不肯;比,親近,靠近。  孔子說:『君子對於天下,沒有一定要適從的,也沒有一定要拒絕的,朝著義去做就對了』。  孔子所謂天下,就是指天下世道,講君子對於世道應當採取
Thumbnail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 (裡仁第四)。  孔子說:『唯有仁德之人才能發自內心地喜愛與憎惡他人。』按現在的話說,就是『愛恨分明』,『敢愛敢恨』,『敢於對壞人壞事做堅決的鬥爭』。   這裡孔子所言『好人』或『惡人』,一定是出於內心的真實感受而表露出來。
Thumbnail
或謂孔子曰:『子奚不為政?』子曰:『《書》雲:「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為政,奚其為為政?』 (為政第二)    孔子天天給學生講當官施政的學問。就有人感到奇怪,或者暗地擠兌孔子,問孔子,『你怎麼不去從政呢?』言下之意是,你行你上呀!這個得看具體的情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