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 by Ryan Hutton on Unsplash
我們的感官本身缺乏動力,它們接收經驗,可是接下來需要借由我們的意識和整個身體做大幅的篩動一段時間,才能把這些經驗篩選出來。我稱此爲“堆肥”。——摘自《寫出我心》
經由感官獲得的外部訊息,仍需要主動有意識的理解、內化、吸收,才能轉化為記憶,外部訊息就像沙礫,需要透過清洗、篩選,找到金砂,等待有足夠數量、再煉製成金子。
有些人想用個人經驗作為寫作材料,可能寫了幾篇都寫不好。
有些人會放棄,認為自己沒有寫作的天分,《寫出我心》作者娜塔莉則認為——這是寫作的堆肥(累積)過程,是寫作的必經之路。
即使是自身經歷未經過處理或提煉,往往也很難寫得流暢,就像每天吃的早餐,請你描述,可能會說今天吃了三明治加蛋...若是美食作家會描寫得更具體,因為透過長期的書寫,他們的洞察會細膩,麵包是法式吐司,搭配楓糖漿...
因此,前期的書寫就像是煉金前的步驟,透過書寫去清洗、篩選出藏在繁雜思緒中的金砂:寫作的原始素材。值得注意的是,想要讓個人經驗變成文章,也需要足夠的體驗。
舉例,如果剛搬到巴黎、要寫巴黎故事,自然下筆會有些困難,因為此時對於巴黎的許多概念是抽象的,缺乏深刻感受的,頂多寫上”關鍵字”,若等到在巴黎度過三個冬天,對巴黎更熟悉,下筆會更為流暢。
持續書寫、隨著經驗增加,越來越能夠篩選到金砂,當累積到一定程度,將金砂送金煉金房,成為金字——成文章。
仔細想想,學習許多技能都有一個堆肥(累積)過程,沒有這個過程,可能會變成只懂得關鍵字、答案,並無法真正的使用。
今年1月開始學書籍類的圖解,一開始是跟著社團主題打卡,將文字變為圖解,打了100天,後續開始將圖解運用在閱讀書籍上。10月份再度參加社團主題打卡,發現自己整體的圖解速度變快了,也發現自己圖像化的能力有所提升。
過去在信息分揀(判斷詞性、意義、關係)時,會感受到困難,問題是,當閱讀後,無法判斷信息彼此間關係時,是很難做大範圍圖像化。
舉例,一篇文章,提到一男一女,若無法理解兩人關係,只能用男、女圖標,但若理解到男女關係是夫妻,圖像化的表達會更為精準。
最初,我曾認為圖像化是要練習繪製圖像或進行關鍵字的圖像聯想,現在發現,圖像化的本質,是在於掌握概念與概念間的關係,也就是說,能夠做好書籍圖像化的人,不是擅長繪畫的人,而是擅長閱讀文字的人。
我學習圖像化經驗與《寫出我心》作者娜塔莉的巴黎例子呼應,相當於,當對文字不熟悉時,只能用圖標/巴黎關鍵字,而對文字更為熟習後,能夠用互動型圖像/描述巴黎街頭的細節。
或許可以做個總結,在學習技能時,需要持續練習,因為學習,就是學而習之,沒有習難以將經由感知獲取的技能轉為自己的,而除了練習,也需要足夠體驗,時常將技能用於實際場景,加深自己對技能的理解,同時確認知識的有效性。
當我們不斷經歷上述過程,就會逐漸地將技能為我們所用——從新手到熟手。
行動指引:
對於圖解要持續練習,並請增加運用在實際場景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