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渡古文(六):師說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1 分鐘

大家應該都學過「唐宋古文八大家」,而高中國文選文也選了兩位;文豪蘇東坡當然是必選,另一位就是八大家之首的韓愈。

而蘇東坡在〈潮州韓文公廟碑〉中說韓愈是「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濟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而勇奪三軍之帥。」這段文字超霸氣,但韓愈本人應該沒那麼「帥」,但他的確非常「師」,因為他寫了一篇〈師說〉,影響了之後千餘年的華人教學理論。

〈師說〉的內容雖然看來「道貌岸然」,卻是在他年輕時寫成的,因此這文章可算是他的「起手式」,之後就是順著這套路打下去。不過,年輕人畢竟是年輕人,這文章所提出的思想理論,真的夠「硬」嗎?有硬到足以成為教學理論的核心嗎?

我認為狀況或許沒有「古文迷」所想得那麼樂觀。

混得好不好

一樣先來看〈師說〉的全文(可參照國文學科中心網站),這文章也是許多人小時候背過的,但背完應該就忘了,大概只記得「傳道、授業、解惑」,「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等佳句。

我認為這種「學了等於沒有學」的現實狀況,正好對應到〈師說〉想要批判的教育現場困境,而這困境從唐代到現代都差不多。或許從來就沒有真正改善過。

〈師說〉各段的主張可簡單摘要如下:

  • 1. 人非生而知之,所以需要老師來傳道授業解惑。
  • 2. 若要學道,就別管老師年紀。
  • 3. 現代人覺得從師可恥,因此越來越笨。
  • 4. 花大錢幫小孩請家教,卻都只學一些瑣碎的,沒有在學道。
  • 5. 技工熱衷拜師反而超越士人。
  • 6. 聖人沒有固定老師,誰懂就向誰學。
  • 7. 李蟠才十七歲但人不錯,於是寫這文章送他。

〈師說〉基本上是由孔孟儒家的教學理論開展而出的,所以必須瞭解儒家的相關主張,才能掌握他的前提;但這對普通人來說不太容易,因此我要換個切入角度,從韓愈的個人經歷談起。

韓愈生在公元768年,祖上七代都是官,標準的士人階級。7歲開始讀書,13歲寫文章,這進度雖然比不上唐代其他天才,但仍算是正常水準。792年(虛歲25)時中進士,但接著而來的吏部考試又連三年不中,因此遲遲無法當官。直到了796年才被節度史董晉起用,當個小吏,董晉掛掉後,韓愈又換去另一個節度史門下服務。當時已是藩鎮割據的局面,這樣的歷練還算是合理。

800年,他第二個老闆掛掉,於是第四度挑戰吏部國考,也終於過關,並在801年到國子監任四門博士(就是士人階級子弟的業師),時年33。這代表他出道工作5年後才正式任官,並當上老師,而他約略在一年之後,即802或803年,就寫下〈師說〉。

就這經歷來看,我認為〈師說〉有可能是他碰到了一些「社會現實」,因此「有感而發」。什麼樣的社會現實呢?有以下幾種可能性。

第一,是外界普遍懷疑他的能力。他考試一直考不好,只能在藩鎮做官,好不容易通過吏部考試後,就直上國子監四門博士;這是個教職,是需要學術專業知識的位子,而他在此之前的人生充滿挫折,當然可能會被人講話。

第二,是派系鬥爭。在後世記載中,關於韓愈教學狀況的詳情不多,只知道他很快建立自己的派系;有派系,就可能有爭議,所以韓愈也可能是他派老師或士人所反對的對象。

第三,士人普遍歧視他擁有的個人特質。他在文中指出當時士人求學的態度問題,在於「不拜師」、「看年紀」、「看出身」、「只重文辭小技」、「問題不求甚解」、「恥於相師」。就其他同時代者的證言,當時士人階級似乎真如〈師說〉所述,不太尋求良師的指導。但或許更少人會找韓愈問道,因為他個人條件完美對應到當時會被歧視的特質(年輕、經歷差、愛講大道理),所以他的感受可能特別深刻。

而這個出現在故事中的李蟠,可能就是在眾多批判懷疑之聲下,仍決心追隨韓愈的代表人物,韓愈也才會寫這篇〈師說〉送他。這一方面有拉攏李蟠的意思(這人也是士人階級,韓愈贈文後不久他就中進士了),另一方面也是藉機罵人。

這讓人不得不懷疑〈師說〉的原本格局或許沒有現行主流說法所想像得那麼「宏大」。此文有可能是針對真實存在的個人,這個人(或這些人)曾經嘲笑過李蟠和韓愈,於是韓愈就發了篇「戰文」,幫(或教)李蟠如何反擊。但是韓愈的戰文卻意外廣獲共鳴,也因此成為重要的代表性文本。

會有這種擴散效果,當然是因為韓愈的文章的確載了一些「道」,否則論理技術不佳又缺乏核心意識的文章,是無法獲得這麼廣大的共鳴。大概也因為〈師說〉成功的擴散,其立論的原始背景也就因此淡化了。

不過,〈師說〉所承載的「道」,放到現在,還有說服力嗎?

論理的順序

韓愈在〈師說〉並沒有釐清他口中的「道」是什麼,不過他還有另一篇知名的文章叫〈原道〉,約寫於〈師說〉一年後。在〈原道〉這篇長文中,他主張只有儒家思想算道,其他佛家、老子說的都不算。

他認為老師的責任,就是傳上述這個道(傳道),然後教授一些知識技術(授業),並且協助解決學生的問題(解惑)。他也認為在中唐時代的士人圈,傳道這個部分已經沒了,大家都集中在授業,至於解惑,也偏向針對授業的相關部分,大多數人對於「道」是沒有興趣的。

他所批判的現象是學術環境僵化時很常見的問題。當學術理論系統失去發展活力的時候,就會專注在知識技術的枝微末節,不再推進核心價值觀或意識形態。

韓愈可能認為正是因為儒者在這方面的懈怠與墮落,造成佛老思想有機會先後入侵,而要改善這個問題,當然就是從教學現場做起,最重要的就是找到正確的老師。

那誰是正確的老師呢?

他說:「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但除此之外,他就沒有更進一步的正面表列,只說年紀不影響為師,出身不影響為師,官位不影響為師,智愚不影響為師,然後「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先學到知識技術的人與專業者可以為師。

這種論述方式存在不小的推論漏洞。當我做為一個學生,如果要找個人拜師學道,依照韓愈的說法,就不是從年齡、地位、出身背景、智愚等條件來判斷誰可以當老師;能當我老師的,就是真正「知道」的人。這個人瞭解「道」,也就是瞭解學問的核心意識形態是什麼。

但誰又是「知道」的人呢?我會有能力判斷嗎?我就是因為「不知道」,才需要拜師學習,那我又怎麼會知道誰「知道」呢?找其他知道誰「知道」的人來推薦?可是我又要怎樣知道誰是知道誰「知道」的人呢?這就無限後退了。(這段繞來繞去的,但也突顯「知道」一詞遠比我們的日常用法要來得深奧)

不解決這個邏輯上的洞,當士子們真如韓愈所說那樣彼此「相師」時,恐怕也不會有多大的長進,因為這兩個人可能都「不知道」,他們之間的討論可能原地打轉,甚至走往更嚴重的偏誤。

如果採取樂觀一點的看法,像是某甲覺得某乙琴彈的不錯,於是向某乙學習琴藝,而某乙覺得某甲的詩詞寫得不錯,於是向某甲學習詩詞,這可能形成某種互惠的「相師」(就像現代的語言交換或技能交換),但學了半天,可能還是在「百工」的層級,也就是「授業」,還是無法真正傳道或解惑。

因此韓愈的教學方法論存在許多隱藏預設,不接受這些預設,他所建議的教育體系就會存在一堆洞。那他有什麼預設呢?

大膽假設

他認為「真正的道只有一個」;這我們前面提過了,就是排除佛老之後的古典儒家看法。所有士人階級或學習者都內建了相關知識,但每個人的知識程度不同,因此程度高的可以協助程度低的往上提升,或是「知道這個卻不懂那個」的人,可以找「知道那個但不懂這個」的人來「互師」,以補足缺憾。除了補強之外,也可能協助對方排除佛老思想的負面影響。

不過我認為這預設在唐代的環境都有點說不通了,別說是現在。有點歷史知識的朋友,應該都知道韓愈之後「諫迎佛骨」,也差點因此被斬了,這代表當時佛教的影響力相當強大,而老子(道家)學說則因為道教是李唐王朝的「國教」,也有一定的影響力(這也許比較少人知道)。

因此韓愈的預設,並非當時人們的共識,人家也可以用同套方法論去精進佛法,這或許就不是韓愈本人所樂見的。當然,如果出現精進佛法的狀況,或許也證明了韓愈的教學方法論(教學理論排除內容的部分),是可能脫離內容而以形式面向來獨立運作的。

這就牽涉到韓愈的第二個預設,就是「每個人都已擁有某種穩定的意識形態核心」。當你意識到自己是個儒家,並有意識的精進自己的相關知識時,你就可能運用韓愈建議的這套「相師」系統來傳道授業解惑,你是佛家,當然也可以在佛學方面精進。不過,如果你根本不知道自己是什麼家呢?

唐代人或許因為知識傳遞的模式,在成長的過程中就已經被形塑成某種家,或是儒釋道合一,但若把這格局放到當代社會來看,就會出現許多「空白部分」。

多數現代人接受的是先是啟蒙運動式的教育(主張由觀察自然來建立客觀知識),接著是包容多元的價值觀的教育(刻意避免展現核心意識形態),這兩種傾向都將挑戰韓愈的這套教學方法論。

像是在高中講述韓愈的理論時,就會拿掉古典儒家的那種「道」,主張什麼「道」都可以裝進這種教學方法論之中,並產生具體的正面效果。你要學微積分,老師也是要傳道、授業、解惑。

不過,在這種詮釋方法之下,韓愈設想的「大道」已萎縮成一種知識技術或學術領域的「小道」,其「道」無法融貫天地人,只是在小小的學術領域耕耘。雖然可能更能貼合現實狀況,但已經離韓愈的原初設想非常遠了。

因此我認為,如果要談教學理論或教學方法論,不如就直接教當代學術典範即可,強行引用韓愈的想法,或許正是在破壞他的觀點,因為他本人反對的很可能就是當代學術研究或教育的這一套。

依當代人的角度,韓愈就是以(邏輯上)不太健全的手法描述了某種學習框架(甚至還稱不上教學方法論),使其實用性比不上多數現存的教育或教學理論。所以〈師說〉算是個老古董,而且就算是在古代也不見得曾發揮多大作用,依然屬於古典儒家的浪漫。

若以這樣的角度來理解〈師說〉,那麼此文的價值將大幅衰減,頂多做為教師階級「自許」或「自詡」的空泛座右銘,大家就各自傳著自己相信的「道」,授著自己偏狹的業,解著自己也不見能超越的惑。〈師說〉將不再是〈師說〉,反而會是華人教師身上的業障。

這樣看來〈師說〉反而有害了,那還有必要讀〈師說〉嗎?

我認為或許可以不要從這麼「功能論」的角度來看。不論你是否要當老師,或是否想學點東西,你都應該考量一個後來發生的狀況:

韓愈在〈師說〉之後,的確引發了一場長達數百年的文體攻防戰。後繼者甚至放棄了他的道(有滲入佛老思想的成份,像是蘇東坡),卻讓他的「文以載道」不只是種美學選擇,更成為一種道德正確。為什麼呢?

或許是因為韓愈搔到了天才們心中的癢處吧。那這些天才到底是哪邊癢呢?下一篇要看到的〈赤壁賦〉,說不定就藏了一些線索。


延伸閱讀:


好渣誌!不來一本嗎?

好渣誌!不來一本嗎?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play-avatar-img
2018/07/07
韓愈的《師說》的確講了一些滿有道理的片語,不過深入剖析之後,還真有許多世俗的八卦www 聊這些八卦是感覺很親切、即視感啦~XD 不過深入解析文章的真實內容,可能就沒辦法符合文言文教對文言文神聖der想像惹~XD
avatar-img
人渣文本的沙龍
1.4K會員
234內容數
<p>各位鄉親父老大家好,我是人渣文本,我要做一個超小型媒體,你可以視它為具有網路版與紙本的一人雜誌社,所有文字內容都由我產出。新年度我推出50-60篇左右的網路版文章,以及2期紙本雜誌書。網路版渣誌將以「系列文」探究倫理學、宗教,運動與政治議題,而紙本渣誌則以一期一主題的方式整理個人的相關想法,你可以將之視為「議題專書」。因此渣誌不是新聞評論媒體,而是以深入論述為主的知識性媒體。</p>
人渣文本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19/01/12
〈勸和論〉能成為選文,應是基於其訴求族群和諧的本旨。我們雖然已經很久沒有砍來砍去,但族群之間的矛盾其實仍然存在,或是消退的非常慢,也很容易在政治意識形態對立的格局之下突然升高。他所講的解決方案,到底有沒有效呢?
Thumbnail
2019/01/12
〈勸和論〉能成為選文,應是基於其訴求族群和諧的本旨。我們雖然已經很久沒有砍來砍去,但族群之間的矛盾其實仍然存在,或是消退的非常慢,也很容易在政治意識形態對立的格局之下突然升高。他所講的解決方案,到底有沒有效呢?
Thumbnail
2018/12/21
讀〈勞山道士〉時我有點卡卡的。我不是卡在故事本身,而是卡在蒲松齡的感想那部分。蒲松齡對故事的聯想讓我有點「斷線」,邏輯上接不太起來。這故事本身自有一套寓言的價值理路,但蒲松齡的個人解讀卻是往某個非常偏的方向去推論。
Thumbnail
2018/12/21
讀〈勞山道士〉時我有點卡卡的。我不是卡在故事本身,而是卡在蒲松齡的感想那部分。蒲松齡對故事的聯想讓我有點「斷線」,邏輯上接不太起來。這故事本身自有一套寓言的價值理路,但蒲松齡的個人解讀卻是往某個非常偏的方向去推論。
Thumbnail
2018/10/26
乍看之下,〈晚遊六橋待月記〉只是篇「下重料」的遊記,把塞滿普羅大眾的西湖講成好像不去會死一樣的聖地,但若把這文章放在更大的脈絡中,許多細微之處就會突然「亮」起來。
Thumbnail
2018/10/26
乍看之下,〈晚遊六橋待月記〉只是篇「下重料」的遊記,把塞滿普羅大眾的西湖講成好像不去會死一樣的聖地,但若把這文章放在更大的脈絡中,許多細微之處就會突然「亮」起來。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本文選自昌黎先生集,旨在論述從師問學的重要性。說,文體名,用以說明事理,闡述己見。   中唐時代,多數士大夫自恃門第高貴,而以從師問學為恥,韓愈慨嘆師道淪喪,藉李蟠請學提出重振師道之論,期能轉移風氣。全文緊扣師與道的關係,先以「道之所存,師之所存」確立師道觀,接著批判士大夫恥於從師的
Thumbnail
本文選自昌黎先生集,旨在論述從師問學的重要性。說,文體名,用以說明事理,闡述己見。   中唐時代,多數士大夫自恃門第高貴,而以從師問學為恥,韓愈慨嘆師道淪喪,藉李蟠請學提出重振師道之論,期能轉移風氣。全文緊扣師與道的關係,先以「道之所存,師之所存」確立師道觀,接著批判士大夫恥於從師的
Thumbnail
唐宋古文八大家裡面所寫的文章,在教育部推薦古文十五篇裡面,只剩下韓愈的〈師說〉還被留著,歐陽修、柳宗元等人的文章已不在被推薦的行列中。韓愈〈師說〉的重點除了文章本身之外,國學常識的重點則是唐宋古文運動這個重頭戲,那麼唐宋古文運動到底是什麼呢?為什麼選了韓愈〈師說〉來作為推薦選文來給高中生閱讀呢?為什
Thumbnail
唐宋古文八大家裡面所寫的文章,在教育部推薦古文十五篇裡面,只剩下韓愈的〈師說〉還被留著,歐陽修、柳宗元等人的文章已不在被推薦的行列中。韓愈〈師說〉的重點除了文章本身之外,國學常識的重點則是唐宋古文運動這個重頭戲,那麼唐宋古文運動到底是什麼呢?為什麼選了韓愈〈師說〉來作為推薦選文來給高中生閱讀呢?為什
Thumbnail
這位「文起八代之衰,道濟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勇奪三軍之帥」的韓愈,一生中堅持「文以載道」而反對當時流行的駢文,堅持捍衛儒家、排斥佛老,領導著唐代以降的古文運動風潮,並且提倡師道的重要。但為了養活全家,他也有所妥協,必須寫信給宰相以求取官職,必須多寫墓誌銘以維持家計等等,真可謂「一錢逼死英雄漢」。
Thumbnail
這位「文起八代之衰,道濟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勇奪三軍之帥」的韓愈,一生中堅持「文以載道」而反對當時流行的駢文,堅持捍衛儒家、排斥佛老,領導著唐代以降的古文運動風潮,並且提倡師道的重要。但為了養活全家,他也有所妥協,必須寫信給宰相以求取官職,必須多寫墓誌銘以維持家計等等,真可謂「一錢逼死英雄漢」。
Thumbnail
    韓愈是中唐文學大家,韓愈研究一直是唐代文學研究的熱門領域,海峽兩岸都有不少高質量的韓學著作出版。以大陸而言,一九九六年七月四川大學出版社出版屈守元、常思春主編《韓愈全集校注》(五巨冊),堪稱韓學研究的大事。一九九八年八月江蘇教育出版社出版張清華《韓學研究》(上下冊)、一九九八年十二月南京大學
Thumbnail
    韓愈是中唐文學大家,韓愈研究一直是唐代文學研究的熱門領域,海峽兩岸都有不少高質量的韓學著作出版。以大陸而言,一九九六年七月四川大學出版社出版屈守元、常思春主編《韓愈全集校注》(五巨冊),堪稱韓學研究的大事。一九九八年八月江蘇教育出版社出版張清華《韓學研究》(上下冊)、一九九八年十二月南京大學
Thumbnail
韓愈寫下〈師說〉一文,想要闡述的思想,究竟是什麼呢?如果高中老師只和你說「尊重你的老師」,那可能只說對了一半。
Thumbnail
韓愈寫下〈師說〉一文,想要闡述的思想,究竟是什麼呢?如果高中老師只和你說「尊重你的老師」,那可能只說對了一半。
Thumbnail
(一) 秦始皇坑儒真相 坑儒,有學者認為儒僅指方士,觀乎《史記・秦始皇本紀》: 始皇聞亡,乃大怒曰:「吾前收天下書不中用者盡去之。悉召文學方術士甚眾,欲以興太平,方士欲練以求奇藥。今聞韓眾去不報,徐市等費以巨萬計,終不得藥,徒姦利相告日聞。盧生等吾尊賜之甚厚,今乃誹謗我,以重吾不德也。諸生在咸陽者,
Thumbnail
(一) 秦始皇坑儒真相 坑儒,有學者認為儒僅指方士,觀乎《史記・秦始皇本紀》: 始皇聞亡,乃大怒曰:「吾前收天下書不中用者盡去之。悉召文學方術士甚眾,欲以興太平,方士欲練以求奇藥。今聞韓眾去不報,徐市等費以巨萬計,終不得藥,徒姦利相告日聞。盧生等吾尊賜之甚厚,今乃誹謗我,以重吾不德也。諸生在咸陽者,
Thumbnail
教科書及教師用書一面倒支持韓愈,引用柳宗元的〈答韋中立書〉相關文句說明並且佐證此事,可是實情真如韓愈所言?當時的士大夫沒有從師問學的精神,所以嘲弄韓愈、李蟠兩人以師生相稱?還是士大夫純粹看不慣韓愈那種「好為人師」的態度……
Thumbnail
教科書及教師用書一面倒支持韓愈,引用柳宗元的〈答韋中立書〉相關文句說明並且佐證此事,可是實情真如韓愈所言?當時的士大夫沒有從師問學的精神,所以嘲弄韓愈、李蟠兩人以師生相稱?還是士大夫純粹看不慣韓愈那種「好為人師」的態度……
Thumbnail
  今天一樣來聊聊韓愈仕途,在介紹本文之前,我們先簡單了解一下韓愈在後廿九日覆上宰相書後的簡單事蹟,韓愈他老兄是在西元795年(3月16日)寫了該篇文章臭罵了宰相一頓之後
Thumbnail
  今天一樣來聊聊韓愈仕途,在介紹本文之前,我們先簡單了解一下韓愈在後廿九日覆上宰相書後的簡單事蹟,韓愈他老兄是在西元795年(3月16日)寫了該篇文章臭罵了宰相一頓之後
Thumbnail
求職受挫?看看千年前的韓愈是怎麼做的。   第一篇分享的不是古文,而是鼎鼎大名的「唐宋古文八大家之首」韓愈,說到韓愈,各位讀者會想到什麼,基本款就是「唐宋古文八大家的老大」及國文課本必讀的「師說」作者
Thumbnail
求職受挫?看看千年前的韓愈是怎麼做的。   第一篇分享的不是古文,而是鼎鼎大名的「唐宋古文八大家之首」韓愈,說到韓愈,各位讀者會想到什麼,基本款就是「唐宋古文八大家的老大」及國文課本必讀的「師說」作者
Thumbnail
〈師說〉的內容雖然看來「道貌岸然」,卻是在韓愈年輕時寫成的。年輕人畢竟是年輕人,這文章所提出的思想理論,真的夠「硬」嗎?有硬到足以成為教學理論的核心嗎?我認為狀況或許沒有「古文迷」所想得那麼樂觀。
Thumbnail
〈師說〉的內容雖然看來「道貌岸然」,卻是在韓愈年輕時寫成的。年輕人畢竟是年輕人,這文章所提出的思想理論,真的夠「硬」嗎?有硬到足以成為教學理論的核心嗎?我認為狀況或許沒有「古文迷」所想得那麼樂觀。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