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充電吧 職場療癒實作課心得分享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面對工作與生活,你曾有過心力交瘁的感覺嗎?我參加一場職涯療癒工作坊,具有心理諮商和藝術治療背景的張家寧老師,透過非暴力溝通的方法,引導式圖像表達,學習自我覺察,拋開負面情緒,聚集正念,短短1個半時乾貨超級多,我想和你分享課堂實作心得,隨時幫自己充電,活力再出發!

raw-image

開場:練習專注 沈澱情緒

一場週六上午的線上直播課程,需預熱學生的腦袋,開場建立互動默契。老師先請大家閉上眼睛、深呼吸,想像自己手上拿杯子,具體描繪杯子款式與顏色,有人慢慢注水到杯子八分滿的位置,這時請你將這週經歷過一件印象深刻的事件,從你腦袋抽取出來放到這個杯子,有可能是好事,也有可能是壞事。

  • 老師問:請問此時觀察你的杯子裡面的水有改變嗎?
  • 學員答:有人說水變混濁了,有人說看到果粒在水裡。
  • 我自己:水的顏色變成透明,此時覺得肩頭鬆了,心也沉靜了,忘記剛剛趕回家上課的緊張情緒,一切準備就緒進入課程。

感受 ≠ 想法 區分兩者的差異

老師詢問大家一個問題:「今天小華跟你吵架,你有什麼感受?」請問以下三個回應哪個是感受

  1. 明明就是小華的錯,我只是跟他打招呼就被吼!
  2. 我不曉得小華怎麼回事,為什麼要對我發脾氣!
  3. 小華這樣對我,我覺得很委屈...

答案:3是感受,1、2是想法。「感受」則是表達自己的情緒、感覺、心裡的感受,「想法」則是針對一件事情的陳述,自己的思考、行動或建議,然而大多數的人,無法說出自己的感受,表達的都是想法。

非暴力溝通 辨認情緒、需求

接下來直指核心,什麼是「感受」?老師分享這張感受情緒圖滿有意思,橫軸從高愉悅到低愉悅,縱軸是高活力到低活力,特別提醒感受或情緒沒有好壞之分,維持中性看待每個感受情緒,學習自我覺察,不批判自己,真心接納自己。

他先請大家拿出一張A4空白紙,折成三等份,最左欄寫下以下問題的答案。

  1. 在這個領域中,我最喜歡的情緒是什麼?
  2. 在這個領域過去一年,我最常有的不舒服情緒是什麼?
  3. 過去一年困擾我的情緒是什麼?
  4. 我想要感受到更多的情緒是什麼?
來源:張家寧老師簡報/ 感受情緒圖

來源:張家寧老師簡報/ 感受情緒圖

接下來在中間一欄寫下來,對應左欄題組回答以下問題。

  1. 辨認至少兩項有被滿足的需求?
  2. 不愉快的情緒是因為什麼需求沒有被滿足?
  3. 最困擾的情緒是因爲什麼需求沒有被滿足?
  4. 什麼需求被滿足了,就能夠感受到這個情緒?

什麼是「需求」?可以從多元面向來解讀,例如馬斯洛金字塔思考生存本質「生理健康」,個人情緒和背後需求的連結,對於工作、生命意義的靈魂拷問等。請參考以下這張圖舉例說明。

來源:張家寧老師簡報/ 需求列表

來源:張家寧老師簡報/ 需求列表

最右邊一欄,老師請大家分別針對上述四個問題,儘量想出2-3 個滿足需求的可能性,並且讓滿足需求的方法多元化(包含他人、自身),寫下來自己應對策略和解決方法。從這個練習,我發現其實情緒是表象,真正需要解決的是更深層的需要,他們可以怎麼被滿足,正向心理有助於思考,遇到挫折也更有韌性。

創造性藝術 畫出你的期望

這是我最喜歡的課程環節,老師請大家準備空白紙,引導我們從最中心點先畫出心目中的自己,其次納入成就、支持系統(例如過去在職涯/人生的成就,可以支持你的人、事、物、團體等),緊接著畫出想要持續擁有、可以創造出的經驗(如在家工作的彈性)。最後他請我們再加上想要拋棄、剔除掉的行為、經驗(例如言語暴力的上司)。我認為透過圖像式實作,將個人心中真正想法,具體化呈現出來,識別你現有的、期待中、不想要的,有助於釐清思考的盲點和矛盾。

來源:張家寧老師簡報/ 創造性藝術同心圓

來源:張家寧老師簡報/ 創造性藝術同心圓

來源:課堂同學分享 / 我好喜歡這張圖像創作,簡單易懂饒富趣味

來源:課堂同學分享 / 我好喜歡這張圖像創作,簡單易懂饒富趣味

同場加映:他人的情緒與你無關

  • 學員提問:我在職場遇過各式各樣的同事,容易受到他們的反應,影響工作心情,請問可以怎麼來處理這種狀態?
  • 老師回應:向外尋求信任的人諮詢建議,可能很多人會覺得不好意思求助他人,實際上你該檢視的是生命裡有沒有了解你的人,若沒有,建議要調整你的交友圈和生活環境。其次,向內自我覺察情緒,如果你發現,自己對他人情緒的敏感是出於對受傷的恐懼,或是對負面評價的擔憂,那麼,你需要明白以及證實他人的情緒可能與你無關,建議將「他人情緒」和「自我情緒」分開思考,有時候不是自己的問題,而是他人的問題,這時要放過自己。

  • 如果你喜歡我的創作,請幫我按愛心、追蹤+訂閱。
  • 歡迎按以下連結贊助抖內我,給予我更多創作動力:贊助連結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心晴-avatar-img
2023/01/16
很有趣的課程與覺察,謝謝妳的分享!
愛蜜莉的人生演算法-avatar-img
發文者
2023/01/19
謝謝你的鼓勵和回饋,很開心能和有緣人分享,祝福你萬事如意,兔年鴻福吉祥!
avatar-img
愛蜜莉的人生演算法
48會員
85內容數
嗨!我是愛蜜莉 Emilie,15年業界實戰經驗,10年管理職,任職於科技業、資訊業及外商,客戶群有電信、科技、零售、網路、FMCG、公部門等。演講、課程、講座、工作坊,商務洽詢請聯繫:switch.life.studio@gmail.com
2025/04/29
在職場中,「主動性」常被視為一種職場加分項,但主管與員工對主動的理解大不相同。對主管而言,主動是觀察績效潛力的重要指標;但對年輕世代來說,過度主動往往代表風險與誤踩地雷的焦慮。這篇文章拆解雙方常見誤解的心理邏輯,並提出三個管理對策。
Thumbnail
2025/04/29
在職場中,「主動性」常被視為一種職場加分項,但主管與員工對主動的理解大不相同。對主管而言,主動是觀察績效潛力的重要指標;但對年輕世代來說,過度主動往往代表風險與誤踩地雷的焦慮。這篇文章拆解雙方常見誤解的心理邏輯,並提出三個管理對策。
Thumbnail
2025/04/10
前幾天,一位職場朋友問我:​我主管為什麼派新同仁出國出差,卻不是我?我都做了一年多,年初才剛參加國外大展回來,雖然績效不算很突出,但我一直很認真、很努力,也一直希望主管能看到我啊…我知道,那不是嫉妒,也不是抱怨,而是一種微微酸酸的失落感。​
Thumbnail
2025/04/10
前幾天,一位職場朋友問我:​我主管為什麼派新同仁出國出差,卻不是我?我都做了一年多,年初才剛參加國外大展回來,雖然績效不算很突出,但我一直很認真、很努力,也一直希望主管能看到我啊…我知道,那不是嫉妒,也不是抱怨,而是一種微微酸酸的失落感。​
Thumbnail
2025/04/09
​「你不是不夠努力,而是你太快想把問題解決了。」我一開始就依照習慣,準備好提案架構、邏輯推演、資源評估……腦袋全速運轉地想著「怎麼解題」。​但當我真正把重心放到聆聽,讓自己慢下來、讓對話多一點空白,我才發現:我們其實還沒搞清楚,他真正的困難是什麼。
Thumbnail
2025/04/09
​「你不是不夠努力,而是你太快想把問題解決了。」我一開始就依照習慣,準備好提案架構、邏輯推演、資源評估……腦袋全速運轉地想著「怎麼解題」。​但當我真正把重心放到聆聽,讓自己慢下來、讓對話多一點空白,我才發現:我們其實還沒搞清楚,他真正的困難是什麼。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提供一條簡單公式、一套盤點思路,幫助你快速算出去日本自助旅遊需要準備多少日幣現金!
Thumbnail
提供一條簡單公式、一套盤點思路,幫助你快速算出去日本自助旅遊需要準備多少日幣現金!
Thumbnail
擁抱自己,從看見情緒開始 ~ 用最簡單的文字讓你了解情緒、心情、感情的差異
Thumbnail
擁抱自己,從看見情緒開始 ~ 用最簡單的文字讓你了解情緒、心情、感情的差異
Thumbnail
此時正值春日轉夏,不同於冷冽強悍的北風,帶著溼潤水氣的南風,給人溫暖也帶來綠意。 歲月裡有了季節,就好像有了一種可延展的希望,即使是秋涼轉冬的凍寒交替,依舊會帶來花朵和果實。 可以這樣看待人的情緒嗎?如風起風停,如枝枯葉綠,生命的季節流轉裡,人因有情緒變化日子裡才有流動感,人也才立體了起來。 可
Thumbnail
此時正值春日轉夏,不同於冷冽強悍的北風,帶著溼潤水氣的南風,給人溫暖也帶來綠意。 歲月裡有了季節,就好像有了一種可延展的希望,即使是秋涼轉冬的凍寒交替,依舊會帶來花朵和果實。 可以這樣看待人的情緒嗎?如風起風停,如枝枯葉綠,生命的季節流轉裡,人因有情緒變化日子裡才有流動感,人也才立體了起來。 可
Thumbnail
常會聽到有情緒時,要先處理情緒,再處理事情。 但我自己實際體驗,有時候不管情緒,繼續做該做的事情,情緒也會消失,這不禁讓我感受到,當能夠將現實與情緒分開後,內耗自然能減少,而直接去做事,當進入到心流體驗,反而能將內耗的情緒(感受)轉化為作品(設計)。 昨天我去參加會議,結果沒有準備好,會議記錄做的沒
Thumbnail
常會聽到有情緒時,要先處理情緒,再處理事情。 但我自己實際體驗,有時候不管情緒,繼續做該做的事情,情緒也會消失,這不禁讓我感受到,當能夠將現實與情緒分開後,內耗自然能減少,而直接去做事,當進入到心流體驗,反而能將內耗的情緒(感受)轉化為作品(設計)。 昨天我去參加會議,結果沒有準備好,會議記錄做的沒
Thumbnail
2/9 (四) 第二十二堂:回應情緒的第一步——覺察情緒 第一次跟著老師學習怎麼運用情緒清單的時候, 感覺非常的受用, 我也自行把情緒清單結合了4a的步驟後, 排版完成影印成了一本, 時時刻刻帶在身上做練習, 大前年開始練習到至今, 已經不再用情緒清單的小本子, 這堂課真的太好用了! 我找出生活中的
Thumbnail
2/9 (四) 第二十二堂:回應情緒的第一步——覺察情緒 第一次跟著老師學習怎麼運用情緒清單的時候, 感覺非常的受用, 我也自行把情緒清單結合了4a的步驟後, 排版完成影印成了一本, 時時刻刻帶在身上做練習, 大前年開始練習到至今, 已經不再用情緒清單的小本子, 這堂課真的太好用了! 我找出生活中的
Thumbnail
面對工作與生活,你曾有過心力交瘁的感覺嗎?週六早上我參加一場職涯療癒工作坊,具有心理諮商和藝術治療背景的張家寧老師,透過非暴力溝通的方法,引導式圖像表達,學習自我覺察,拋開負面情緒,聚集正念,短短1個半時乾貨超級多,我想和大家分享課堂實作心得,充電後活力再出發!
Thumbnail
面對工作與生活,你曾有過心力交瘁的感覺嗎?週六早上我參加一場職涯療癒工作坊,具有心理諮商和藝術治療背景的張家寧老師,透過非暴力溝通的方法,引導式圖像表達,學習自我覺察,拋開負面情緒,聚集正念,短短1個半時乾貨超級多,我想和大家分享課堂實作心得,充電後活力再出發!
Thumbnail
從四天進修回來以後,已經沉澱了兩天,但是腦中思緒還是混亂的,無法好好地整理排序,因為四天的課程對我來說衝擊很大。 理念上的衝突 往往上完課以後,我會感受到是平靜、喜悅的,這次給我的感受是不平衡,悶悶的,所以我回溯去尋找原因,一直在找尋造成失衡的原因。
Thumbnail
從四天進修回來以後,已經沉澱了兩天,但是腦中思緒還是混亂的,無法好好地整理排序,因為四天的課程對我來說衝擊很大。 理念上的衝突 往往上完課以後,我會感受到是平靜、喜悅的,這次給我的感受是不平衡,悶悶的,所以我回溯去尋找原因,一直在找尋造成失衡的原因。
Thumbnail
今年10月,我參加了療心卡第一階段的培訓課程:療心卡的自我運用與人際溝通。 因為自己是學心理出身的,所以當初會報名其實就是被課程的名稱所吸引,沒想到就在開課不久前,剛好遇到了自己在職涯中的一段低潮,我也順勢讓自己以這樣的狀態投入課程當中,也藉此讓自己暫時轉換一下注意力,結果出乎意料地這次的體驗...
Thumbnail
今年10月,我參加了療心卡第一階段的培訓課程:療心卡的自我運用與人際溝通。 因為自己是學心理出身的,所以當初會報名其實就是被課程的名稱所吸引,沒想到就在開課不久前,剛好遇到了自己在職涯中的一段低潮,我也順勢讓自己以這樣的狀態投入課程當中,也藉此讓自己暫時轉換一下注意力,結果出乎意料地這次的體驗...
Thumbnail
最近有機會參加了好幾堂線上課程,體驗相當不錯。 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學自己想學的東西,是真的很有收穫的。
Thumbnail
最近有機會參加了好幾堂線上課程,體驗相當不錯。 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學自己想學的東西,是真的很有收穫的。
Thumbnail
【講座】別讓負面情緒綁架你 【主講人】胡展誥  好喜歡今天的課程,更多的學習跟認識。而且非常淺顯易懂。很喜歡當中老師帶的深呼吸的部分,這讓身體更容易覺察跟放鬆。也更能敏銳的感受身體的感覺。 以下課程摘要: ■讓情緒流動 情緒無關對與錯:當我們遇到一件事,我們怎麼解讀這件事的觀點,而影響到我們的情緒。
Thumbnail
【講座】別讓負面情緒綁架你 【主講人】胡展誥  好喜歡今天的課程,更多的學習跟認識。而且非常淺顯易懂。很喜歡當中老師帶的深呼吸的部分,這讓身體更容易覺察跟放鬆。也更能敏銳的感受身體的感覺。 以下課程摘要: ■讓情緒流動 情緒無關對與錯:當我們遇到一件事,我們怎麼解讀這件事的觀點,而影響到我們的情緒。
Thumbnail
對於事件的情緒反應,是一個人認識自己的敲門磚,但我發現許多人常會把情緒跟自己隔開來,或許因為在我們從小被教育的過程,也都不能容許有情緒,又或者有情緒就會被貼標籤,也難怪我們對於情緒如此陌生。在課堂裡⋯⋯
Thumbnail
對於事件的情緒反應,是一個人認識自己的敲門磚,但我發現許多人常會把情緒跟自己隔開來,或許因為在我們從小被教育的過程,也都不能容許有情緒,又或者有情緒就會被貼標籤,也難怪我們對於情緒如此陌生。在課堂裡⋯⋯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