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會講 30 歲,是因為在社會中 30 歲仿佛是一個人生的轉捩點,好像到了 30 歲大叔的年紀就是要為新的生命旅途展開新的啟程。
那麼在這之前的男人,應該思考什麼,該做什麼,或者說,我們在 30 歲之前的階段要以什麼為目的?
生命的四階段
最近有認識到印度文化當中的「生命四階段」。
這四階段分別為:
0-12 歲:
此時的你只要好好玩耍就好,不需要刻意有任何目的,讓身體與頭腦藉由玩耍與營養食物順利成長發展。
13-24 歲: 自律期
此時你是一位學習者的角色,開始累積能力與智慧,在現代來說就是出來賺錢,以利益為導向,滿足世俗慾望,。
25-48 歲: 結婚或出家
24歲之後若異性對你來說非常重要,你可以選擇結婚,另一個部分則是選擇出家,
49-60 歲: 分居後再結婚
當你到了 48 歲之後,若是夫妻之間就會在此時分居 12 年,到了 60 歲後再結婚,雖然我不曉得兩邊歲數若不一樣要怎麼調配啦。
第二次結婚之後夫妻就會進入叢林過完餘生。
以上都是我自己看完後翻譯成我的版本,因為網路太多說法了,但這個生命階段,你並不一定要照著某個歲數而做什麼事情。
我的經驗
我會認為生命階段有參考價值,是因為我過去還在就學時期,我就開始學習些心理相關知識,那時覺得自己應該就先尋找某個生命意義再開始行動。
過了 4 年左右,我發現好像哪裡不太對,我在這件事情上始終沒有起色,那時也只是工廠小職員,同時也想把妹,想想好像該換個工作環境,至少要是個能多接觸人的生活方式開始,於是開始學習行銷相關技能。
這時才開始讓我生活有了進展,開始能順利與人對談,並成功交到女友,那幾年幾乎每個禮拜都出去玩,但也因此我的事業沒特別進展,十年前是想要做自媒體的,那時候國外已經開始流行自媒體,台灣可能連自媒體三個字都沒有吧,那時叫做部落客,我想的很前面,但行動力卻很低,就這樣又過了兩年。
畢竟要一邊工作一邊利用下班時間經營部落格,那時候就考慮搬出去住,避免住在家裡有太多的雜音,其實會害怕出去住會不會被罵,不過我告訴自己,如果連這點事情都跨不過去,那麼之後創業要面對更多難事是不是就想逃走了?
所以我把「不敢搬出去住」這件事情當作是人生的考驗,最後稍微計畫一下自己開銷以及存了一筆大概能生活一年半的安全基金,另外有能用來支付三個月生活費的錢就搬出去住了,那時大學能存到這些錢是因為我夜校白天工作加上宅屬性沒社交需求,所以很好存下來。
而搬出去開始住的那一陣子,其實是我意識到有在成長的階段,一般來說成長都是不知不覺,很像你一樣過著生活,但久不見的朋友會說你怎麼變這麼厲害。
但剛搬出來時,我有意識到內心有很多聲音以及矛盾要處理,從最不起眼的事情,像是我應該下班後就買便當吃,還是下班先回家把該做的文章做完再出去吃 很多類似這種決定要去面對。
大的決定可以是這件事情值不值得我做五年,若這件事情我沒去做,過了十年我還會想它嗎?
開始獨居後會有很多決策要處理,很多狀況要排除,不是像以前只要用兇的就能搞定,更多的是要把情緒隱藏起來,好好的溝通,比如隔壁吵鬧的房客,為了避免對方拉高仇恨值,要不就是輕聲細語的對談,或是先買飲料塞過去,好好的搓湯圓,那陣子開始把我的脾氣內化在心裡面,而不是外顯出來。
直到你處理的事情夠多,往後遇到類似的事情心裡就有個底,就會知道要怎麼處理,情緒變化與表情顯露的程度就會降得更低,當你未來面對的困難更大,你就越能朝向泰山崩於前而色不變的境界。
那我為什麼提到生命階段?
大學時學了 NLP 的相關知識,那時是為了把妹學的,結果我因為 NLP 而開始對心理、哲學感興趣,算是而外的加成吧。
看了哲學後開始對「人生的意義是什麼」感興趣,此時的我才24歲,就會覺得自己要有個人生目標才能夠開始行動,從我們認知來說,好像要有目的才能有意義,但實際上,「目的」是我們自己想像出來的。
假如你這個「目的」達成之後,你還會做什麼事嗎? 可能就是無聊了吧
人要有「目的」是一種制約,這制約就像是你與別人交流時中間若出現空白處,你會拿起手機看一下來緩解尷尬,此同時你也失去了與對方在空白之間如何交流的能力,所以 Z 世代的小孩更不懂如何與人正面交流的原因就是如此。
我那時的目的就是找到人生意義,這背後說明的是,人生沒有意義,但我特別要去找出來,假設我目標是我要當醫生,言下之意是我希望這世界到處都是病人。
你或許會反駁我,難道做工程師就希望零件壞掉嗎? 或是做律師就是希望大家會有紛爭?
若這是你得終極目標,那就是如此,不然你要怎麼持續願做這個終極目標呢?
若只是過程,那就是暫時性希望如此,其實你可以從「為什麼要當這個職業」來思考。
你今天看到戲劇上穿著醫師袍的醫生很帥,所以你想著之後要來當醫生,會不會隔天又看到穿律師袍的律師很帥,所以變成想要當律師?
那麼這些你認為的目的,皆是你自己想像出來的,你看一件事情,就想成為某件事的主角,這一系列行為表達出的就是「你沒有目的」,你現在就好像進入人生當中的空白處,但你又覺得這個空白處放著有點尷尬,於是趕緊看到東西就塞,就像你現實中遇到空白出會想拿起手機來一樣。
這也是為什麼我知道生命四階段後覺得跟我的經驗有結合到,我後來就發現這樣不行,太打高空了,前兩年左右,也就是 2019 年才開始入世。
會說入世一點也不過份,因為我那時沒穿搭也沒健身,錢都存起來,也不太跟人講話,現在想想過去自己看一堆書又不學講話好像真的太過分了,也代表這樣也能交到女友,雖然這真的沒什麼。
近幾年開始學習健身、穿搭、肢體語言、溝通互動,很明顯地對於意義與目的的需求變得比較少,更多的是活在當下。
或許這就是因為我應該要在第二階段的時候偏偏要跳過此階段去出家,所以那時候想找出人生意義的我始終沒什麼進展也是如此,所以我覺得生命四階段很適合當作參考。
若重新來過我會怎麼做流程?
生命階段的那個歲數阿,因為這是根據那時期分類出來的界線,我反而不太依照歲數去跑,畢竟你要12歲就開始自律,要不你的家族本身文化資本足夠,不然我們都是從小被塞 3C 產品,要不就是幫忙家裡工作,根本沒時間學習自律與了解自我本質,甚至也不喜歡看書閱讀。
所以你只要照著階段走就好,不用太配合歲數。
首先我會先把健康的習慣給培養好,我明白現在垃圾食物的誘惑到處都是,我自己現在也身陷上癮症狀,所以你要更需要了解健康相關資訊,尤其是飲食,我甚至覺得這他媽比健身還重要。
飲食不只要明白你吃的東西,還要顧及到你的心理狀況與壓力大小,必須學會放鬆壓力,若你仍認為使用 3C 產品、玩遊戲、可樂奶茶、油炸食物能讓你紓壓,那你對飲食資訊仍還在被欺騙的階段。
大致上來說,跟健康相關就是睡眠、飲食、健身,這三大項為健康三環,缺一不可,有好的健康模式才能讓你的腦袋運轉更活絡,更多創意表現,才能夠使你正常的思考能力。
健康有了,再來就是入世,也就是滿足慾望,想把妹就學習相關資訊,想賺錢就開始搞定事業,有了錢慾望會更好滿足,能做的事情更多。
問題就來了,你要選擇什麼事業,這會回到我剛剛講的目的論,我給你的心法是
「人這輩子沒有一定要完成的事,但是有喜歡走的方向」
你本身喜歡幫助人,你就算不做門診醫生,你仍會去做社工或心理相關工作。
你本身喜歡投機,你就算不做詐騙,也會做些偏門事業、灰色地帶的行業。
人本身就會趨利避害,當你接觸的行業領域夠多,自然會開始偏向某些領域,而這幾項領域其實都劍指某個方向,你只要明白自己往「這方向」前進會感到滿足即可,往後做決策時可以思考這件事情有沒有朝「這方向」前進就能去執行了,記得,從最小可行方法開始測試。
所以這階段,多接觸不同領域,不論是為了解決某件事情而研究某項技能,或是為了把妹學一堆技能或是,甚至為了健康培養很多習慣與相關知識,甚至單純好奇這領域在講什麼也能進入。
這過程讓你接觸很多東西,你可以去回顧這些材料,這些材料對你來說都劍指什麼方向?
這方向是你自己給自己的,要由你自己定義。
開始有初步方向後,代表你這時候是嚮往這方向的,這方向能帶給你滿足感與平靜,之後的方向也會因為你的成長而改變也不一定,所以保持彈性,並接受這階段帶給你的材料造成的變化,我會認為這就是「生命」。
那麼要到什麼時候會跳到下一階段?
我不清楚,我現在想法是不結婚,但要不要選擇出家我也正在考慮,其實我現在很想拋下一切一個人過自己的生活,但又想著家人總有一天會離開,我不用這麼快就切割,於是仍然還有在聯繫。
我會把生命階段想成那時候印度人用過去數據得出的演算法,可能歲數取一個平均數,用個平均數當作一個階段,人只要階段到了自然會開始有想法。
就像有階級意識的動物當中,當小孩成長到一定階段後就會跟家裡打架,要不就是自己出來自己建立自己的皇道霸業,我高中時就是有這種想法,但又膽小懦弱拖延了很久,到了當兵結束後才搬出去住。
把自己的可能性放開一點,多接觸更多的不同領域,你大腦才會整合出一個新的創意,你現實世界所接觸的各方面都將成為你大腦製作好料理的食材。
學習要趁早,好習慣更要早期培養
人類能夠有各種思考,各種創意連結,是因為大腦細胞的突觸幫忙,大腦突觸越多就越能夠快速連結,也幫助你更能接受新事物,在嬰兒時期突觸成長會更多,接著會在成長過程漸漸把沒用到的部份給斷掉。
所以當你超過 30 歲,大腦突觸生成會越來越慢,也就是你的信念價值觀會更難改變,結果就是更無法接受新事物、更難學習新材料、更難整合新事物。
換來的是在某件領域上更加專精。
若你要延長自己接觸新事物,延長自己得到新材料的能力,就得在年輕時期培養好習慣,健康的大腦以及遇到新事物能夠用開放及好奇心來看待他,才不會變成老番顛,而是長出智慧。
想想你老了之後,你是要當吹噓自己當年勇的老人,還是能夠給予年輕人自己過去寶貴智慧的老年人呢? 哪種人比較會被年輕人重視與尊重? 哪位對你來說更有價值?
你自己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