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自我覺察﹞與重要他人關係的再看見與自我療癒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之前在「你能不能成為自己的家?」這篇文章裡面提到過去我擔任社工的時候,

曾經不斷追尋某位主管的認同,我當時在工作上非常努力,

也盡力改變自己去符合主管的期待,甚至把她視為人生的role model與Mentor;

只是後來隨著我當上主管,Mentor對我的要求越來越多,

我的生活跟身心狀況逐漸失衡,我發現我永遠無法滿足Mentor的期待,

因此黯然神傷選擇離開這段關係。

因為Mentor過去曾表示是我主動將她拱上神主牌的位置,

將她視為一個無可取代的目標,並非她強迫要求我這麼做,

當時的我也同意這樣的詮釋角度,因此後續面對這段關係的結束,

我覺得沒有得到Mentor的認同就離開的我「輸了」,

內心始終有種挫敗感。

過去Mentor對我的期待除了工作上的積極努力之外,

還有另一個對我更大的挑戰是「情緒的穩定度及適當的表達方式」,

除了在工作現場不要直接情緒爆發之外,

讓我更印象深刻且一直耿耿於懷的是,

Mentor曾經希望我不要在個人臉書提到任何跟工作有關的抱怨及負面情緒,

以免外人對於社工這份工作產生不好的印象,

這個要求讓我蠻長一段時間,

在臉書發文都是帶著惴惴不安的心情一再反覆斟酌,

雖然離開這段關係之後,我就屏蔽Mentor讓她看不到我的發文了,

但這個要求還是讓我百思不得其解許久。

直到最近某一天下午,忘了是怎麼樣的一個時刻,

我突然產生了一個領悟,釋放了我內心的挫敗感。

raw-image

我意識到當初我除了在工作上努力想要達到Mentor的要求之外,

也在個人層面上期待可以獲得Mentor的認同,

個人層面是什麼意思呢?

例如:情緒穩定、抗壓性高、積極主動等,

這些都是我在Mentor身上看到的特質,

換言之,我希望自己擁有這些正向特質、變得像Mentor一樣,

但這對我來說非常困難,

因為我天生就是喜怒形於色、遇到壓力就會該該叫、

個性比較悲觀消極的人,

而我當初大概就是看到Mentor身上這些我所缺乏的正向特質,

才會想要一路follow她吧。

而這個現象在我身上會變得如此糾結,

我想關鍵在於我把「工作表現」跟「個人成長」,

兩個向度的目標同時綁定在同一個人身上,

這會讓工作表現與個人成長的消長互相牽連,

而產生不見得切合真實情況的誤判,

例如:今天我服務一位複雜度很高的困難個案,

因為承受極大壓力而在個人臉書發文洋洋灑灑進行了情緒抒發,

Mentor覺得不妥,並檢討我抒發的舉動,

我因為情緒沒有得到徹底的接納而感覺很糟,

連帶覺得自己專業能力不佳、沒有妥善協助個案,

但事實上真的是這樣嗎?

或許我已經盡了當下最大的努力去服務個案,

也正是因為已經盡力了,才會產生那麼大的壓力,

那這樣可以說我的工作表現不佳嗎?

這樣的發現與區辨讓我解開了,

過去當社工的那段時間,為什麼總是那麼糾結煎熬的原因,

是因為我把「工作表現」跟「個人成長」兩個面向掛勾在一起,

也因此當我被Mentor檢討情緒不夠穩定之後,

連帶我覺得自己的工作表現也有問題,

但是,這兩個向度應該要分開去檢視,

而且「個人成長」的改變是很難明確量化的,

更不用說,助人工作要怎麼評估服務的有效程度呢?

另外在這過程中,我也突然頓悟一個關鍵因素–

如果當初我沒有跟Mentor成為臉書好友,

是否就不會有這些公私領域互相影響糾結的情況發生呢?

我知道大部分的人不會跟主管交換社群帳號,

就算迫於人情壓力而成為社群好友,

可能也會開啟另一個小帳去展現真實的自己,

但我從來沒有想過這樣做,也不想這樣做,

經過這幾年自我爬梳,才發現那是內在任性天真的我,

期待自己所有的樣貌、不管好與壞,

都能夠被所有的人看見跟接納,

因此我也期待跟同事主管除了維持工作關係,

私下也能成為互相交流分享的朋友關係。

跟同事主管成為換帖戰友、人生摯友,

這樣的情況在助人工作界應該不少見,

只是當我將個人及工作領域的目標都寄託在Mentor身上,

又沒有在臉書的個人領域設下適當界線的時候,

我在私領域的一言一行就很容易被拿來以工作表現的角度去要求,

導致我的困惑、混亂與痛苦。

總結來說,這次的覺察主要分為兩個層面,

一個是當我把「工作表現」與「個人成長」的目標,

放在同一個對象上可能產生的負面影響,

另一個則是工作關係轉移到社群軟體私領域中的界線議題;

撰寫這篇文章的過程也讓我看清楚了,

自己內在「渴望被全然接納的期待」以及

「想要透過外在人事物獲得認同感」是如何影響我的人際界線議題,

寫完之後我對於這兩個層面怎麼處理會比較好,沒有定論,

因為我相信,每個選擇在當下都是有意義的、都連結著你內在的需求,

而選擇過後隨之而來的各種酸甜苦辣經驗,

往往也蘊含了我們必須去體驗、淬鍊、飛越的人生課題。

這幾年陸續有好幾次的文章都在回顧與Mentor的關係,

原本以為跟Mentor的關係已成定局,

但沒想到隨著人生不同階段的經歷,還能夠持續有新的發現及體悟,

覺得蠻有趣也蠻好的,因為隨著越來越多不同的看見,

就有機會鬆綁跟改寫過去我對於這段關係的負向感受,

也對於自己有更深刻的認識,並透過覺察產生自我療癒的祝福。

在你的生命中,也有一段關係總是讓你非常糾結卻又無法輕易離開嗎?

或是在生活中,你經常會有自我領域被干涉的感覺呢?

如果已經困擾很久,又不管自己怎麼想都不知該如何是好,

歡迎來預約粉絲專頁的體驗服務

讓我利用一個小時的時間陪你梳理情緒、整理情境、明理情結,

希望最後讓你透過自我覺察獲得療癒:)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秀慧的沙龍
53會員
132內容數
秀慧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04/09
在不斷追求努力進步的現代社會,我們總是不知不覺會用許多主流社會價值的「應該」來鞭策自己; 但這些「應該」真的都是你喜歡、想做的嗎? 如果沒有深入去覺察、問問自己:「為什麼我這麼不想做這件事情?」 不僅錯失了進一步認識自己的機會,更有可能會因為不斷經歷做不到的挫敗而變得討厭自己唷;
Thumbnail
2025/04/09
在不斷追求努力進步的現代社會,我們總是不知不覺會用許多主流社會價值的「應該」來鞭策自己; 但這些「應該」真的都是你喜歡、想做的嗎? 如果沒有深入去覺察、問問自己:「為什麼我這麼不想做這件事情?」 不僅錯失了進一步認識自己的機會,更有可能會因為不斷經歷做不到的挫敗而變得討厭自己唷;
Thumbnail
2024/08/31
而在這個實際的好處之外,如果加入時間線的概念、以更寬廣的視野看待「自我覺察」,我認為自我覺察還能夠為我們帶來以下的成長; ★「過去」將產生更深刻的意義 ★更能「活在當下」 ★創造出我們所期待的「未來」 ★成為自己的內在導師 為什麼「自我覺察」能夠帶來這些成長呢?以下就逐項來跟大家分享~
Thumbnail
2024/08/31
而在這個實際的好處之外,如果加入時間線的概念、以更寬廣的視野看待「自我覺察」,我認為自我覺察還能夠為我們帶來以下的成長; ★「過去」將產生更深刻的意義 ★更能「活在當下」 ★創造出我們所期待的「未來」 ★成為自己的內在導師 為什麼「自我覺察」能夠帶來這些成長呢?以下就逐項來跟大家分享~
Thumbnail
2024/08/19
在前面的文章中,我對於「自我覺察」的定義是:「在保持心態開放的前提下,藉由不斷自問自答、自我探索的過程,把自己訓練成最了解自己的諮商師的一項心理活動。」 在心態保持開放之後,要如何進行接下來的覺察呢?
Thumbnail
2024/08/19
在前面的文章中,我對於「自我覺察」的定義是:「在保持心態開放的前提下,藉由不斷自問自答、自我探索的過程,把自己訓練成最了解自己的諮商師的一項心理活動。」 在心態保持開放之後,要如何進行接下來的覺察呢?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上一篇文章中有提到,最近我突然意識到,雖然我助人的初衷一直沒有改變,但當初促使我來經營粉專、成為自由接案的助人工作者的原動力卻是來自「不甘心」; 而這個「不甘心」涉及幾個面向,包含我過去與Mentor的關係糾結、對於身心靈服務發展的看法等等,讓我對自己有更深入的覺察;
Thumbnail
上一篇文章中有提到,最近我突然意識到,雖然我助人的初衷一直沒有改變,但當初促使我來經營粉專、成為自由接案的助人工作者的原動力卻是來自「不甘心」; 而這個「不甘心」涉及幾個面向,包含我過去與Mentor的關係糾結、對於身心靈服務發展的看法等等,讓我對自己有更深入的覺察;
Thumbnail
所以我說,妳把同事工作做得差的事情,跟你原生家庭的問題聯結上了,你原生家庭的問題,是不是你也無能為力、無力改變?
Thumbnail
所以我說,妳把同事工作做得差的事情,跟你原生家庭的問題聯結上了,你原生家庭的問題,是不是你也無能為力、無力改變?
Thumbnail
在另一方面我也提到,我曾經擔任社工督導,但在我得知主管隔年想要賦予我額外的繁重工作任務時,我覺得自己身心無法再負荷,因而選擇逃避的經驗。今天就要來說說這個「克服害怕的失敗經驗」,以及其中帶給我的自我體悟。
Thumbnail
在另一方面我也提到,我曾經擔任社工督導,但在我得知主管隔年想要賦予我額外的繁重工作任務時,我覺得自己身心無法再負荷,因而選擇逃避的經驗。今天就要來說說這個「克服害怕的失敗經驗」,以及其中帶給我的自我體悟。
Thumbnail
社會化下的自己為了求生存跟真我早已失去連結,當一個人強烈地想要改變,都是真我不斷地向你在乎求,一旦開始自我探索最終都會與原生家庭的家庭角色動力、7歲前建立的信念、價值觀…等影響有關,而愛自己、找回真我是一條漫長且挑戰的過程
Thumbnail
社會化下的自己為了求生存跟真我早已失去連結,當一個人強烈地想要改變,都是真我不斷地向你在乎求,一旦開始自我探索最終都會與原生家庭的家庭角色動力、7歲前建立的信念、價值觀…等影響有關,而愛自己、找回真我是一條漫長且挑戰的過程
Thumbnail
在上一篇文章中,我們提到安頓自己的第二種指引是:透過自我覺察練習看見並接納真實的自己; 另外我也提到當我們面對人生或職涯轉換的挑戰、感到挫折或壓力沉重時,其實是一個我們認識自己很好的機會,因為我當我們一帆風順時,並不會去想太多,而當遇到挫折或阻礙的時候,我們才會停下來思考及探索自己;
Thumbnail
在上一篇文章中,我們提到安頓自己的第二種指引是:透過自我覺察練習看見並接納真實的自己; 另外我也提到當我們面對人生或職涯轉換的挑戰、感到挫折或壓力沉重時,其實是一個我們認識自己很好的機會,因為我當我們一帆風順時,並不會去想太多,而當遇到挫折或阻礙的時候,我們才會停下來思考及探索自己;
Thumbnail
最近靈感有點薄弱,偶爾有一些想法訊息出現,但好像沒有足夠的後勁可以鋪展成一篇完整的文章,於是決定轉換一下文章的風格,簡單的分享一些發現跟想法,希望大家會喜歡這樣比較輕鬆的風格~
Thumbnail
最近靈感有點薄弱,偶爾有一些想法訊息出現,但好像沒有足夠的後勁可以鋪展成一篇完整的文章,於是決定轉換一下文章的風格,簡單的分享一些發現跟想法,希望大家會喜歡這樣比較輕鬆的風格~
Thumbnail
之前在「你能不能成為自己的家?」這篇文章裡面提到過去我擔任社工的時候, 曾經不斷追尋某位主管的認同,我當時在工作上非常努力, 也盡力改變自己去符合主管的期待,甚至把她視為人生的role model與Mentor; 只是後來隨著我當上主管,Mentor對我的要求越來越多, 內心始終有種挫敗感。
Thumbnail
之前在「你能不能成為自己的家?」這篇文章裡面提到過去我擔任社工的時候, 曾經不斷追尋某位主管的認同,我當時在工作上非常努力, 也盡力改變自己去符合主管的期待,甚至把她視為人生的role model與Mentor; 只是後來隨著我當上主管,Mentor對我的要求越來越多, 內心始終有種挫敗感。
Thumbnail
是誰找的麻煩? 新鮮人常覺得主管在找自己麻煩,受困於找不到方式因應 在自我與他人的價值感間被拉扯而不舒服 不確定自己到底適不適合這份工作 該怎麼辦才能從工作迷惘中脫困呢
Thumbnail
是誰找的麻煩? 新鮮人常覺得主管在找自己麻煩,受困於找不到方式因應 在自我與他人的價值感間被拉扯而不舒服 不確定自己到底適不適合這份工作 該怎麼辦才能從工作迷惘中脫困呢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