町內會類似台灣社區管理委員會,有些功能重疊,但是說像又不太像,這篇就來介紹一下日本町內會的現況。(內文整理自日本新聞節目
FNN特集)
町內會是什麼?
原本町內會是戰爭時,國家為了作為統御國民生活手段而設置的組織,但在戰後被GHQ(駐日盟軍總司令)下令解散。之後為了補足戰後政府施政不足,作為地方政府跟居民間的連結,各地區又自行以任意團體形式重新組成。因為町內會是任意團體,加入跟退會都沒有強制規定,所以會費沒有行情價、活動也自由參加,但某些歷史悠久的傳統住宅區中,老居民跟鄰居間的壓力,有時會凌駕於規定。
町內會有個重要功能就是作為政府與民間的橋樑,就現在法令廢除,也還是有這個不成文的規定
我個人對台灣狀況不太了解,之前有稍微詢問周邊朋友台灣管委會是怎麼運作,實際上前陣子回去,正好遇到表弟家管委會來收費,我應門時也順便跟收費的人聊了一下,大概瞭解台灣管委會是在幹嘛(樣本數很少,跟實際情況有出入請見諒)。很大型的集合式公寓跟舊公寓似乎不太一樣,大型集合式公寓的管委會會做一些事,但內部經營大家好像都不太清楚在幹嘛,像我表弟家那種老公寓似乎是居民自行發起,收費跟做一些雜事都大家輪流處理。
相對於台灣,日本的町內會管理範圍較大,大概都以街區來分。比如一個街區裡面有好幾棟集合式住宅,就由住宅的管理公司或管理員代表加入(公寓每戶的收費就由管理公司或管理員負責),如果是同一區域的透天或店家等等加入也都各算一戶,管理的區域就包括街道,跟道路等等公共區域,這在台灣應該屬於政府管轄的範圍。
注意:以下出現的金額都是日幣
町內會的功能
嬰兒出生包紅包,小朋友上小學會發紀念品,成人式發紀念品,敬老日會發紀念品,過世了就包白包,町內會就是從搖籃到墳墓伴隨你一生。其他還有團體旅行、祭典、跨區舉辦運動會等等活動,扣除娛樂跟慰問方面,晚上維持治安的夜間巡邏、撿垃圾以及訪視獨居老人等等也由町內會一肩扛起。
另外還有管理區內的垃圾收集場、資源回收、居民活動中心都是町內會的業務(工作內容可能依每個町內會規章而不同),最後還有前文提到的“作為政府與民間的橋樑”,現在也有許多發展良好的町內會,作為政府聽取民間意見的窗口,而町內會活躍度越高,能爭取到的建設自然越多。
但町內會所爭取到的東西,並不是全部由政府買帳,而是有自備額與輔助額之分,比如大家想要裝新的路燈,就跟政府協調。最後依協商內容,可能是政府出錢裝路燈,町內會負責管理還有付電費,或是政府輔助7成,其他町內會自己想辦法,依照預算還有協商內容,實際情況可能有百百種。
不過服務越多的町內會,會費自然也比較高,每年可以收到3600日幣。(參考自東京都足立區某町內會)以東京都內來說,町內會費最多是用來裝設跟維持監視攝影機跟路燈,而鄉下或是近郊的住宅區來說,又會多出除草鏟雪之類對應自然災害的業務。
町內會的收費
都市地狹人稠,分攤下去每戶的會費很低,而鄉下或純住宅區大家都住獨棟,箱對會費就比較高。
以栃木縣岩谷町來說,便宜的一年6000 貴的一年1萬8,居住區域不同收費標準也不同,也有分為町會費跟自治會費兩種分開收的,會費與明細可說是五花八門。
而東京都以加入率最高的台東區(69.8%)某町內會來說,這個位於著名觀光地淺草寺附近町內會,加入率高達90%以上,原因大家要一起舉辦各種祭典,因此加入町內會也好討論,而會員也幾乎都是店鋪經營者。
該町內會年費一年7200,330個會員裡有8成都是店家,若會員是店家,就會以店面規模作依據來徵收會費。
淺草常舉辦大小祭典,很多店家為了共同籌備祭典而加入町內會
另一方面,加入率最低的是練馬區(35.36%)這一區會費一年約落在1000左右。除此之外也有警察常拜訪的新宿區歌舞伎町町內會。
此地因治安問題,町內會自費加裝設路燈、監視攝影機跟滅火器等,管理監視攝影機影像的工作自然也落在町內會身上。
所以只要發生事件,警察就會來調監視攝影機的影像。這些監視攝影機跟路燈的電費也是町內會出資,以監視攝影機來說,分攤下去是每戶每月100元,如果會員經營大型店舖,或是集合式公寓房東,就按照戶數/停車場依台數來加收費用。
通常町內會費都包含在公寓管理費裡,町內會的工作也都由管理委員或是管理公司代勞,因此對公寓房客來說町內會存在感很低,
公寓住戶每戶的每戶會費每月約100~300,通常在公寓建設時就會跟町內會簽訂契約,確保公寓跟鄰近地區的良好關係。如果不加入的話,町內會也有辦法治你,某不動產公司經營者表示,自己熟識的地主在買入土地,建築許可也過關後,表明不參加町內會,結果周邊居民強烈抗議,搞到沒辦法施工,採訪中沒有說怎麼收場,這部分就交給各位自行想像吧。
東京都最貴的町內會,會費是一個月2400,是在東京站附近的八重洲一丁目,雖然現在該地區正在重新開發,原本的居民都暫住在別處,但依舊繼續支付町內會費。(東京站周邊地區屬於東京都心,觀光客們較為熟悉的新宿池袋等都只算是副都心,無論都市計畫、商業組成等等都不是同一個等級)會長(75):「大家就算暫時不住在這也有在付會費啊,表示我們八重洲一丁目東町會永久不滅!」會長的兒子(青年部長44)表示:「覺得會費是最高這件事還滿高興的啊,覺得不愧是八重洲,我們這裡可是日本的正中央欸!」。
比東京都最貴的町內會還要高檔的地方在兵庫縣芦屋市的六麓莊町,與關東的田園調部並稱為兩大高級住宅區,是一個只有豪宅的社區。該社區的建築協定中,規定在此地區每戶都只能是121坪以上的獨棟住宅,記者訪問了某個建設中的工地,原本以為在蓋學校,結果是面積1119坪的住宅地,光建設預算就超過10億日幣,放眼整個社區,沒有任何便利商店、自動販賣機、電線桿跟紅綠燈,只要覺得妨礙景觀的東西都不會存在,在路上看到的車通通是高級進口車,也常有警察會來巡邏。
就算想要訪問居民町內會費是多少,也因為到處都是私人土地而寸步難行,想找私人土地裡的居民來訪問也都被拒絕。好不容易訪問到願意協助採訪的居民,受訪女性表示這裡的町內會年費是兩萬,但是入會的時候要繳50萬的入會費。
論町內會的優缺點
日本國土廣大,在鄉間或都市角落,政府公共服務勢必會產生死角,此時就需要町內會這樣的組織來輔助。日本政治之所以會漸漸成為少部分人的政治,年輕人也逐漸遠離的原因,很大一部分是因為大家越來越不想負擔町內會的職責,比如幫忙掃地、巡邏、除草甚至擔任幹部等,越年輕的世代越覺得這些事是政府的工作,公寓與租賃普及,也讓町內會的工作被委託給少部分公司跟管理人們執行。年輕一代選擇把義務外包,離開了町內會,也失去了最快速能與政府直接對話的途徑,而剩下來的老人一肩扛起公共事務大樑雖吃力,有些利用高明手腕,也能在政治的大局中分一杯羹。
町內會的優點
在公共觀念趨近於零的台灣,町內會所提倡的“自己居住的空間自己維護”概念似乎推不太動,現在無論台灣還是日本,都想法都趨近於公共服務是政府該負責,町內會就是一個頑固老頭來欺壓年輕人的地方。
但是町內會基本的工作,管理垃圾堆放場、聯絡回收業者、定期組織大家除草、掃地、鏟雪等等,這些事沒人做,等政府注意到大概公共區域已經半毀或全毀了,一直不鏟雪不除草除了不美觀、影響通行、容易造成交通事故外,有時甚至會引發土地鬆動造成地盤滑動等嚴重結果,其他治安上的互助跟消防避難訓練更不用說,有一個可靠的町內會存在,不論是要組織當地居民辦活動、討論公共事務,或向政府提出要求都非常有利,所以町內會的存在對日本施政系統來說非常重要。
另一方面,大家從生活中就可以知道民主中權力所附帶的義務與責任是什麼,也能知道議決的過程,練習跟自己不同意見的人溝通,可以說是培養民主素養的搖籃,我覺得就是有町內會存在,日本人對於社群經營才會駕輕就熟。
執行力強、強制力高的社群;自由度高、流動率高的社群你要選哪個?
町內會的缺點
大家不愛加入町內會,除了不想扛幹部的責任之外,有些人對於那種鄉下三姑六婆愛講八卦的氣氛也不喜歡。綜觀日本城鄉,越有傳統的地方向心力跟執行力越強,但相對也越排外。這樣的地區,雖然多數人有家族闢護,卻也失去了靈活的發展性,導致年輕人想逃離一成不變的生活,還有封閉保守的長輩。
另一方面,人們去到提倡競爭與包容文化多元性的大城市,若無法達到一定經濟水準,那生活空間、精神衛生、交友狀態都會被大大壓縮,跟鄉下比起來哪個比較好倒也難說。以都市與社群發展而言,因為變化太快,導致難以培養傳統、地域精神也難以傳承,最後大多數狀況都會淪為商業至上。
綜合以上兩種情況來說,町內會的缺點就是“強制賦予的人際關係”,雖然成為居民,就可以加入町內會,但町內會本身一定會有些上下關係存在,法條上沒有強制性,但有些事就是「我們都這樣欸,啊你不這樣嗎?」這種強制性相信只要有團體的地方都有,如果要依靠社群的力量,就要為社群付出,但付出多少?付出的是什麼?這些都不一定是我們能掌握的。
社群其實也不用人很多,四五個有共同目標的人就可以是一個社群
後記:社交能力成為資本的現代社會
日本社會從傳統走到現代,除了自由交友、自由戀愛之外,也賦予每個人經營人際關係與社群的自由。經濟高度發展的泡沫經濟時代,每個地域有町內會,公司裡有工會與各種社團,每個地區會有同業公會,基本上只要一個人活著,這些社群的身份就會跟著你。
社群對於擅長社交與溝通的人來說,無疑是一股非常強的助力,但對另一些不善與人交流的人來說,雖然提供了幫助,卻也造成精神上龐大的負擔。
於是到了現代,社群的力量越來越弱,人們自己經營社群跟人際關係的能力也高低不依,這時候有社交能力,擅長自己經營社群與交友圈的人,在社會上就會得到較多紅利;相對另一群不擅長與人交流的人,雖然少了社群帶來的壓力,但遇到強權壓迫或突發狀況時,也完全失去了可依靠的後盾。
而社會上掌握權勢的社群,也悄悄對大眾關起了大門,或是提高了門檻。
人是群體動物,只要活著,就難以避免社交,我想找一個溫度跟氣氛都適合自己的社群待著,是每個人一輩子的功課吧。
註記:之前我也寫過一篇介紹町內會的文章,詳情請參閱
這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