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跨領域心得-系統廠PM與IC公司PM

2022/10/23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我去年轉職從系統廠進入半導體產業中的IC設計服務公司,粗略地說都是做硬體的專案管理,不過有很多文化、著重點、思考邏輯真的非常不同,或許是跟產業特性有關,也或許是跟公司文化有關,分享一點我的自身經歷,看看不同產業不同公司的差異,提供好奇的、或有在考慮轉換跑道的人一點資訊(尤其本身是在系統廠的好奇PM)。
以下分享再次強調是我自身經驗是我自身經驗是我自身經驗(重要前提要說三次)

第一個體悟是對於成本的感受大不同:

成本控制和毛利率正相關,毛利率越低的公司,對成本的控管及掌握越斤斤計較,我待過傳說中的毛三到四系統廠,對於成本的控制真的是全方位,出差費、運費、樣品費、測試費、成品報價...等,有一些眉角小到令人覺得很low的地步,尤其是在控管員工出差的部分,很容易引起心酸和不滿;我也待過毛利率較高、對成本管控稍微寬鬆一點的系統廠,不過在公司對成本控制漸漸往緊縮政策靠攏,由於身為PM一定會立刻感受到,不免也會擔憂是前景不良、獲利堪慮,才會轉變成能省則省的態度。
其實認真想想也很容易理解,利潤不高須靠大量生產累積獲利,勢必得非常嚴謹控制各種成本,工廠賺錢是用省出來的,和大戶人家可以大手大腳花錢的背景就是不一樣:半導體公司毛利率保守估計都有30%起跳,疫情紅利時一堆超過50%甚至還創新高;在研發過程中對測試費、設計費、物料費等很多地方都覺得該花就花,似乎也不會特別認真地節省費用,可能因為最大條的mega cost是付給晶圓廠,其他相比之下都零頭。
在我的工作上,我自己覺得好的一面是經過系統廠訓練,對於供應商的報價方案、專案NRE估算,會比較仔細,也會願意比價殺價,想著要幫公司省錢,雖說在IC公司不一定會非常在乎這點啦。

第二個想靠腰發牢騷的是對PM的想法:

(又要再次強調這點是我個人經驗,可能是因為我的個性或是我的能力的緣故)
在系統廠時,PM在老闆心中的地位滿高,總是要出來報告、掌握全局的角色,可以發揮的空間非常大,光管工廠就管不完了,還要對付客戶,指揮工程師(也可能是拜託或是懇求啦),表現好或不好我覺得滿容易上達天聽,收穫的報酬也會反映努力的結果。
而IC公司,或半導體產業來說,PM這個職能的角色能做的事非常侷限(還有一些角色不叫PM但也是在做一般系統廠認知的PM要做的事),一方面是牽涉到下面將提的第三點技術門檻,另外一方面,是我覺得在IC公司,就只有"RD"和"其他"這兩種角色(你不是RD,那你就是其他!不用有身分!),RD就至高無上自視甚高(很多真的高到不行),其他單位都是support team,做APR做design flow做layout做testing做PE做operation通通都是其他,在日常工作的眉眉角角中不知為何就是感覺得到(或許也只有我這樣感覺啦),當然我也知道有很多IC公司的PM是技術背景轉任,職等所在可能都是經理以上了,要負責的事或是權限就很大,或許比較不會有這樣矮人一截的感受。
不過不管在哪,PM這角色在人際往來上就是比大多數角色都辛苦得多,在我和一些資深前輩聊天的體悟中感覺到大家心都很累(?),因為要面對太多人,太容易成為夾心餅乾,畢竟人際問題就是很多問題的來源,阿德勒大師也說所有煩惱都是人際關係的煩惱,不論在什麼產業,PM都是很容易心累的角色。

第三個感想是對於技術門檻與產品面的思考:

(又要再次強調這也可能是因為我的個性或是我的能力的緣故)
IC設計好難,真的好難啊,以我的角度看也枯燥很多,從寫程式設計電路,到產出三維空間概念的生產晶片的檔案,需要電子電路背景,要會寫程式,空間概念要好,要懂一點物理化學,工程師的工作是很長時間對著電腦一直思考,跟系統廠的工程師還要手做很多東西不一樣;生產出的成品就是晶片,回廠後一樣要進行測試,這些測試都很枯燥,主要就是不同條件下的電氣特性,所謂的PVT test (Process, Voltage, Temperature),量電流電壓畫一堆眼圖。
由於PM就是要掌握進度,要知道大家在幹嘛,要想辦法跟大家一起解決問題(最起碼也要做做樣子?),很多領域知識還是必須要掌握,況且已經看得不深,再看更淺的話工作中很容易沒勁。如果從系統廠的日常分工角色來簡單了解IC設計領域是怎麼一回事,可以單獨把EE這塊拉出來,專注在電路設計、layout設計、測試部分就是看各種波形,所以怎麼評估這一塊內容會不會喜歡?大概就是看EE平常做的事有沒有興趣了解透徹。
另外,雖然晶片應用無所不在,但我覺得跟日常生活的連結性太低,比方說晶片設計追求的PPA (Power, Performance, Area),這一代比上一代功耗減少15%,傳輸速率從3.6Gbps提升到6.4Gbps,面積縮小了10%,真的會很想接so what?你說就速度變很快阿,那也要等新筆電拿到手上開始用,發現以前可以同時開30個網頁使用三小時要充電,現在可以開40個網頁然後使用四小時,而且整機效能的提升也不全然是一顆晶片進化的貢獻。
而系統廠一般是做消費性電子-手機、筆電、穿戴裝置...等等,可以直接站在使用者角度,因為自己平常就在使用,很輕易就知道怎麼用、怎麼樣好用、會在意的點是什麼,跟生活感受性強連結,並且系統廠會接觸多個功能的RD,EE、ME、SW、TM...,其實是可以選比較有興趣的領域再去更深入了解技術的部份,又由於這裡的技術要解決的問題可以連結到日常生活情境中,比如噪音太大風扇設定要改、結構脆弱機構設計要補強、造型偏醜(?)外觀要換材質...等,我是覺得更容易理解為何產品要這麼做、bug造成的影響是什麼。
以上簡單的幾點分享,希望能為好奇的人掀開一點神祕之窗,透過不同的觀點來看看差異性,如果剛好有和我一樣的共鳴,請留言和我分享吧!
27會員
12內容數
Sharing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