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權謀」?權謀的意思是「權衡利弊,謀算人心」。你若要將「權謀」這個概念,理解為「算計」,我認為,也可以!意思並沒有偏差得太多,而且比較口語化一些。
何謂「史」
在解析「權謀」這個概念之前,我們先聊聊「史」這個概念。
史,這個字,是什麼意思?有什麼樣的內涵?你好像突然被這問題卡住了對不對!明明我們平常對史這個字並不陌生,但卻很少人會去深究這個字所代表的涵義。
史,這個字的意涵,是很複雜的,它內建了幾種元素在裡頭。就好比一杯咖啡,有水、咖啡豆、糖、奶精,這幾種元素;這幾種混合後的元素,當整體結合在一起時,才是我們口語意義上的咖啡。單獨任何一種元素,都沒法代表咖啡的意涵。史,這個字,就好比咖啡,是好幾種元素的混合物。
史,這個字,它本身帶有靜止的概念,也兼具流動的概念;而且,通常來說,是由情境、事件,以及主體,混合而成的。我知道這樣解釋起來太過抽象,你可能聽得一頭霧水,我拿你來舉例,你會比較好懂:
你在國中、高中、大學、進入社會工作,在這四個不同的時期裡,你分別交了四位不同的女朋友(或男朋友)。愛情,雖然是美好的,但有時也會讓人感到困擾。假設,你在這四種不同的時間段裡,跟女朋友(或男朋友)吵架,請你試著回想你在這四種不同年齡段裡,面對愛情裡的爭吵時,你分別是什麼樣的反應?
這四種不同的時間段,當時爭吵的畫面,可能是在學校裡、在KTV裡、在馬路旁的公園裡、或是辦公室的茶水間裡。這幾個場景,代表著不同的「情境」,這些情境,都發生在你身上,往事歷歷在目,都是非常清晰的畫面。在這些情境裡,都遇到了愛情裡的爭吵,這樣的「事件」。而在這樣的情境與事件裡,不同時空背景的你,分別做出了不同的對待或處理方式,至少,你的說話方式,應該是變了不少;你,就是這四個畫面裡,不可或缺的「主體」。
這四個畫面裡,有「情境、事件,以及你這個主體」,因此,畫面是立體、生動的,但我們若從時間的角度觀察,這四個畫面,相對,是「靜止的」,若我們能將這四個畫面畫下來,它們會變成四幅有故事的圖畫。當時間開始流動之後,這四幅圖畫,同時代表著你人生的軌跡,會形成你這個人的脈絡,我們用個比較口語化的敘述方式,這是你的成長史。你應該不會反對我這麼說吧。
所以,將「情境、事件、主體、靜止、流動」,這五個元素,混合在一起,就形成了史這個字的完整意涵。放在你自己身上,你個人的成長史,便是最容易讓你理解史這個字的意義之方式。
所謂「權謀」,是一種「大數據」&「演算法」
我們將「史」這個字,拆開又揉碎,說文解字,講了那麼多,有什麼意義?懂歷史,你才可能真的了解「權謀」兩個字,到底在說什麼。怎麼說?套回到剛才你身上的愛情故事,如果,有這麼一個人,完全了解你這四個畫面,掌握住你的成長軌跡,理解你的歷史;那麼,對這個人來說,你接下來的行為舉止,相當於,是可以「被預測的」。因為你在面臨類似的情境、事件裡頭,你會做出的反應,會有一定的規律在,這意味著,你是可以「被計算的」,對吧?
若你不反對這樣的說法,那麼,我們就可以用現代的觀念,來輔助你理解,傳統國學裡,不斷反覆出現,非常特別的「權謀」這個概念,到底在說什麼?權謀,其實就是一種「大數據」加上「演算法」。
現代的我們,會將「大數據&演算法」,應用在醫療上,用以預測癌症;應用在股票市場,用來預測股票的漲跌;應用在行銷上,所以FB可以精準投放廣告到你的手機裡。東方的這套,傳統國學的這套「權謀」概念,其實就是將「大數據&演算法」,應用在「人」身上。
最初,為什麼要像說文解字般,去拆解「史」這個字的意涵,套回「大數據&演算法」的觀念:「沒有歷史,相當於沒有數據(Data),是要怎麼計算?」
沒錯,人性是複雜的、人心是飄渺難測的;而國學的這套「權謀」概念,就是在教導我們:只要掌握足夠的資訊、足夠的數據,再複雜的人性、再難測的人心,它都仍有一定的規律,會有脈絡可以遵循,當然,也就可以進行種種的計算。
2500年前,春秋戰國的百家爭鳴時期,那時的語言,沒有大數據和演算法這兩個名詞,大數據和演算法這兩個名詞,是21世紀的產物;但2500年前的老祖宗們,老早就已經在應用這樣的概念。國學裡頭,將大數據和演算法應用在解讀人心、人性,藉此判讀事件的走向,取得優勢。這樣的一個原本「被放在腦海裡的計算過程」,傳統國學,用「權謀」這個詞,來形容它;用「權謀」來形容這個原本「看不見、摸不著,被放在腦海裡的計算過程」。
三國演義,內核,是在講述「權謀」
為什麼我會推薦三國這本書,當作國學的入門呢?首先,三國的文筆,雖比金庸小說再稍微艱澀些,但又沒有古文到戰國策、孫子兵法那種程度,對現代的我們多數人來說,沒有那麼高的閱讀障礙,這是我推薦的主要理由。
此外,諸子百家的思想,是發源於春秋戰國時期,那是戰亂頻繁的大時代(前後,一共打仗打了500年);所以,在國學的世界裡,才會有這麼濃厚的「權謀」色彩,並且被反覆強調。在戰亂動盪時期所萌生的思想,並不陽光、美好,反而會是灰暗的,甚至是邪惡的,我想,這應該不難理解才是。因此,若我們不能理解「權謀」、掌握「權謀」這個概念,在學習國學時,比較容易「欠一味」,相對來說,會學得不夠道地。
傳統文化的四大奇書,三國、水滸、西遊、紅樓,這四本著名小說,其著墨點,各有側重,甚至是截然不同的四種類型。如果出於純粹文學欣賞,當然,這四大奇書都值得讀,甚至,若以藝術性的角度出發,紅樓夢,應該會是最值得讀的一部作品;但若站在學習國學,並作為往後去涉略諸子百家的起點,那麼,三國,就會是最符合「起點」這個目的導向作用的一部作品。
三國,雖然從頭到尾都沒有明確寫出「權謀」這兩個字,但卻是以「權謀」的概念,貫穿整部作品,甚至可以說,權謀,便是三國的內在靈魂。透過理解三國、掌握三國,無形的潛移默化間,對於之後要再涉略其他國學,例如戰國策、孫子兵法…等等,能提供很大的助益。
這裡我賣個關子,示範,提供兩個問題給你,或許能輔助你較快進入三國的世界,體會什麼是權謀:
官渡之戰,曹操的部下們,多有與袁紹的往來書信,可以說,這些書信就是旗下部將們通敵的鐵證,曹操為什麼將這些書信一把火全部燒光?這個為什麼,才是讀三國的用意,這樣讀,才學得到三國的智慧。
赤壁之戰,曹操敗走華榮道,諸葛亮明明知道關羽的性格,以及過去與曹操間的恩怨情仇,關羽肯定會放曹操一馬,為什麼諸葛亮仍要派關羽駐守華榮道?這個為什麼,才是讀三國的用意,這樣讀,才學得到三國的智慧。
推薦大家去接觸、學習「權謀」這樣的概念?「權謀」不是蠻邪惡的嗎,這樣真的好嗎?
我的觀念,是這樣的:你手上有一把刀,拿去廚房切菜,它是菜刀;拿去捅人,它是凶器。那我問你啦,你手上拿著的這把刀,它到底是菜刀還是凶器?看你打算拿它幹嘛用的囉,不是嗎?所以,這把刀,是你口中所說的邪惡嗎?邪惡與否,是刀子本身?還是拿刀的人?
我的觀念,是這樣的:三國,我會建議,過25歲之後再開始學。一來,是大學畢業、剛進入社會工作的年紀,心智年齡比較成熟,性格相對穩定,這時再來接觸權謀的概念,比較不會「走鐘」;二來,不是每個人都是人生勝利組,當進入社會、進入職場工作,有些挫折、多了些人生的歷練之後,較能體會得到國學的智慧。就像李宗盛的歌詞,意境比較深,我們很難期待,16-18歲的小朋友,能真的聽懂李宗盛的歌。道理,是一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