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離日記7-害怕失敗的台灣人/淺談青年世代的憂鬱成因

東京裏物語-avatar-img
發佈於真說東京裏物語 個房間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本系列文撰寫於2020年9月回台隔離時



被關起來以後滑臉書看廢文的時間更多,明明累積的待辦事項頂到天了,卻一直看各種廢文。這兩天台大學生自殺的新聞出現好幾次,探討這個問題之前我必須說個人沒有任何結論,只是就一些看過的資訊提供論點給大家討論,所有議論都是開放式的假設。


年輕人為什麼很草莓?


這種永遠沒有結論的世代戰爭,最後結論常常是那個當下的老人看年輕人不爽,而那些年輕人老了又看下一個世代年輕人不爽的無限輪迴。

但發生在現代可沒那麼簡單,一切都源自於可攜性裝置的發明讓網路跟現實的界線開始模糊。青少年在人格發育並未健全之前,在前置知識不夠,沒有正確觀念前接觸這些東西是百害無一利。

不要說青少年了,大人們手機成癮的也不在少數。除了已經被公認的成癮性之外,社交網站上的評價讓使用者越來越注重外部條件,讚數總是牽動著心情上下,而同溫層的形成也讓使用者們活在同一種世界觀中,逐漸變得不善面對批評還有負面意見帶來的情緒。

但相對於同溫層內的溫暖,另一方面對同溫層外的異音大家出征時是絲毫不留情。

這些事連結到了現實中,造就了使用者們時刻比較的風氣與永遠不足的自信,這不只影響青少年,大人也是,只是對多數還沒建立起社會價值跟人生經驗尚淺的青少年而言,這個傷害會更大。


害怕失敗的台灣人


這是我閱讀外語教育相關文章時不只一次讀到的論點。台灣人因為怕講錯所以在一堆母語不是英文的外國人堆裡面顯得更加不敢開口說英語。

這不只在英語教育中是這樣,在課堂上提問或發言,好像是妨礙老師趕進度般罪大惡極的事,被老師點到回答不出來那種尷尬更是學生時代大家的惡夢。

這件事從之前文章中留言的人們(指FB原文),對於我這個「想跟學生互動的講師」深惡痛絕態度,還有的用字可以略知一二。小時候學生在上課時屈於教師的某種權威,導致聽課的人跟講課的人處在兩個世界,期間的互動都建立在某些前提跟規則下,而到了高等教育,學生們開始不太把教師的權威當一回事,但多數人不會積極挑釁或用知識在課堂上駁倒老師,而是使用冷漠武裝自己,塑造一種「老師不好好教,我們就用態度還有教學評量來教訓你」的氛圍。

至於要怎麼化解就看老師們的本事,這問題不是現在才有,大概一直都存在,只是就現況而言上述情形有沒有改善,我這個學生口中的噁男就不便多做評論了。

但我猜想是這樣的冷漠造成了教育系統跟學生間的隔閡。反正老師只會通知家長,跟老師扯上絕對沒好事,你們少管我我自己會搞定,這大概就是我學生時代一路建立起來的想法⋯至於現在校園實際情況我也不知道。

這一切可能都能用台灣教育中追求正確答案,而不是鼓勵開放性思考談起吧?
(衍生閱讀:疫情惡化時代中淺談追求正確答案的教育所產生之後遺症

結語

以上兩種狀況加成,大概會讓學生們的精神世界更加孤立無緣吧?至於其他條件跟其他論點大家就隨意討論吧。
-
這兩天我正好看了一篇文章有寫到相關的東西,資料補充連結如下:
https://reurl.cc/6lMZp5

如果可以搭配前陣子讀者推薦給我的紀錄片服用更佳:
監視資本主義:智能陷阱 智能社會:進退兩難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東京裏物語
37.7K會員
256內容數
關注日本新聞、社群營造、台日中美關係的沙龍,偶爾也有一些筆者在日本的生活雜記與場域營造心得。
東京裏物語的其他內容
2025/04/28
台灣2023年出生率僅0.89,低於日本。儘管社會普遍珍惜孩子與孕婦,但教育競爭激烈、照護負擔沉重、家事育兒責任多由女性承擔,加上社會保障制度薄弱,導致年輕人對生育卻步。要解決少子化,台灣需改革教育壓力、建立公共照護體系、改善家庭內性別分工,並強化社會整體對育兒家庭的支持。
2025/04/28
台灣2023年出生率僅0.89,低於日本。儘管社會普遍珍惜孩子與孕婦,但教育競爭激烈、照護負擔沉重、家事育兒責任多由女性承擔,加上社會保障制度薄弱,導致年輕人對生育卻步。要解決少子化,台灣需改革教育壓力、建立公共照護體系、改善家庭內性別分工,並強化社會整體對育兒家庭的支持。
2025/04/28
福井地方法院判決指出,町內會退會者需年繳1萬5000日圓以使用垃圾收集站,首次為地區基礎設施標上價格。隨著居民對隱私、負擔等考量增加,傳統社區組織面臨瓦解,地區服務正從「所有」轉向「付費使用」。此趨勢將重塑都市生活的基礎結構與社區連結方式,引發未來共享型地區運營的新模式。
Thumbnail
2025/04/28
福井地方法院判決指出,町內會退會者需年繳1萬5000日圓以使用垃圾收集站,首次為地區基礎設施標上價格。隨著居民對隱私、負擔等考量增加,傳統社區組織面臨瓦解,地區服務正從「所有」轉向「付費使用」。此趨勢將重塑都市生活的基礎結構與社區連結方式,引發未來共享型地區運營的新模式。
Thumbnail
2025/04/27
近期,因網路上流傳「2025年7月日本將發生大災難」的謠言,香港等地赴日旅遊需求明顯下滑。這個傳聞起源於一部日本漫畫,被YouTuber、風水師廣泛擴散,至今在YouTube和TikTok上的相關影片播放已破億。儘管氣象廳強調無法預測地震時間與地點,但不安情緒仍蔓延,連旅行社都感受到實際影響。
Thumbnail
2025/04/27
近期,因網路上流傳「2025年7月日本將發生大災難」的謠言,香港等地赴日旅遊需求明顯下滑。這個傳聞起源於一部日本漫畫,被YouTuber、風水師廣泛擴散,至今在YouTube和TikTok上的相關影片播放已破億。儘管氣象廳強調無法預測地震時間與地點,但不安情緒仍蔓延,連旅行社都感受到實際影響。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你們知道嗎?我那時候腦中唯一的想法就是我很沒用,完全被自己爛到了。」看在陽明交大讀書第五年的林子涬(化名),說話語氣給人溫暖又好親近的氛圍,反而令人格外心疼憂鬱症發病的她將會多煎熬。 同儕較勁、人際關係、家庭溝通⋯⋯,大學生在小型社會裡生活,青黃不接的年紀使人特別迷惘。面對時空變化、面對壓力產生
Thumbnail
「你們知道嗎?我那時候腦中唯一的想法就是我很沒用,完全被自己爛到了。」看在陽明交大讀書第五年的林子涬(化名),說話語氣給人溫暖又好親近的氛圍,反而令人格外心疼憂鬱症發病的她將會多煎熬。 同儕較勁、人際關係、家庭溝通⋯⋯,大學生在小型社會裡生活,青黃不接的年紀使人特別迷惘。面對時空變化、面對壓力產生
Thumbnail
悲觀的人對這社會的期待並不輸給有願景的人,可是有個現代社會相當致命的缺點:創造力不足。
Thumbnail
悲觀的人對這社會的期待並不輸給有願景的人,可是有個現代社會相當致命的缺點:創造力不足。
Thumbnail
回首107年國中教育會考寫作題目-「我們這個世代」 當年,想必很多人都會寫說這個世代是個資訊爆炸世代,是個3c的世代….. 但過了4年後的我們,如今卻有很多不同的想法
Thumbnail
回首107年國中教育會考寫作題目-「我們這個世代」 當年,想必很多人都會寫說這個世代是個資訊爆炸世代,是個3c的世代….. 但過了4年後的我們,如今卻有很多不同的想法
Thumbnail
近年來,自殺佔青少年死因比率創新高、學校自殺自傷通報次數大增、服用抗憂鬱藥物的年輕人亦逐年攀升,如今已破15萬。這個時代的青少年究竟怎麼了?針對青少年憂鬱之現象,聯合報製作了一系列專題,分別從青少年觀點、相關統計數字、社群媒體、學生家長以及校內心理安全網等角度切入,帶我們更近一步認識此一議題。
Thumbnail
近年來,自殺佔青少年死因比率創新高、學校自殺自傷通報次數大增、服用抗憂鬱藥物的年輕人亦逐年攀升,如今已破15萬。這個時代的青少年究竟怎麼了?針對青少年憂鬱之現象,聯合報製作了一系列專題,分別從青少年觀點、相關統計數字、社群媒體、學生家長以及校內心理安全網等角度切入,帶我們更近一步認識此一議題。
Thumbnail
「草莓只能待在溫室,而猛獸主宰整個叢林。」
Thumbnail
「草莓只能待在溫室,而猛獸主宰整個叢林。」
Thumbnail
無意間在微博上看到一組厭世少女照… 圖/微博@蛊兔 不知道是不是每個青春期的孩子都會這樣?不過我清楚記得,年少那會兒的自己,確實挺厭世的;一部份原因是學習能力,一部份則是人際關係不理想。 o(〒﹏〒)o 看看現在的校園人際網,再比之從前我那時的交際圈;講真的,i世代的孩子心思好難猜呵…!是因為早早
Thumbnail
無意間在微博上看到一組厭世少女照… 圖/微博@蛊兔 不知道是不是每個青春期的孩子都會這樣?不過我清楚記得,年少那會兒的自己,確實挺厭世的;一部份原因是學習能力,一部份則是人際關係不理想。 o(〒﹏〒)o 看看現在的校園人際網,再比之從前我那時的交際圈;講真的,i世代的孩子心思好難猜呵…!是因為早早
Thumbnail
身為高中生的我,不停顧慮自己的未來,顧慮自己考試的考試分數,先前回去國中和老師敘舊時,聽到慘不忍睹的成績,我總是默默的一句「屁孩」帶過。然而,最近回去國中時,看到了他們的成語填空:花枝(招展)竟填入花枝(魚排);看到了他們沒辦法分清楚鄭成功和鄭芝龍,隨著老師的嘆氣聲,我決定要找出問題的解答。
Thumbnail
身為高中生的我,不停顧慮自己的未來,顧慮自己考試的考試分數,先前回去國中和老師敘舊時,聽到慘不忍睹的成績,我總是默默的一句「屁孩」帶過。然而,最近回去國中時,看到了他們的成語填空:花枝(招展)竟填入花枝(魚排);看到了他們沒辦法分清楚鄭成功和鄭芝龍,隨著老師的嘆氣聲,我決定要找出問題的解答。
Thumbnail
本文重點 根據《i世代報告》, 1. i世代花在螢幕的時間越長、與人實際互動的時間越少,憂鬱、焦慮、自殺的比率也會增高。 2. i世代是最注重安全的一代,但過度注重「情緒安全」反而更顯得他們的脆弱,並進一步危害到校園的言論自由。 3. i世代比較不追夢,也不會因為工作沒意義就不做,他們反而對工作有很
Thumbnail
本文重點 根據《i世代報告》, 1. i世代花在螢幕的時間越長、與人實際互動的時間越少,憂鬱、焦慮、自殺的比率也會增高。 2. i世代是最注重安全的一代,但過度注重「情緒安全」反而更顯得他們的脆弱,並進一步危害到校園的言論自由。 3. i世代比較不追夢,也不會因為工作沒意義就不做,他們反而對工作有很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