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談保守主義:自律負責,而後自由──共同體(2)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0 分鐘
就以基礎來看,習慣跟信念組成一個個人認同的秩序觀,但就整個共同體來說,是由「道德」作為最核心的概念,而從這個道德感、觀點出發,形成一個普遍的行為標準,也就是社會習慣,習慣中有需要的最後成為法律。


討論這類共同體秩序的由來,不可避免的會提到道德,而道德觀點從何而來,多半由人類的原始狀態,也就是最初的世界觀——超自然力量。

人類的思想在個體上會有很大差異,但以群體間的尺度看卻不會。原始狀態,每一個共同體的思想落差很小,基本上都要有秩序引導,而秩序往往跟所生長的環境有關。在嚴苛的環境,大自然就像是不停的在試煉人類,諸神也相對狂暴;在富饒的自然環境中,神明則多有寵小孩的一面,將萬物賜予他最愛的人類。

不管哪種,都是從自然環境中發展出對於大自然的敬畏,因為在古時候,人類的生存要看老天臉色,為此產生的各種秩序,當然跟原始宗教有極密切關連。我們先不要用現代觀點,請回到古代,在看天吃飯的年代,信仰的力量非常重要,基於信仰產生的秩序,有很強烈的宗教性質,毫不奇怪。

秩序生成,必定有先來後到

任何一個共同體,都需要有一個初始秩序指導,不然無法形成。秩序產生前,就是混沌狀態,無外在力量影響下,封閉的文明會根據所處環境,漸漸形成與這環境有關的秩序,秩序來自共通體驗,每個居住生活於此地者,都見過火山的暴虐,那麼火山神祇的力量就會被認識,看過河流年年帶來沃土,可以種植作物養活眾人,河神與豐饒神就會被尊崇。

raw-image

但隨著文明的成長,封閉的群體總會遇到其他環境,秩序開始衝撞。若某個共同體,因為各種原因,陷入了秩序崩毀的混沌狀態,那麼上述的自然生成就不會發生。在具有外部壓力,良好秩序的其他共同體存在下,這個混沌的內部,不管是臣服於其他共同體,還是擷取其優點重建秩序,或者是為了對抗侵略,產生新秩序,總之就不會「完全的」從原本自然狀態長出。

咦?為何講保守主義,突然講到神話跟文明衝突去了?因為筆者想要告訴各位的是,不存在秩序完全真空狀態,人們一定要有一個秩序,不然沒有共同體的個人很難存活。個體或許可以求生,但也僅僅是苟活,想要提升生活水準,就得要群體生活,群體必須先服膺某個秩序,不管是自造或是複製還是加入。

秩序生成,必定有先來後到,子女是父母生的,生物有自然生老病死,沒人從石頭中蹦出來。前面提到初始狀態,也是有一些最早的人,發展出簡單宗教,基本薩滿信仰,而後相信這套的人群,慢慢修正、補正這些神話,成為一套完整宗教體系。

自然生成的秩序會形成階級,將共同體的利益重分配,分配邏輯就是意識形態,這個意識形態可以是宗教指引,也可能是偏現代的無神論主義,總之不可能沒有指引,有一群人可以在無思考下,去無機性分派利益,就算用機器來分配,也得對機器輸入規則。

秩序基於信仰,意識形態指引就難以走向神聖化

我們怎樣分配利益,就是階級會存在的原因。一家飲料店會賺多少錢,店員薪水多少,大家雖然心裡有數,但有分配權力的是老闆。你覺得老闆很摳,那麼有其他店願意出更高嗎?還是你想自己開一間,成為分配資源的那個人?都可以,但不管怎麼去說,都不會有完全平等這件事,分配就有主客體,誰去分配的差異,就會產生階級。

所以,就客觀上的表現而言,有神跟無神論,不是都一樣,只要有分配的意識形態就好,何必在乎建立秩序時,那股內在的道德力量?這種思維很唯物,把人的心靈貶低為物質影響的結果,只不過在現代,唯物論不受人喜愛,很少有人會主動宣稱自己一切唯物,多半採用不停否定非唯物的說法,或是反覆呢喃「我們有自我選擇」,規避共同體秩序中,從古至今都存在的道德力量。

  • 秩序與意識形態的差異:意識形態只是抽象的指引,秩序則是已在社會具體運行

保守主義認為無神論有根本性問題,原因出在沒有以信仰為基礎的意識形態,遲早都會走向信仰化,或稱意識形態宗教化。大抵上,保守主義者在世界各國,幾乎都是有信仰者,無論信奉何種宗教,也就是不論在內心信念上,或社會道德指引上,保守主義認為信仰跟意識形態是分開的。

舉例,基督徒都抱有信仰,相信十誡中的誡命,但你可以認為大政府社會主義較好,他覺得小政府自由市場尤佳,兩者並不衝突,因為信仰的基本都一致。像是尊敬父母,不管你是舊教新教東正教,都有相同的認知,所以就算兩個對於政府型態看法不同的人,都不會覺得尊敬父母有錯,也可以上同一間教堂,不會打起來。這很像說,兩者都認為渡海需要交通工具,只是你要船他要飛機,兩個要求不同,但不會認為能游泳橫渡太平洋。

但無神論以及根據唯物論產生的意識形態則不然,它們通常會反對宗教,認定宗教是鴉片,同時否定精神等內在力量的存在,認為精神是物質的一種表現。我們就不在神學跟哲學上去否定無神論與唯物論延伸的意識形態,而是實際上的表現,根據這些發展出的意識形態,都會有宗教化的程度。

有神論跟無神論在秩序上的看法,最大差異體現在外,應該就會是對於信仰、意識形態有差異。有神論者的信仰與意識形態可以分開,只是通常發自信仰的意識形態會有很多地方與信仰雷同;無神論者則是把信仰跟意識形態兩者混為一談,但否定這是信仰,行為卻如信徒,產生矛盾。

唯物論仰賴有形的強制力、神化掌握權力的領導人

因為人類數千年來的共同體秩序,都需要奠基在道德之上,道德初始來源跟宗教有關,都是對於大自然的敬畏而生。而今天根據無神論產生的制度,都有嚴重問題,其中最大缺點,當屬「不守信」,畢竟道德若不是出自於敬畏,而來自對於物質的追求,那麼為了物質利益去背信也很合理。

那麼,守信跟唯物論、無神論有關?當然有關。守信或是毀諾,如果有法院跟國稅局會去強制執行,你通常會遵守,但如果沒有政府機關等強制力去管,純粹依照個人意願,守信行為就很看個人。唯物論者會以為,社會會依照人類形成的契約概念去執行,類似說你今天不守信,大家知道了,就算沒警察,以後也不會有人跟你做生意,故你還是會去做。

但這種社會契約的概念就類似政府機關的強制力,我們今天說的是,在沒有其他外在強制力的情況下,你怎麼看待守信這件事?有信仰的人可以非常簡單去說出理由,無論是不講信用會下地獄、受到死後懲罰,還是單純覺得良心過意不去,守信本就應該。

這種內在力量制約,沒有信仰者很難想像,但若沒有精神上自我約束,守約定的社會習慣根本建立不起來。沒這種習慣養成,法律訂再嚴格,鑽漏洞的人也會很多,最終得投注更多資源在防範背信的行為,或者乾脆當沒看到,放任法律權威受損。例如一些開發中國家的交通法規,其實很嚴格,但誰去遵守?

這就是保守主義認為無神論、唯物論等,只會讓社會運作成本拉得極高,輕視內心道德的建立,反而阻礙了應該自然形成的社會習慣。

所以,保守主義認為無神論有害的理由,並不是單純「信仰問題」,而是「沒有信仰」的問題。人類所有運作千百年,至今仍然良好的共同體秩序,都需要信仰為基礎,一但我們把秩序的根基,習慣與道德抽離其內在力量,代之以物質基礎,秩序就不再成立。或者說,這種新秩序,至少到21世紀的今天,沒有一個國家實施後是成功的。就以秩序存在的理由,是要促成人類文明進步,生活過得更好而言,完全是失敗。

而這些無神論與其發展出的意識形態,要成為一個共同體的秩序,勢必走到意識形態宗教化一途,領導者必須神化,不然秩序無法成立。沒有超越自然強大的敬畏對象,那麼共同體內每個人都不需要服誰了。

raw-image

內在力量為何讓社會更平等、秩序更穩定?

為何內在力量的欠缺,不僅僅是意識形態差異,會連秩序都形成不了,讓共同體無比脆弱?

以保守主義的觀點去淺白的說,那是因為「標準太低」,所以秩序形成的階級,非常容易形成極端強烈的精英意識,也就是上層會發自內心的瞧不起下層,而下層一旦爬上上層,就會同樣開始瞧不起原本的下層,整個共同體的內部無法穩固,一直處在暴亂階段。

這種暴亂共同體,不可能有累積,所以除了對外擴張外,沒有更有效的利用資源辦法。圖解如下:

raw-image

其實在筆者信仰的基督教中,右圖中神的位置還太低了,只是神拉到太高,人類那個階級金字塔會看不見。

簡單說,基於宗教信仰慢慢長出的秩序,會有一個非常強大、高遠的敬畏對象,無論你稱之為神還是虛空,要說那是阿薩特斯什麼外神都可以。在這種敬畏對象太高的信仰下,無論階級中處在上層下層,都知道自己的存在相比之下微不足道。

抱持此種觀點者,才會真正認知到「平等」的意義,非建立在制度上,而是發自內心的理解。由這種發自內心而成的平等觀,會產生「不干擾吾等下的自由」,也就是不侵害他人的自由為自由,不會想用法律去制定道德(因為道德觀趨近神授)。

這會引導出集體決策,沒人覺得自己可以代言神,法律只是世俗的一些約定,一般生活行為,遵守著神的律法,也就是我們所認知的有信仰的生活。就以美國來說,擁槍權的存在是為了防止政府對人民的權利侵害,所以人民自己要保有反抗的權力,其本質不是外在,是一種內心的保護,多數人在槍口下是沒有勇氣的,但若人人手上皆有反抗暴政的武器,那麼就能強化抵抗暴政的勇氣。


raw-image

宅編心得:簡單說以基督教保守主義的觀點來看,神的權能不是人類可以迄及的。雖然人類歷史上不乏神權與王權連結甚至等同的例子,但從基督教保守主義來看,將神權與王權等同是對神的不敬,反而是一種更靠近唯物論的世界觀。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王立第二戰研所
34.9K會員
1.4K內容數
王立第二戰研所在方格子的主要基地
王立第二戰研所的其他內容
2025/04/27
學生迷惘什麼?「不知道」大部分的學生到國三,再怎樣不想面對,也知道人生在轉折點。但其中多數人是不會過於焦慮的,因為成績好的考高中,差的選技職,而今天的技職體系,除了最前面的知名學校,其他間的差異對學生來說沒那麼大。
Thumbnail
2025/04/27
學生迷惘什麼?「不知道」大部分的學生到國三,再怎樣不想面對,也知道人生在轉折點。但其中多數人是不會過於焦慮的,因為成績好的考高中,差的選技職,而今天的技職體系,除了最前面的知名學校,其他間的差異對學生來說沒那麼大。
Thumbnail
2025/04/22
如果更誇張,不停的改革,更多樣的身份認同,沒有顯著的最終目標,只有浮動的臨時棲所,那就跟沒有終點一樣。想要取得身份認同者沒有辦法休息,永遠在跑馬拉松,每一次的改革成果,都只是為了下一次的改革積蓄能量,當事者無比疲累。 投機政客目的就是這個能量,將之化作一張張選票,你想像的終點並非他的目標,這就是永
Thumbnail
2025/04/22
如果更誇張,不停的改革,更多樣的身份認同,沒有顯著的最終目標,只有浮動的臨時棲所,那就跟沒有終點一樣。想要取得身份認同者沒有辦法休息,永遠在跑馬拉松,每一次的改革成果,都只是為了下一次的改革積蓄能量,當事者無比疲累。 投機政客目的就是這個能量,將之化作一張張選票,你想像的終點並非他的目標,這就是永
Thumbnail
2025/04/20
不是說父母影響不大,怎麼還要談這個? 不是不大,是父母如果本身的社會階級,會造成子女不想、不願意聽,也不信父母說的。
Thumbnail
2025/04/20
不是說父母影響不大,怎麼還要談這個? 不是不大,是父母如果本身的社會階級,會造成子女不想、不願意聽,也不信父母說的。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造翼者第二室哲學:轉變中的存在模式。
Thumbnail
造翼者第二室哲學:轉變中的存在模式。
Thumbnail
談宗教跟共同體的意思,是要讓讀者理解,基於信仰而生的秩序,秩序本身會對人有強大的限制,因為「跟神比你算哪根蔥」。當這個階級比較的最高處,在人世無法企及的無限位置,那麼不管處在哪一階層,相較之下也都差不多。 最後,我們重新釐清一下,為何信仰,不管是信什麼,對於建構共同體的秩序來說,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Thumbnail
談宗教跟共同體的意思,是要讓讀者理解,基於信仰而生的秩序,秩序本身會對人有強大的限制,因為「跟神比你算哪根蔥」。當這個階級比較的最高處,在人世無法企及的無限位置,那麼不管處在哪一階層,相較之下也都差不多。 最後,我們重新釐清一下,為何信仰,不管是信什麼,對於建構共同體的秩序來說,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Thumbnail
基於宗教信仰慢慢長出的秩序,會有一個非常強大、高遠的敬畏對象,無論你稱之為神還是虛空,要說那是阿薩特斯什麼外神都可以。在這種敬畏對象太高的信仰下,無論階級中處在上層下層,都知道自己的存在相比之下微不足道。抱持此種觀點者,才會真正認知到「平等」的意義,非建立在制度上,而是發自內心的理解。 當然有人會說
Thumbnail
基於宗教信仰慢慢長出的秩序,會有一個非常強大、高遠的敬畏對象,無論你稱之為神還是虛空,要說那是阿薩特斯什麼外神都可以。在這種敬畏對象太高的信仰下,無論階級中處在上層下層,都知道自己的存在相比之下微不足道。抱持此種觀點者,才會真正認知到「平等」的意義,非建立在制度上,而是發自內心的理解。 當然有人會說
Thumbnail
就以基礎來看,習慣跟信念組成一個個人認同的秩序觀,但就整個共同體來說,是由「道德」作為最核心的概念,而從這個道德感、觀點出發,形成一個普遍的行為標準,也就是社會習慣,習慣中有需要的最後成為法律。 討論這類共同體秩序的由來,不可避免的會提到道德,而道德觀點從何而來,多半由人類的原始狀態,也就是最初的世
Thumbnail
就以基礎來看,習慣跟信念組成一個個人認同的秩序觀,但就整個共同體來說,是由「道德」作為最核心的概念,而從這個道德感、觀點出發,形成一個普遍的行為標準,也就是社會習慣,習慣中有需要的最後成為法律。 討論這類共同體秩序的由來,不可避免的會提到道德,而道德觀點從何而來,多半由人類的原始狀態,也就是最初的世
Thumbnail
人類有因為有了這些對於善念、善行表現的集體累積和約束,才得以在三次元的空間不斷地繁衍以及繁榮下去。但這些名詞都是人類成長過程中,因為家庭、教育系統及工作職場中社會化而被製造出來的字彙,並不是靈魂內建的表現。 動物和人類同樣都有肉體、有靈魂,但為什麼只說人是萬物之靈? 我們愛你。
Thumbnail
人類有因為有了這些對於善念、善行表現的集體累積和約束,才得以在三次元的空間不斷地繁衍以及繁榮下去。但這些名詞都是人類成長過程中,因為家庭、教育系統及工作職場中社會化而被製造出來的字彙,並不是靈魂內建的表現。 動物和人類同樣都有肉體、有靈魂,但為什麼只說人是萬物之靈? 我們愛你。
Thumbnail
我,一個生命者,在我一生漫長的路程中,不論遭遇怎樣的挫折、失敗、困擾、悲苦、歡樂或不智,於其經驗、情境與各式各樣情緒性發作的背後或其中,我始終有一條從不曾改變的基本法則,支持我就這樣活下去。它具體的語句表達,應該是: 高歌快樂地往前走吧!
Thumbnail
我,一個生命者,在我一生漫長的路程中,不論遭遇怎樣的挫折、失敗、困擾、悲苦、歡樂或不智,於其經驗、情境與各式各樣情緒性發作的背後或其中,我始終有一條從不曾改變的基本法則,支持我就這樣活下去。它具體的語句表達,應該是: 高歌快樂地往前走吧!
Thumbnail
祈求奇蹟  你或許曾聽過因為信仰不藥而癒的奇蹟故事,也見過不肖神棍騙財騙色的荒唐新聞。孫中山曾經說過:「信仰產生力量。」無形的信念竟能推動有形的事物,何其神奇?
Thumbnail
祈求奇蹟  你或許曾聽過因為信仰不藥而癒的奇蹟故事,也見過不肖神棍騙財騙色的荒唐新聞。孫中山曾經說過:「信仰產生力量。」無形的信念竟能推動有形的事物,何其神奇?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