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渡古文(六):師說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0 分鐘
大家應該都學過「唐宋古文八大家」,而高中國文選文也選了兩位;文豪蘇東坡當然是必選,另一位就是八大家之首的韓愈。
而蘇東坡在〈潮州韓文公廟碑〉中說韓愈是「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濟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而勇奪三軍之帥。」這段文字超霸氣,但韓愈本人應該沒那麼「帥」,但他的確非常「師」,因為他寫了一篇〈師說〉,影響了之後千餘年的華人教學理論。
〈師說〉的內容雖然看來「道貌岸然」,卻是在他年輕時寫成的,因此這文章可算是他的「起手式」,之後就是順著這套路打下去。不過,年輕人畢竟是年輕人,這文章所提出的思想理論,真的夠「硬」嗎?有硬到足以成為教學理論的核心嗎?
我認為狀況或許沒有「古文迷」所想得那麼樂觀。

混得好不好

一樣先來看〈師說〉的全文(可參照國文學科中心網站),這文章也是許多人小時候背過的,但背完應該就忘了,大概只記得「傳道、授業、解惑」,「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等佳句。
我認為這種「學了等於沒有學」的現實狀況,正好對應到〈師說〉想要批判的教育現場困境,而這困境從唐代到現代都差不多。或許從來就沒有真正改善過。
〈師說〉各段的主張可簡單摘要如下:
  • 1. 人非生而知之,所以需要老師來傳道授業解惑。
  • 2. 若要學道,就別管老師年紀。
  • 3. 現代人覺得從師可恥,因此越來越笨。
  • 4. 花大錢幫小孩請家教,卻都只學一些瑣碎的,沒有在學道。
  • 5. 技工熱衷拜師反而超越士人。
  • 6. 聖人沒有固定老師,誰懂就向誰學。
  • 7. 李蟠才十七歲但人不錯,於是寫這文章送他。
〈師說〉基本上是由孔孟儒家的教學理論開展而出的,所以必須瞭解儒家的相關主張,才能掌握他的前提;但這對普通人來說不太容易,因此我要換個切入角度,從韓愈的個人經歷談起。
韓愈生在公元768年,祖上七代都是官,標準的士人階級。7歲開始讀書,13歲寫文章,這進度雖然比不上唐代其他天才,但仍算是正常水準。792年(虛歲25)時中進士,但接著而來的吏部考試又連三年不中,因此遲遲無法當官。直到了796年才被節度史董晉起用,當個小吏,董晉掛掉後,韓愈又換去另一個節度史門下服務。當時已是藩鎮割據的局面,這樣的歷練還算是合理。
800年,他第二個老闆掛掉,於是第四度挑戰吏部國考,也終於過關,並在801年到國子監任四門博士(就是士人階級子弟的業師),時年33。這代表他出道工作5年後才正式任官,並當上老師,而他約略在一年之後,即802或803年,就寫下〈師說〉。
就這經歷來看,我認為〈師說〉有可能是他碰到了一些「社會現實」,因此「有感而發」。什麼樣的社會現實呢?有以下幾種可能性。
第一,是外界普遍懷疑他的能力。他考試一直考不好,只能在藩鎮做官,好不容易通過吏部考試後,就直上國子監四門博士;這是個教職,是需要學術專業知識的位子,而他在此之前的人生充滿挫折,當然可能會被人講話。
第二,是派系鬥爭。在後世記載中,關於韓愈教學狀況的詳情不多,只知道他很快建立自己的派系;有派系,就可能有爭議,所以韓愈也可能是他派老師或士人所反對的對象。
第三,士人普遍歧視他擁有的個人特質。他在文中指出當時士人求學的態度問題,在於「不拜師」、「看年紀」、「看出身」、「只重文辭小技」、「問題不求甚解」、「恥於相師」。就其他同時代者的證言,當時士人階級似乎真如〈師說〉所述,不太尋求良師的指導。但或許更少人會找韓愈問道,因為他個人條件完美對應到當時會被歧視的特質(年輕、經歷差、愛講大道理),所以他的感受可能特別深刻。
而這個出現在故事中的李蟠,可能就是在眾多批判懷疑之聲下,仍決心追隨韓愈的代表人物,韓愈也才會寫這篇〈師說〉送他。這一方面有拉攏李蟠的意思(這人也是士人階級,韓愈贈文後不久他就中進士了),另一方面也是藉機罵人。
這讓人不得不懷疑〈師說〉的原本格局或許沒有現行主流說法所想像得那麼「宏大」。此文有可能是針對真實存在的個人,這個人(或這些人)曾經嘲笑過李蟠和韓愈,於是韓愈就發了篇「戰文」,幫(或教)李蟠如何反擊。但是韓愈的戰文卻意外廣獲共鳴,也因此成為重要的代表性文本。
會有這種擴散效果,當然是因為韓愈的文章的確載了一些「道」,否則論理技術不佳又缺乏核心意識的文章,是無法獲得這麼廣大的共鳴。大概也因為〈師說〉成功的擴散,其立論的原始背景也就因此淡化了。
不過,〈師說〉所承載的「道」,放到現在,還有說服力嗎?

論理的順序

韓愈在〈師說〉並沒有釐清他口中的「道」是什麼,不過他還有另一篇知名的文章叫〈原道〉,約寫於〈師說〉一年後。在〈原道〉這篇長文中,他主張只有儒家思想算道,其他佛家、老子說的都不算。
他認為老師的責任,就是傳上述這個道(傳道),然後教授一些知識技術(授業),並且協助解決學生的問題(解惑)。他也認為在中唐時代的士人圈,傳道這個部分已經沒了,大家都集中在授業,至於解惑,也偏向針對授業的相關部分,大多數人對於「道」是沒有興趣的。
他所批判的現象是學術環境僵化時很常見的問題。當學術理論系統失去發展活力的時候,就會專注在知識技術的枝微末節,不再推進核心價值觀或意識形態。
韓愈可能認為正是因為儒者在這方面的懈怠與墮落,造成佛老思想有機會先後入侵,而要改善這個問題,當然就是從教學現場做起,最重要的就是找到正確的老師。
那誰是正確的老師呢?
他說:「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但除此之外,他就沒有更進一步的正面表列,只說年紀不影響為師,出身不影響為師,官位不影響為師,智愚不影響為師,然後「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先學到知識技術的人與專業者可以為師。
這種論述方式存在不小的推論漏洞。當我做為一個學生,如果要找個人拜師學道,依照韓愈的說法,就不是從年齡、地位、出身背景、智愚等條件來判斷誰可以當老師;能當我老師的,就是真正「知道」的人。這個人瞭解「道」,也就是瞭解學問的核心意識形態是什麼。
但誰又是「知道」的人呢?我會有能力判斷嗎?我就是因為「不知道」,才需要拜師學習,那我又怎麼會知道誰「知道」呢?找其他知道誰「知道」的人來推薦?可是我又要怎樣知道誰是知道誰「知道」的人呢?這就無限後退了。(這段繞來繞去的,但也突顯「知道」一詞遠比我們的日常用法要來得深奧)
不解決這個邏輯上的洞,當士子們真如韓愈所說那樣彼此「相師」時,恐怕也不會有多大的長進,因為這兩個人可能都「不知道」,他們之間的討論可能原地打轉,甚至走往更嚴重的偏誤。
如果採取樂觀一點的看法,像是某甲覺得某乙琴彈的不錯,於是向某乙學習琴藝,而某乙覺得某甲的詩詞寫得不錯,於是向某甲學習詩詞,這可能形成某種互惠的「相師」(就像現代的語言交換或技能交換),但學了半天,可能還是在「百工」的層級,也就是「授業」,還是無法真正傳道或解惑。
因此韓愈的教學方法論存在許多隱藏預設,不接受這些預設,他所建議的教育體系就會存在一堆洞。那他有什麼預設呢?

大膽假設

他認為「真正的道只有一個」;這我們前面提過了,就是排除佛老之後的古典儒家看法。所有士人階級或學習者都內建了相關知識,但每個人的知識程度不同,因此程度高的可以協助程度低的往上提升,或是「知道這個卻不懂那個」的人,可以找「知道那個但不懂這個」的人來「互師」,以補足缺憾。除了補強之外,也可能協助對方排除佛老思想的負面影響。
不過我認為這預設在唐代的環境都有點說不通了,別說是現在。有點歷史知識的朋友,應該都知道韓愈之後「諫迎佛骨」,也差點因此被斬了,這代表當時佛教的影響力相當強大,而老子(道家)學說則因為道教是李唐王朝的「國教」,也有一定的影響力(這也許比較少人知道)。
因此韓愈的預設,並非當時人們的共識,人家也可以用同套方法論去精進佛法,這或許就不是韓愈本人所樂見的。當然,如果出現精進佛法的狀況,或許也證明了韓愈的教學方法論(教學理論排除內容的部分),是可能脫離內容而以形式面向來獨立運作的。
這就牽涉到韓愈的第二個預設,就是「每個人都已擁有某種穩定的意識形態核心」。當你意識到自己是個儒家,並有意識的精進自己的相關知識時,你就可能運用韓愈建議的這套「相師」系統來傳道授業解惑,你是佛家,當然也可以在佛學方面精進。不過,如果你根本不知道自己是什麼家呢?
唐代人或許因為知識傳遞的模式,在成長的過程中就已經被形塑成某種家,或是儒釋道合一,但若把這格局放到當代社會來看,就會出現許多「空白部分」。
多數現代人接受的是先是啟蒙運動式的教育(主張由觀察自然來建立客觀知識),接著是包容多元的價值觀的教育(刻意避免展現核心意識形態),這兩種傾向都將挑戰韓愈的這套教學方法論。
像是在高中講述韓愈的理論時,就會拿掉古典儒家的那種「道」,主張什麼「道」都可以裝進這種教學方法論之中,並產生具體的正面效果。你要學微積分,老師也是要傳道、授業、解惑。
不過,在這種詮釋方法之下,韓愈設想的「大道」已萎縮成一種知識技術或學術領域的「小道」,其「道」無法融貫天地人,只是在小小的學術領域耕耘。雖然可能更能貼合現實狀況,但已經離韓愈的原初設想非常遠了。
因此我認為,如果要談教學理論或教學方法論,不如就直接教當代學術典範即可,強行引用韓愈的想法,或許正是在破壞他的觀點,因為他本人反對的很可能就是當代學術研究或教育的這一套。
依當代人的角度,韓愈就是以(邏輯上)不太健全的手法描述了某種學習框架(甚至還稱不上教學方法論),使其實用性比不上多數現存的教育或教學理論。所以〈師說〉算是個老古董,而且就算是在古代也不見得曾發揮多大作用,依然屬於古典儒家的浪漫。
若以這樣的角度來理解〈師說〉,那麼此文的價值將大幅衰減,頂多做為教師階級「自許」或「自詡」的空泛座右銘,大家就各自傳著自己相信的「道」,授著自己偏狹的業,解著自己也不見能超越的惑。〈師說〉將不再是〈師說〉,反而會是華人教師身上的業障。
這樣看來〈師說〉反而有害了,那還有必要讀〈師說〉嗎?
我認為或許可以不要從這麼「功能論」的角度來看。不論你是否要當老師,或是否想學點東西,你都應該考量一個後來發生的狀況:
韓愈在〈師說〉之後,的確引發了一場長達數百年的文體攻防戰。後繼者甚至放棄了他的道(有滲入佛老思想的成份,像是蘇東坡),卻讓他的「文以載道」不只是種美學選擇,更成為一種道德正確。為什麼呢?
或許是因為韓愈搔到了天才們心中的癢處吧。那這些天才到底是哪邊癢呢?下一篇要看到的〈赤壁賦〉,說不定就藏了一些線索。

延伸閱讀:


好渣誌!不來一本嗎?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1.4K會員
234內容數
<p>各位鄉親父老大家好,我是人渣文本,我要做一個超小型媒體,你可以視它為具有網路版與紙本的一人雜誌社,所有文字內容都由我產出。新年度我推出50-60篇左右的網路版文章,以及2期紙本雜誌書。網路版渣誌將以「系列文」探究倫理學、宗教,運動與政治議題,而紙本渣誌則以一期一主題的方式整理個人的相關想法,你可以將之視為「議題專書」。因此渣誌不是新聞評論媒體,而是以深入論述為主的知識性媒體。</p>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人渣文本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歷代研究《桃花源記》的文本很多,我無法一一詳細介紹,但會偷渡前人的部分研究成果,並想辦法在剩下的空隙中談一些我認為較少人注意到的部分。我會帶大家在各種可能性之間繞來繞去,試著找出陶淵明這位邊緣阿伯內心的黑暗面。
才聊到秦帝國興起,秦帝國就掛掉啦!我們超渡古文的第四篇,就要來看到《史記》中的〈鴻門宴〉。相對於其他歷史事件,司馬遷給了鴻門宴(時間上前後只有一天,前後脈絡頂多一個月)相當長的篇幅。為什麼他要花這麼多字來談這場晚宴呢?
超渡古文的第三篇,終於要來超渡孔子囉。我們要看的就是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的〈大同與小康〉。這篇乍看之下沒啥特別的,就是孔門一貫的「古代好棒棒,現代……啊不就好棒棒」的基調,但中間還是有些值得一談的部分,像是儒家為什麼需要一個架空的上古中國?
我們超渡古文的第二篇,要來看到〈諫逐客書〉。這篇文章,是古代的外籍移工因為政爭要被趕走,所以緊急寫給老闆的信。政治鬥爭,常是你死我活,而這〈諫逐客書〉,看來是外籍政治移工在極度劣勢之下的逆轉一擊,也成功的保住飯碗。但,真是靠這封信,就改變了皇上的想法嗎?
「超渡古文」為全新的企畫,目標是針對高中國文的推薦選文進行批判式的分析。我會用我在政治圈打滾的經驗,搭配我的倫理學知識,來指出這些古文中隱藏的訊息。好像有點靈異味道?其實不會,我只是把事情裡頭的「大人世界」給找出來而已。
歷代研究《桃花源記》的文本很多,我無法一一詳細介紹,但會偷渡前人的部分研究成果,並想辦法在剩下的空隙中談一些我認為較少人注意到的部分。我會帶大家在各種可能性之間繞來繞去,試著找出陶淵明這位邊緣阿伯內心的黑暗面。
才聊到秦帝國興起,秦帝國就掛掉啦!我們超渡古文的第四篇,就要來看到《史記》中的〈鴻門宴〉。相對於其他歷史事件,司馬遷給了鴻門宴(時間上前後只有一天,前後脈絡頂多一個月)相當長的篇幅。為什麼他要花這麼多字來談這場晚宴呢?
超渡古文的第三篇,終於要來超渡孔子囉。我們要看的就是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的〈大同與小康〉。這篇乍看之下沒啥特別的,就是孔門一貫的「古代好棒棒,現代……啊不就好棒棒」的基調,但中間還是有些值得一談的部分,像是儒家為什麼需要一個架空的上古中國?
我們超渡古文的第二篇,要來看到〈諫逐客書〉。這篇文章,是古代的外籍移工因為政爭要被趕走,所以緊急寫給老闆的信。政治鬥爭,常是你死我活,而這〈諫逐客書〉,看來是外籍政治移工在極度劣勢之下的逆轉一擊,也成功的保住飯碗。但,真是靠這封信,就改變了皇上的想法嗎?
「超渡古文」為全新的企畫,目標是針對高中國文的推薦選文進行批判式的分析。我會用我在政治圈打滾的經驗,搭配我的倫理學知識,來指出這些古文中隱藏的訊息。好像有點靈異味道?其實不會,我只是把事情裡頭的「大人世界」給找出來而已。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本文選自昌黎先生集,旨在論述從師問學的重要性。說,文體名,用以說明事理,闡述己見。   中唐時代,多數士大夫自恃門第高貴,而以從師問學為恥,韓愈慨嘆師道淪喪,藉李蟠請學提出重振師道之論,期能轉移風氣。全文緊扣師與道的關係,先以「道之所存,師之所存」確立師道觀,接著批判士大夫恥於從師的
Thumbnail
韓愈,唐河陽人。通六經百家之學,一生推崇儒家而排斥佛老,為古文大家,後世治古文者多所取法。在中唐時期,李白和杜甫的詩並不被重視,還有人詆毀他們的作品,韓愈並不苟同,於是寫了這首〈調張籍〉詩給好友張籍,詩中充分表現出對李白和杜甫作品的傾慕之情。其中「李杜文章在,光燄萬丈長。不知
Thumbnail
錢穆針對清季學者研究兩漢經學區分今古文經的偏執態度已到了走火入魔的光景,他在導正這方面時弊的著作之一〈兩漢博士家法考〉,指出漢代人的「古文」,指涉了兩種意涵,分別是: 史記中之古文 東漢之所謂古文 漢代是一個國祚頗長的帝國,從西元前202年從楚漢相爭最後一場大戰勝出的高祖劉邦,算到西元後220
Thumbnail
史料與古玩斷代   「八仙」這個名詞由來最早是源於東漢末年,東漢末年高誘在「淮南子注」提到的「蘇飛、李尚、左吳、田由、雷被、毛被、伍被、晉昌」,這八位是西漢淮南王劉安的門客,高誘認為「淮南子」這本書是淮南王和這八位門客合著,這八位門客被尊稱為「八公」。   另一說法是在東晉時期,「抱朴子」的作者
Thumbnail
大家好,上回的韓非篇是否讓你收穫滿滿呢?今天說話藝術課的儒家代表,是於戰國學術中心稷下學宮擔任祭酒(註),還教過辯論高手韓非、李斯的思想家——荀子!筆者將透過他的〈解蔽〉分析荀子的辯論技巧,帶領大家窺其堂奧!   Step 1: 「引」人入文——大佬的話就是香,「引用」是加乘說服力的幫手。
Thumbnail
劉過論及讀書,認為就像農耕一般,是勤是惰只有自己知悉。書籍種類雖然繁多, 努力鑽研,終將可以熟知理解,正如農家歲未之豐收。劉過畢竟是個傳統文人,所讀的書不外儒家經典,詩詞歌賦,利於仕進的著作。在知識爆炸的時代,他的勸學金言仍然是有意義的,「勤奮」仍然是求知過程極必要的態度。
Thumbnail
為什麼叫做韓孟子?因為我曾經是古典文學的教師,撰寫過唐代詩人韓愈、孟郊的著作,站穩了學術的腳步。喜歡「韓孟」這兩個字,因為兩字也是中唐詩歌流派的名稱;至於「子」,則是「男子之美稱也」!早期在〔聯合報〕也設置過〔韓孟子的藝文空間〕開始了平台寫作。新近設置〔韓孟子的藝文空間〕,歡迎舊雨新知光臨。
有位哲學教授這樣說過:三十五歲以前學儒家、以後看道家、六十以後讀佛家。分析教授的意思,人生漸次要學會的是:入世、釋懐、解脫。 三十五歲之前,上養老、下養小,是職場工作的奠基期。如何與人為善?如何𣎴走歪道!學儒家經典是有幫助的,但是別學成了腐儒?是叫你自己去學,而不是要求別人跟你一樣!職場有職場自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本文選自昌黎先生集,旨在論述從師問學的重要性。說,文體名,用以說明事理,闡述己見。   中唐時代,多數士大夫自恃門第高貴,而以從師問學為恥,韓愈慨嘆師道淪喪,藉李蟠請學提出重振師道之論,期能轉移風氣。全文緊扣師與道的關係,先以「道之所存,師之所存」確立師道觀,接著批判士大夫恥於從師的
Thumbnail
韓愈,唐河陽人。通六經百家之學,一生推崇儒家而排斥佛老,為古文大家,後世治古文者多所取法。在中唐時期,李白和杜甫的詩並不被重視,還有人詆毀他們的作品,韓愈並不苟同,於是寫了這首〈調張籍〉詩給好友張籍,詩中充分表現出對李白和杜甫作品的傾慕之情。其中「李杜文章在,光燄萬丈長。不知
Thumbnail
錢穆針對清季學者研究兩漢經學區分今古文經的偏執態度已到了走火入魔的光景,他在導正這方面時弊的著作之一〈兩漢博士家法考〉,指出漢代人的「古文」,指涉了兩種意涵,分別是: 史記中之古文 東漢之所謂古文 漢代是一個國祚頗長的帝國,從西元前202年從楚漢相爭最後一場大戰勝出的高祖劉邦,算到西元後220
Thumbnail
史料與古玩斷代   「八仙」這個名詞由來最早是源於東漢末年,東漢末年高誘在「淮南子注」提到的「蘇飛、李尚、左吳、田由、雷被、毛被、伍被、晉昌」,這八位是西漢淮南王劉安的門客,高誘認為「淮南子」這本書是淮南王和這八位門客合著,這八位門客被尊稱為「八公」。   另一說法是在東晉時期,「抱朴子」的作者
Thumbnail
大家好,上回的韓非篇是否讓你收穫滿滿呢?今天說話藝術課的儒家代表,是於戰國學術中心稷下學宮擔任祭酒(註),還教過辯論高手韓非、李斯的思想家——荀子!筆者將透過他的〈解蔽〉分析荀子的辯論技巧,帶領大家窺其堂奧!   Step 1: 「引」人入文——大佬的話就是香,「引用」是加乘說服力的幫手。
Thumbnail
劉過論及讀書,認為就像農耕一般,是勤是惰只有自己知悉。書籍種類雖然繁多, 努力鑽研,終將可以熟知理解,正如農家歲未之豐收。劉過畢竟是個傳統文人,所讀的書不外儒家經典,詩詞歌賦,利於仕進的著作。在知識爆炸的時代,他的勸學金言仍然是有意義的,「勤奮」仍然是求知過程極必要的態度。
Thumbnail
為什麼叫做韓孟子?因為我曾經是古典文學的教師,撰寫過唐代詩人韓愈、孟郊的著作,站穩了學術的腳步。喜歡「韓孟」這兩個字,因為兩字也是中唐詩歌流派的名稱;至於「子」,則是「男子之美稱也」!早期在〔聯合報〕也設置過〔韓孟子的藝文空間〕開始了平台寫作。新近設置〔韓孟子的藝文空間〕,歡迎舊雨新知光臨。
有位哲學教授這樣說過:三十五歲以前學儒家、以後看道家、六十以後讀佛家。分析教授的意思,人生漸次要學會的是:入世、釋懐、解脫。 三十五歲之前,上養老、下養小,是職場工作的奠基期。如何與人為善?如何𣎴走歪道!學儒家經典是有幫助的,但是別學成了腐儒?是叫你自己去學,而不是要求別人跟你一樣!職場有職場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