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界的權力結構:夢想與現實的落差】 ── 1. 專業工人的角色 2. 將軍與工人之間的關係 3. 權力與夢想的矛盾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每年,學術界這座宏大的殿堂都需要新鮮的血液,吸納年輕的專業人才來共同建設這個龐大的知識體系。這些年輕的學者們常抱有一個願景:通過幾年的努力,能夠達到學術成就的巔峰,獲得豐厚的回報。然而,現實往往與他們的幻想相去甚遠。


▋專業工人的角色


年輕的學術工人們專注於自己擅長的領域,投入大量精力進行研究,不斷擴展自己專業的知識面。他們期望通過這樣的專注與投入,在學術圈中闖出一片天地。這些專業工人往往埋頭於自己的研究,如同在城堡的不同牆面上砌磚,以期望這些努力最終能夠成為一座宏大的城堡的一部分。


▋將軍與工人之間的關係


然而,真正能夠在學術界中掌握權力和資源的,卻是那些懂得如何運用專業工人技能的領袖——學術將軍們。這些將軍們不僅掌握了豐富的學術資源,還善於利用年輕學者的願景,召集他們來共同建設整座學術殿堂。他們精心策劃各種研究項目,分派不同的專業工人來建設南牆、北牆、東牆和西牆,最終形成一座完整的學術城堡。


專業工人們往往對將軍們心存感激,認為自己有機會展示才能,是因為得到了這些領袖的支持。他們相信,只要自己在專業領域中足夠優秀,總有一天能夠掌握整個城堡的建設。然而,事實上,這些專業工人終究只是在一個龐大的機器中,擔任一個小齒輪的角色。


▋權力與夢想的矛盾


隨著時間的推移,許多年輕的學術工人們終於意識到,自己不過是這個系統中的一部分。他們從充滿希望的年輕學者,變成了資深的專業人士,或許職稱提升為"Senior",但依然在為別人的夢想而努力。然而,這個過程中,他們卻往往享受其中的成就感,甚至沉迷於比較誰的工作更扎實、誰的加班時間更長。


新進的學術工人則在旁觀察,希望有朝一日能夠取代老一輩的學者,而那些已經老去的專業工人則看著年輕一代,笑他們天真。這個循環不斷重複,而學術將軍們則不斷吸收新鮮血液,利用這些心懷夢想的工人來壯大自己的學術帝國。


事實上,所有的專業工人們都希望成為學術界的英雄,實現自己的夢想。然而,真正能夠享受豐厚回報的,往往是那些能夠統籌全局的學術將軍們。這樣的結構讓人不得不思考,究竟誰才是真正的贏家,而這些年輕工人的夢想,又能否真正得以實現。

avatar-img
536會員
1.8K內容數
Outline as Content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王啟樺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1. 同時讀多本書卻沒有深入理解每一本書的內容 - 許多研究生在學習時會同時參考多本書籍,認為這樣能快速吸收更多知識。然而,這樣的做法容易導致只停留在表面理解,無法深入掌握每一本書的核心概念。特別是針對技術性或理論性較強的書籍,研究生如果不仔細研讀並思考書中的理論和應用,往往會錯過許多關
感覺需要對語音筆記如何更高效使用起來做更詳細的思考。 有了錄音卡以後,基本上重要的對話,我都會錄音,接著用AI拿到逐字稿。 但目前最大的問題,就是如何有效應用這些逐字稿。 我猜最關鍵的概念會是「復盤」。 一天可以發生很多場咪挺,但還是要靠自己手寫一次,把重要的資訊記錄下來,才
時間是2024年8月3日週六。 ## 1. 打破傳統:從關鍵字到互動式搜索 今天整天嘗試使用 #Perplexity_AI 來查詢資訊, #學習 新知識。 #Perplexity_AI 是一個AI驅動的搜尋引擎[1], 提供了與傳統 #Google搜尋 很不一樣的搜索體驗。
【如何辨別學術文章中的真新穎點子】 ── 1. 個人知識新穎性 vs. 領域新穎性 2. 引用文獻的重要性 3. 跨領域視角 4. 產業支持的影響 在學術研究中,我們經常會驚嘆於學術文章中的「新穎點子」。但這些點子是不是真的新穎,需要進一步的分析與理解。這個過程可以分為幾個重要步驟,幫助我們
1. 杞人憂天:過度擔憂未來事件的發生 - 許多研究生在面對繁多的課題、實驗和論文時,常常會感到焦慮,尤其是對於未來無法掌控的事情。例如,擔心研究進展不順利、畢業延遲或是職業發展受到阻礙。這種焦慮往往源於過度的預測和假設,結果是讓自己陷入無謂的壓力之中。事實上,很多擔心的事情並不會發生,而過
首先要能「立言」, 你需要很會寫作,很會紀錄,很會溝通, 能夠潛移默化將周遭的人的想法與你同步, 再來要能「立功」, 你指路,他們實踐,一起做出成果,立下功勞。 你開始理解,你團隊的成員成功,就是你最大的成功。 最後要能「立德」, 也就是不居功,將Credit 多給合作的人,
1. 同時讀多本書卻沒有深入理解每一本書的內容 - 許多研究生在學習時會同時參考多本書籍,認為這樣能快速吸收更多知識。然而,這樣的做法容易導致只停留在表面理解,無法深入掌握每一本書的核心概念。特別是針對技術性或理論性較強的書籍,研究生如果不仔細研讀並思考書中的理論和應用,往往會錯過許多關
感覺需要對語音筆記如何更高效使用起來做更詳細的思考。 有了錄音卡以後,基本上重要的對話,我都會錄音,接著用AI拿到逐字稿。 但目前最大的問題,就是如何有效應用這些逐字稿。 我猜最關鍵的概念會是「復盤」。 一天可以發生很多場咪挺,但還是要靠自己手寫一次,把重要的資訊記錄下來,才
時間是2024年8月3日週六。 ## 1. 打破傳統:從關鍵字到互動式搜索 今天整天嘗試使用 #Perplexity_AI 來查詢資訊, #學習 新知識。 #Perplexity_AI 是一個AI驅動的搜尋引擎[1], 提供了與傳統 #Google搜尋 很不一樣的搜索體驗。
【如何辨別學術文章中的真新穎點子】 ── 1. 個人知識新穎性 vs. 領域新穎性 2. 引用文獻的重要性 3. 跨領域視角 4. 產業支持的影響 在學術研究中,我們經常會驚嘆於學術文章中的「新穎點子」。但這些點子是不是真的新穎,需要進一步的分析與理解。這個過程可以分為幾個重要步驟,幫助我們
1. 杞人憂天:過度擔憂未來事件的發生 - 許多研究生在面對繁多的課題、實驗和論文時,常常會感到焦慮,尤其是對於未來無法掌控的事情。例如,擔心研究進展不順利、畢業延遲或是職業發展受到阻礙。這種焦慮往往源於過度的預測和假設,結果是讓自己陷入無謂的壓力之中。事實上,很多擔心的事情並不會發生,而過
首先要能「立言」, 你需要很會寫作,很會紀錄,很會溝通, 能夠潛移默化將周遭的人的想法與你同步, 再來要能「立功」, 你指路,他們實踐,一起做出成果,立下功勞。 你開始理解,你團隊的成員成功,就是你最大的成功。 最後要能「立德」, 也就是不居功,將Credit 多給合作的人,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過去的職業規劃講求的是「往上走」,可能是「升職、加薪、跨國」,然而越來越多人發現往上走反而離自己「理想的生活」越來越遠,工時長、壓力大是原因,但在我看來也有可能是「好學生為了符合社會期待,守著一份不完全適合自己的工作」,新型的職業規劃應當是「在不斷的嘗試中,逐步逼近,找到自己擅長的天職工作」。
Thumbnail
今年六月教育部推出了博士生獎學金,鼓勵人才攻讀研究所,吸引有意願就讀博士之學生,減少少子化與高等教育投入意願降低所帶來的衝擊。 在海外的華人,基礎研究與應用又分別面臨什麼? 身為學子的我們,未來該何去還從,對學歷的定義還會相同嗎?
Thumbnail
在人生的道路上,許多事情因社會的變化需要持續學習與練習新的工具。在過去的世代,或許可以在五年內學習一項技能並持續使用,但現在可能需要搭配不同的知識與背景。筆者與同世代的博士以及有業界經驗的朋友,都會先以國立大學的兼任助理教授做起,對於學校來說,這有助於讓學生了解進入業界的一些經驗。在學術研究上,也會
在理想世界與現實世界之間,學院成為最純粹形式的不可能存在。
資工系啊!在這個升學的時間肯定是被搶破頭的科系吧,不論是未來誘人的薪資還是AI的浪潮,這個行業⋯你們肯定充滿了想像與嚮往 資工系與其說是科學或工程、它其實更像邏輯、藝術、和歷史的結合,很多設計、很多程式碼、很多非硬性規定追根究底的話就是「喔⋯⋯當初大家這樣講好了啊」「這樣寫比較好⋯因為如果⋯就會⋯
Thumbnail
王吉達吉言吉語: 過去,曾有兩位企業主分別表示,他們都很重視人才的發展,也重視人力資源及人資部的運作,但在談話中聽到的似乎不太一樣。 其中一位說:公司的員工絕大多數來自於排名前三名大學的學士和碩士,他們都很優秀,自學能力也很強,很多知識看書就能懂的,所以不需要辦管理的訓練課程。
Thumbnail
會想寫這篇文章的原因是,本人因為工作上的關係,有機會目睹中部某國立大學研究室裡的現況,發現諸多問題與隱憂,例如教師方面的問題是,接過多校外的、非學術的計畫案,導致不專注於研究,處理計畫案反而成為主要的工作,除了廉價的聘請大學或碩士畢業生擔任計畫的專任助理之外,在計畫案短期而密集的性質中,甚至
Thumbnail
除了研究所考試失利,為什麼我選擇加入新創? 我所觀察到業界(新創)和學界(考古)工作的差異是什麼? 如何透過兩點評估,了解自己適合待在學界或是進入業界工作呢?
Thumbnail
該如何從零開始培養一個專業能力、語文能力!專業知識、語言、閱讀習慣對於走向財富自由的重要性。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過去的職業規劃講求的是「往上走」,可能是「升職、加薪、跨國」,然而越來越多人發現往上走反而離自己「理想的生活」越來越遠,工時長、壓力大是原因,但在我看來也有可能是「好學生為了符合社會期待,守著一份不完全適合自己的工作」,新型的職業規劃應當是「在不斷的嘗試中,逐步逼近,找到自己擅長的天職工作」。
Thumbnail
今年六月教育部推出了博士生獎學金,鼓勵人才攻讀研究所,吸引有意願就讀博士之學生,減少少子化與高等教育投入意願降低所帶來的衝擊。 在海外的華人,基礎研究與應用又分別面臨什麼? 身為學子的我們,未來該何去還從,對學歷的定義還會相同嗎?
Thumbnail
在人生的道路上,許多事情因社會的變化需要持續學習與練習新的工具。在過去的世代,或許可以在五年內學習一項技能並持續使用,但現在可能需要搭配不同的知識與背景。筆者與同世代的博士以及有業界經驗的朋友,都會先以國立大學的兼任助理教授做起,對於學校來說,這有助於讓學生了解進入業界的一些經驗。在學術研究上,也會
在理想世界與現實世界之間,學院成為最純粹形式的不可能存在。
資工系啊!在這個升學的時間肯定是被搶破頭的科系吧,不論是未來誘人的薪資還是AI的浪潮,這個行業⋯你們肯定充滿了想像與嚮往 資工系與其說是科學或工程、它其實更像邏輯、藝術、和歷史的結合,很多設計、很多程式碼、很多非硬性規定追根究底的話就是「喔⋯⋯當初大家這樣講好了啊」「這樣寫比較好⋯因為如果⋯就會⋯
Thumbnail
王吉達吉言吉語: 過去,曾有兩位企業主分別表示,他們都很重視人才的發展,也重視人力資源及人資部的運作,但在談話中聽到的似乎不太一樣。 其中一位說:公司的員工絕大多數來自於排名前三名大學的學士和碩士,他們都很優秀,自學能力也很強,很多知識看書就能懂的,所以不需要辦管理的訓練課程。
Thumbnail
會想寫這篇文章的原因是,本人因為工作上的關係,有機會目睹中部某國立大學研究室裡的現況,發現諸多問題與隱憂,例如教師方面的問題是,接過多校外的、非學術的計畫案,導致不專注於研究,處理計畫案反而成為主要的工作,除了廉價的聘請大學或碩士畢業生擔任計畫的專任助理之外,在計畫案短期而密集的性質中,甚至
Thumbnail
除了研究所考試失利,為什麼我選擇加入新創? 我所觀察到業界(新創)和學界(考古)工作的差異是什麼? 如何透過兩點評估,了解自己適合待在學界或是進入業界工作呢?
Thumbnail
該如何從零開始培養一個專業能力、語文能力!專業知識、語言、閱讀習慣對於走向財富自由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