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小時,我們都很小心對待孩子們,提供給孩子需要的,都是公平的,老大有,老二絕對不會沒有,都是一人一份,相同的。可是老二總覺得我們比較疼老大!真是冤枉啊!」王媽媽對我訴說她教養兩個孩子,絕對一視同仁,沒有老二說的那種情況!
--「她(老二)說我們較疼愛她姊,她難道不知道她姊(老大)生下來就有缺陷,是患有自閉症的特殊兒童嗎!?我們當然會花比較多時間陪她、教導她,不是比較疼愛她姊姊,而是老二她不用我們如此操心,這是很自然的事情!」周先生說明老二說他夫婦倆比較愛老大提出解釋,老二甚至現在出現一些偏差行為問題,會拿剪刀姊姊的衣服。
為人爸媽者,當面對一個以上的孩子,就會有冒著自己是否被另一個孩子認為「偏心」的風險,有的爸媽左思右想否認偏心,認為自己一向公平;有的爸媽勇於承認,但有其合理的原因;有的爸媽大方承認,認為孩子本來就有好帶不好帶之分,也有貼心不貼心之別,大方承認讓孩子知道爸媽的偏好有何不可?!
根據心理學的看法,一個人小時若感到被父母疼愛,那孩子的「自我」人格發展會比較完整,對個人自己沒有「社會化」的部分(即比較原始本能的部分行為)會比較容易「消化」而接納。舉例來說,當一個幼兒尿床時,雖然爸媽花費很多時間清理,但仍讓幼兒「本身」感到被疼愛,只是孩子的尿床「行為」要被規範而不是一種不耐煩的心中語氣吶喊勒著:「又尿床!我快瘋了!」並伴隨嫌惡的表情,這個幼兒對自己尿床的未社會行為較容易習得自我控制;但若是爸媽因此生氣而不理會孩子,孩子很容易解讀成「一定是自己不好,我做了壞事,爸媽才不會愛我」的感受,所以孩子也會不滿意自己的一部分,有的孩子甚至會討厭自己,覺得「自己很爛!」而想要割除自己的那一部分,嚴重者,會在未來形成「精神官能症」患者,充滿焦慮、憂鬱及憤怒的情緒,成為精神科門診的個案來源之一。筆者並不是說幼兒帶給爸媽「麻煩」要歡迎以對,而是說爸媽認知到這樣的過程原本就是會發生的,這是正常發展的一部分,不要有不耐煩的態度。這些孩子個案,大部分有一個共通點,「他們不喜歡自己的某一部分。而爸媽的無意偏心,很容易會讓孩子覺得自己哪兒不好,所以爸媽不夠愛他(她)!
在筆者輔導的家庭中通常會提醒一個以上孩子的家長,「不要偏心!」,後來我觀察到兩件為人爸媽者可以注意且做的事:
第一,是「避免不知不覺地比較」,注意的是對待孩子的說話用詞,通常爸媽在不知覺的情況下,會以第一個孩子為基準,然後脫口而出「你哥在你這麼大時,已經很懂事了,就會如何如何⋯⋯(暗示這個孩子不夠懂事,不如他哥)」,或是「你比你姊姊好太多了,你會如何如何」(暗示孩子要得到爸媽的稱讚,就要做到⋯⋯,縱使自己並不喜歡做那些事。)爸媽通常是無意識地脫口而出,但雖然「言者無心,聽者有意」,進而把孩子推到一個「比較」的平台上,自己和兄弟姊妹被比較,一旦被「比較」就有優劣之分,孩子開始也評價自己,就很難喜歡全部的自己,而完整的自己那時已然開始破碎,種下未來的心理禍根。
第二件爸媽要注意的是,「要能欣賞孩子個別的獨特性,並表現出來」,每個孩子氣質都不相同,為人父母者若對不同的孩子能看到個別獨特性,且欣賞它們,對孩子來說,這就是為爸媽所喜愛,成為一個獨一無二且不可取代的人,孩子會自然地產生歸屬感而與爸媽更加親密。具體做法如下,建議每對爸媽都需要花時間和個別孩子獨處,比如當孩子去學習某項技能時陪伴同去,並提出欣賞,創造一個只有你與這個孩子的相處時間,而這個時間會形成孩子未來的珍貴回憶,就只有為了這個孩子。這個孩子會感覺自己是獨一無二的,他的比較對象從其他兄弟姊妹轉向了自己,其他的比較就屬於「自我超越」了!如此也進一步解套「爸媽偏心」的現象,因為對每個孩子來說,自己在爸媽心中都是獨一無二的,有不同可說的事,孩子因此也可能在未來的人生旅程中,比較不會受到「他人眼光」的期待與傷害。
第二項的提醒建議,相較於第一項是主動積極建議,這是豐富化「單一家長VS單一孩子」間的子系統(注意:筆者並不是指單親家庭形式,而是指單一個人和爸之間或和媽之間有個人獨特經驗),讓孩子有被獨特化的對待。
以上兩項建議:「避免不知不覺地比較」及「要能欣賞孩子個別的獨特性,並表現出來」在筆者臨床執業生涯上,是很實用的建議,對擁有一個孩子以上的孩子之爸媽不妨試試看。
點擊有劃底線的字即可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