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49.增加古文?不如教精確表達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圖示:台中東海大學中文系校舍,為傳統華語文社會建築風格,圖片來源為張居隱

台灣教育界長期討論華語文教育,古文比例要多少較好?

有些人認為應多教,提升語文能力、文化素養;也有人認為應減少,畢竟現代網路搜尋很方便,沒必要強記古文內容,讓我想起一則冷笑話。

話說古代秦朝的秦始皇,為控制民眾思想方便統治,燒掉大批書本,學者為傳承文化,只好強記書本內容,或在牆壁內藏書本。

後來的漢朝學者,比對強記及牆壁內的書本內容,發現落差造成爭論,成為古文經及今文經爭議,為預防類似事件,華語文教師要求學生強記古文內容。

有華語文教師聽我說完後表示不認同,認為文章不是知識,學古文目的是培養美感、體會生命美好,超越時空、生死、人的認知限制。

這位教師說得對,因為古文作者面對職場、生活問題,用論說文向主管及朋友提建議,用抒情文、詩詞分享心事,用記事文、成語記錄事件,只是如人生經歷、人文知識有限就很難理解。

像是唐朝安史之亂,有官員帶領士兵跟民眾防守睢(註)陽城,卻因糧食有限,只好吃紙、麻雀、老鼠甚至人肉,而有「羅雀掘鼠」成語,古文歷史書《新唐書》也有記錄。但如不知睢陽城的地理位置,靠近當時的經濟重心長江流域,會覺得這位官員很奇怪,為何不棄守?

所以古文比例不是重點,而是培養跨領域素養、精確表達。拿前面案例來說,可請學生了解「羅雀掘鼠」成語由來後,找時事議題調查,寫作文簡單說明,進而關心社會。

再像是我讀中學時,當時的華語文教師出「如果我是……」作文題目,我寫貓被狗追,不知該怎麼辦的故事,他看完後批示:貓會爬樹的!除了解貓的習性,也培養精確查證態度,成為從事文字工作助力。

如怕沒教古文影響民眾語文能力,可鼓勵文字工作者設定精確目標讀者,依讀者閱讀需求,製作作品除引用、需真實呈現,不然盡量用簡單、筆劃少、好唸字詞;如引用難唸字詞、古文、成語、方言、專有名詞,會附說明且字詞盡量一致,方便讀者理解。

註:
1.「睢」的華語唸法為「雖」。
2.媒體發表版本:https://ginchang.wordpress.com/2017/11/28/0549/

↓如你覺得實用,記得「訂閱」、「贊助」,或透過街口支付及其他實質方式表示喔~~給三倍券也可以↓
即將進入廣告,捲動後可繼續閱讀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50會員
601內容數
圖文工作者,從事社福工作多年並考取社工師證照,也是大眾運輸迷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張居隱G-in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為救援因新冠肺炎疫情而變差的實體經濟,台灣官方在西元2020年下半年推出「三倍券」,只要用新台幣1000元買券,就享有3000元的實體店面消費額度。 但經費有限,只開放有台灣身分的居民、有居留證的外籍配偶買券,引起在台灣發展的馬來西亞華語歌手抗議。 其實外國人也能領三倍券......
這些年台灣很多民眾受不了低薪、過勞,想調整職涯方向;企業也受不了代工獲利低,加上面對經營環境變化,想嘗試轉型卻不知如何轉型,也擔心轉型失敗。對於這些疑慮,台灣資訊科技業者微星的經驗,值得我們參考。
話說某位神明很喜歡吃速食,但廚師為讓神明吃得健康,設計一個月的菜單,只在特定日期吃速食。 陽曆七月初某日吃速食的日期到了......
女主持人在廣播電台錄音室內,對著麥克風說:「各位聽眾朋友午安~~又到了健康時間單元,我們今天邀請鍾醫師解答保健問題,現在開放call in~~」 聽眾打電話問:「醫師您好,請問 聽眾打電話問:......
我們要懂得因應現實,調整傳統習俗。既然為推動性別平等,嫁出去的女兒都能在農曆大年初一回娘家;台灣的布農族原住民為保育野生動物,調整射耳祭打獵習俗,相同道理來看,為防疫而調整傳統習俗有何不可? 畢竟傳統習俗只是固定儀式,重點在心誠則靈!
從前華人社會有位孫先生......
為救援因新冠肺炎疫情而變差的實體經濟,台灣官方在西元2020年下半年推出「三倍券」,只要用新台幣1000元買券,就享有3000元的實體店面消費額度。 但經費有限,只開放有台灣身分的居民、有居留證的外籍配偶買券,引起在台灣發展的馬來西亞華語歌手抗議。 其實外國人也能領三倍券......
這些年台灣很多民眾受不了低薪、過勞,想調整職涯方向;企業也受不了代工獲利低,加上面對經營環境變化,想嘗試轉型卻不知如何轉型,也擔心轉型失敗。對於這些疑慮,台灣資訊科技業者微星的經驗,值得我們參考。
話說某位神明很喜歡吃速食,但廚師為讓神明吃得健康,設計一個月的菜單,只在特定日期吃速食。 陽曆七月初某日吃速食的日期到了......
女主持人在廣播電台錄音室內,對著麥克風說:「各位聽眾朋友午安~~又到了健康時間單元,我們今天邀請鍾醫師解答保健問題,現在開放call in~~」 聽眾打電話問:「醫師您好,請問 聽眾打電話問:......
我們要懂得因應現實,調整傳統習俗。既然為推動性別平等,嫁出去的女兒都能在農曆大年初一回娘家;台灣的布農族原住民為保育野生動物,調整射耳祭打獵習俗,相同道理來看,為防疫而調整傳統習俗有何不可? 畢竟傳統習俗只是固定儀式,重點在心誠則靈!
從前華人社會有位孫先生......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關一位研究員搜索山洞多年始終遍尋不著,直到有天黃昏,他扶著石壁慢慢往前,摸著摸著發覺不對勁,這凹凸不平滑的手感,是個「四」字。「有字啊!」......因為有字便有記錄,有紀錄就有歷史與故事,在漫長的一生中,當你終於摸到了先祖的證明、歷史的證明,那會是多麼的感動,就像摸到甲骨文而興奮的沈愷一樣。
Thumbnail
這是介紹知名大學裡的熱門課程,包括文學、詩歌和傳統文化,張一南以中國古代文學和熱門文學術語扣合,用「巫師」/「麻瓜」的概念來解釋中國古代的貴族士大夫以及寒素的關係。介紹中國文學的主題設定是按照最能和我們產生共鳴的「主題」進行分類,分別是「夫婦(愛情)、父子、情商、文藝、見識」。
Thumbnail
這篇文章討論了中國文學的歷史和開卷有益的意義,指出對於現代人而言,這個標語的意義已經偏離古代的含義。文章中提到了陶淵明和古代文學作品,突顯了開卷有益的文學限定和當代讀者的現狀。
Thumbnail
【古文新讀:國文課堂之外的文學魅力】     傳統的國文課堂中,我們一定惠要求學生背誦和理解經典古文,經典之所以成為經典,就是因為他有不可取代性,並且所有人都可以從中獲取自己可得的智慧和箴言,但是現實情況,通常在學習的當下,我們可以得到一群更不喜歡國文的孩子。
Thumbnail
現在的中學生只要上學,估計都有在國文課堂上,學習古文的文章。 古文是什麼?粗略想,古文是在讀者的當代已沒在用的語文系統,算是死語,但在漢字文化圈,每個時代的「學生」都在學古文吧,這種「當代人永遠在學古文」的文化現象,除了文化自然傳承,主要原因是把考試科目就是固定從特定「經典」出題這一套強大誘因的關
Thumbnail
承上篇,「讀」是指什麼?古人是這麼說的。 18世紀的清代學者段玉裁(1735-1815)說:「秦製隸書以趣約易,而古文遂絕,壁中古文尟能識者,安國獨能以今字寫定古文」。 意思是秦國人用的隸書是走向了簡化、化約的書寫系統,而後六國的古文被淘汰掉,是沒人用了、很難找到識得這種字的dead langu
Thumbnail
香港的填鴨式教育常為人垢病,「學會學習」對大部分家長、老師乃至學生而言只是口號而已。但放眼經典,先民早在《禮記·學記》就曾「投訴」當時的老師只會照書讀了!
每次的課綱調整就像是環境工程,也難怪所有人都想檢視這些調整是否符合自身的需要和對社會未來的期望。
「哇,原來是喜歡論語的朋友呀。你知道『齊景公問政』嗎?」
Thumbnail
近年來,現代台灣社會隨著科技進步、全球化發展,文化的多元性不斷呈現。在這樣的背景下,有人開始思考,在現代社會,是否還有必要學習古老的文言文?這個問題涉及到文化傳承、語文修養以及個人發展等多個層面,值得深入探討。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關一位研究員搜索山洞多年始終遍尋不著,直到有天黃昏,他扶著石壁慢慢往前,摸著摸著發覺不對勁,這凹凸不平滑的手感,是個「四」字。「有字啊!」......因為有字便有記錄,有紀錄就有歷史與故事,在漫長的一生中,當你終於摸到了先祖的證明、歷史的證明,那會是多麼的感動,就像摸到甲骨文而興奮的沈愷一樣。
Thumbnail
這是介紹知名大學裡的熱門課程,包括文學、詩歌和傳統文化,張一南以中國古代文學和熱門文學術語扣合,用「巫師」/「麻瓜」的概念來解釋中國古代的貴族士大夫以及寒素的關係。介紹中國文學的主題設定是按照最能和我們產生共鳴的「主題」進行分類,分別是「夫婦(愛情)、父子、情商、文藝、見識」。
Thumbnail
這篇文章討論了中國文學的歷史和開卷有益的意義,指出對於現代人而言,這個標語的意義已經偏離古代的含義。文章中提到了陶淵明和古代文學作品,突顯了開卷有益的文學限定和當代讀者的現狀。
Thumbnail
【古文新讀:國文課堂之外的文學魅力】     傳統的國文課堂中,我們一定惠要求學生背誦和理解經典古文,經典之所以成為經典,就是因為他有不可取代性,並且所有人都可以從中獲取自己可得的智慧和箴言,但是現實情況,通常在學習的當下,我們可以得到一群更不喜歡國文的孩子。
Thumbnail
現在的中學生只要上學,估計都有在國文課堂上,學習古文的文章。 古文是什麼?粗略想,古文是在讀者的當代已沒在用的語文系統,算是死語,但在漢字文化圈,每個時代的「學生」都在學古文吧,這種「當代人永遠在學古文」的文化現象,除了文化自然傳承,主要原因是把考試科目就是固定從特定「經典」出題這一套強大誘因的關
Thumbnail
承上篇,「讀」是指什麼?古人是這麼說的。 18世紀的清代學者段玉裁(1735-1815)說:「秦製隸書以趣約易,而古文遂絕,壁中古文尟能識者,安國獨能以今字寫定古文」。 意思是秦國人用的隸書是走向了簡化、化約的書寫系統,而後六國的古文被淘汰掉,是沒人用了、很難找到識得這種字的dead langu
Thumbnail
香港的填鴨式教育常為人垢病,「學會學習」對大部分家長、老師乃至學生而言只是口號而已。但放眼經典,先民早在《禮記·學記》就曾「投訴」當時的老師只會照書讀了!
每次的課綱調整就像是環境工程,也難怪所有人都想檢視這些調整是否符合自身的需要和對社會未來的期望。
「哇,原來是喜歡論語的朋友呀。你知道『齊景公問政』嗎?」
Thumbnail
近年來,現代台灣社會隨著科技進步、全球化發展,文化的多元性不斷呈現。在這樣的背景下,有人開始思考,在現代社會,是否還有必要學習古老的文言文?這個問題涉及到文化傳承、語文修養以及個人發展等多個層面,值得深入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