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有意識地避免「偏心」 – 給一個孩子以上的爸媽之提醒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孩子小時,我們都很小心對待孩子們,提供給孩子需要的,都是公平的,老大有,老二絕對不會沒有,都是一人一份,相同的。可是老二總覺得我們比較疼老大!真是冤枉啊!」王媽媽對我訴說她教養兩個孩子,絕對一視同仁,沒有老二說的那種情況!
--「她(老二)說我們較疼愛她姊,她難道不知道她姊(老大)生下來就有缺陷,是患有自閉症的特殊兒童嗎!?我們當然會花比較多時間陪她、教導她,不是比較疼愛她姊姊,而是老二她不用我們如此操心,這是很自然的事情!」周先生說明老二說他夫婦倆比較愛老大提出解釋,老二甚至現在出現一些偏差行為問題,會拿剪刀姊姊的衣服。
為人爸媽者,當面對一個以上的孩子,就會有冒著自己是否被另一個孩子認為「偏心」的風險,有的爸媽左思右想否認偏心,認為自己一向公平;有的爸媽勇於承認,但有其合理的原因;有的爸媽大方承認,認為孩子本來就有好帶不好帶之分,也有貼心不貼心之別,大方承認讓孩子知道爸媽的偏好有何不可?!
根據心理學的看法,一個人小時若感到被父母疼愛,那孩子的「自我」人格發展會比較完整,對個人自己沒有「社會化」的部分(即比較原始本能的部分行為)會比較容易「消化」而接納。舉例來說,當一個幼兒尿床時,雖然爸媽花費很多時間清理,但仍讓幼兒「本身」感到被疼愛,只是孩子的尿床「行為」要被規範而不是一種不耐煩的心中語氣吶喊勒著:「又尿床!我快瘋了!」並伴隨嫌惡的表情,這個幼兒對自己尿床的未社會行為較容易習得自我控制;但若是爸媽因此生氣而不理會孩子,孩子很容易解讀成「一定是自己不好,我做了壞事,爸媽才不會愛我」的感受,所以孩子也會不滿意自己的一部分,有的孩子甚至會討厭自己,覺得「自己很爛!」而想要割除自己的那一部分,嚴重者,會在未來形成「精神官能症」患者,充滿焦慮、憂鬱及憤怒的情緒,成為精神科門診的個案來源之一。筆者並不是說幼兒帶給爸媽「麻煩」要歡迎以對,而是說爸媽認知到這樣的過程原本就是會發生的,這是正常發展的一部分,不要有不耐煩的態度。這些孩子個案,大部分有一個共通點,「他們不喜歡自己的某一部分。而爸媽的無意偏心,很容易會讓孩子覺得自己哪兒不好,所以爸媽不夠愛他(她)!
在筆者輔導的家庭中通常會提醒一個以上孩子的家長,「不要偏心!」,後來我觀察到兩件為人爸媽者可以注意且做的事:
第一,是「避免不知不覺地比較」,注意的是對待孩子的說話用詞,通常爸媽在不知覺的情況下,會以第一個孩子為基準,然後脫口而出「你哥在你這麼大時,已經很懂事了,就會如何如何⋯⋯(暗示這個孩子不夠懂事,不如他哥)」,或是「你比你姊姊好太多了,你會如何如何」(暗示孩子要得到爸媽的稱讚,就要做到⋯⋯,縱使自己並不喜歡做那些事。)爸媽通常是無意識地脫口而出,但雖然「言者無心,聽者有意」,進而把孩子推到一個「比較」的平台上,自己和兄弟姊妹被比較,一旦被「比較」就有優劣之分,孩子開始也評價自己,就很難喜歡全部的自己,而完整的自己那時已然開始破碎,種下未來的心理禍根。
第二件爸媽要注意的是,「要能欣賞孩子個別的獨特性,並表現出來」,每個孩子氣質都不相同,為人父母者若對不同的孩子能看到個別獨特性,且欣賞它們,對孩子來說,這就是為爸媽所喜愛,成為一個獨一無二且不可取代的人,孩子會自然地產生歸屬感而與爸媽更加親密。具體做法如下,建議每對爸媽都需要花時間和個別孩子獨處,比如當孩子去學習某項技能時陪伴同去,並提出欣賞,創造一個只有你與這個孩子的相處時間,而這個時間會形成孩子未來的珍貴回憶,就只有為了這個孩子。這個孩子會感覺自己是獨一無二的,他的比較對象從其他兄弟姊妹轉向了自己,其他的比較就屬於「自我超越」了!如此也進一步解套「爸媽偏心」的現象,因為對每個孩子來說,自己在爸媽心中都是獨一無二的,有不同可說的事,孩子因此也可能在未來的人生旅程中,比較不會受到「他人眼光」的期待與傷害。
第二項的提醒建議,相較於第一項是主動積極建議,這是豐富化「單一家長VS單一孩子」間的子系統(注意:筆者並不是指單親家庭形式,而是指單一個人和爸之間或和媽之間有個人獨特經驗),讓孩子有被獨特化的對待。
以上兩項建議:「避免不知不覺地比較」及「要能欣賞孩子個別的獨特性,並表現出來」在筆者臨床執業生涯上,是很實用的建議,對擁有一個孩子以上的孩子之爸媽不妨試試看。
點擊有劃底線的字即可連結
avatar-img
201會員
366內容數
歡迎來到「穗波心理師」沙龍。這是一個「生活、家庭、愛與人生」的領域,關注親情、愛情、婚姻、家庭及人生議題,先祝福大家都能遇見幸福、圓滿伴侶關係及維繫家庭。 我是執業臨床心理師,歡迎對上述議題留言,讓我可以用心理學的概念與你討論,或提出建議。也可以在下方留言你介紹自己,讓我有機會更認識你、一起交流成長,人生路上不寂寞!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孩子在兒童期(4 -1 1、1 2)歲,該注意哪些教養原則?穗波心理師分析給您聽。
一個人在「嬰幼兒」(0- 3)發展時期時,爸媽在教養上有什麼重要考量嗎?請讀。
您可知家庭組織內有所謂次系統嗎?它們對親子教養有何影響?
如何有效適當地教養孩子?穗波心理師根據25年以上的臨床經驗說給你聽。
您有從「原生家庭」順利過渡到「再生家庭」嗎?心理學發現這是有個順序及優先序位的。
關照自己心身的鬆與緊,是觀照生命的起始點之一。有意識地覺察身體緊鬆程度並加以平衡操控,是讓自身處在多變的生活際遇中保持穩定健康的方法之一。如何操作?讓穗波心理師告知您。
孩子在兒童期(4 -1 1、1 2)歲,該注意哪些教養原則?穗波心理師分析給您聽。
一個人在「嬰幼兒」(0- 3)發展時期時,爸媽在教養上有什麼重要考量嗎?請讀。
您可知家庭組織內有所謂次系統嗎?它們對親子教養有何影響?
如何有效適當地教養孩子?穗波心理師根據25年以上的臨床經驗說給你聽。
您有從「原生家庭」順利過渡到「再生家庭」嗎?心理學發現這是有個順序及優先序位的。
關照自己心身的鬆與緊,是觀照生命的起始點之一。有意識地覺察身體緊鬆程度並加以平衡操控,是讓自身處在多變的生活際遇中保持穩定健康的方法之一。如何操作?讓穗波心理師告知您。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本文章探討如何過上有意義的生活,質疑傳統的工作與金錢觀念。隨著社會變遷,許多人開始探索以不同方式來思考生命的價值,無論是透過旅行、分享內在靈性,還是依然忙於工作。每個人的生活選擇都是獨特而應受到尊重,最終,生活的意義在於選擇與時間的流逝。
Thumbnail
育兒書和專家文章看了很多,到底孩子心裡想的是不是真的像專家說的那樣呢? 林寶脫口而出的真心話,有時候真的讓我不得不服...
Thumbnail
之所以重拾《跟阿德勒學正向教養:學齡前兒童篇》這本書,原因這本書早在兩年前就買回家,而我的老大都已經五歲了、幾乎不算是學齡前了,若不再趕緊看完,深怕書中有用的資訊來不及用上。
Thumbnail
這篇文章紀錄了作者在家庭中的情緒與教養困境,分享了對待自己與家人的想法。散發出一種正向的生活態度,強調幸福快樂靠自己給,要對自己好一點,多讓自己健康一些。
Thumbnail
在職場中,良好的溝通對於團隊合作至關重要。本書教導如何運用焦點討論法(ORID),引導會議,形成有意義的對話,並取得共識。學習如何提問,以及運用 ORID 四個層次的方法,能協助團隊更好地溝通、傾聽和做出決定。本書提供了 100 種不同類型情境的會議問題範例,是一本值得放在辦公室作為溝通工具的書籍。
Thumbnail
後來想想,其實不只是表演,任何的創作工作似乎都合用。當我們認為情緒要很重的地方,卻是用放鬆的狀態處理時,反而較能帶給觀眾更多細節,並較為從容地選擇並展示創作者在特定情緒下,想要給觀眾看清和感受的部分。
Thumbnail
在這個資訊爆炸的世界裡,我們每天都會接觸到各種心理建議和法則。從社交媒體到自助書籍,無處不在的心理建議似乎都在告訴我們如何生活得更好。但是,並非所有的建議都是科學的,有些甚至可能對我們造成負面影響。那麼,我們應該如何辨別和選擇那些真正有益於我們的心理法則呢?
在這個喧囂的社交世界裡,內向者常常感到挫折和困惑。他們與外界的互動常被誤解為冷漠或缺乏興趣,然而實際上,內向者可能只是需要更多的時間和空間來表達自己。面對這樣的挑戰,內向者如何社交呢?內向者可以採取一些策略來克服內心的障礙,建立起豐富而有意義的人際關係。
Thumbnail
在孩子教養過程中,非常容易陷入拿孩子和其他孩子做比較的陷阱。這篇文章探討了父母常常會陷入的「順口比較語」如何對孩子產生負面影響,並提出解決辦法。內容主要著重在對孩子的肯定、引導和激勵,並強調父母應該擁有健康的比較態度。
Thumbnail
同卵雙生子在成長過程中可能會不經意地被照顧者分成一個好的一個壞的。面對這樣的情況,照顧者需要提供足夠的支持和關注,並明白每個孩子的需求和個性。即使是擁有兩個主要照顧者的家庭,也可能出現資源不均的問題。在面對類似情況時,照顧者需要理解每個孩子的獨特性,並為他們提供相應的支持和指導。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本文章探討如何過上有意義的生活,質疑傳統的工作與金錢觀念。隨著社會變遷,許多人開始探索以不同方式來思考生命的價值,無論是透過旅行、分享內在靈性,還是依然忙於工作。每個人的生活選擇都是獨特而應受到尊重,最終,生活的意義在於選擇與時間的流逝。
Thumbnail
育兒書和專家文章看了很多,到底孩子心裡想的是不是真的像專家說的那樣呢? 林寶脫口而出的真心話,有時候真的讓我不得不服...
Thumbnail
之所以重拾《跟阿德勒學正向教養:學齡前兒童篇》這本書,原因這本書早在兩年前就買回家,而我的老大都已經五歲了、幾乎不算是學齡前了,若不再趕緊看完,深怕書中有用的資訊來不及用上。
Thumbnail
這篇文章紀錄了作者在家庭中的情緒與教養困境,分享了對待自己與家人的想法。散發出一種正向的生活態度,強調幸福快樂靠自己給,要對自己好一點,多讓自己健康一些。
Thumbnail
在職場中,良好的溝通對於團隊合作至關重要。本書教導如何運用焦點討論法(ORID),引導會議,形成有意義的對話,並取得共識。學習如何提問,以及運用 ORID 四個層次的方法,能協助團隊更好地溝通、傾聽和做出決定。本書提供了 100 種不同類型情境的會議問題範例,是一本值得放在辦公室作為溝通工具的書籍。
Thumbnail
後來想想,其實不只是表演,任何的創作工作似乎都合用。當我們認為情緒要很重的地方,卻是用放鬆的狀態處理時,反而較能帶給觀眾更多細節,並較為從容地選擇並展示創作者在特定情緒下,想要給觀眾看清和感受的部分。
Thumbnail
在這個資訊爆炸的世界裡,我們每天都會接觸到各種心理建議和法則。從社交媒體到自助書籍,無處不在的心理建議似乎都在告訴我們如何生活得更好。但是,並非所有的建議都是科學的,有些甚至可能對我們造成負面影響。那麼,我們應該如何辨別和選擇那些真正有益於我們的心理法則呢?
在這個喧囂的社交世界裡,內向者常常感到挫折和困惑。他們與外界的互動常被誤解為冷漠或缺乏興趣,然而實際上,內向者可能只是需要更多的時間和空間來表達自己。面對這樣的挑戰,內向者如何社交呢?內向者可以採取一些策略來克服內心的障礙,建立起豐富而有意義的人際關係。
Thumbnail
在孩子教養過程中,非常容易陷入拿孩子和其他孩子做比較的陷阱。這篇文章探討了父母常常會陷入的「順口比較語」如何對孩子產生負面影響,並提出解決辦法。內容主要著重在對孩子的肯定、引導和激勵,並強調父母應該擁有健康的比較態度。
Thumbnail
同卵雙生子在成長過程中可能會不經意地被照顧者分成一個好的一個壞的。面對這樣的情況,照顧者需要提供足夠的支持和關注,並明白每個孩子的需求和個性。即使是擁有兩個主要照顧者的家庭,也可能出現資源不均的問題。在面對類似情況時,照顧者需要理解每個孩子的獨特性,並為他們提供相應的支持和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