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老師,永遠只是這世界的學生

2022/10/18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那次工作,我們體驗德拉楠文化營的一切

昨天被某個地方政府單位私訊問我,能不能授權這張照片給他們當文宣照片。

這張的我,突然聯想到背後的故事,想跟大家說說:

當時COVID 剛確診完畢,肺活量、體力有明顯疲弱很多,很需要修復的時刻。就連這條路,不太陡峭,我都需要刻意地不斷腹式深呼吸,才能走下去。但工作拍攝需要走這條山路時,當時我的狀態是,很自然融入,並非常享受著當下的每一步,因為只想著腳下的這一步與我的呼吸能不能好好調和,然後跟著前方熟門熟路的部落耆老往前走,團隊很重要,在那樣的山路,我們都像彼此的家人,一個都不能落掉。而,當時,我的腳很踏實心是很輕鬆,因為山中的每一個遇見,包括往上飛的鳥、靛藍到不行的水等等,都對我來說充滿了驚奇與珍惜。

因為,我在“體驗”!

昨天剛好,因為被委託為大專院校的學生的企劃競賽簡報評分,終於交出評審單,也蠻多雷同的心得。

原來,人生在某個時刻,老早充滿了解答與方向,是我們自己不知道舉一反三。就如同當時照片中的我,老早體驗了人生的哲理,怎麼換了時空背景與事件,卻侷限自己的作法呢?答案,早就在爬山時,體驗到了。

題外話,先姑且不論企劃的可行度,但每份報告用「影片」的方式呈現這件事情,就讓我們這些老骨頭自歎不如。

COVID時代真的加速了很多能力,也改變很多生態。如果我們一直拿過去的經驗、框架限縮了自己的路,會一直無法前進,因為這裡老早物換星移,常常聽到大家說「希望恢復正常」,但現在就是正常生活,現在只有一種選擇,每一步都扎扎實實的融入「現在」,然後不斷前行,自然有條路長出來。

說真的,這個決賽很難評,因為能進入最後階段大家都很棒!只要記得,任何的企劃、行動、執行,別忘了當初所謂的「企劃」,就是要我們要解決問題的動機(起心動念)跟有永續發展的策略與潛力。說到永續,絕對要有商業模式能夠自給自足,否則很容易「夢想是飽滿,但現實是骨感」的窘境。

哈,對的,教學相長。
我不是說給學生聽,是說給我自己聽。

很感恩,現在我有機會走在這條路上,也是在職場碰撞多年,近期像時機點到了,突然通了的一件事,像解數學習題一樣,某一個邏輯通了,好像就剩下慢慢完成作業一樣。

雖然企劃競賽的團隊總尊稱為我為老師,其實我不是老師,永遠只是這世界的學生。在這個社會行走,越來越體會,每一個“體驗”,都充滿了老師,真的就單看我們的心態。而我,由衷地真的很感恩,身邊的每一個老師。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