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為了解自己,會用心理測驗;企業面試,為了解應徵者,會用心理測驗。心理學家發展心理測驗,很大理由源於:相信人的性格是持久且穩定不變的特質。所以可以測量,可以被預測。
很多人相信江山易改,本性難移。尤其對於上了年紀的人更是如此。
企業相信年過35的員工,就很”難帶”,所以對於中高齡工作者有種莫名的偏見;
人們相信年輕代表可能,老人就是腦袋固化的一群人,所以對於年輕人的躺平主義,表示驚訝不願相信;對於打破窠臼的中高齡者,又總覺得只是特例。
你也相信狗改不了吃屎,人上了年紀就是頑固嗎?
在《個性:不只成為自己,更要超越自己》一書中,作者列舉心理學家、社會學家各種最新研究,打破了人們以往對於個性的認知。我印象最深刻的,有以下幾項:
書:個性_不只成為自己,更要超越自己 <圖取自網路>
外在環境的足夠影響力,和個人強大的決心,可以改變一個人的天生性格。
人每二十年會改變一次自我建構的形象。
個性的發展沒有終點,即使到了老年也如此。
70歲以上高齡者,有高達25%的人,會再次明顯改變性格特徵。
年齡愈大,愈具有韌性。(韌性:指情緒穩定、外向、樂於接受新事物、個性親和且盡責。=成熟)
基因確實建構了性格基礎(約佔50%),但環境、朋友、社交網絡及生活才是形塑我們目前個性的因素。
改變我們的,主要是我們在面臨人生十字路口所做的種種決定。
性格不會隨年齡增長自動趨於穩定,因此高齡者也可能產生強烈改變。(當生活發生重大變化,或刻意讓自己生活在挑戰之中。)
對於一個50歲的人而言,過去兩年發生的事件對性格的影響,可以比以往幾十年更關鍵。à 直接打臉佛洛伊德的三歲定終生說。
「少提傷心事,人生比較好過。」
源於在認知記憶的理論中有「新近效應」這種說法,人們對於常提的事情記憶更加強化。尤其是帶有強烈情緒的事件,具有「閃光燈效應」會讓人重複經驗強烈感受的當下。所以你會發現,為何「抱怨」,只會讓人一次又一次的不開心,短暫好像宣洩了情緒,實則對於解決問題,沒有任何幫助,就是這個原因。
看到這裡,可能有人會覺得:那做心理測驗還有用嗎?
人的性格不是永恆不變,其實過去我們就有耳聞。在企業為員工做心理測驗時,也發現的確在不同工作環境或職務的歷練下,人的工作性格是會變的。因此這時,心測又有另外一種好用的功能:拿來做前後測,觀察員工的變化(或者是培訓、工作績效指標),是不是有達到想要的效果?
性格會變沒錯,但也不是今天內向,後天就變外向了這麼戲劇化、短促的時程。所以,心理測評還是有其參考效用。
我沒想到的,是關於中高齡者的研究結果、還有關於天生的性格,並沒有想像中對我們人生影響那麼大這兩件事。(書中皆附列各種參考文獻)
我覺得,這本書所談到關於性格的討論、或推翻前朝的理論也好,無論你採信與否,他都是種成長心態的表現,希望人打破固有心態。人生,不管你出生背景還是年齡幾番,仍有無限的可能。
想要成為理想中的自己,除了百分之五十含著金湯匙出生或抽到鬼牌父母決定之外,還有一半的機會,是掌握在自己,還有你選擇過的生活型態來決定。
我們的決定,決定了我們。
🌹我是艾莎解結-你的生涯規劃顧問。以親身跨界轉職成功經歷、看盡業界百態角度,結合紮實心理學及生涯諮詢訓練認證,協助你走向自己理想人生道路。
歡迎追蹤:
📌最新訊息和短文在粉專:艾莎解結の人生研究室 https://reurl.cc/5GglRG
📌商務交流在LinkedIn:Elsa Yang
https://www.linkedin.com/in/elsa-yang-5388951b2/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請幫艾莎按愛心❤️、留言💬、追蹤起來,並且把它分享👨👨👧👧給需要的朋友吧!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