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再說:「我個性就是這樣,改不了了!」心理學家最新研究:70歲以上高齡者,1/4性格仍有機會產生重大變化。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人們為了解自己,會用心理測驗;企業面試,為了解應徵者,會用心理測驗。心理學家發展心理測驗,很大理由源於:相信人的性格是持久且穩定不變的特質。所以可以測量,可以被預測。
很多人相信江山易改,本性難移。尤其對於上了年紀的人更是如此。
企業相信年過35的員工,就很”難帶”,所以對於中高齡工作者有種莫名的偏見;
人們相信年輕代表可能,老人就是腦袋固化的一群人,所以對於年輕人的躺平主義,表示驚訝不願相信;對於打破窠臼的中高齡者,又總覺得只是特例。

你也相信狗改不了吃屎,人上了年紀就是頑固嗎?

《個性:不只成為自己,更要超越自己》一書中,作者列舉心理學家、社會學家各種最新研究,打破了人們以往對於個性的認知。我印象最深刻的,有以下幾項:
書:個性_不只成為自己,更要超越自己 <圖取自網路>
外在環境的足夠影響力,和個人強大的決心,可以改變一個人的天生性格。
人每二十年會改變一次自我建構的形象。
個性的發展沒有終點,即使到了老年也如此。
70歲以上高齡者,有高達25%的人,會再次明顯改變性格特徵。
年齡愈大,愈具有韌性。(韌性:指情緒穩定、外向、樂於接受新事物、個性親和且盡責。=成熟)
基因確實建構了性格基礎(約佔50%),但環境、朋友、社交網絡及生活才是形塑我們目前個性的因素。
改變我們的,主要是我們在面臨人生十字路口所做的種種決定。
性格不會隨年齡增長自動趨於穩定,因此高齡者也可能產生強烈改變。(當生活發生重大變化,或刻意讓自己生活在挑戰之中。)
對於一個50歲的人而言,過去兩年發生的事件對性格的影響,可以比以往幾十年更關鍵。à 直接打臉佛洛伊德的三歲定終生說。
「少提傷心事,人生比較好過。」
源於在認知記憶的理論中有「新近效應」這種說法,人們對於常提的事情記憶更加強化。尤其是帶有強烈情緒的事件,具有「閃光燈效應」會讓人重複經驗強烈感受的當下。所以你會發現,為何「抱怨」,只會讓人一次又一次的不開心,短暫好像宣洩了情緒,實則對於解決問題,沒有任何幫助,就是這個原因。

看到這裡,可能有人會覺得:那做心理測驗還有用嗎?

人的性格不是永恆不變,其實過去我們就有耳聞。在企業為員工做心理測驗時,也發現的確在不同工作環境或職務的歷練下,人的工作性格是會變的。因此這時,心測又有另外一種好用的功能:拿來做前後測,觀察員工的變化(或者是培訓、工作績效指標),是不是有達到想要的效果?
性格會變沒錯,但也不是今天內向,後天就變外向了這麼戲劇化、短促的時程。所以,心理測評還是有其參考效用。
我沒想到的,是關於中高齡者的研究結果、還有關於天生的性格,並沒有想像中對我們人生影響那麼大這兩件事。(書中皆附列各種參考文獻)
我覺得,這本書所談到關於性格的討論、或推翻前朝的理論也好,無論你採信與否,他都是種成長心態的表現,希望人打破固有心態。人生,不管你出生背景還是年齡幾番,仍有無限的可能。
想要成為理想中的自己,除了百分之五十含著金湯匙出生或抽到鬼牌父母決定之外,還有一半的機會,是掌握在自己,還有你選擇過的生活型態來決定。
我們的決定,決定了我們。

🌹我是艾莎解結-你的生涯規劃顧問。以親身跨界轉職成功經歷、看盡業界百態角度,結合紮實心理學及生涯諮詢訓練認證,協助你走向自己理想人生道路。
歡迎追蹤:
📌最新訊息和短文在粉專:艾莎解結の人生研究室 https://reurl.cc/5GglRG
📌商務交流在LinkedIn:Elsa Yang
https://www.linkedin.com/in/elsa-yang-5388951b2/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請幫艾莎按愛心❤️、留言💬、追蹤起來,並且把它分享👨‍👨‍👧‍👧給需要的朋友吧!謝謝!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你對「工作」的想法是什麼?想要了解萬惡的職場世界嗎? 想知道身為資深職場工作人,在外商及知名本土企業走跳,看盡職場百態之後,對於業務、行銷、客服領域的解讀,以及職場亂象的八卦嗎?艾莎解結以本身心理學背景和始終不滅的文青性格,與你分享職場觀點。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總有人在討論念研究所對工作到底有沒有幫助? 中年了還大轉彎,放掉有前途的工作跑去念書到底值不值得? 我覺得,這些問題都問錯了。
小時候拿獎狀,比較開心,是一種受到別人肯定認同的感覺; 長大了拿獎狀,比較平靜,是一種確認自己能夠貢獻的體會。
人的自虐是什麼?情緒明明要走,你卻苦苦挽留。
很多時候,在職場上面臨人際關係的碰壁、完美主義的工作焦慮、被上司或同事霸凌、甚至冒牌者症候群等此類引發人情緒痛苦的狀況,挖掘到最後,皆難以跳脫個人原生家庭的影響。
提升工作技能這件事,很多人有注意,也想改善,只是,我們在找對的方法之前,要先避免錯誤的方法。
總有人在討論念研究所對工作到底有沒有幫助? 中年了還大轉彎,放掉有前途的工作跑去念書到底值不值得? 我覺得,這些問題都問錯了。
小時候拿獎狀,比較開心,是一種受到別人肯定認同的感覺; 長大了拿獎狀,比較平靜,是一種確認自己能夠貢獻的體會。
人的自虐是什麼?情緒明明要走,你卻苦苦挽留。
很多時候,在職場上面臨人際關係的碰壁、完美主義的工作焦慮、被上司或同事霸凌、甚至冒牌者症候群等此類引發人情緒痛苦的狀況,挖掘到最後,皆難以跳脫個人原生家庭的影響。
提升工作技能這件事,很多人有注意,也想改善,只是,我們在找對的方法之前,要先避免錯誤的方法。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時間或許會改變一個人的容貌與身形,但藏在骨子裡的本事和態度卻是無可取代的。壯世代從不輕易被年齡打敗!他們比誰都清楚,真正的力量來自累積的經歷與智慧。心理學家榮格說:「生命其實40歲才開始,在那之前,你都只是在做生命的調研而已。」每個人的職涯也會隨著人生步入不同階段,需要「量身定制」
Thumbnail
我在49歲意外啟動自己職涯轉型時,沒有預料到那不只是工作方式的改變,也帶來了對於人生新的思維模式—有機會重新探索自己的人生意義與目標,開啟全新的人生下半場。 剛開始不免疑惑「這個年紀還需要思考這些?還來得及嗎?」,但漸漸發現這是第二次機會:在人生上半場經歷夠多的事之後,重新做出選擇,走一條不同的路。
Thumbnail
險惡的外界可以很輕易辜負你任何努力和決定,誠實認清自己,那是最實在。
你想改變個性嗎?讓生活更美好 通常在什麼樣的情況下,會有想改變個性的想法呢? 不喜歡自己的個性或習慣, 或是因為自己的個性或習慣造成一些問題, 也許是人際關係,也許是健康因素,也許是能力表現。 那麼我們的個性是怎麼形成的呢? 在這之前,必須先說明一個概念。 想想看,這個世界有那麼多
隨著年齡增長 其實我根本就不知道如何定義我自己 到底是要隨著過去的習慣生成自我? 還是依既定的年齡展現成熟的態度? 但成熟又是什麼呢? 所以有一段時間、好長的一段時間 我迷失了自己的方向 也沒有了自己的想法 更失去了自己的特質 刻意地和人群分開 把自己的生活排滿 不再跟過去的人
Thumbnail
男人年紀一過35歲(或許有些更年輕),弱點往往出現在個性,而非專業。常見的一種老男人症頭就是喜歡說服他人,面對與自己相左的想法或看法,總是會忍不住說兩句,只說兩句還好,一旦遭遇反擊,往往更觸發心底的防禦機制,不爭個面紅耳赤,誰輸誰贏,不肯罷休。
Thumbnail
你認為人會隨著年紀增長就變得更加有智慧嗎?還是性格在出生的那一刻就已然成形? 或許你曾經聽說過某個人在經歷某個事件後整個性情大變,這也就代表形塑一個人的不只是基因,而是會受到後天環境與事件所影響,還可能會經歷多次不同的轉變,所以每個人都有可能擁有多種樣貌,也因此決定我們過上什麼樣的生活。
Thumbnail
本文主要探討特質論中的諸多理論,如Hans Eysenck提出的super trait和Jeffery Gray的強化敏感度理論。同時,文章還指出了社會焦慮問題在日常生活中的表現和影響。對於特質論的應用,文中提及了特質論在工作徵才和測驗上的應用,以及特質論的一些限制和缺陷。
Thumbnail
神經科學與性格之間的關係,人類大腦具備可塑性,受生活經驗、環境影響。激素、基因、環境等對人類性格有影響。縱貫式的研究發現個體思考自己性格,父母教養對性格發展重要。研究指出純真的自己和原本樣子值得被愛。
Thumbnail
每個人都想認識自己並成為真實的自己,但性格測驗可能會限制人們的潛力。文章提倡不斷嘗試和創造自己,並強調改變的重要性。引用故事和名言,鼓勵人們重新認識自己,擺脫創傷的束縛,以不同的角度看待世界,並建立一個正面的環境來幫助自我成長。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時間或許會改變一個人的容貌與身形,但藏在骨子裡的本事和態度卻是無可取代的。壯世代從不輕易被年齡打敗!他們比誰都清楚,真正的力量來自累積的經歷與智慧。心理學家榮格說:「生命其實40歲才開始,在那之前,你都只是在做生命的調研而已。」每個人的職涯也會隨著人生步入不同階段,需要「量身定制」
Thumbnail
我在49歲意外啟動自己職涯轉型時,沒有預料到那不只是工作方式的改變,也帶來了對於人生新的思維模式—有機會重新探索自己的人生意義與目標,開啟全新的人生下半場。 剛開始不免疑惑「這個年紀還需要思考這些?還來得及嗎?」,但漸漸發現這是第二次機會:在人生上半場經歷夠多的事之後,重新做出選擇,走一條不同的路。
Thumbnail
險惡的外界可以很輕易辜負你任何努力和決定,誠實認清自己,那是最實在。
你想改變個性嗎?讓生活更美好 通常在什麼樣的情況下,會有想改變個性的想法呢? 不喜歡自己的個性或習慣, 或是因為自己的個性或習慣造成一些問題, 也許是人際關係,也許是健康因素,也許是能力表現。 那麼我們的個性是怎麼形成的呢? 在這之前,必須先說明一個概念。 想想看,這個世界有那麼多
隨著年齡增長 其實我根本就不知道如何定義我自己 到底是要隨著過去的習慣生成自我? 還是依既定的年齡展現成熟的態度? 但成熟又是什麼呢? 所以有一段時間、好長的一段時間 我迷失了自己的方向 也沒有了自己的想法 更失去了自己的特質 刻意地和人群分開 把自己的生活排滿 不再跟過去的人
Thumbnail
男人年紀一過35歲(或許有些更年輕),弱點往往出現在個性,而非專業。常見的一種老男人症頭就是喜歡說服他人,面對與自己相左的想法或看法,總是會忍不住說兩句,只說兩句還好,一旦遭遇反擊,往往更觸發心底的防禦機制,不爭個面紅耳赤,誰輸誰贏,不肯罷休。
Thumbnail
你認為人會隨著年紀增長就變得更加有智慧嗎?還是性格在出生的那一刻就已然成形? 或許你曾經聽說過某個人在經歷某個事件後整個性情大變,這也就代表形塑一個人的不只是基因,而是會受到後天環境與事件所影響,還可能會經歷多次不同的轉變,所以每個人都有可能擁有多種樣貌,也因此決定我們過上什麼樣的生活。
Thumbnail
本文主要探討特質論中的諸多理論,如Hans Eysenck提出的super trait和Jeffery Gray的強化敏感度理論。同時,文章還指出了社會焦慮問題在日常生活中的表現和影響。對於特質論的應用,文中提及了特質論在工作徵才和測驗上的應用,以及特質論的一些限制和缺陷。
Thumbnail
神經科學與性格之間的關係,人類大腦具備可塑性,受生活經驗、環境影響。激素、基因、環境等對人類性格有影響。縱貫式的研究發現個體思考自己性格,父母教養對性格發展重要。研究指出純真的自己和原本樣子值得被愛。
Thumbnail
每個人都想認識自己並成為真實的自己,但性格測驗可能會限制人們的潛力。文章提倡不斷嘗試和創造自己,並強調改變的重要性。引用故事和名言,鼓勵人們重新認識自己,擺脫創傷的束縛,以不同的角度看待世界,並建立一個正面的環境來幫助自我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