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C最近為母親的身體狀況,苦惱不已。她要上班,還要照顧年邁的母親,有點心力交瘁。跟兄弟姊妹討論著,要不要申請外籍看護到家裡,還是要她離開職場全心來照顧。她說兄弟姊妹吵了很久,各有看法,難有共識。
我請她先問看護的相關資訊,比如外籍看護一個月多少錢?家裡有得住嗎?可以跟政府申請日間長照嗎?先把相關資訊都問清楚,再來評估要怎麼做!
鄰居W事業上小有成就,想去唸研究所,心裡已經選定學校科系,卻又猶豫不決。他擔心工作太忙無法應付學業,教授要求很高,論文寫不出來,眼看著報名截止日逼近,他越發焦慮。
我幫他看報名簡章,僅需書面審查及面試。建議他先準備資料送審,等面試時,再一併把所有問題跟教授提問討論。到時候如果真的錄取了,再決定要不要念也不遲。
先處理心情,再處理事情。
我們常說旁觀者清,因為人在焦慮的時候,就越引發大腦杏仁核活躍,越無法冷靜思考。
如何讓主導理智、邏輯思考的前額葉可以發揮功用呢?
首先要能覺察到自己的情緒,可能是緊張、焦慮、生氣,先停下來深呼吸~用先鼻子自然吸氣4秒鐘,接著憋氣7秒,最後吐氣8秒。感受到自己的情緒,看見它,允許並接納它。
接下來要怎麼樣做,可以有效率的處理事情呢?提供方法給大家參考。
如何有效判斷做出決定
1.收集資訊,確認可控部分。
通常是因為所知道的資訊太少,所以難以決定。
比如想請外籍看護,問了費用加上供吃住,會有困難。那就往日間居家照護,或者日照中心去收集相關資料。資料收集齊全,再提出來討論,可以省去很多猜測跟爭執的時間。
想再進修,就確認各校招生簡章,要不要筆試?需要什麼資料?時間來得及嗎?準備有沒有困難?可以先去考試,但是否錄取,不是你能決定的。
先收集所有的資訊和訊息,對事情的每個面向、每個選擇,都有全面的、完整的了解,這樣不管走哪條路,至少心裡都有底。
2.盤點資源,審慎評估。
接下來就是比對自己或相關人員的資源,時間能不能配合?是否有其他人力可以支援?費用能否負擔?是否符合效益?有配套方案或備案嗎?最壞的情況是什麼?能接受嗎?
這部分在於確認,是否可以真正落地執行,而不是流於空想。或想得很美好,實際執行卻困難重重,不得不中途放棄。這都不是我們想見的結果。
所以要想像,這條路走下去會遇到什麼困難,可以解決嗎?不行了話可以怎麼變通呢?還是要改走另一條路呢?哪條路對大家來說,是可以比較有共識的呢?
3.回顧初衷。
最後回來問問自己的初衷,做或不做,會不會後悔呢?心裡真正在意跟想要的是什麼呢?也可以讓自己站在高處,重新再一次看待這件事。就像在看電影一樣,走到這情節,可以往哪裡發展?怎樣的結果是自己比較可以接受的呢?
真正想要的是陪伴,還是健康安全比較重要呢?有時候,我們很容易被社會道德規範給綁架。真正順著自己的心走,從愛出發,路才會走得長遠。
講到這裡,我突然想起金城武多年前所拍的廣告。
世界,越快;心,則慢。
當心慢下來,就能有不一樣的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