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腦感受到痛苦與恐懼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我們生活當中總會有痛苦與恐懼,但那個來源是源自於哪裡呢?
我們似乎會去看我們恐懼與痛苦的表面,去提出我們感到恐懼與痛苦的問題,但我們卻忽略最重要的一點,痛苦與恐懼都是一種感覺,而這個感覺是怎麼來的?
如果我們能夠去理解到「感覺」的來源,從根源去解決它,或是去根源去挖掘,我們會發現一切都是「腦袋想出來的」。
確實痛苦與恐懼是存在的,感受很真實,不假。
那為什麼會說是用「想出來的」呢?
因為我們的認知連結的問題,我們對於遇到的事情連結到了恐懼,連結到了痛苦,我們的大腦並不聰明,容易被制約,但我們卻誤以為腦袋感受到的就是我們所感受到的。
不相信的話我們可以舉個極端一點的例子,我們對疼痛的想法就是不好的,一想到會痛就覺得恐懼,可是對於「被虐狂」(每個人都有不同的認知連結,非貶義,為了使一般人明白迫不得已採用這個詞)來說,痛覺等於快樂,給予他愉悅的感覺。
所以我們可以了解到,我們的腦袋是可以被改變認知上的連結。
就像是被制約了一樣,有些人想到冰、酸梅就會牙酸,這就是大腦在作用,他誤以為我們已經吃到了,所以覺得牙齒很痠痛,但實際上我們根本就沒有吃到。
如果我們能夠去明白我們大腦是怎麼作用的話,我們就可以用客觀的角度去觀察我們自己的情緒,我們的情緒是為什麼會產生。
我們為什麼會感覺到不舒服、恐懼、痛苦呢?
假設是早上要早起感覺到痛苦,到底是因為早起痛苦還是因為要上班上學痛苦?如果今天是一個放假日,預計要去自己計畫已久的地點玩樂,早起會感覺到痛苦嗎?所以痛苦的不是早起,是我們不想要面對上班上學。
那我們可以再推,如果早起不是讓我們痛苦的來源,為什麼上班上學會是我們痛苦的來源呢?
假設今天上班同事人很好讓我們覺得上班是愉快的,或者學校同學有好朋友在所以去學校能夠看到彼此,是不是讓我們上班上學有了動力了呢?
痛苦其實是我們想出來的,不是一個必須要有的情緒。簡單來說,當我們去了解到我們自己的情緒轉換的時候,最終其實我們會發現,我們平時太將我們腦袋給予我們的回應當作是理所當然,好像是呼吸一樣,是由我們腦幹去控制一樣,我們沒有經過大腦的解析,就讓大腦擅自幫我們處理,加上一個我們比較習慣的情緒。
這樣有好處也有壞處,好處是我們能夠借用我們大腦容易習慣的特點去達到欺騙大腦而讓我們可以去完成某些我們不想做的事情,例如養成一個你不太願意去做的好習慣,像是每天睡覺前原本你會看手機,但可能你改成在床上拉拉筋才睡覺,每天都做同樣的事情,久而久之,當你不做這件事情的時候,自己會覺得很奇怪。壞處就是完全相反,當我們養成了一個壞習慣,我們的大腦也會繼續這麼做,像是看手機看到很晚,明明很累了還不睡覺這種習慣。
恐懼與痛苦也是一樣,那都是我們養成的習慣,當我們去觀察自己,會發現我們的痛苦與恐懼都是因為我們沒有去看清楚眼前的事情而造成大腦自動連結這樣的情緒。
確實,人類對於未知都是恐懼的,對於「不喜歡」的東西感覺痛苦都像是反射動作一樣。但當我們能夠先意識到,我們的「初始設定」出了問題,就可以進一步藉由觀察我們自己的狀態來做更動。
其實這個議題有很多可以探討的,有個很有名的演說家「安東尼羅賓」就是在講這種利用大腦連結去改變我們生活,進而讓我們成功。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17會員
93內容數
人生探尋,目標與意義,生活中的一些想法,自己試了覺得好像是這麼一回事,可以分享,可以談談,可以隨意聊聊,發現生活,發現人生不同的觀點,跳脫原本的思考框架,找到快樂與幸福。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Mizuna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也在這邊寫了幾十篇文章,也有一個月了,有時候看到文章被愛心但卻沒有觀看數字的時候都會產生好奇,究竟是什麼導致這種狀況?機器人刷數字?還是其實是真人剛好被推薦到只好按個愛心? 不論是哪一種,好像對於作者來說有被鼓勵到就會帶來寫作的動力是嗎? 但比起數字,對我來說有人留言會是一個更好的回饋,即便我根本不
我們的生命有些人說很漫長,有些人則是認為太短不足以完成自己想做的事情,也有些人不在意時間。 但我們平時有注意到過我們自己在趕什麼時間嗎? 是因為時間很珍貴所以我們一直希望趕快完成所有事情嗎? 還是是因為如果再不做就會有人對自己碎碎念呢? 是不是必須要趕著做完呢?還是只是自己習慣性地去想著要趕快做完呢
很多人會說「會讀書的人不會做事」,這句話到底對不對? 聽起來許多人都有自己的「經驗看法」,但似乎大家對於這句話從來沒有懷疑過邏輯有問題嗎? 這種感覺就像是在說,「會吃美食的人一定很會煮飯一樣」,沒有道理。 美食家不一定是好廚師,我們都知道這個道理,為什麼會讀書的理論派就一定要很會實踐呢?這個邏輯根本
離婚的議題很廣,也有各式的理由,許多人在氣頭上就會想要離婚,也有的是比較激進的這種先不在以下討論之中,單純討論是否要為了個性不合而離婚。 接續之前討論過的婚姻的意義,婚姻是在於兩個人互相支持對方,成為對方最好的朋友的角色,成為家人,成為你在外累的時候的避風港。 愛是存在的,這個前提之下去討論。 有人
許多人說要傳宗接代,因為我們要養兒防老,如果不結婚不生小孩好像自己就會變成孤單老人,在人生最後很孤單很可憐,但真的是這樣嗎?養兒防老是真的嗎? 先不論有沒有小孩是好事還是壞事,這只是人生不同的選擇,不同的體驗,沒有對錯,但如果我們把自己的事情寄託在孩子身上,或許這就是一種誤解吧? 我們一直都知道靠山
有些人對於學習國文的意義感到奇怪,尤其是當它是我們日常中使用的語言的時候,我們覺得夠用就好,為什麼還必須要學習呢? 我們知道每個語言都有他微妙的地方,以中文來說,我們知道「好」和「不」的意思,但「好不」放在一起的時候就很微妙了,到底是「好」還是「不」的意思呢? 有些人說我們可以用正和負的關係去理解,
也在這邊寫了幾十篇文章,也有一個月了,有時候看到文章被愛心但卻沒有觀看數字的時候都會產生好奇,究竟是什麼導致這種狀況?機器人刷數字?還是其實是真人剛好被推薦到只好按個愛心? 不論是哪一種,好像對於作者來說有被鼓勵到就會帶來寫作的動力是嗎? 但比起數字,對我來說有人留言會是一個更好的回饋,即便我根本不
我們的生命有些人說很漫長,有些人則是認為太短不足以完成自己想做的事情,也有些人不在意時間。 但我們平時有注意到過我們自己在趕什麼時間嗎? 是因為時間很珍貴所以我們一直希望趕快完成所有事情嗎? 還是是因為如果再不做就會有人對自己碎碎念呢? 是不是必須要趕著做完呢?還是只是自己習慣性地去想著要趕快做完呢
很多人會說「會讀書的人不會做事」,這句話到底對不對? 聽起來許多人都有自己的「經驗看法」,但似乎大家對於這句話從來沒有懷疑過邏輯有問題嗎? 這種感覺就像是在說,「會吃美食的人一定很會煮飯一樣」,沒有道理。 美食家不一定是好廚師,我們都知道這個道理,為什麼會讀書的理論派就一定要很會實踐呢?這個邏輯根本
離婚的議題很廣,也有各式的理由,許多人在氣頭上就會想要離婚,也有的是比較激進的這種先不在以下討論之中,單純討論是否要為了個性不合而離婚。 接續之前討論過的婚姻的意義,婚姻是在於兩個人互相支持對方,成為對方最好的朋友的角色,成為家人,成為你在外累的時候的避風港。 愛是存在的,這個前提之下去討論。 有人
許多人說要傳宗接代,因為我們要養兒防老,如果不結婚不生小孩好像自己就會變成孤單老人,在人生最後很孤單很可憐,但真的是這樣嗎?養兒防老是真的嗎? 先不論有沒有小孩是好事還是壞事,這只是人生不同的選擇,不同的體驗,沒有對錯,但如果我們把自己的事情寄託在孩子身上,或許這就是一種誤解吧? 我們一直都知道靠山
有些人對於學習國文的意義感到奇怪,尤其是當它是我們日常中使用的語言的時候,我們覺得夠用就好,為什麼還必須要學習呢? 我們知道每個語言都有他微妙的地方,以中文來說,我們知道「好」和「不」的意思,但「好不」放在一起的時候就很微妙了,到底是「好」還是「不」的意思呢? 有些人說我們可以用正和負的關係去理解,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運動與大腦的關聯不僅僅止於身體健康。大腦如何利用葡萄糖作為主要能量來源,以及運動如何影響大腦專注力與創意性思考,從輕度到高強度的運動,不同強度對於大腦的影響各有差異。我們將了解如何透過運動提升血液流動,讓大腦得到充足的能量供應,同時解釋高強度運動可能造成的能量競爭,導致注意力下降。
Thumbnail
近年來出現了一個涉及「大腦可塑性」的領域,讓科學家很驚訝。過去我們認為,與生俱來的大腦是無法改變的,不過這個看法現在已經徹底證明是錯的。一項又一項的研究已經顯示,大腦有不可思議的能力,能夠在極短的時間裡發展與轉變。
Thumbnail
我一直希望孩子們學習「更有效率的」學習方式, 讓他們能夠利用較少的時間把課業學好, 其他時間用來探索自己、嘗試新事物、培養興趣和運動, 於是我閱讀了許多關於如何學習的書籍。 讀了這麼多書, 我認為時間有限的話, 可以直接看「大腦喜歡這樣學」這一本就好😄。 (如果有時間當然可以全部都看
Thumbnail
本文探討了當代人面對的睡眠難題,分享了鍾穎老師對於睡眠的看法以及如何透過閱讀書籍來改善入睡問題。介紹了《大腦睡了沒?解決情緒焦慮,做好人際及家庭處理》一書,強調從心理健康和生活管理的角度看待失眠及憂鬱情緒,進而找到適合自己的解決方式。希望透過理解大腦的運作,來幫助讀者更好地掌握睡眠與生活的平衡。
Thumbnail
打破舊規則就容易改變,並且一次就有感覺!鍛鍊肌肉也是先破壞重構才有壯大的可能,脂肪(混沌不明)永遠包裹在瘦肉(真相)外面,我們必須把那些層層的舊習(脂肪)給清除掉,才能看見那形狀的美麗。會發現原來我們的本質就是簡單、輕盈並充滿無限可能。
Thumbnail
多元複雜而交互重疊的情緒,是人們對於事件感受的泉源,身為訊號的感受,使人們能在第一時間觸發各種思考方式。
Thumbnail
在《像哲學家一樣生活》中,我們發現人類感到痛苦的兩個主要因素是「貪得無厭」和「擔心事物超出自己的掌控」。學會接納當下處境後採取適合的行動,即便是賦予當下事實新的意義,將有助於減輕痛苦。
Thumbnail
痛苦的來源,經常來自大腦的自我設限。保持開放的態度,可以跳脫固執的信念。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運動與大腦的關聯不僅僅止於身體健康。大腦如何利用葡萄糖作為主要能量來源,以及運動如何影響大腦專注力與創意性思考,從輕度到高強度的運動,不同強度對於大腦的影響各有差異。我們將了解如何透過運動提升血液流動,讓大腦得到充足的能量供應,同時解釋高強度運動可能造成的能量競爭,導致注意力下降。
Thumbnail
近年來出現了一個涉及「大腦可塑性」的領域,讓科學家很驚訝。過去我們認為,與生俱來的大腦是無法改變的,不過這個看法現在已經徹底證明是錯的。一項又一項的研究已經顯示,大腦有不可思議的能力,能夠在極短的時間裡發展與轉變。
Thumbnail
我一直希望孩子們學習「更有效率的」學習方式, 讓他們能夠利用較少的時間把課業學好, 其他時間用來探索自己、嘗試新事物、培養興趣和運動, 於是我閱讀了許多關於如何學習的書籍。 讀了這麼多書, 我認為時間有限的話, 可以直接看「大腦喜歡這樣學」這一本就好😄。 (如果有時間當然可以全部都看
Thumbnail
本文探討了當代人面對的睡眠難題,分享了鍾穎老師對於睡眠的看法以及如何透過閱讀書籍來改善入睡問題。介紹了《大腦睡了沒?解決情緒焦慮,做好人際及家庭處理》一書,強調從心理健康和生活管理的角度看待失眠及憂鬱情緒,進而找到適合自己的解決方式。希望透過理解大腦的運作,來幫助讀者更好地掌握睡眠與生活的平衡。
Thumbnail
打破舊規則就容易改變,並且一次就有感覺!鍛鍊肌肉也是先破壞重構才有壯大的可能,脂肪(混沌不明)永遠包裹在瘦肉(真相)外面,我們必須把那些層層的舊習(脂肪)給清除掉,才能看見那形狀的美麗。會發現原來我們的本質就是簡單、輕盈並充滿無限可能。
Thumbnail
多元複雜而交互重疊的情緒,是人們對於事件感受的泉源,身為訊號的感受,使人們能在第一時間觸發各種思考方式。
Thumbnail
在《像哲學家一樣生活》中,我們發現人類感到痛苦的兩個主要因素是「貪得無厭」和「擔心事物超出自己的掌控」。學會接納當下處境後採取適合的行動,即便是賦予當下事實新的意義,將有助於減輕痛苦。
Thumbnail
痛苦的來源,經常來自大腦的自我設限。保持開放的態度,可以跳脫固執的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