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爸媽偏心或重男輕女該如何?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我在服兵役的時候,因為我擁有心理專長,被選為部隊的輔導老師,當時隸屬為「政三組」,和監察單位同組,所以部隊中有阿兵哥發生軍紀狀況時,會先回報我們單位後,整理上呈,其中有一類軍紀狀況,三不五時就出現,是阿兵哥嘗試自殺,而其中最常見的原因是嘗試自殺的阿兵哥覺得自己不是父母親生的,或是自己不被父母所重視,並不是父母的偏愛者,他覺得剛下部隊的辛苦,父母都不夠重視,於是想用死亡,做為無聲的抗議及測試父母真的在乎他嗎?於是我瞭解到,當做為不被偏愛的孩子時,心中的感受是極其痛苦,而沒說出來的內心話常是「你不夠好」,所以被爸媽否定了,這真的非常不堪;而「重男輕女」的家庭也常有這種現象,做為女兒常是內心氣噗噗的,覺得爸媽偏心,但表現於外的,反倒是常見到不被偏愛的女兒最「孝順」,最能把照顧爸媽放在心上(因為一直想得到爸媽肯定),而受寵愛的兒子,對爸媽的照顧並不那麼積極,甚至敗家時有所聞。
如果你的爸媽偏心(你是不被偏愛的那一位)或是爸媽重男輕女(你是女的),你該用什麼心態及行為去面對?
不同於控訴爸媽的偏心或要求爸媽平等公平對待,第一項工作、我認為個人自己應及早認清、認識及接受這項事實。這個過程並不容易,甚至內心可能極感不適,但是一旦你同意並能接受「自己並不是爸媽偏愛的孩子」這個事實後,就能協助你逃脫「被害者心態」的深淵,因為「被害者心態」常會令一個人自憐自艾,覺得自己的遭遇需要別人負責,因而弱化自己的能力和自我的強度,逐漸失去對自我生命的掌控能力。我曾經諮商過一個不被母親偏愛的婦女,那時她已50多歲,因為母親再嫁,她和其他兄弟姊妹是同母異父的情況,她身為大姊,從小她就感覺到母親偏愛弟弟,但弟弟對媽的態度並不好,一直到現在仍然如此。這位案主,對待母親則是最快最貼心的反應,但是她媽媽還是偏愛弟弟,她經常陷入「是我表現不夠好」的感覺之中,表現出來的就是她極度關切母親,甚至超過她自己的負荷,而母親一有事就找她幫忙,讓她覺得被關愛,但事情結束後,媽媽便不太搭理她。她有一次和母親處在冷戰期,然後她想訂一個蛋糕送給母親,因為她希望母親會因這個蛋糕和她聯絡,她來問我意見,我告訴她:妳可以送蛋糕,但是不要抱有任何母親會回應的期待, 如果妳期待母親要有反應的話,那不如不送,有期待就可能失望,會再次打擊妳。
爸媽偏心的原因很多元,有的爸媽告訴我就這個孩子(偏愛的孩子)比較讓他操心,而那個孩子(不被偏愛)的孩子就很Ok能力很好,所以較少關注,因為放心;有的爸媽則受傳統文化影響,認為兒子不會離開他們,因而不想放太多心力在女兒身上;有的媽媽說,一看他臉就想起欺負自己的孩子的爸⋯等。這些都是父母偏心的理由,雖然不論是有意識的偏心或無意的偏心,我認為不用和爸媽爭吵這些理由,而是告訴自己,爸媽也是人,有他的喜好狀況及理由,做為他的子女,只要父母親在照顧自己的基本教養存在,自己都同意並接受他們的選擇。如此,雖然心痛,但也清楚自己所在的位置,而能進一步思考要如何對待雙親。
第二項工作,不要常去比較和其他兄弟姊妹所做的事(甚至不用知道)。俗語說:人比人,氣死人。在比較出現時,就區分了高低優劣的價值判斷。所以當我們想知道其他兄弟姊妹如何對待爸媽時,等於把我對待爸媽的行為,進行一種對照比較,想知道我這樣對待爸媽,是不是太過或不足。如果太過的話,會感到自我價值高,但通常也會有優越感及可能引起其他兄弟姊妹的閒話;如果不足的話,會感到自我價值感低,因而也希望補足,不想落後其他兄弟姐妹太多,以求內心及兄弟姊妹之間的平衡。究其因,這還是以他人眼光來評定自己行為的價值,並不是以實質的自身情況來做為評斷基準,不過要這項工作也並不容易,自己內心要非常強壯且自我夠肯定,才能以自己為主,並能拒絕來自爸媽的不合理要求或和其他兄弟姊妹比較而𧗠生出的情緒起伏。
第三項工作,專注於自我悦納及肯定,就你自己個人能夠擔負的能量,舒適和諧地和爸媽對待來往。也就是說對於和爸媽對待來往,所付出的心力及資源,是你個人綜合考量下,可以負擔且和諧的,並對自己所付出的心力及資源可以肯定,不用和其他兄弟姊妹比較,適時參酌政府的長照資源,讓照顧雙親不致於拖累自己及自身的第二家庭(如果你有結婚的話)。照顧雙親是對自己負責,雖然還涉及其他兄弟姊妹的責任,但面對照顧雙親的這件事,如果你考量自己並不是被偏愛的孩子,在各種評估及妥協下,可以決定付出自己的心力與資源有多少,然後自己心能安適,輕鬆地自我悅納。在我的經驗,往往父母親也知道狀況,不會對不偏愛的孩子過度要求。
以上三項工作,是我多年來的實務經驗,三項原則工作雖是如此,但實際進行卻不容易,許多人一直在爭取父母親心中的地位,但卻-再挫折循環;也有人雖然認知到自己不是父母親偏愛的孩子,卻不能接受,也改以對抗的形式來對待雙親⋯,所有這些努力,我都覺得難以改變父母偏愛某個孩子的狀況,而當事人(不被偏愛的孩子)一再受創受苦,所以我提出以上三項作法,一旦能夠達成了,就能夠擺脫父母親對自己不被偏愛的內在負面影響,而能安適看待自己的情況。
(相似文章發表在「關鍵評論網」)
點擊有劃底線的字即可連結
avatar-img
202會員
369內容數
歡迎來到「穗波心理師」沙龍。這是一個「生活、家庭、愛與人生」的領域,關注親情、愛情、婚姻、家庭及人生議題,先祝福大家都能遇見幸福、圓滿伴侶關係及維繫家庭。 我是執業臨床心理師,歡迎對上述議題留言,讓我可以用心理學的概念與你討論,或提出建議。也可以在下方留言你介紹自己,讓我有機會更認識你、一起交流成長,人生路上不寂寞!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為何有時吵吵嚷嚷的伴侶,會比模範伴侶的感情更長久?
青少年自殘(自我傷害)的内在心理動力的一種膫解。
「515臨床心理師特文-人人都需要心理師」,內詳。
為何有時吵吵嚷嚷的伴侶,會比模範伴侶的感情更長久?
青少年自殘(自我傷害)的内在心理動力的一種膫解。
「515臨床心理師特文-人人都需要心理師」,內詳。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現在開始,是媽媽也要活出自己的時代。這一篇收錄了《女兒是吸收媽媽情緒長大的》書中的摘錄。
Thumbnail
本文分享了一位個案在阿卡西紀錄中解讀過程中的經歷。反映出因繼母的管教影響,導致自信心缺乏與家庭關係的困擾。專家引導個案釋放情緒、建立自我優點意識,並學會自我安撫。此篇文章探討如何從創傷中重新自我認識,尋找幸福的過程。最後,個案也針對情感關係中的溝通障礙進行了深度分析與解決,適合有相似背景的人士參考。
Thumbnail
西元二零二四年,八月八日,今天是父親節。 越長大越不喜歡過父親節和母親節,因為那種節日在我們家,已經變成資本主義的那種互相競爭比較炫耀的形式了。 我的父親,從我一出生就很喜歡拿我跟其他同齡的孩子比較。我的童年時,常常因為成績不好,或者沒有好好守規矩,就會被用掃把打、用皮帶抽、或者用手捏到烏青……
Thumbnail
父母的不易從來是他們自己的選擇,而非你出世的過失。
Thumbnail
失望性情感隔離是一種對父母期待一直落空產生的心理防禦機制。作者發現每當必須回娘家的當天自己整個人都會變得很煩躁,一點都不期待與爸媽相聚,對作者來說,這跟孝順無關,單純的只是因為親情關係很淡薄,淡到產生了納悶的情緒。而父母親從小的忽視也讓作者感覺與原生家庭的互動十分尷尬,卻也慶幸仍有能力愛自己的孩子。
天下有不是的父母,如果爸媽沒讓你感受到真愛、或是在你的人生中做出惡劣的行為,請保持安全距離,對方太過分,直接失聯,不用管那些鄉愿、理盲者的情勒,他們不會為你的幸福負責。
Thumbnail
我做錯了什麼?為什麼不被認同? 成為家長們鬥爭的工具,體會到手足間的"比較心態", 擁有高敏特質的人,那些刺痛的話語"該如何"不往心裡去呢? "獨自承受著"這份被孤立的感覺,"害怕自己成為一個異類"。
Thumbnail
這篇文章描述了作者在成長過程中所經歷的性別身分不認同的心理創傷,以及自我療癒的過程。作者分享了在家庭中被母親忽視,以及傷害自我價值的經歷,並強調了療癒與自我接納的重要性,鼓勵讀者面對並接納自己的內在小孩。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現在開始,是媽媽也要活出自己的時代。這一篇收錄了《女兒是吸收媽媽情緒長大的》書中的摘錄。
Thumbnail
本文分享了一位個案在阿卡西紀錄中解讀過程中的經歷。反映出因繼母的管教影響,導致自信心缺乏與家庭關係的困擾。專家引導個案釋放情緒、建立自我優點意識,並學會自我安撫。此篇文章探討如何從創傷中重新自我認識,尋找幸福的過程。最後,個案也針對情感關係中的溝通障礙進行了深度分析與解決,適合有相似背景的人士參考。
Thumbnail
西元二零二四年,八月八日,今天是父親節。 越長大越不喜歡過父親節和母親節,因為那種節日在我們家,已經變成資本主義的那種互相競爭比較炫耀的形式了。 我的父親,從我一出生就很喜歡拿我跟其他同齡的孩子比較。我的童年時,常常因為成績不好,或者沒有好好守規矩,就會被用掃把打、用皮帶抽、或者用手捏到烏青……
Thumbnail
父母的不易從來是他們自己的選擇,而非你出世的過失。
Thumbnail
失望性情感隔離是一種對父母期待一直落空產生的心理防禦機制。作者發現每當必須回娘家的當天自己整個人都會變得很煩躁,一點都不期待與爸媽相聚,對作者來說,這跟孝順無關,單純的只是因為親情關係很淡薄,淡到產生了納悶的情緒。而父母親從小的忽視也讓作者感覺與原生家庭的互動十分尷尬,卻也慶幸仍有能力愛自己的孩子。
天下有不是的父母,如果爸媽沒讓你感受到真愛、或是在你的人生中做出惡劣的行為,請保持安全距離,對方太過分,直接失聯,不用管那些鄉愿、理盲者的情勒,他們不會為你的幸福負責。
Thumbnail
我做錯了什麼?為什麼不被認同? 成為家長們鬥爭的工具,體會到手足間的"比較心態", 擁有高敏特質的人,那些刺痛的話語"該如何"不往心裡去呢? "獨自承受著"這份被孤立的感覺,"害怕自己成為一個異類"。
Thumbnail
這篇文章描述了作者在成長過程中所經歷的性別身分不認同的心理創傷,以及自我療癒的過程。作者分享了在家庭中被母親忽視,以及傷害自我價值的經歷,並強調了療癒與自我接納的重要性,鼓勵讀者面對並接納自己的內在小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