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林寶訓》卷一 005

《禪林寶訓》卷一 005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2014.5.2 良因法師 隨筆

raw-image

明教曰:

「大覺璉和尚住育王,因二僧爭施利不已,主事莫能斷。

大覺呼至,責之曰:『昔包公判開封,民有自陳以白金百兩寄我者亡矣。』

今還其家,其子不受,望公召其子還之。

公歎異。即召其子語之。

其子辭曰:『先父存日,無白金私寄他室。』

二人固讓久之。公不得已,責付在城寺觀修冥福,以薦亡者。

予目睹其事,且塵勞中人,尚能疏財慕義如此。

爾為佛弟子,不識廉恥若是。遂以叢林法擯之。」

raw-image

【演蓮法師譯文】

明教大師說:

大覺懷璉和尚住持阿育王寺時,寺中有二位出家人,為爭一點財利而吵鬧不休,連執事人都無法處斷。

大覺禪師便把二人呼來,對他們說:

「從前包公在開封府判案,有一天,一位名叫張惠民的人來到開封府向包公陳訴說:『我以前有位朋友名叫李覺安,生有一子取名景文,當時覺安身罹重病,恐不久於人世,而景文尚小,便把他所積蓄的白金百兩寄託於我。

覺安去世多年,現在他兒子景文已長大了,我把白金送還他家,景文竟不肯接受,只得來求包大人為小民做主,把景文召來,好讓我把白金還給他。』包公聽了,歎為稀有。即傳令召李景文來,把張惠民要還金之事,向他說明。

李景文說:
『先父在世時,從來沒有說過有白金寄託他家的事,我怎麼可以隨便接受呢?』

於是,二人又互相推讓不已。包公見二人如此義勇,不得已,只好吩咐把此金拿去供養本城的寺觀,作為修齋植福,以薦悼亡者。」

大覺禪師說到這裡,就正色地對那兩位出家人呵責說:「這件事是我當年親眼見到的。你們想想看,人家是世俗塵勞中的人,尚能如此輕財重義。

你們身為佛門弟子,居然為了一點點財利,而不識廉恥到這種地步,這哪像出家人的樣子?」

於是,遂依照叢林規矩,把他們二人一齊擯出。

良因贊曰

良因贊曰

良因贊曰:

古偈曰:「名譽及利養,愚人所愛樂。能損害善法,如劍斬人頭。」

世間人為名利所燒煮,而生死熾然;因此來到佛門,尋求清涼之地。

倘若故習不改,那還有甚麼去處?

如《六祖壇經》所說:

「東方人造罪,念佛求生西方;西方人造罪,念佛求生何國?」

苦海無邊,回頭是岸!

avatar-img
鋼骨佛心的沙龍
77會員
641內容數
內含照因老和尚略傳及甘露法語上、下兩冊 由四眾弟子們編輯整理,緬懷老人家往日行儀,俾令見聞者普潤法雨。祈願老和尚早日倒駕慈航,廣度群品。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鋼骨佛心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禪林寶訓》 2014.4.27 良因法師 隨筆 明教曰: 「凡人所為之惡,有有形者,有無形者。 無形之惡,害人者也;有形之惡,殺人者也。 殺人之惡小,害人之惡大。 所以游晏中有鴆毒,談笑中有戈矛,堂奧中有虎豹,鄰巷中有戎狄。 自非聖賢,絕之於未萌,防之以禮法,則其為害也,不亦甚乎。」
禪林寶訓 2014.4.26 良因法師 隨筆 明教曰: 「太史公讀《孟子》,至梁惠王問: 何以利吾國?不覺置卷長歎,嗟乎!利,誠亂之始也。 故夫子罕言利,常防其原也。 原者,始也,尊崇貧賤,好利之弊,何以別焉? 夫在公者,取利不公則法亂;在私者,以欺取利則事亂。 事亂則人爭不平,法亂則民怨不服。
《禪林寶訓》卷上 001 2014.4.19.良因法師 隨筆 明教嵩和尚曰: 「尊莫尊乎道,美莫美乎德。 道德之所存,雖匹夫非窮也; 道德之所不存,雖王天下非通也。 伯夷叔齊,昔之餓夫也,今以其人而比之,而人皆喜; 桀紂幽厲,昔之人主也,今以其人而比之,而人皆怒。 是故學者,患道德之不充
《禪林寶訓》卷上002 2014.4.25 良因法師 隨筆 明教曰: 「聖賢之學,固非一日之具。 日不足,繼之以夜,積之歲月,自然可成。 故曰:學以聚之,問以辯之。斯言學非辯問,無以發明。 今學者所至,罕有發一言問辯於人者, 不知將何以裨助性地,成日新之益乎?」
《 良因法師隨緣法談 》003 良因法師 法談《印光大師文鈔菁華錄》 良因曰: 或許初學者,對於「求其至圓至頓,最簡最易,契理契機,即修即性.....」這段話,沒有甚麼感覺。但是當我們學過《法華》、《楞嚴》等大教,再閱讀蕅益大師《彌陀要解》的稱性發揮,這時就會有深刻的覺受了,也會對佛陀施設淨土法門的
《良因法師隨緣法談 》02 《靈峰蕅益大師宗論》卷第四之一 祖堂幽棲寺丁亥除夕普說 若真為生死持戒,持戒亦必悟道。 真為生死聽經,聽經亦必悟道。 真為生死參禪,參禪亦必悟道。 真為生死營福,營福亦必悟道。 專修一法亦悟道。互相助成亦悟道。 以因地真正故也 諸昆仲欲複本來面目,須破我法二執,欲破我法
《禪林寶訓》 2014.4.27 良因法師 隨筆 明教曰: 「凡人所為之惡,有有形者,有無形者。 無形之惡,害人者也;有形之惡,殺人者也。 殺人之惡小,害人之惡大。 所以游晏中有鴆毒,談笑中有戈矛,堂奧中有虎豹,鄰巷中有戎狄。 自非聖賢,絕之於未萌,防之以禮法,則其為害也,不亦甚乎。」
禪林寶訓 2014.4.26 良因法師 隨筆 明教曰: 「太史公讀《孟子》,至梁惠王問: 何以利吾國?不覺置卷長歎,嗟乎!利,誠亂之始也。 故夫子罕言利,常防其原也。 原者,始也,尊崇貧賤,好利之弊,何以別焉? 夫在公者,取利不公則法亂;在私者,以欺取利則事亂。 事亂則人爭不平,法亂則民怨不服。
《禪林寶訓》卷上 001 2014.4.19.良因法師 隨筆 明教嵩和尚曰: 「尊莫尊乎道,美莫美乎德。 道德之所存,雖匹夫非窮也; 道德之所不存,雖王天下非通也。 伯夷叔齊,昔之餓夫也,今以其人而比之,而人皆喜; 桀紂幽厲,昔之人主也,今以其人而比之,而人皆怒。 是故學者,患道德之不充
《禪林寶訓》卷上002 2014.4.25 良因法師 隨筆 明教曰: 「聖賢之學,固非一日之具。 日不足,繼之以夜,積之歲月,自然可成。 故曰:學以聚之,問以辯之。斯言學非辯問,無以發明。 今學者所至,罕有發一言問辯於人者, 不知將何以裨助性地,成日新之益乎?」
《 良因法師隨緣法談 》003 良因法師 法談《印光大師文鈔菁華錄》 良因曰: 或許初學者,對於「求其至圓至頓,最簡最易,契理契機,即修即性.....」這段話,沒有甚麼感覺。但是當我們學過《法華》、《楞嚴》等大教,再閱讀蕅益大師《彌陀要解》的稱性發揮,這時就會有深刻的覺受了,也會對佛陀施設淨土法門的
《良因法師隨緣法談 》02 《靈峰蕅益大師宗論》卷第四之一 祖堂幽棲寺丁亥除夕普說 若真為生死持戒,持戒亦必悟道。 真為生死聽經,聽經亦必悟道。 真為生死參禪,參禪亦必悟道。 真為生死營福,營福亦必悟道。 專修一法亦悟道。互相助成亦悟道。 以因地真正故也 諸昆仲欲複本來面目,須破我法二執,欲破我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