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其實很好,是「限制性信念」誤導了你!

更新 發佈閱讀 7 分鐘

上一篇文章提到:“改變”需要“動機+意願”,這一篇文我想跟讀者們聊一下關於原生家庭。長期社會化下的自己為了求生存跟真我早已失去連結,當一個人強烈地想要改變,都是真我不斷地向你在乎求,一旦開始自我探索最終都會與原生家庭的家庭角色動力、7歲前建立的信念、價值觀…等影響有關,而愛自己、找回真我是一條漫長且挑戰的過程,未來會跟讀者逐步深聊這其中的歷程與自我療癒,這次內容想跟大家分享的是觸動我改變的因素「限制性信念」,這篇文會有些長,也是我三次職涯轉換的歷程故事。

raw-image

職涯第三階段-自我相信與自我肯定

想起第一次擔任職涯教練,是前公司的邀請,那時候心裡想著我終於有機會能為大專青年提供職涯的引導與協助,但隨之而來的是我的小我不斷的在我腦海跟我說,你可以嗎?你只不過工作經驗比別人多,你不是專業諮商師,你也不是認證教練,你能做到專業的提問幫助別人嗎?但我相信我自己、相信我發自內心助人的善念,在營隊期間,引動支持、信任的小組環境,讓小組夥伴彼此從陌生到願意為團隊榮譽合作共創,每一位夥伴也為自己投入改變意願突破侷限,結業時其中一位夥伴更獲得全場最佳進步獎,在營隊結束後,我幫助小組的一位學員進行了為期三個月共計7次的1對1會談,協助她肯定自己並引導從工作、生活中看到自己的亮點,也讓她重新連結與家人的關係,調整與哥哥過去不良的溝通模式。

「家人」在人生的影響力

“家人”在每個人的人生中都會有一定的影響力,今年職涯營隊我的小組,在價值觀這個單元大家不約而同地選擇了「重視家庭與家人關係」,每個人原因與故事不同,有因為信仰、家人健康、母親是新住民、母親不被父親家族重視、家裡經濟被親友看輕…等,這項價值觀也是我所重視的,但很多時候有多少愛就會有相對承受的痛與難題。

職涯第一階段-與母親觀念的鴻溝

我的父母親出生在鄉下的務農家族,學校畢業後就北漂定居,父親出社會就在一個企業工作到退休,母親年輕時在工廠產線工作,婚後生完第三個小孩就回歸家庭照顧子女。我的母親也推崇一般社會觀念下會計師、醫師、律師的高尚職業,覺得能考上公職就是鐵飯碗,畢業後因為與母親想法不同,工作問題一直沒符合過母親的期待。我第一階段職涯是在企業做內勤職員,每月有固定薪水、公司每年調薪、有年終獎金可以領,母親覺得這是個好工作,要我認真上班然後等退休就好,可慢慢地我感受到自己的可被替代性,興起換工作的念頭,我一離職母親就開始焦慮,覺得我不怎麼聰明,學歷比不上別人,也沒什麼能力,能找到什麼好工作呢!還不如去工廠當作業員有固定薪水、有年終,我並非歧視作業員工作,可是我志不在此,在我找到工作前,母親指責的聲音,找作業員工作的勸說沒停過,彼此觀念的鴻溝難以化解,溝通衝突也就無法避免。

職涯第二階段-我的潛力、天賦及可能性

就業後的第十年,我進入第二次職涯轉換,當時渴望具備企畫整合與溝通協調能力讓自己更有職場競爭力,一份性格評測的機緣,讓我看到我的潛力與天賦以及更多的可能性,因此,我進入人資領域的企管顧問業,從行政內勤轉為行銷業務、再到專案經理,要適應專業、效率、品質的組織文化,工作上,溝通協調、業務簡報、客戶提案、執行專案、策劃活動等複雜多元,性格上,我從內向謹慎逐步改變為具備開放彈性的特質,這十多年的管顧日常一直需要面對與克服性格調適與工作壓力、挫折,雖然辛苦,但也讓我獲得業務、行銷、企畫、台上簡報、講授主持能力的養成。

母親世界裡所認知的我

但回到家裡,母親對我的工作及產業始終抗拒了解,對於我的早出晚歸、薪水不高仍持續工作始終難以理解,曾經試圖說明但總是無效,“工作”這話題多年來成了家裡的溝通地雷,母親與我也一直缺乏連結,只要嘗試跟她溝通就讓我一直很挫折,過往無效的互動中聽出母親世界裡所認知的我:就是不怎麼聰明,學歷不如人,能力也沒比別人好,工作也不怎樣,每天不知道在忙些什麼?還要自己花錢去上課?那還不如去工廠當作業員。

raw-image

母親的認知觀點與溝通姿態對我的影響

受到母親認知觀點與溝通姿態的影響,從小就讓我覺得自己不夠好,不夠優秀,也不值擁有好的結果,念書時就想凸顯自己是特別的,工作後總是不斷想要證明自己,渴求周遭人給予的肯定,卻也發現再多的肯定與讚美,依然填補不了內在對自信的匱乏,為了除卻痛苦與內在的矛盾壓抑,就又更加追求工作上成就與認同,如此惡性循環離真我也就越來越遠。

影響我的限制性信念

寫到這,讀者們有沒覺得心有戚戚焉,如果有,那我想你們應該懂我過去的心境,如果沒有也沒關係,因為每個人剛降生在這世上的那一刻,都是單純無瑕的,可當我們開始需要氧氣呼吸時,屬於自己的人生腳本就此啟動,在我腳本裡的工作關卡,我的母親認為她都是為我好你的就是這種命做人就是要認命沒有好的學歷就不會找到好工作人不夠聰明有個工作做就很偷笑了沒有那個能力就不要妄想做大事….,讀者們你們發現了嗎?這背後的腳本原則:限制性信念,請靜下來想想,你們的生活中有多少應該…,必須…,就是….,它們都是如何產生的?你如何面對與處理這些信念?這些信念對你產生了什麼限制與影響?這些信念讓你的內在感受如何?

raw-image

正視內在的聲音,連結真我

二十世紀美國社會心理學家 薩提爾女士 的『Satir家族治療模式』信念之一:父母盡其所能,但往往重複他們成長過程中所熟悉的模式,即使知道這些模式是功能不良的。

這幾年為了讓自己的內外在更平衡,開始接觸與學習內在冰山探索與自我療癒,以及正念覺察、情緒管理的修練,過去受到母親的影響,深陷限制性信念痛苦的我,逐步懂得接納、放下與轉化,其實換個角度,我的母親在她的人生腳本中不也同樣的深受她原生家庭的限制性信念帶給她人生的自囿。在自我內在探索與療癒的過程中,我不斷自問我是誰?我的初心是什麼?我想過一個怎樣的人生呢?當我正視內在的聲音,開始連結真我,勇氣與力量逐漸地產生,我相信自己可以有不一樣的人生,如實的展現自己,活得更自在,當下創造力量,此刻我已啟動揮灑第三階段的生命畫布。


ps.至於信念如何發生,我又讓自己如何重置信念,這就留到未來的篇章中再跟讀者分享!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Lily Yang 人生引導師的沙龍
6會員
6內容數
我喜歡看畫展,是從高中時期所學而維持的一個興趣,並非是去專研畫家或作品的手法,而是以當下的心境去欣賞畫作,也從畫中帶給我的感受去思索人生的意義,在這裡跟讀者朋友一起分享學習。
2023/11/08
生活中最常被關注的「情緒」議題,蘇格拉底說我們在出生後就開始知曉及分辨很多東西,並對每個發生的人事物開始產生好壞、善惡、對錯、興趣喜好...等,無論發生了什麼,你的心智就開始產生思緒與情緒(感受),同時間你的反射性言語與行動就跟著反應,你想控制也控制不了!
Thumbnail
2023/11/08
生活中最常被關注的「情緒」議題,蘇格拉底說我們在出生後就開始知曉及分辨很多東西,並對每個發生的人事物開始產生好壞、善惡、對錯、興趣喜好...等,無論發生了什麼,你的心智就開始產生思緒與情緒(感受),同時間你的反射性言語與行動就跟著反應,你想控制也控制不了!
Thumbnail
2023/11/08
從心理學角度來說,「心智」指一個人各項思維能力的總和,用以感受、觀察、理解、判斷、選擇、記憶、想像、假設、推理,而後根據指導其行為。各種念頭思緒、渴望慾念、幻象也因而衍生並影響行為及情緒。
Thumbnail
2023/11/08
從心理學角度來說,「心智」指一個人各項思維能力的總和,用以感受、觀察、理解、判斷、選擇、記憶、想像、假設、推理,而後根據指導其行為。各種念頭思緒、渴望慾念、幻象也因而衍生並影響行為及情緒。
Thumbnail
2023/01/12
這一幀照片我身旁的二位是我的閨密,當時的我們剛畢業,年輕活力,滿滿的膠原蛋白,對未來的充滿理想,點滴往事雖已過去但未曾消失,看到這一幀照片會讓我們憶起當時的美好,謝謝我的二位閨密願意公開照片,讓我寫出這一篇文章,也祝賀我們情誼30周年了!
Thumbnail
2023/01/12
這一幀照片我身旁的二位是我的閨密,當時的我們剛畢業,年輕活力,滿滿的膠原蛋白,對未來的充滿理想,點滴往事雖已過去但未曾消失,看到這一幀照片會讓我們憶起當時的美好,謝謝我的二位閨密願意公開照片,讓我寫出這一篇文章,也祝賀我們情誼30周年了!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蝦皮分潤計畫讓我在分享旅遊文章時,也能透過推薦好物累積被動收入,貼補旅行基金。這篇文章,除了介紹計畫的操作亮點與心得,也分享我最常應用的案例:「旅行必備小物 TOP5」,包含行李鎖、免洗內衣褲、分裝瓶、折疊衣架與真空壓縮袋,幫助出國打包更輕鬆。想同時記錄旅行、分享好物又創造額外收入的你,千萬別錯過!
Thumbnail
蝦皮分潤計畫讓我在分享旅遊文章時,也能透過推薦好物累積被動收入,貼補旅行基金。這篇文章,除了介紹計畫的操作亮點與心得,也分享我最常應用的案例:「旅行必備小物 TOP5」,包含行李鎖、免洗內衣褲、分裝瓶、折疊衣架與真空壓縮袋,幫助出國打包更輕鬆。想同時記錄旅行、分享好物又創造額外收入的你,千萬別錯過!
Thumbnail
想增加被動收入?加入蝦皮分潤計畫是輕鬆上手的好方法!本文提供完整教學,包含申請流程、賺取分潤技巧,以及實際使用心得分享,助你輕鬆獲得額外收入。
Thumbnail
想增加被動收入?加入蝦皮分潤計畫是輕鬆上手的好方法!本文提供完整教學,包含申請流程、賺取分潤技巧,以及實際使用心得分享,助你輕鬆獲得額外收入。
Thumbnail
我的「回家」之路到了這一步,才發現所有一切的徵結點都回到了我成長的根上—我的家。 家是我們第一個接觸到與人建立關係的地方,一切與人的建立關係的習慣、習性、性格、方式都是由此開始 當我開始發現並且承認,我不想再像我媽媽那樣過生活,我有我想要過的生活模樣和成為的樣子,也許這個樣子,這種生活,不被人們認可
Thumbnail
我的「回家」之路到了這一步,才發現所有一切的徵結點都回到了我成長的根上—我的家。 家是我們第一個接觸到與人建立關係的地方,一切與人的建立關係的習慣、習性、性格、方式都是由此開始 當我開始發現並且承認,我不想再像我媽媽那樣過生活,我有我想要過的生活模樣和成為的樣子,也許這個樣子,這種生活,不被人們認可
Thumbnail
我曾聽說過一句話「小時候我們覺得甚麼都是真,非常的較真;再長大一點,又發現原來甚麼都是假的;又到後來,我們又發現原來,世界上是有真有假,到最後,我們已經無所謂真假。」 初見自己的家庭 去到大四那年,那年有一門課程是在說家庭對整個家庭成員如何互相的影響,以及是如何被影響。那個時候的我,已經開始覺得「自
Thumbnail
我曾聽說過一句話「小時候我們覺得甚麼都是真,非常的較真;再長大一點,又發現原來甚麼都是假的;又到後來,我們又發現原來,世界上是有真有假,到最後,我們已經無所謂真假。」 初見自己的家庭 去到大四那年,那年有一門課程是在說家庭對整個家庭成員如何互相的影響,以及是如何被影響。那個時候的我,已經開始覺得「自
Thumbnail
社會化下的自己為了求生存跟真我早已失去連結,當一個人強烈地想要改變,都是真我不斷地向你在乎求,一旦開始自我探索最終都會與原生家庭的家庭角色動力、7歲前建立的信念、價值觀…等影響有關,而愛自己、找回真我是一條漫長且挑戰的過程
Thumbnail
社會化下的自己為了求生存跟真我早已失去連結,當一個人強烈地想要改變,都是真我不斷地向你在乎求,一旦開始自我探索最終都會與原生家庭的家庭角色動力、7歲前建立的信念、價值觀…等影響有關,而愛自己、找回真我是一條漫長且挑戰的過程
Thumbnail
其實從12月時就慢慢的在投履歷,原本希望過完年後就可以順利轉職,但天不從人願,當我1月中開心的去露營時,發現主管兼股東退群了,果然拆夥了,面試時說好的工作內容也變了一些。 自從這件事發生後,我開始想是因為我的能力不好、是因為我找工作總是很著急、還是因為我不夠相信自己能找到一個好的工作,所以又落入這種
Thumbnail
其實從12月時就慢慢的在投履歷,原本希望過完年後就可以順利轉職,但天不從人願,當我1月中開心的去露營時,發現主管兼股東退群了,果然拆夥了,面試時說好的工作內容也變了一些。 自從這件事發生後,我開始想是因為我的能力不好、是因為我找工作總是很著急、還是因為我不夠相信自己能找到一個好的工作,所以又落入這種
Thumbnail
作者身為心理治療師,是想用她超過三十年的執業經驗,提醒大家,有一部分的人遇到的挫折與困境,是因為無意識地將過去人生中的遭遇帶到職場,卻不自知。
Thumbnail
作者身為心理治療師,是想用她超過三十年的執業經驗,提醒大家,有一部分的人遇到的挫折與困境,是因為無意識地將過去人生中的遭遇帶到職場,卻不自知。
Thumbnail
職場上總是不順利嗎? 是否和你的原生家庭有關係呢?
Thumbnail
職場上總是不順利嗎? 是否和你的原生家庭有關係呢?
Thumbnail
細想一想,她確實有抱持期望的在養育我,只是我的生命歷程都在她鋪好的軌道上大幅錯過。我沒能得到她的認同也是理所當然,因為從小到大我未曾符合過她的期待。就彷彿面對我的人生,她只能一點一點妥協並成全一樣。
Thumbnail
細想一想,她確實有抱持期望的在養育我,只是我的生命歷程都在她鋪好的軌道上大幅錯過。我沒能得到她的認同也是理所當然,因為從小到大我未曾符合過她的期待。就彷彿面對我的人生,她只能一點一點妥協並成全一樣。
Thumbnail
印象中的母親 我的母親是一個非常傳統的婦女,她的一生都在為她的家庭、丈夫、孩子付出。我印象中的母親是一個自尊心強、個性好強、刀子嘴豆腐心以及有著強烈控制慾的人;但是她對於愛情卻很執著。我不知道這執著是不是個性使然,還是因為家庭教育的緣故。 我在成長的過程中,從來沒有想過要去了解母親以及她的原生家庭
Thumbnail
印象中的母親 我的母親是一個非常傳統的婦女,她的一生都在為她的家庭、丈夫、孩子付出。我印象中的母親是一個自尊心強、個性好強、刀子嘴豆腐心以及有著強烈控制慾的人;但是她對於愛情卻很執著。我不知道這執著是不是個性使然,還是因為家庭教育的緣故。 我在成長的過程中,從來沒有想過要去了解母親以及她的原生家庭
Thumbnail
人會很自然的受到自己所注意的人事物所影響, 這是很簡單的人與人之間長期互動之後所產生的結果。 通常無法察覺,因為一切都在自然而然中產生, 時常在課程內聽到人們抱怨著原生家庭, 甚至希望找尋方法脫離原生家庭對自身的影響, 這些,都讓我們明白, 社會所認為的那種和樂家庭, 其實很多時候來自於忍耐與壓抑.
Thumbnail
人會很自然的受到自己所注意的人事物所影響, 這是很簡單的人與人之間長期互動之後所產生的結果。 通常無法察覺,因為一切都在自然而然中產生, 時常在課程內聽到人們抱怨著原生家庭, 甚至希望找尋方法脫離原生家庭對自身的影響, 這些,都讓我們明白, 社會所認為的那種和樂家庭, 其實很多時候來自於忍耐與壓抑.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