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一樣;但我們也不一樣 : 從身障運動紀錄片《出口 : 夢想肢戰》看見每個人的獨特

2022/09/05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你所認為的運動,是什麼樣子?
是邁開雙腿奮力向前奔跑? 是運用高超技巧閃躲對方、射籃得分? 還是一次次突破我們對人體的想像、完成高難度動作?
「奧運是英雄誕生的地方;帕奧是英雄匯集的地方」。一般運動員在相同的框架下完成動作、在同樣的標準底下,追逐著更高、更快、更強;身心障礙運動員,每個人都有與運動相處的獨特方式,每個人都打破社會框架與限制、活出自己的價值。誰說運動、人生只能是這樣?
第一次接觸身障運動,是2019年亞洲身心障礙桌球錦標賽擔任賽會志工;時隔3年再次參與身障運動,是在今年全國身心障礙運動會負責撰寫賽事新聞稿。而前陣子剛參與完臺灣師範大學適應體育發展中心舉辦的「適應體育巡迴影展」,讓我對於身障運動又多了些認識,回家另外找了部有關身障運動的紀錄片,也提筆記下我的感觸。
《出口 : 夢想肢戰》,紀錄的是台灣戰神棒球隊 - 一支由各種不同類型的身心障礙社會人士,參與第三屆世界身障棒球大賽的過程。在這部片中,我看見身心障礙者面對社會眼光所承受的壓力;看見每個人接觸運動的起點與契機雖然不同,卻因為有著相同目標而凝聚在一起的心;也透過這部紀錄片,看見他們用行動證明「障礙是狀態,而不是限制」,活出自我價值。
(圖片 : 《出口 : 夢想肢戰》劇照 )

關於負向眼光 : 由內往外、主動出擊,才是動力

「同學都會說:『你是一個殘障,你腳這樣有什麼辦法打球?』就會想說,當你說我不行的時候,我就是要做給你看」、「我可以用棒球讓人家去佩服我,讓我有自信心」
一位罹患小兒麻痺的選手,在面對同學的質疑時,他不是選擇逃避或放棄,而是每天拿著球具到運動場上,一個人一直練一直練、練到太陽下山、練到能準確地把每一顆球都往他想要去的方向。
我看著影片中那位選手的自述,再與自己遇到事情時的反應互相對照,讓我意識到 : 很多時候人家說你不行,不是你真的不行,而是在他們過去的認知中,沒有過這樣的案例與經驗
有人說,「由外往內,是壓力;由內往外,才是生命」。很多人聽到否定,往往就此打住;但我卻從這位選手身上,看到源源不絕的生命力。在最一開始,或許只是為了向他人證明自己,卻讓我感受到他從實踐過程中,用自己的方式展現個人生命力、也走出自己的路。

關於連結 : 透過運動,找到歸屬感、也找回自我價值

「國小畢業我選擇出去打球,因為我不想讓人說我是怪手」、「打棒球是我的夢想,也是我跟父親的一個很重要的連結」…
影片中的每個人與棒球的連結都不同 : 有些人因為棒球,向他人證明了自己也能做到;有些人透過棒球,找到兒時跟爸爸的連結、也實現從小的夢想;也有些人透過棒球,找到一群心裡都有類似傷痕的夥伴、也透過棒球慢慢癒合那些傷口。
「你知道嗎!會有心連心的感覺」影片中那位在兒時常被同儕霸凌的選手,在第一次看見同為身障的其他選手,有了這樣的感受。
那種感受,是傷痕終於能被理解、相信能被彼此好好對待;是因為看見同樣處境的人也能活出自己喜歡的樣子,而開始相信自己也能有力量改變;更是相信長期不被接受的自己,也能擁有一個安穩放置心靈的棲息地。
每個人都不一樣,不一樣的點在於我們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對每件事擁有不同程度的認知與感受,每個人身上都有因為不同過往經驗而尚未癒合的傷口;但每個人也都一樣,一樣的點在於我們或多或少都有一些期待與失落,也等待找到能接納、能理解的人,並用言語、用行動告訴我們 : 不用完美,也沒關係。
如果能在一生當中,找到能理解60%-70%自己的人,那麼,或許就能陪伴彼此,一起走一段路。

關於框架 : 障礙是狀態,而不是限制

「當我看到別人從不相信、轉而變成佩服的眼神,我就覺得很爽。」
影片中那位罹患小兒麻痺而坐著投球的投手,家人從小給他的教育,要求他必須靠自己 : 當跌倒時,家人總會要他自己站起來、並婉拒身邊人一時心軟對他的幫助。而這樣的成長過程以及相信自己能辦到的經驗,也讓他養成更堅韌的心智,在生活中、在運動場上,都能看見家人刻意培養出的性格,讓他能永遠不被困境打倒。
(圖片 : 《出口 : 夢想肢戰》劇照 )
曾經聽過這樣的說法 : 當孩子跌倒時,如果身邊大人馬上慌慌張張、著急的一直安慰孩子,那麼孩子也會認為「這件事好像很嚴重」、「我沒有能力自己站起來」,從中習得不好的回應模式與情緒反應。
遇到困境,每個人的回應模式不同,但更多時候,往往我們都被過去的框架及成長過程中大人給予的反應制約而不自知。感受是自己想出來的,嘗試用不同的角度看待生活、看待發生在自己身上的每件事,或許你我都能將限制,活成故事。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盧郁婷
盧郁婷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