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肺炎疫情期間的恩恩案遭監察院糾正,但是新北市政府依舊打模糊仗,我只在他們臉上看到鱷魚的眼淚留下的淚痕。
新北市長侯友宜當時講兩歲童哽咽自責,還說新北衛生局同仁接電話到哭。
台南市長黃偉哲之前因為有人違反防疫規定的情節較為重大,他在防疫記者會上震怒。
時任衛福部部長的陳時中,在報確診和死亡人數時平鋪直述。
這三個畫面,哪一個比較吸引人?比較會讓人有「看到」、「被懂」的感覺?
再來看看與疫情無關的事件:
鄭捷無差別殺人時,苗博雅上某個節目談到廢除死刑,被質疑冷血,苗表情正常的回說他真心為受害者感到難過,但與他對立的來賓一臉不信。
王婉諭在孩子遭到無差別攻擊殺害時,字字句句把想說的話說清楚,有時有掉淚,有時沒有,有人說這媽媽一點都不愛自己的小孩(i.e. 沒有受害者的樣子)
台灣人很喜歡看到憤怒和眼淚,以為受害者的眼淚和憤怒,代表他們真的是受害者,以為在位者的眼淚和憤怒,代表他們感同身受。
但事實並非如此,眼淚不一定代表感同身受,感同身受不一定有眼淚,或許是在人後流完了,來到人前就盡力用現有的資源(制度法律等)來採取行動,也或許只是眼淚不是他表達在乎的方式。而侯的哽咽,有可能只是個人情緒比較豐富,也有可能是不把自己當上位者,而是受害者(在「中央」之下的地方)的表現。
但多數人並不在乎,仍然只想看到眼淚,而且會錯把鱷魚的眼淚,當作人類的眼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