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漆漆的外表,難以執行的兼愛,然而墨子仍憑著這兩個舉動在歷史留名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墨子,一個從名字上看去,就黑黑暗暗的人,以「兼愛」的論點,留名中國史冊,可惜的是,這種留名和他的名字一樣,黑黑暗暗

我們對孔子的認識遠多過墨子,談到兼愛,也總是覺得不切實際,不近人情。

這樣的墨子,放在高中國文課中的核心意義是什麼?為什麼高中選文中始終有「墨子」呢?

而這個疑問,在《墨子・公輸》裡獲得解答,在文本中,我們能從墨子進行遊說時使用的邏輯推論技巧;更重要的是,我們能在墨子的言行和對話理解他在執行「非攻」主張時的全盤規劃以及內在精神,這兩個舉動也成為墨子在歷史留名的原因。

全盤規劃與非攻理念,讓墨子在歷史上留名

全盤規劃與非攻理念,讓墨子在歷史上留名


《墨子・公輸》的故事:

墨子聽聞同行的工匠公輸盤製作雲梯成功,想將雲梯運用在戰爭上,幫助楚王攻打宋國。

於是,墨子走了十天十夜的路,去見公輸盤和楚王,想要阻止戰爭。

一見到公輸盤,墨子立馬挖了個坑給他跳。

墨子:「北方有人欺侮我,看在我們同行的份上,幫我殺了他」

公輸盤回應:「可是基於道義,我不會濫殺無辜耶」

墨子看見公輸盤入坑,壞壞的笑著:「嘿嘿。你說不會濫殺無辜,那你製作雲梯攻打宋國,會有很多無辜的人喪命,這不是自相矛盾嗎?」

公輸盤也不是省油的燈,自知在理論上占下風,便把事情推給老闆:「是楚王,我的老闆決定的,我也沒辦法啊」(都推給老闆,這招很高明)

於是墨子見縫插針地說:「那,讓我見楚王吧」(就這樣,墨子見到了真正能做決策的人)

楚王出來後,墨子又問了個問題:「有一個人,家裡明明很有錢,卻捨棄了,然後去偷鄰居窮人家的東西,你覺得什麼人才會那麼奇怪」

楚王:「那還不簡單,那個人有竊疾」

墨子見楚王再次入坑,拍了大腿說:「這就是了,那跟楚王你捨棄楚國肥沃的土地和資源,去竊取貧脊的宋國是一樣的啊,楚國那麼大,宋國那麼小,放著好好的楚國不管,去攻打宋,這傷義阿(這是有病阿XD)」

楚王(採取聲東擊西法),回應道:「你說得好棒棒,但我就是要攻打宋國。」

眼看用說服無法達成目標,墨子說:「你攻不下來的,因為所以能防守雲梯的招式,我都想好了 」

接著公輸盤和墨子便展開了一場模擬攻防戰,墨子憑著一條腰帶,幾片小木片,煞有其事地跟公輸盤對戰。公輸盤多次設計攻城器械的變換,卻一一被墨子阻擋,沒有一個進攻能夠得逞。

公輸盤這時放下模擬戰爭的器械,氣定神閒的說:「即使我現在進攻不順,我還是知道在真正的戰場上,怎麼進攻宋國,不過,我不說。」

墨子莞爾一笑:「我知道你知道的事情是什麼,不過你不說我也不說。」

在一旁聽矇的楚王,忍不住插話:「什麼你不說我不說阿,都快點給本王說出來!」

墨子說:「 公輸盤的意思,就是要殺了我!這樣就沒人幫宋國防守了。可是,我已經讓弟子禽骨釐,派300人,在宋的城牆上預備好了」

大老闆楚王說:「看樣子,我是真的無法出兵攻宋了」

替宋國解除一場危機的墨子,回程途中經過宋國,守門人卻不認識他,讓他在外頭淋雨,原本血流成河的戰爭,就在淅瀝瀝的雨聲中,悄然落幕。

第一個舉動:全盤規劃再出手

上述的故事,很多人都耳熟能詳。那麼,這為什麼能讓墨子留名歷史呢?我的答案是:學到「全盤規劃」的重要

在整理課文結構的時候,我們看見墨子做的事情

(1) 利用對比、排比、類推的方式,勸諫公輸盤放棄攻宋
(2) 請求公輸盤代為引薦楚王
(3) 利用類比、排比的方式,勸諫楚王放棄攻宋
(4) 與公輸盤展開攻防模擬戰
(5) 預先安排弟子禽骨梨等300人在宋城牆上備戰

再往上一層歸納,墨子做的事情可分成以下三類:

raw-image

談判、演練、布局,要走得行雲流水,需要事前的全盤規劃,沙盤推演對手下一步可能會有的動作,才能從容應對。

如果墨子沒想好怎麼挖坑給公輸盤跳,又怎麼能讓公輸盤因為理虧,而讓墨子見到楚王。
如果墨子沒見到楚王,又怎麼展開說服,叫楚王不要去攻打宋國?

講到這裡,我會停下來問學生:在文章中,墨子並沒有真正勸諫成功,讓公輸盤和楚王不攻打宋國,那這些勸諫存在的意義和作用是什麼?

學生討論後,能夠回答:「勸諫的存在是必要的,讓公輸盤和楚王自知理虧,也才有墨子後續和公輸盤展開攻防戰的發展。若沒有事先的勸諫,墨子直接就要找公輸盤單挑,很有可能吃閉門羹

順著這個理路,我們可以繼續推演,如果墨子沒有先行勸諫公輸盤和楚王,又怎麼展開攻防模擬戰?如果展開攻防模擬戰後,墨子沒先算好公輸盤會動殺機,又怎麼能說出已在宋國部署兵力的安排?

一切看起來自然而然的事,都是背後全盤的謀劃。一堂看起來行於流水的課,都是備課者事先不斷的猜想學生的反應而一再調整。一場看起來精彩倫絕的籃球賽,也是參賽者事先推演攻防戰略,預測對手路徑,才能擁有水準之上的表現。

學生上完課,對這個全盤規劃挺有感的,不少同學在讀後感中,提到這件事情:

raw-image

對一位教學者而言,從學生筆下寫出,口中說出的感受,才是他們真正學習到的知識。

墨子的第二個舉動:非攻信念的展現

若說全盤規劃是一種做事的態度,那麼透過把同為工匠的墨子和公輸盤對比,就能理解,為何在歷史上,公輸盤是一位工匠,墨子卻是一位思想家。

首先,兩個人都是工匠,公輸盤的工藝技巧不必多說,那自然是一流的。墨子當然不遑多讓,兩人鬥智鬥力的故事,網路上還滿好查找的。這個我們姑且算平手

接著談到說理辯論。這局要判墨子贏,畢竟他挖了坑給公輸盤跳,公輸盤就這麼傻傻跳進去。而根據《墨子》記載,墨子重視論證方法,提出三表法使文章條理分明。

最後要談到兩個人的情懷,這也是墨子贏。公輸盤最多展現了「義固不殺人(堅守原則不殺人)」的良善,但墨子卻守住了兼愛的理念。

我會問學生:「墨子為什麼學完工匠,不把他的工藝技術好好磨練到極致,像公輸盤一樣備受禮遇,甚至得到『中國工匠之祖』的稱號?」

答案是:因為墨子擁有更高的追求,他想為這個世界做更多!

我們依然把上述討論做成表格,方便進一步討論:

raw-image

墨子之所以在工藝技巧之外,又學習辯論,是因為他想要更多人相信兼愛,執行非攻。

公輸盤和墨子的選擇都沒有錯,但兩人的對比,卻向我們展示了一個道理:
擁有好的技巧,你能夠成為優秀人才;擁有無可取代的技巧,你能夠成為領域內首屈一指的大師;而擁有信念,才在能在歷史的洪流中,刻上自己的名字

相同的道理也很像日本獲得米其林三星的主廚:米田肇的故事,我很喜歡「得到‧每日聽本書」為米田肇的故事下的註解:

米田肇的經歷告訴我們,成為高手,需要有出色的學習和歸納能力。而成為大師,則需要瞭解自己……重新審視自己和世界的關係……高手和大師的區別不是高手實現自我,大師追求行業極致。正相反,是高手追求極致,大師實現自我。(延伸閱讀)

是素養嗎?課堂上的風景

準備這一課,覺得比以往更喜歡墨子。事實性、概念性和論辯性的問題設計也較以往多。慶幸的是學生頗能投入討論,他們還「主動」提出各種問題,像是:

老師,墨子在勸諫楚王的時候,是不是有BUG?楚王並沒有「捨」楚竊宋,而是保有楚,再多得到宋,即使宋的資源不如楚,整體來說,還是增加楚國的資源阿。

又像是:

老師,墨子說,他派了300人在宋的城牆上防守,是騙人吧!不然他經過宋的時候,為什麼守門人不認識他?還有,他那300個弟子是死去哪了?

raw-image

這是不是素養教育?我不太清楚,但我真的看見,當我們朝著這個方向走,反覆的操作擷取訊息、統整解釋、發展解釋、歸納上層概念的步驟,學生跟上來後,越來越習慣發問,越來越習慣歸納,越來越習慣對文本有感覺,這是我樂見的,也是我一直期望學生能做到的。

規劃與信念,墨子憑藉此在歷史留名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琳瑯格主的高中國文的沙龍
285會員
91內容數
這裡是我對於高中核心古文的教學記錄,歡迎關心高中國語文教育的你,來這裡逛逛,並與我交流
2025/01/17
本文探討黃庭堅〈寄黃幾復〉詩作的情感與才學平衡問題,從典故運用、三疊句運用、示現手法運用三個面向,結合「還原典故」、「歌詞對照」、「示現解讀」,剖析詩作的藝術表現手法與情感內涵。最後,文章反思過多典故是否會影響詩歌整體呈現,並引用錢鍾書的觀點,引發讀者對詩作藝術價值的思考。
Thumbnail
2025/01/17
本文探討黃庭堅〈寄黃幾復〉詩作的情感與才學平衡問題,從典故運用、三疊句運用、示現手法運用三個面向,結合「還原典故」、「歌詞對照」、「示現解讀」,剖析詩作的藝術表現手法與情感內涵。最後,文章反思過多典故是否會影響詩歌整體呈現,並引用錢鍾書的觀點,引發讀者對詩作藝術價值的思考。
Thumbnail
2024/10/27
文章首先介紹說服的核心原則,包括換位思考與利害分析,並進一步分析燭之武的說服策略及技巧。透過對秦穆公心理的掌握與有效的說服手法。這篇文章不僅提供了文本的理解,也為學生的說服能力培養提供了實用的指導。希望讀者能從中獲得啟發,將學到的知識應用於生活中的各種情境中。
Thumbnail
2024/10/27
文章首先介紹說服的核心原則,包括換位思考與利害分析,並進一步分析燭之武的說服策略及技巧。透過對秦穆公心理的掌握與有效的說服手法。這篇文章不僅提供了文本的理解,也為學生的說服能力培養提供了實用的指導。希望讀者能從中獲得啟發,將學到的知識應用於生活中的各種情境中。
Thumbnail
2024/07/25
這是介紹知名大學裡的熱門課程,包括文學、詩歌和傳統文化,張一南以中國古代文學和熱門文學術語扣合,用「巫師」/「麻瓜」的概念來解釋中國古代的貴族士大夫以及寒素的關係。介紹中國文學的主題設定是按照最能和我們產生共鳴的「主題」進行分類,分別是「夫婦(愛情)、父子、情商、文藝、見識」。
Thumbnail
2024/07/25
這是介紹知名大學裡的熱門課程,包括文學、詩歌和傳統文化,張一南以中國古代文學和熱門文學術語扣合,用「巫師」/「麻瓜」的概念來解釋中國古代的貴族士大夫以及寒素的關係。介紹中國文學的主題設定是按照最能和我們產生共鳴的「主題」進行分類,分別是「夫婦(愛情)、父子、情商、文藝、見識」。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本書有繁體版,我先買了簡體版。 此書我發現學霸的學習方法, 不過不確定是否適用於每人。 書中提到蘇軾寫過八百道詔書, 從來不查書。 他本身就是行走的百科全書。 文章裡, 美食佛學、天文地理, 無所不包, 甚至連醫書都寫過。 他讀書的方法就是抄書。 讀第一遍,
Thumbnail
本書有繁體版,我先買了簡體版。 此書我發現學霸的學習方法, 不過不確定是否適用於每人。 書中提到蘇軾寫過八百道詔書, 從來不查書。 他本身就是行走的百科全書。 文章裡, 美食佛學、天文地理, 無所不包, 甚至連醫書都寫過。 他讀書的方法就是抄書。 讀第一遍,
Thumbnail
董仲舒在《春秋繁露》轉化「躬自厚而薄責於人」為「自責以備謂之明,責人以備謂之惑。」謹於修己,因此嚴以律己,那是真正的大智慧,是真正的「明」。反之,明於責人,昧於求己,拿著一把道德的大尺丈量別人,時不時說三道四,卻不知反躬自省,既傷人和,也不利於個人的修為,董仲舒乾脆就貼上「惑」的標籤,要人遠離。
Thumbnail
董仲舒在《春秋繁露》轉化「躬自厚而薄責於人」為「自責以備謂之明,責人以備謂之惑。」謹於修己,因此嚴以律己,那是真正的大智慧,是真正的「明」。反之,明於責人,昧於求己,拿著一把道德的大尺丈量別人,時不時說三道四,卻不知反躬自省,既傷人和,也不利於個人的修為,董仲舒乾脆就貼上「惑」的標籤,要人遠離。
Thumbnail
話說商鞅被車裂後,秦惠王恨他歸恨他,但卻很理智,商鞅的一系列方針政策繼續沿用。 因為他發現商鞅打造的這臺國家機器太好用了,短短二十年的時間,秦國從被看不起的西戎小國到被周天子官方封為西部大總管,這種感覺太美妙了。 一碼歸一碼的處理方法,顯示出了秦惠王的政治水平。 政治,是一種需要極高理性的遊戲,還是
Thumbnail
話說商鞅被車裂後,秦惠王恨他歸恨他,但卻很理智,商鞅的一系列方針政策繼續沿用。 因為他發現商鞅打造的這臺國家機器太好用了,短短二十年的時間,秦國從被看不起的西戎小國到被周天子官方封為西部大總管,這種感覺太美妙了。 一碼歸一碼的處理方法,顯示出了秦惠王的政治水平。 政治,是一種需要極高理性的遊戲,還是
Thumbnail
公輸盤和墨子對比,向我們展示了一個道理: 擁有好的技巧,你能夠成為優秀人才;擁有無可取代的技巧,你能夠成為領域內首屈一指的大師;而擁有信念,才在能在歷史的洪流中,刻上自己的名字
Thumbnail
公輸盤和墨子對比,向我們展示了一個道理: 擁有好的技巧,你能夠成為優秀人才;擁有無可取代的技巧,你能夠成為領域內首屈一指的大師;而擁有信念,才在能在歷史的洪流中,刻上自己的名字
Thumbnail
《宋史·岳飛傳》:「獄之將上也,韓世忠不平,詣檜詰其實。檜曰:飛子雲與張憲書雖不明,其事體莫須有。世忠曰:莫須有三字何以服天下?」 「莫須有」為千古疑案,一般人的認知是,「不須有」,這是坐實秦檜千古奸臣的罵名的三個字。根據後世學者的考證,尚有數種說法, 「不須有」。 「必須有」之誤。
Thumbnail
《宋史·岳飛傳》:「獄之將上也,韓世忠不平,詣檜詰其實。檜曰:飛子雲與張憲書雖不明,其事體莫須有。世忠曰:莫須有三字何以服天下?」 「莫須有」為千古疑案,一般人的認知是,「不須有」,這是坐實秦檜千古奸臣的罵名的三個字。根據後世學者的考證,尚有數種說法, 「不須有」。 「必須有」之誤。
Thumbnail
蘇秦張儀這兩個人,基本上是走到哪一國,哪一國就把相印奉上。 先討論一件事:其實在春秋戰國,各國的第一實權者,並非都是相國。雖然我讀得不多,也知道秦為大良造、楚為令尹。 相本身做為動詞,主察看輔佐之意。 我在懷疑的是,國君之相,很可能僅僅是類似漢代幕府參軍的職務。
Thumbnail
蘇秦張儀這兩個人,基本上是走到哪一國,哪一國就把相印奉上。 先討論一件事:其實在春秋戰國,各國的第一實權者,並非都是相國。雖然我讀得不多,也知道秦為大良造、楚為令尹。 相本身做為動詞,主察看輔佐之意。 我在懷疑的是,國君之相,很可能僅僅是類似漢代幕府參軍的職務。
Thumbnail
藍綠意識形態的鬥爭,不僅在政治上,無盡的鬼打牆,在一般內政上,也殃及池魚,譬如對語言,及課綱的爭議,更是見樹不見林,陷入無限內耗的泥沼,本土語言教育,其實跟中文並不是完全水火不容的,反而,兩者有共同的元素,甚至可以共存共榮,就看人的格局有多大! 舉一首詩為例: 送項判官.宋.王安石
Thumbnail
藍綠意識形態的鬥爭,不僅在政治上,無盡的鬼打牆,在一般內政上,也殃及池魚,譬如對語言,及課綱的爭議,更是見樹不見林,陷入無限內耗的泥沼,本土語言教育,其實跟中文並不是完全水火不容的,反而,兩者有共同的元素,甚至可以共存共榮,就看人的格局有多大! 舉一首詩為例: 送項判官.宋.王安石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