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的人力資源(4)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人力市場看似是總量需求,其實不是。是特定職業的技能需求度就是那麼高,又不是每個人都要當「達人」,純以做好這份工作來說,本就是天賦能力強的人有優勢,我們若否定這點,將所有技能都當成可以訓練,絕對會徹底偏掉對人力資源,以及缺工的理解。


人生而不平等,是無比殘酷又正確的事情,尤其在天賦上。

教書久了,更能體會到這道理,有人就是不用講,自己就可以跳躍思考,還每步都正確;有人努力半天到頭來,勉強維持在及格邊緣。有的人就是天生具有多項優異能力,做每件事情都不差;有的人就是每件事情都做不好,豁盡全力才把一件事情做到過關。

筆者現在也不想講好聽話,如果你無法認同上一段話,覺得努力必定有結果,天賦差異都可以依靠努力解決,或是透過後天教育訓練去改變……,那還是別看下去了。

人類的天賦差距,無法只用教育弭平

我們都太容易把天賦跟經驗混在一起,中小企業、中小型傳產製造業,多數人的綜合能力都只有B,能當到老闆成為定義上的中產白領階級上層,幾乎都有一些能力是在A以上。單純運氣或是吃遺產,別說富不過三代,他這代就炸掉的機率超級高。

raw-image

透過教育,我們是可以把中間大概PR30~70的人,練到平均來說,都有一項以上的能力有B的水準,或是累積經驗把只有C的鍛鍊到B。但要衝到A以上?沒那個天賦,或是專精特定項目到底,像是文青常講的日本職人達人,都要經年累月的功夫。

當我們使用「大學以上」、「高中職以下」、「中學肄業」等等的方式,試圖去描繪台灣的人力資源,為何筆者覺得這問題超級大?原因有二。

其一,認定職業技能的訓練,可以透過教育達成,而難易度就跟學歷有正相關。

其二,否定人類的智力水準分布為常態分佈,認為智力水準的較低的人可以透過教育拉高。

筆者可以告訴你,沒有這回事。

以前一年新生兒40萬人,逐年降到現在低於20萬,相差2倍以上。這也意味現在頂尖的聰明人數量只有以前的1/2不到,是因為教育水準拉高,讓可以訓練的能力,透過教育系統培養到,中間厚厚一層拉上去。

而且,實際上扣除技術等級高的工作,大多不需要A級能力,平均B就可以處理跟維護的很好,意即多數工作都可以透過訓練達成應有的技術水準。現代的問題,其中一個就是以往透過大量C級人力,用人海戰術可以解決的,現在改成用機器生產替代,那原本那些人怎麼辦?

台灣低薪高工時的原因為何?

台灣的經濟奇蹟,到這幾十年的轉變,就某些人的眼光來說,是極其沒有效率,只透過壓榨薪資水準去維繫,這樣解釋真的只是看表面。因為如果真的把這些工作,全部都機器化替代掉,那麼我們會瞬間多出百萬失業人口,而且這些人因為平均能力只有C,要轉換跑道非常困難,年紀越大就越慘。

所以維持平衡的一個方法,其實是很殘忍的,透過降低薪資跟拉長工時,降低小型工廠的成本,去爭取各種訂單。如果不這樣做,這種工廠只有兩條路,一條是貸款購買新機器,改善其生產品質或是生產量,另一條路就是關廠收掉。前者是降低人力需求,除非夠賺錢不然就得裁員,後者就是直接資遣。

台灣多數活下來的工廠,藉由部分機械化生產、電腦化管理,提高生產量跟品質,同時爭取到足夠的訂單與營收下,用調整薪資跟工時的方法不裁員。

沒看過這些工廠的很難想像這是一種平衡,因為小廠的老闆跟員工都很熟,走到這步的廠少則十幾年、多則數十年,勞資雙方之間要說一點情感都沒,純粹利益聯繫過於脫離現實。為了讓工廠可以運作,勞資雙方都會有部分的妥協,就勞方來講就是降低薪資跟加班,藉此獲得持續性的收入。

raw-image

而這個過程花了幾十年去運轉,扣除掉金融海嘯等衝擊,大多時候都是緩步發生,今年薪資凍漲但物價上漲,實質薪資等於減少;今年訂單變少所以用減薪維持低工時,然後隔年訂單變多不減薪,但工時拉高,結果就是實質工作時間變長。

薪資跟不上期望生活水準,新人寧願選擇打工

而在同一行業中,轉來轉去的機會也不低,並不是能力C的人就無法跳槽,因為經驗夠的勞工,也會有某一些能力達到B的程度。同行業總會有盛衰榮枯,有的廠今年很差讓老闆減薪,有人就跑去正在擴增的廠,明年前老闆訂單爆多要徵人,打個電話加薪求這人回去,這種情況並不少見。

問題在於,整個行業有沒有新人加入?沒有新人加入,這個行業就會產生我們現在說的缺工現象,而這個現象是少子化造成?原因之一,但非全部,少子化造成的現象是整體的。

應該說,假設現在這一批要出去工作的人是一年20萬的那批,那麼換算比例平均C,無法多工處理事情,但可以把一件事情努力做好的人,以筆者的經驗推估,大概就是8~10萬,換成上百種各行業與各縣市攤下去,等於說在我們這個縣市附近,能入某一行的只會有幾百個。

很不巧的,這種人的工作選擇,多半會選離家不遠,或是離學校不遠,很少會跨縣市流動。他們求職不是依靠人際網路,要不然就是地緣關係,或是同鄉會等的介紹。這會造成這類傳產能夠徵人的範圍內,可以加入的新人少之又少。

新人已經夠少了,如果這行的薪資水準不夠,或是不符合生活水準的期待,那就更不可能跳進來。這類似日本走到打工族的概念,對平均能力只有C的人來說,經驗累積也沒什麼用,衡量選擇下還不如去做臨時工。

raw-image

管理職不會只看學歷,文化、信任也是重要條件

工廠為何這幾十年一直引進外勞?扣除掉薪資福利等成本,最大的因素是穩定,你總是可以找到夠多的外勞,而且因為維持成本不高,淡季時也不用負擔太多。反倒是本國勞工,除非願意接受夠低的生活水準,不然那個起薪報出去,沒違反勞基法的不知道全國有幾家。

現在是有一些法律規定本勞外勞比,不然狀況只會更慘。慘,不是薪資,是教育訓練、累積業內經驗的機會消失。

各位,筆者講了好幾篇到這裡,第一個想傳達的訊息在這裡。

我們以為,有些管理職的工作,或是有經驗的職位,甚至是偏中產白領、藍領職業,可以透過開放外籍人士來擔任,這是很危險的思維。正因為這些中小型企業跟工廠的門檻低,所以有些生產的技術、客戶的名單,絕對不會外流給不信任的人。

外勞在代工廠工作兩年,只會做反覆操作性的工作,他學到的更多是操作條件,絕大部分的老闆都不會讓這些人去碰有關配方、核心技術類的東西。會碰的人都要有一定信任度,也就是在這行夠久的時間,足以讓管理階層覺得你這人可以用為止。

光是一個「都是台灣人,生活習慣、思考方式接近」這個條件,就可以屏除不知多少外籍人士。

也就是單純就職位需求來看,我們或許覺得,這找個外國人來做,薪資可以接受就來了。實際上呢?隱性成本算下去,會願意來的人,程度比台灣本國籍的要差很多。

若是其他的中產白領工作,台灣現在每年還產出不夠多的大學生嗎?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王立第二戰研所
35.6K會員
1.4K內容數
王立第二戰研所在方格子的主要基地
王立第二戰研所的其他內容
2025/04/29
建立一個穩固地基很重要,可以錨定時空,使人感到熟悉。熟悉接近安全之地,有家的安穩感。家提供每個人可以棲息、放鬆、完成工作的暫時休憩地,即便人生沒有目標、也沒方向,至少在迷惘的時候,可以得到一夜安寧。
Thumbnail
2025/04/29
建立一個穩固地基很重要,可以錨定時空,使人感到熟悉。熟悉接近安全之地,有家的安穩感。家提供每個人可以棲息、放鬆、完成工作的暫時休憩地,即便人生沒有目標、也沒方向,至少在迷惘的時候,可以得到一夜安寧。
Thumbnail
2025/04/27
學生迷惘什麼?「不知道」大部分的學生到國三,再怎樣不想面對,也知道人生在轉折點。但其中多數人是不會過於焦慮的,因為成績好的考高中,差的選技職,而今天的技職體系,除了最前面的知名學校,其他間的差異對學生來說沒那麼大。
Thumbnail
2025/04/27
學生迷惘什麼?「不知道」大部分的學生到國三,再怎樣不想面對,也知道人生在轉折點。但其中多數人是不會過於焦慮的,因為成績好的考高中,差的選技職,而今天的技職體系,除了最前面的知名學校,其他間的差異對學生來說沒那麼大。
Thumbnail
2025/04/22
如果更誇張,不停的改革,更多樣的身份認同,沒有顯著的最終目標,只有浮動的臨時棲所,那就跟沒有終點一樣。想要取得身份認同者沒有辦法休息,永遠在跑馬拉松,每一次的改革成果,都只是為了下一次的改革積蓄能量,當事者無比疲累。 投機政客目的就是這個能量,將之化作一張張選票,你想像的終點並非他的目標,這就是永
Thumbnail
2025/04/22
如果更誇張,不停的改革,更多樣的身份認同,沒有顯著的最終目標,只有浮動的臨時棲所,那就跟沒有終點一樣。想要取得身份認同者沒有辦法休息,永遠在跑馬拉松,每一次的改革成果,都只是為了下一次的改革積蓄能量,當事者無比疲累。 投機政客目的就是這個能量,將之化作一張張選票,你想像的終點並非他的目標,這就是永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常常被朋友問「哪裡買的?」嗎?透過蝦皮分潤計畫,把日常購物的分享多加一個步驟,就能轉換成現金回饋。門檻低、申請簡單,特別適合學生與上班族,讓零碎時間也能創造小確幸。
Thumbnail
常常被朋友問「哪裡買的?」嗎?透過蝦皮分潤計畫,把日常購物的分享多加一個步驟,就能轉換成現金回饋。門檻低、申請簡單,特別適合學生與上班族,讓零碎時間也能創造小確幸。
Thumbnail
這是一整個世代的新故事。 招不到人、留不住人、搶不贏人、找不對人更成為跨產業集體痛點。 人口結構高速老化、生育率世界倒數是問題根源,短期難解。 人才技能加速 Reskill & Upskill 是台灣企業迫切需要補修的學分。 〈人才難求,世界第一〉5原因 〈如何把人才找回來、留下來〉? 對今年的大學
Thumbnail
這是一整個世代的新故事。 招不到人、留不住人、搶不贏人、找不對人更成為跨產業集體痛點。 人口結構高速老化、生育率世界倒數是問題根源,短期難解。 人才技能加速 Reskill & Upskill 是台灣企業迫切需要補修的學分。 〈人才難求,世界第一〉5原因 〈如何把人才找回來、留下來〉? 對今年的大學
Thumbnail
怎麼要面對台灣統計數字時,就突然重質不重量,要求要看教育的內容,不能批評學生程度?這其實不是因為親中,主要是批評者多數不想承認,自己小孩不聰明。
Thumbnail
怎麼要面對台灣統計數字時,就突然重質不重量,要求要看教育的內容,不能批評學生程度?這其實不是因為親中,主要是批評者多數不想承認,自己小孩不聰明。
Thumbnail
這跟生態很像,我們總說一個物種的滅亡,牽涉的是很多物種。產業也是一樣,一種產業消亡,極少是只影響這產業直接的上下游,就跟食物鏈、生態系相同,可能連動到我們不知道的項目,直到問題浮出水面為止。 筆者的意思,並非是說每一個產業都要保留,只是產業的形成有其脈絡,生態形成至今,現實即是合理。
Thumbnail
這跟生態很像,我們總說一個物種的滅亡,牽涉的是很多物種。產業也是一樣,一種產業消亡,極少是只影響這產業直接的上下游,就跟食物鏈、生態系相同,可能連動到我們不知道的項目,直到問題浮出水面為止。 筆者的意思,並非是說每一個產業都要保留,只是產業的形成有其脈絡,生態形成至今,現實即是合理。
Thumbnail
組長他們在經濟好的年代,薪資每年都調整,獎金也不少。跟這10多年入行時的新人相比,收入上升速度並不一樣,當然不是同一個量級。但基本需求卻沒有改變,所以問題就越來越大。
Thumbnail
組長他們在經濟好的年代,薪資每年都調整,獎金也不少。跟這10多年入行時的新人相比,收入上升速度並不一樣,當然不是同一個量級。但基本需求卻沒有改變,所以問題就越來越大。
Thumbnail
有些民生輕工業的機台確實這樣,並不是超複雜的機器,連同抓生產條件大概就2年可以到很熟練。所以,接班期也是要兩年啊,極端點來說這行業走到今年,全體叔叔阿姨都要退休了,請問要找誰來接兩年?
Thumbnail
有些民生輕工業的機台確實這樣,並不是超複雜的機器,連同抓生產條件大概就2年可以到很熟練。所以,接班期也是要兩年啊,極端點來說這行業走到今年,全體叔叔阿姨都要退休了,請問要找誰來接兩年?
Thumbnail
打電動的時候,把遊戲裡面一個賣吃的老闆,拉去做生產線的業務也的確可以,但現實社會中有幾個人是這樣轉職的?所謂的低階人力轉移簡單,高階技術很難移轉,是整體上成立但不能真的用這概念去規劃政策。
Thumbnail
打電動的時候,把遊戲裡面一個賣吃的老闆,拉去做生產線的業務也的確可以,但現實社會中有幾個人是這樣轉職的?所謂的低階人力轉移簡單,高階技術很難移轉,是整體上成立但不能真的用這概念去規劃政策。
Thumbnail
歐美等條件比台灣好的國家,若有白領人才能力平均B以上的,不給主管缺才不會來台灣,只有基層能力的,他在歐美國內就可以找到了,讓這種人來幹嘛?也就是如果我們開放的對象,能力跟台灣本地的差不多,那麼所謂的引進人才,多半是搞不清狀況。白領跟藍領一樣,台灣人去新加坡可以理解,怎麼反過來就會以為有人甘願屈就?
Thumbnail
歐美等條件比台灣好的國家,若有白領人才能力平均B以上的,不給主管缺才不會來台灣,只有基層能力的,他在歐美國內就可以找到了,讓這種人來幹嘛?也就是如果我們開放的對象,能力跟台灣本地的差不多,那麼所謂的引進人才,多半是搞不清狀況。白領跟藍領一樣,台灣人去新加坡可以理解,怎麼反過來就會以為有人甘願屈就?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