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每個人都希望有能了解自己的朋友,但你自己,有成為那樣的朋友嗎?
最近,朋友A換了工作,在一間販售台灣小農產品的小店工作。地方很小,沒什麼客人,但內部的裝潢有種樸質的舒適感。他們固定都只有一個店員,朋友A主要的時間都是在處理網路的訂單,基本上門關起來,就是我們的天下了。
之前朋友待的店太大、太多東西可以分心、又通常不只有他一個店員,我總是不太好意思久待。而那天我去看他,午後雷陣雨正隱隱發作,可能是春雨實在是太讓人昏昏欲睡了,我實在是沒什麼動力再去其他地方閒晃。朋友A雖然一邊處理貨物,也似乎沒有忙到都沒辦法對付我的感覺。假借被困住,我才能大大方方地在那裏待了1個小時。
然後我發現朋友A的一個秘密。
朋友A的頭腦一直都是被公認的好,每次開口,那種一針見血的敏銳觀點與對詞句精確的掌握,總是讓我自愧不如。所以我很喜歡纏著他講話,以把自己粗鄙的論調雕刻得精細一點。
那天下午,我突然領悟到,也許朋友A並不是反應很快,而是反應很慢。
他理貨慢條斯理的;在填寫貨物資料也不是振筆疾書;尤其跟我聊天,是有一搭沒一搭的,很常在停滯個10分鐘後又突然冒出一個話題。
因為這個停滯太久了,很怕很怕尷尬的我,大部分時間都是負責想話題聊天的人。而那天,對,我就是想睡覺,他成了那個帶話題的人。我才發現,以前我錯認他不講話,不是因為他覺得我的話題沒什麼好聊的。
我是可以做到手上的事情不會被打斷嘴巴還能一直在動的,自動導航系統建設得比較完全。但我認為聰明人的朋友A不是,他心思細膩,一心卻沒辦法多用,很常跟我講完話後,還要重新計算紙箱裡的貨物數量(小於5)有沒有正確。
又或者,他常常打斷我的發言,讓我以為他完全不覺得我的觀點有值得聽的需要。後來才想,也許是因為他必須先在腦子裡組織文字,所以有了停頓,而這麼一停頓,我又太急著反駁,兩個湊在一起,就會變成他打斷我。
抑或著沉默的空格出現的時候,我的腦子已經在想下一個話題,他又突然跳回上一個話題,導致我有時候不知道該怎麼接話。
對於這樣的朋友A,我覺得很意外(當然不排除他可能昨天沒睡好)外,我也覺得很新鮮,還有困惑。
原來我並沒有如想像中了解這個認識了將近10年的朋友。
我一直在用自己的角度看待他,比如我以為聰明人反應都要很快;我以為對方的精確舉手捻來;我不知道那些細膩是需要醞釀的;我也不知道對方的沉默只是腦子還沒消化上一段的對談,不是嫌我礙事。
而且其實他還蠻喜歡我害他效率下降的這一個小時的。
多虧那天下午,我有充足的時間專(發)心(呆)跟他對談。
原來10年不代表什麼,時間的長度不表示你真的有花時間在對方身上。
了解一個人的喜好、習慣與性格,是一件很漫長的工程。
天使藏在縫隙中,現代人步調太快,連友誼也要求在幾個小時內完成「保持聯繫」的KPI目標。這個朋友可以投注2個小時,另外一個因為有工作上的關係可以投注4小時;不能單純閒晃,不能什麼都沒吃到,不能買不到電影票,不能不交換一下投資資訊,不然這次聚會就白參加了。
每個人內心都渴望能找到一個完全了解自己的人,但你自己可曾做到這點?尤其那個人又是你覺得很值得的人。比如父母,情人,兄弟姊妹,朋友。
一旦知道這並不比了解自己還簡單,又有多少人願意花功夫去學習這個課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