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心得-自私的藝術 | 適當的自私才能實現生命最大的價值

2022/08/15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Photo by Benjamin Davies on Unsplash
你是否在一天結束的時候,才發現今天又忘記留時間給自己了?還是又為了滿足他人的期望和要求而改變自己的選擇?
複雜的人類社會,每個人都背負了社會賦予我們的「義務」,這些義務支配著我們的責任感、禮貌、道德觀,消耗我們的時間、精神、金錢。如果這些義務違背了我們的本意,那麼應該要「無私」的貢獻自己,讓自己成為犧牲者,還是要「自私」的遵從個人意願做選擇呢?
這些所謂的「義務」,隨著時代的演變,很多以前遵從的道德觀在現代社會已經不合時宜了,例如,以前的女性有在家照顧弟弟妹妹的義務,所以不能去上學,如今我們已經知道男女是平等的,人人都有學習的權利,那麼,其他仍在遵守的義務還應該無條件遵守嗎?尤其是牽涉到個人的犧牲時,這些義務是不是也應該隨時被挑戰?
這本書的作者大衛.西伯里(David Seabury)是位心理學家,在他經手的上千位諮詢個案中,他發現,許多的不快樂都是源自於心理壓力過大而影響健康,因為家庭、婚姻、職場乃至整個社會賦予我們的義務,給予我們許多壓力,如果不執行義務就是要背負「自私」的標籤,即便已經無法負荷,仍然要展現出「無私的美德」。
在這本書中,作者整理了50個個案故事,告訴我們把自己置於優先所需的心態和行動,適當的自私對人類而言是有益的,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應該遵從兩大原則:存在的基本法則—永不妥協,與人際關係的神奇公式—不要自我滿足。在這兩個原則下,適當的自私,取得內心的自由和快樂,才能與他人和平共同生活在一起。

為什麼自私是必要的?

生命的誕生,從出生就開始尋求養分,不管是植物、昆蟲、魚類還是人類。把自己長好是大自然的使命,要先自我實現,才能達成對他人的義務,在那之前,你的義務就是面對自己。
如果把人比喻成一棵樹,要長成足以保護別人的大樹,那麼他從小樹開始,就必須不停的延伸它的根,挖掘土壤的養分,同時也必須展開他的枝幹,尋求更多陽光。在過程中,也許會需要與同類競爭、會需要先滿足自己、會面對自私與無私的抉擇,如果大樹在還不夠成熟的時候,就被無私的道德觀念綁架,像是「你都長這麼大了,應該把養分讓給別人啊」、「你樹上的空間這麼多,怎麼不分給其他動物一點空間」,導致小樹從小就開始自我犧牲,他不僅沒辦法順利長大,甚至可能在過程中犧牲了自己。
Photo by Jeroen den Otter on Unsplash
人類更是如此,在成長環境中,整個社會氛圍形成了一種「自私是邪惡的」的文化,就算不邪惡,也有負面含意,但是無私的前提應該是:這個人已經足夠強大,心有餘裕時才能夠考慮其他人的需求,就像小樹一樣,當他長成足夠強壯的大樹,他才能為其他生命提供遮風避雨的地方。

所以無私是什麼?

真正的無私,不是出於自我犧牲,而是恰當的運用自我之力,憑著大自然賦予你的本能而活,實踐自己最大的力量,才是無私。

1. 存在的基本法則:永不妥協

不論你處在什麼處境,都不要委屈自己而放棄自己人格的完整性,要學習去做適合自己的事情,為自己的健康、幸福和自我成長負責。做出對你來說正確的選擇,你才不會抱著後悔、怨懟的心,最終還是傷害了周遭所有人。

妥協的故事:彼得的失敗人生

彼得有一對偏心的父母,總是對哥哥有求必應,彼得的任務就是幫忙滿足這些需求,在他愛上一個女孩時,他的母親說服他:爸爸身體不好,你要留在家照顧爸爸媽媽。幾年之後,媽媽又改變了想法,認為他應該要結婚,並擅自幫他選了朋友的小孩作為結婚對象,除此之外,他們家中的生意在爸爸過世後也理所當然地要彼得接手。
於是彼得娶了一位他不愛的老婆、一個他不喜歡的家、兩位他尊敬但恨透了的母親、一份他根本就不適合的工作,這一切都是基於「義務」而發生的,所以才導致後面差點毀滅的後果。
後來他們家的生意在他的不擅經營之下倒閉了,他的身體也不堪負荷倒下,所以他以此為藉口,躲到親戚家遙遠的農舍養病,他的家人也因此必須出門工作。結果,他的母親跟太太認識新朋友之後,竟然都戀愛了!
神奇的事情發生了,就在他太太要求離婚,母親也表達遇到真愛之後,彼得的身體就奇蹟般康復了。他事後回想,要不是命運之神打斷了他,他會一直以為這是他應盡的義務,然而他的無私並沒有為他和家人帶來任何好處,反而讓兩家人都深陷痛苦,哥哥也在父母的溺愛之下染上嗑藥的惡習。
如果再給他一次機會,他從一開始就不會成為哥哥的奴隸,更不會插手父親的事業,他會遠離家裡去尋求他需要的教育,他現在是名商業設計師了,如果可以更早開始他的學業,他的表現一定不止於此;最重要的是,不管母親如何反對,他都該娶當時愛上的女孩為妻!幸好他發現的還不算晚,如今這名女孩已經是他妻子了。
生活充滿家庭責任、他人期望、社交活動,但是時間與精力是有限的,「學會說不」是最終必須學會的課題,如果缺乏自我保護的意識,只是在阻礙自己成長,所以把自己的目標視為優先並不是自私,事實上,無私反而會讓他人依賴,是在傷害其他人。

2. 人際關係的神奇公式:不要自我滿足

如果想幫助別人,必須是發自內心伸出真誠的雙手,不要為了追求自我滿足,而用「對你好」的心態幫助其他人,對自己或被幫助的人都是傷害。更不要為了自我滿足而讓驕傲自大控制你的情緒,壓過合作的熱情。

追求自我滿足的故事:爸爸犧牲越多,兒子變得越壞

耶德遜是一位嚴格的父親,在他小時候因為要負擔家中經濟,從小就到處兼職打工,只有小學畢業就沒有再接受教育。現在他當父親了,他希望給予他的孩子所有他曾經錯過的事物,所以他請了保母,在兒子四歲時就開始念故事給他聽、帶他去參觀博物館,甚至在兒子十二歲就送去軍校,暑假時為了讓他學習紀律,他還把兒子送到朋友的公司去實習。沒想到這些用心良苦,卻換來兒子學壞、喝酒、交壞朋友。耶德遜希望醫生跟他兒子聊聊。
醫生跟兒子聊天的過程發現,兒子的個性跟父親完全不同,他完全遺傳了母親的音樂性,是個天生的藝術家,所以醫生直接了當地跟父親說:你兒子跟你是完全相反的人,你為他所做的一切基本上都白費了。
父親當然大為震驚,我這麼努力給予他這些我所沒有的!你跟我說我白費了!
這時候醫生突然拿起一本畫冊塞給耶德遜,他說這本書超好看,我覺得你一定會喜歡,耶德遜覺得非常生氣,「你憑什麼覺得我會喜歡?」
醫生接著說「對啊,那你硬塞給兒子的東西,為什麼覺得他會喜歡?那些東西是建立在你的個性之上,不是他的個性,你的本能可以冰冷的應付日常工作,你兒子是個情感纖細的人,他的本能需要大量的表達自己,卻被你抹滅了。」
接下來的療程中,醫生讓耶德遜明白,他根本不該強加自己的意志在兒子身上,並且希望兒子能妥協;而他自己則沒有遵守神奇公式,他追求自我滿足,把自己的行為當作假無私的藉口,讓父子都過的不健全。
而這個故事也可以套用在任何家庭、任何時空背景,只要有人認定自己用「對你好」的標準來試圖改變別人,就不能說是善意,對付出的人來說,他在過程中的「無私」讓自己身心俱疲,對接收者來說,必須妥協自己去接受對自己來說不自然的方式,否則顯得會太自私,結果雙方都達不到對方的期望,關係只會越來越差。

結語

以上兩個故事只是整本書的其中兩個情境,書中有很多案例,每個人可能多少都會碰到,像是:親戚朋友找你借錢你並不想借;或是工作環境的要求違背你的良心你卻不敢拒絕、甚至有幾篇直接影響了婚姻的和諧。除了心理健康之外,作者也在書中提供了許多身心健康的建議,向是面對爭執要怎麼溝通、充分休息的必要等等。
我們常常為了幫助他人並優先考慮其他人的需求,在工作、人際關係和取悅他人的動力中迷失了自己,但不是每個人都會喜歡你要說的話,或者你做/不做的事情。因此,我們不必因為我們可能做出的某些決定而擔心其他人會怎麼看我們。尊重他人很重要,但必須忠於自己。
不管你是被動還是主動的「給予者」,這本書都給你一個重新審視自己動機的機會,因為我們知道了,實現自我最大的能力才是真的無私,你的成功和幸福可以傳遞給更多人。
所以要怎麼面對如今社會施加在人們身上的壓力呢?答案很簡單:勇敢。練習說不,也讓別人知道你的界線在哪裡,雖然一開始會感到內疚,但這是不必要的,久而久之,你也會發現說「不」帶來的力量,讓自己在人生的旅途上,依循自己想要的生活方式,周遭的事物也會漸漸依循你想要的方式呈現。

這本書對你有幫助嗎?

感謝你看完這本書,分享文章的初衷是希望大家在忙碌的生活之餘,可以享受閱讀的樂趣,雖然忙碌的上班生活可能讓你沒有時間看完完整的書,但沒關係,我可以當你的眼睛,你可以留言告訴我想看什麼書,有機會的話可以幫你濃縮整理喔!
如果這本書有幫助到你,也歡迎單次贊助或是訂閱我,給我小小的鼓勵,將是我持續努力的動力!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156會員
76內容數
濃縮一本書的精華,用大概十分鐘的時間,幫助你了解一本書的樣貌 最後會加上一點點的書評,分享我自己的看法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